少數民族民族團結故事300字
㈠ 關於民族團結的故事
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
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㈡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一、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薩克族牧民卡熱木的女兒努爾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別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時間算還不足月。於是,他們急忙從北山來到團部,因他們不太懂漢語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長石建新接待了他們。在介紹完情況後已是21時,當時醫院的醫生全部到外團參加考試去了,經護士初檢後認為是難產,需要立即進行剖腹產手術。於是,護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試的醫生聯系迅速趕回,這邊護士也在忙著給手術室消毒。醫生到達後,經全面檢查後就開始進行手術。24時手術成功,母子平安。7天後,努爾巴克出院了,由於沒有車民警們又開車將她們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場的家。
二、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
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三、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小明梅:「今天我特別高興,我好久沒吃過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聲媽媽。」
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爾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㈢ 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作文(300~500字)
【民族團結一家親】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我們是「民族之家」中的一份子,維護民主團結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與班裡的同學要和睦相處,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首先我們要從少年強做起,只要我們都有一顆民族團結之心,國家漸漸就會強大起來;只要我們有一顆民族之心,就算是一盤散沙,混合著一些泥土,也會慢慢的凝固起來;只要我們有一顆民族團結之心,就不會發生以往的悲劇。
歷史書上曾經描寫過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小故事,在遙遠的古代,這些少女都懂得維護民主團結,正是她們的貢獻,才會使我們的民族團結意識越來越清晰。
阿尼帕.阿力馬洪這個偉大媽媽收養了漢.回.維.哈四個民族的十個孤兒,這位民族媽媽家境貧寒,但她並沒有放棄撫養這些孩子,並且努力的讓他們吃好,穿好。當記者采訪她時,指著牆上那幅全家福問她是否認識這些孩子,這位母親說:「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的!」
雖然我們不能像這位偉大的母親那樣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平等對待班上的民族同學,不能受一些謠言的影響。希特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民族國家的創造,絕不是毅力單薄的民族主義聯合會所所能濟世的,只有具備鋼鐵般堅決意志的單獨運動,才能打倒其他一切運動而獲得最後的勝利。」
一座斷橋,只要有力量一定可以修復好;一盤散沙,只要有泥土和水,一定可以凝固起來;一個國家,只要有一顆民族之心一定可以強大起來。
㈣ 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100-200字 急需啊!!!!給分
日本侵佔台灣50年-兩岸人民反對割台
腐敗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國內人民不容會同意喪失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割台凶訊傳出,全國震驚。痛恨賣國、反對割台,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也成為各界的行動。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紛紛集會上書。在都察院前,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台灣」。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線,舉起武裝抗日義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與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副將陳季同、撫墾局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議決「義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領導機構。當時在台灣的清朝軍隊和各地團練義軍約有7萬人,但武器落後、簡陋,缺少有效的指揮、聯絡機制,戰斗實力有限,最終還是不敵日軍,被日本侵佔。
㈤ 少數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
瑤家有一傳說:"盤古開天,魯班造牆,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瑤族古籍《盤天大歌》和《過山榜》中說:"寅卯兩年發大水,天下萬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倆,藏入葫蘆飄水上。才得以延續人類,後來盤王登殿,賜瑤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種,安居樂業。然而,瑤山地區,窮山惡水,盡管人們辛勤耕種,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訪民情,看到瑤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嶺崇山之中,刀耕火種,生活艱難,於是稟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間,牛王下凡來耕田。自從牛王來到人間後,瑤家人就開始耕田插禾,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感謝牛王,瑤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農歷四月初八)作為傳統節日牛生日。
苗族蘆笙的傳說
小夥子口不離笙,姑娘手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家的達亨(小夥子),不會綉花的不是苗家的達佩(姑娘)。蘆笙,黔東苗族方言叫"給"(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製作而成。每把蘆笙六根管,在蘆笙歌中有"蘆笙三節筒,長瓢里頭空;瓢兜六根桿,吹來向轟轟"的描述,它與方言、服飾一起,是區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標志。在苗族傳說中,古老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天帝就派了小女兒勾素下到地上來造萬物。有了萬物後,有一天賈、凶(即杉木和竹子)兩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討要幾件供人娛樂的器具。天帝的女兒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個手指和一隻手臂,做成了一把蘆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蘆笙交給賈、凶兩兄弟說:"這就是你們的母親,以後凡事必須經過她(許可),她會給你們帶來幸福"。苗家自從有了蘆笙,便過上了安定、美滿和幸福的生活。
幾乎苗族每個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隊)蘆笙,這是一個村寨生活是否美滿幸福的標志。在貴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蘆笙隊由芒筒和大號、中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六種蘆笙組合而成。芒筒與其他蘆笙不同,它沒有六根管,只是一個三四尺長的園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
瑤族用布纏頭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評王在北京掌管著天下,天下太平。宮殿里養著一個毛色有斑點的大狗,名稱龍犬,評王對它十分喜愛。後來,一個遠在海外的紫玉反亂天下,時時出兵來打評王。戰爭進行了多年,都不能把紫王打敗。評王便張貼榜文,布告天下:如果有人能夠打敗紫王,除了封官賜賞以外,還把自己最美麗的三女兒配他為婚。滿朝的大臣小官沒有一個敢去揭榜。
一天,龍犬見了榜文,一躍而起,把榜文揭了下來,用嘴銜著上殿會見評王。評王見它揭了榜文,便問:「你是不是有本領去打紫王?」龍犬點了幾下頭。評王又驚又喜,便擺下豐盛的筵席,為龍犬餞行。龍犬吃了評王的筵席以後,立刻啟程,像騰雲般地飛跑前往;又費了七天七夜的工夫,游過了茫茫大海,終於到了紫王的國家裡,一直闖上金殿。紫王正在坐朝,見了龍犬,知道是評王豢養的愛犬,心裡十分高興。他對大臣們說:「你們看,評王養的龍犬,現在都逃到我國來了,可見評王在國內已失民心,勝利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遠了。」從此,紫玉便把龍犬養在宮殿里,留在身邊,形影不離。
有一天,紫王上廁所,龍犬便乘其不備,猛撲上去,當即咬下了紫主的頭顱,飛奔回國,朝見評王。評王召集大臣們,來辨認這顆頭顱。當知道這的確是紫王之頭後,評王大喜,就像摘去了一塊心頭之患,便大擺筵席,犒勞龍犬,並賞賜給龍犬許多金銀財寶。但是龍犬看也不看這些金銀財寶,心念著要和公主結婚。評王心知其意,但又很為難:公主怎能與狗結婚呢?因此懷有悔婚的意念,終日悶悶不樂。聰明的公主知道了這件事,便誠懇地勸父親:「應該依照從前的榜文行事,不可食言。食言會被天下笑話,於國家不利。」而且表示願意嫁給龍犬。評王接納了公主的勸諫,親自操辦了公主和龍犬和婚事。
成婚以後,夫妻恩愛,感情一直很好,大家都覺得奇怪。一天,公主的母親同公主談起這事,公主才說出龍犬的秘密。她對母親說:「龍犬白天是狗,晚上卻是一個美貌的男子;他身上的斑毛,晚上也就變成光彩斑斕的龍袍,所以我們兩人的感情很好。」母親說:「龍犬晚上既然可以變人,白天也應該變成人才好。這樣就有人繼承你父親的事業了。」王後把這事告訴了評王,評王說:「龍犬能變成人?太好了!我封他到南京去做王。」王後把意思告訴了公主,公主就和龍犬商量。龍犬叫公主把他放在蒸籠里蒸七天七夜,便可脫去身上的毛而變成人了。公主按龍犬的話—一照辦。但蒸到六天六夜時,公主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又怕把丈夫蒸死,便揭開了蓋子。啊!只見龍犬果然已變成了一個英俊、威武的小夥子,傳說,這小夥子就是瑤族人民的原始祖先。但是因蒸的日子不夠,頭上、腋下和腳胚上的毛都未曾脫掉。可蓋子已經揭開,不能再蒸了,只好把有毛的頭和脛,用布纏裹起來。於是,瑤族人世世代代都用布把頭裹起來,沿至今天。龍犬變成人後,評王便實踐諾言,封他為盤護王。還備辦許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作為公主的嫁妝呢。
㈥ 維語演講稿關於民族團結 300字
民族團結一家親。有一句歌詞叫做「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這句歌詞誰也不陌生。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自秦朝開始,我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始終沒有間斷過。我國幅員廣闊。在960萬平方公里上生活著56個民族。民族團結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當今的中國,搞好民族團結才是重中之重。民族團結,有利於國家的發展,有利於人民內部的團結,增強各民族之間的責任感。
伊斯蘭教的教規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凡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那麼我在加上一句,「但凡相信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和諧的、繁榮的多民族國的家的人,維護各民族之間關系的人都是兄弟姐妹。」
從新中國建立至今,中國的發展速度快得驚人。因為什麼,因為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如果說沒有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中國也不可能迅速的發展。
7.5事件,由於外國勢力的影響,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不信任,不團結,才導致了7.5事件的爆發。等爆發之後,更多的人才意識大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三個離不開思想從此開始慢慢的的刻到每一個民族同胞的腦海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民族團結始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如果說一個國家民族之間不團結,那麼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
在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爾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在我們的身邊正是因為有像麗達這樣的人在我們的身邊,他們的心中沒有民族之分,沒有等級的限制。才讓我們這么多的各民族的孤兒在一起有一個新的家。在整個大中國當中,像麗達這樣的人還有無數。他們知道在中國沒有什麼民族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56各民族沒有等級之分,更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我們56個民族在一起,和諧共處,和睦相處。才會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的繁榮強大。只有個民族團結,我們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㈦ 關於民族團結讀後感300字
民族團結教育心得體會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把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列為我國五大關系之一。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我們國家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民族團結是一個國家能穩定及更好發展的前提條件,歷史的鏡子告訴我們,由於民族矛盾,民族歧視所引發的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沖突給與了我們最好的忠告;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相互學習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關系的友好發展,友好交往成為貫穿歷史的主流。事實證明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正是因為我們的民族能緊緊的融合在一起,我們能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愛國力量的凝聚,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性創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和民族團結觀念逐漸紮根千家萬戶。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培養選拔工作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日益壯大,結構不斷改善,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少數民族幹部被選拔進縣級以上各級領導班子,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徵和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所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一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幾方面的含義:
1、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2、維護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包含著民族內部的團結。3、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祖國的發展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4、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的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統一,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沖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著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捍衛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衛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災難,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斗爭中。各民族之伺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在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也努力做好民族團結,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用每個人的努力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美好,在寧夏這塊民族大聚集的地方,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思想,敢於和一切的反分裂勢力作斗爭,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建設和諧寧夏。
㈧ 舉出一個各民族團結奮斗的事例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
中國抗戰是指1931年至1945年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各愛國黨派、各社會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國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投身到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教師學生以及宗教界、婦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會名流成立上海抗敵後援會,蔡元培等組織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國會;何香凝、宋慶齡倡議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9月,沙千里等組織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等等。這些抗日團體在淞滬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他們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華中、華北地區的許多工商界人士抱著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把自己的企業搬遷到西南和西北後方省區繼續從事生產,以支持長期抗戰。上海著名實業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組織民營廠商內遷。進步實業家沈鴻在八路軍辦事處協助下,將其五金廠的機器設備經西安遷往延安,為陝甘寧邊區工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國各少數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從北到南,從朝鮮族、滿族到壯族、瑤族、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保衛中華民族利益,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東北,朝鮮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武裝斗爭。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漢族群眾組成抗日武裝,成為大青山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少數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國會等愛國團體和抗日武裝,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開的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不僅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參加,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參加,還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侶代表等參加。在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中,冀中回民支隊和渤海地區回民抗日游擊隊最為有名。冀中回民支隊由回族共產黨員馬本齋擔任司令員,人數最多時達2000餘人。他們英勇抗敵,屢建戰功,受到群眾擁戴。冀中軍區曾通報嘉獎回民支隊,授予「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為掩護馬本齋的母親,冀中獻縣東辛庄的許多群眾不懼敵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來仍守口如瓶。最後馬母見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敵人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時,她痛斥敵人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後絕食而死。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據募捐一項的統計,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眾共捐款摺合大洋322.617萬余元,金銀首飾2萬余件,除1938年購買戰斗機10架送往抗日前線外,其餘均匯往抗日全國後援總會,支援抗戰。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庫爾勒縣維吾爾族婦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國後援款票銀75萬元。11月6日,阿克蘇區溫宿縣農民沙海阿洪將父親遺留的部分朝汗路費捐作抗日捐款,並稱:「全國抗戰,民很願親赴前方,共同殺敵救國,奈因交通不便,並家務關系,未得前往,故將所有一半自願捐助,以助前方多買幾種槍彈,多殺幾個敵人,好給我們中國報仇」。沙海阿洪這位山村農民熱烈捐款救國的表現,表達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愛國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和參加祖國的抗戰。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東南亞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立即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1938年10月,東南亞各國的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的代表在新加坡集會,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選陳嘉庚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其分支機構遍布南洋各國,廣泛開展募捐活動,籌集抗戰急需物資,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1939年2月,南僑總會應國民政府軍委會西南運輸處的要求,代雇機工即汽車司機和修理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前往新開辟的滇緬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務。先後有3200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他們克服路險、雨滑、瘧疾乃至敵機轟炸等種種艱難險阻,以忘我的犧牲精神為祖國搶運戰需物資。在美洲,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於1937年10月發動美國紐約市54個華僑團體,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號召僑胞募捐支援祖國抗戰。波士頓、舊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華僑,歐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華僑,也先後建立了支援祖國抗戰的各種團體,進行抗日宣傳,抵制和阻運日貨,籌集現款和物資,購買救國公債,組織人員回國參軍參戰,增強了祖國的抗戰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貢獻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在經濟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國民政府陸續向國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及節約儲蓄券等多種債券,總數達30億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認購總數達到11億元國幣,超過發行國債總額的1/3.而且戰後這些公債並未償還。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購買的這些公債如同捐款一樣,全部無償地貢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為了支援祖國抗戰,華僑紛紛「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連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數額巨大的僑匯收入,不僅可以填補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同時作為硬通貨,還被用作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鞏固國民政府法幣幣值、維持戰時經濟的作用。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㈨ 各個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40字
(通過以下三個故事都能看出各個民族團結友愛)
1、和親使者——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
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
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進藏的民間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今天人們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唐太宗貞觀12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對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故事: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
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㈩ 民族團結 的有關作文300字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中華民族繁榮富強,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新紀元,中華民族展現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現出無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來,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大團結的偉大旗幟,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攜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壯麗史詩。60年來,中華民族在前進過程中克服了來自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自然界的種種困難和考驗,頂住了來自國內外的種種壓力和挑戰,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航船乘風破浪、勝利前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同心同德、並肩戰斗。今天,"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理念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靠各民族團結友愛。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往開來、意氣風發,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民族復興的神聖使命把各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個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攜手並肩、團結奮斗,中華民族才能煥發出無比磅礴的偉大力量,民族復興的偉業才會展現出寬廣燦爛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