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350字字中華美德故事
A. 美德小故事讀後感
寒假裡,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旁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為這事沒少惹爸爸媽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懷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B. 中華美德故事讀後感有哪些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是《華美德故事》這本書講了許多小故事,有講愛國守法的,明禮誠信的,團結友善的,勤儉自強的,還有敬業奉獻的。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向書上講的那些人學習,對老師尊敬,上課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知識。對父母應該孝順,經常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自己料理好自己的生活。互相幫助,同學有困難應該盡力幫助他們,有缺點不嘲笑他們,沒人陪他們玩時,我應該和他們一起玩。對老人應該孝敬,如在公共汽車上,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我們還應該愛我們的祖國,小時候好好學習,長大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遵守諾言,要是做不到要盡快對那個人道歉,勇於承認錯誤。
這本書中的故事很精彩,使我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C.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八百字的。獨一無二的。
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有感
近日,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好書,它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勝,它既增長了我的歷史知識,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這部書通過一個個歷史人物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勤奮好學、熱愛祖國、自強不息、誠信不渝、勤勞節儉、尊師敬老等種種中華傳統美德。
書中《勤奮好學》篇講述了一些歷史人物勤學苦練、刻苦讀書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個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個謙虛好學的學生。他向師襄子學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練呀練呀,連續幾個月,從清晨練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後終於領悟到樂曲的深奧之處,連老師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奮苦讀,使學業大進,終於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痴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這些故事我很喜歡,也從中知道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很有學問、事業輝煌的人,都具有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他們在生活很困難、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能夠咬緊了牙關,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傳統美德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過程中,要發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讀好書,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一個又一個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D. 求兩篇好寫讀後感的 美德少年的故事
今天,我讀了《二十七個美德少年的美德故事》。讀完之後我真是「百感交集」呀。
文中有許許多多令我感動的地方,其中我最感動的地方是一位小女孩的故事。
故事是說:有一個小女孩,從小就得了很重的病,但她酷愛寫作,特別是寫童話。雖然她身體不太健康,但仍然寫童話,把這個當成樂趣。
有一次,鄰床膽小的叔叔對她說:「把你的童話借我,行嗎?我想看了你的童話後我在打針時就不會疼了,可能還會笑呢。」「好啊。」她二話沒說就笑著答應了。
還有一次,有一個小男孩,他不聽話,家人管不了他,就帶他去了她的病房。小女孩當場用手給他寫童話。雖然小女孩的手一寫童話就會抖,但她還是認認真真地寫好了每一給字。就在她臨終前,她還對爸爸說:「爸爸,以後你能不能幫我捐款給那些貧窮的人?」他爸爸含著眼淚點了點頭······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心想:我一定要向她學習,做個開朗、大方、有愛心、有毅力的人。
美德少年讀後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一個甜蜜的微笑,一種執著的追求,一次慰籍人心的寬容,融會成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都」、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美德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有一次,我們家來了許多客人,而我卻沒有向那些叔叔阿姨們問好,對他們不理不睬,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媽媽一看我這個樣子,趕忙對我說:「快向叔叔阿姨問好呀!」我含含糊糊地叫了一聲「叔叔阿姨好」便回到了陽台,繼續干我自己的事情。媽媽見我不甘情願,就過來數落我。我一開始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所以還和媽媽頂了幾句嘴,不過沒一會兒便落了下風。我被媽媽訓得有些委屈淚珠在眼眶裡打著轉,彷彿一眨眼,眼淚就掉了下來,所以我趕緊出去招待他們。從這件事當中,我明白了:要講文明,懂禮貌,見到客人要問好。同時也知道了:文明就在我們身邊,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我認為,謙讓是最大的美德。謙讓這個詞語對人們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們的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學會謙讓,隨著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的記憶里謙讓這個詞已漸漸淡忘了有些人認為只是表面上談談「紙上談兵」,實際也不用去做的,但他們錯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卻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你都能做。
前進的路已經為我們鋪好,下一步,就是要我們頑強的走下去。讓我們的校園從此綻放美麗,讓我們的社會迸發出文明的火花,讓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結伴同行!
篇二:
我看了一部影片,是關於做好人好事的一部片子。影片中以一個個好人好事來告訴我們:雷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做了一件好事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了後來好好誇獎你,而是為了幫助別人。
雖然我們還小,不能像吳菊萍阿姨那樣用雙手接住從頂樓掉下的孩子,也不能直接在現場像某些人一樣抓住小偷,但我們仍然可以做好人好事,哪怕是一種最卑微的方式,如:看見一張紙或香蕉皮便將它撿起來,這樣可以防止他人走過這里時摔倒,這樣也不是幫助了別人不被摔嗎?做好事不僅能讓他人受益,自己也能感受到做好事後快樂的滋味,正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句話,至於做了好事後快樂的滋味如何,只有做了才知道。
大家都知道天道酬勤這個詞吧,意思就是勤勞的人上天一定會報答他。做人、做好事也是這樣,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就會多有一個朋友,多有一份收獲,就像你播撒一批種子,你就有一批收獲。
從現在起做好人好事吧,以善積德,以德養人,用好事塑造品德,用品德培養人生!!
篇三:
美德,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樣才能認識美德,並擁有它?這個問題不簡單,《美德少年》給了我答案。
《美德少年》教我們怎樣擁有美德,它分15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個主題。內容有「我有好習慣」、「我們愛學習」、「尊重每一個人」、「微笑面對每一天」等。這本書從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等方面,讓我們知道什麼是美德,怎樣才算擁有美德。
讀過這本書,我真正感受到了美德的重要性。一個人,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中,只要他擁有美德,他就不會失敗,美德會幫助他。別人願意跟有美德的人交朋友,也願意幫助他。而且美德會感染人。就是說美德不僅能讓你成功,還能讓別人喜歡你,讓你周圍的人受益,豈不是很好。
《美德少年》中,偉大領袖的故事我最欣賞。他們從小就養成了好習慣,好習慣使他們能很好的為人處世,並且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所以說好習慣對我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葉聖陶爺爺說過,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麼習慣的習慣,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為什麼說這兩種習慣養成不得?因為它對自己對他人都無益。這樣我也明白了,好習慣不僅對自己,對別人也有益。
說到底好習慣就是美德,有了美德,才有好朋友;有朋友幫忙,你一定成功。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從小養成好習慣,長大派上用場。
人生是條漫長的路,美德就是一盞指路明燈,燈光亮一些,黑暗就少一些,有了這盞燈,你就不再害怕旅途中的黑暗,重新看到前方的光明。
篇四:
今天我看了《美德少年伴我成長》這本書,其中有一篇深深地感動了我。
這篇是——天堂里,你還是老師,2008年5月12日,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李佳萍老師立刻把門拉開,指揮學生逃生,就這樣,她拯救了一個又一個的寶貴的生命。可就在這時,教室坍塌了,李老師和六個學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的世界,她的頭上流了很多血,但他們在黑暗中堅持了整整30個小時,李老師的聲音也越來越弱,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她仍艱難地、一字一句地叮囑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最後,五個學生獲救5個,而李老師和一個可愛的學生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了。李佳萍老師用她的生命講完了她的最後一課。
看完了這篇,我眼睛濕潤了,在生死關頭,李老師用用勇敢和無私的心救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築起了一座愛的豐碑,而自己卻犧牲了,雖然她走了,但我相信在天堂里她還是老師。
篇五:
讀了許多美德少年的事跡,包括我們的書本上也學過一些,有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有願做人們螺絲釘雷鋒,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劉洪帆。
我知道他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隊員。他的品德修養深受老師、同學和周圍人的一致好評。教師的掃把壞了,他便拿自己攢的零花錢買了一個掃把,同學的鋼筆沒有了,他拿自己的錢買了幾瓶墨水放在教師里,方便同學們使用。
在公共汽車上,他都是搶著讓座,學校里的活動,他都是很積極的參加活動每逢節假日,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經常能看到他撿拾垃圾的身影。低保老人的庭院門前,擦窗掃地更是習以為常。這讓我十分的感動。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德少年,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現實生活中媽媽也常對我說樂於助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媽媽是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她經常教育我要尊老愛幼,懂事聽話,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我都謹記著媽媽的教導。
休息日,我和媽媽去菜場買菜。過馬路的時候,看見對面有一位老奶奶右手拄著拐杖,左手拎著許多菜在往回家的路上慢慢地走著。
E.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400字,急急急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願地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另:中國人向來講究「四維八德」,其中「禮、義、廉、恥」組成「四維」;而「八德」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稱做「八德」。也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
F. 中華美德故事故事讀後感,六年級的! 或者,告訴我故事的名字←六年級水平的!!! 謝謝
《曾參殺豬》讀後感
《曾參殺豬》主要講了曾子的妻子要去買東西,小兒子又哭又鬧,做母親的只好哄哄兒子,待會兒給他殺豬吃,小兒子不哭了。當曾子的妻子回家事發現曾子正准備殺豬,就責問他;「我和孩子是鬧著玩的,你怎麼當真了!」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要學父母的樣,你這樣做不是欺騙孩子嗎?將來怎麼教育他呢?」說完曾子就把豬殺了。
故事中父母的兩種態度給我很深的印象。
我也有過親身體會。那天我要出去玩,可是媽媽偏得讓我寫作業,沒辦法,最後以我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媽媽,不過媽媽讓我把才學的古詩默寫下來才能出去玩。我爽快的答應了,默寫完後我就拿給媽媽看,最後媽媽檢查過後,全對!!!我高興極了,可是這是媽媽又發話了:「不行!太亂了!」我聽後生氣極了,媽媽怎麼能這樣呢?我是認真的寫的呀,她不想讓我出去玩就直說么,干嗎要拿我字寫的亂當借口不讓我去玩呢!我當時傷心的哭了。
現在社會上有的家長,為了滿足孩子一時的慾望,就用一些虛假的話來哄騙,事後又不實現自己的諾言。結果,孩子發覺自己被騙了,很傷心。家長們這樣做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看了《曾參殺豬》這個故事,我很欣賞像曾子那樣說到做到的人。曾子就醫字跡得言行一致的實際行動教育了孩子。它使我明白了教育別人,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樣,要別人誠實,自己首先要說換算數!
G. 讀《中國民間故事》有感450字
寧靜溫馨的夜晚,我坐在窗前,靜靜地讀著這本《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文字優美,插圖栩栩如生,向我們講述了少數民族流傳下來的美麗故事。這些故事如顆顆珍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又如絲絲春雨滋潤著我幼小的心靈。故事中的人物多姿多彩,有美麗動人的荷花仙子,有堅強不曲的勇士干將,還有聰明伶俐的牧童……這些人物演繹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正義永遠戰勝邪惡,善良的人一定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在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金葫蘆》這個故事。它講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獨自住在一個小屋子裡,一對燕子在屋檐上搭了窩,老奶奶就精心照料它們。不久,燕子媽媽生了幾只小燕子,在它們學習飛行的時候,一隻小燕子不幸掉下來受了傷,老奶奶就在它的翅膀上塗了草葯,還細心地包紮好。時間過得真快,冬天來了,小燕子到南方過冬去了。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小燕子又回來了,它們給老奶奶帶來了一顆種子。老奶奶把種子種下了地,種子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葫蘆,金葫蘆把嘴張開,吐出許多金銀財寶。老奶奶把這些金銀財寶分給了窮人,他們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這位老奶奶是個善良的老人,她雖然貧窮,但還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受傷的小燕子,她用自己的善心打動了天神,得到財富,和鄉親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小燕子知恩圖報,它得到了老奶奶的幫助,用盡全力報答老奶奶。讀了《中國民間故事》,我懂得了要做一個善良的孩子。看到沿街乞討的乞丐,我會拿出零花錢,給他們買饅頭吃。同學如果有什麼困難,我也會伸出熱情的雙手去幫助他,所以同學們都願意和我做朋友,我還得到了實小「美德少年」的稱號呢!
H.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何謂仁?
博愛者為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忠孝者為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尊眾者為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建功者為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守約者為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I.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忠孝廉恥勇讀後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系列三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從*能代表我中華傳統美德的十五個字為切入點,每個字分別通過3 個正面經典歷史故事以及1個反面歷史故事為代表,配以極具中國特色的原創工筆繪畫插圖,突出介紹以上每個字的意義與其內在的深層含義,從而詮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大開本,大彩圖,全文注音的形式,十分適合低幼段小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