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中國名將故事讀後感500字

中國名將故事讀後感5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3 18:44:04

❶ 中華人物故事全書兵聖名將讀後感

今不如昔,可嘆,可悲。

❷ 誰能給我一篇中華名將的讀後感

鄧小平爺爺曾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是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因為,祖國,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它,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光輝燦爛的文明古國,它,還有著一心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我們祖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上,經歷里無數的風險和災難。中國現代女作家、翻譯家冰心說過:「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

大家一定知道邱少雲吧!敵人的一枚枚燃燒彈扔下,正巧有一枚落在了他身邊,要知道,當時他身邊就有一個水塘,他只要在裡面打幾個滾,就能撲滅身上的火。但是,他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整個精密作戰計劃,他頑強的忍下來了,他絕不是鋼鐵鑄造的,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被火燒,是多麼痛苦的啊!但是,他忍下來了!頑強地忍下來了!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堅強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

你們知道「江姐嗎」?她在重慶作黨的通訊聯絡工作,可就在快要解放的時候,她不幸被捕了。敵人對她軟硬兼施,還用老虎凳,吊壓浮水等種種殘酷的刑罰,但她始終不屈服!她正義凜然的響亮喊出:「上級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級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可這是我們黨的機密,不能告訴你們!你們可以砍我的頭,但不能砍倒我的思想,是永遠也砍不倒的!」敵人狗急跳牆,一次又一次地用酷刑,尖尖竹簽子一根一根地插在「江姐」的指頭里,「江姐」的手指被扎得血淋淋的,但她始終嚴守黨的機密。「江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但她的意志是用鋼鐵做的!她不怕犧牲,嚴守黨的機密,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呀!

我們是祖國的希望,21世紀的中國靠我們去建設!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認真學習,長大後才能為祖國作貢獻!

❸ 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讀後感500寶

衛將軍驃騎列傳》這一篇的,抓住幾個重點:
衛青:奇襲龍城是漢匈之戰的轉折點,收河套時創造了全甲兵而還的奇跡,七戰七捷
「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作戰英勇,征戰經驗豐富,體恤士兵下屬,「雖古名將弗過也」,是以「衛青在位,淮南寢謀」,淮南王想謀反,第一件事就是「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
霍去病:降渾邪休屠王十萬、開河西、酒泉、登臨瀚海、封狼居胥,六戰六勝,從此漠南無王庭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典故,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也可以說說~
另外衛霍都不養門客,衛青認為「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票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

❹ 歷史故事讀後感500字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❺ 名將之後觀後感400字

《名將之後》是由陳聖思監制、李金林執導的勵志少年兒童電影。
《名將之後》是一部講述「留守兒童」追逐夢想,如何在生活中滲入「中國夢」思想為題材的勵志少年兒童電影。電影藉助名將岳飛後裔岳毛蛋的英雄夢來講述當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及夢想,採用詼諧幽默的表現形式,貼近生活,貼近真實,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情節環環相扣,劇情跌宕起伏。新穎的創意,獨特的視角,充滿正能量,寓意「少年強則中國強」,藉此呼籲全社會關注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❻ 觀看《名將之後》的讀後感作文

《名將之後》是紅塵散仙新近推出的小說故事,它結合明史和戚家軍的歷史故事,以中國近代史上中華兒女團結起來聯合抗日為主線,成功塑造了一個看似猥瑣怯懦卻有著英雄壯舉的冒牌戚家子弟戚繼祖,正是這一冒牌戚家子弟的英雄壯舉,激勵了後來的戚家子弟英勇殺敵,勇往直前。品讀這篇小說故事,那種大氣昂揚,酣暢淋漓的感受尤為強烈。

❼ 為國捐軀的英雄故事,500字左右,不是讀後感,單獨的故事

屈原愛國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 「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 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 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 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 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悲憤, 落拓江湖,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 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 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 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 雞蛋等食物, 撲通的往江裡面丟, 說是讓魚假吃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 說是要葯暈了蛟龍, 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 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 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黃酒抹七竅, 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後,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們都要劃龍舟, 吃粽子, 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 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 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過, 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 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 黃巢領兵造反, 所到之處, 殺人百萬,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 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 兵臨鄧州城下, 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 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 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馬問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 「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 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 我們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 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 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 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 深受感動, 就對那婦人說: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 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 將信將疑, 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 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 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 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 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 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 此後每到端午節, 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 艾草, 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徐特立

學而不厭 講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時期,他就酷愛讀書,認為讀書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會之理」。18歲時,為了謀生,他在做醫生還是當塾師之間選擇了後者,從此開始了「一生都教書」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學生讀書,晚上自己還要去拜先生學本領,因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給學生」。
徐特立讀書時很講究方法,積累了一套自學經驗。20歲的時候,他准備讀八股文,參加那時候的科舉考試。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長沙城裡,拜訪有名的陳雲峰先生,想請陳舉人看看自己的八股習作寫得怎樣。老舉人看過他的八股文,下了一個評語:尚有「一隙之明」。接著問他:為什麼不讀書,而要讀八股?陳舉人耐心地告訴徐特立: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縛人們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半年之後,徐特立又去拜訪陳雲峰,陳舉人這次送給他一把扇子,並在扇面上題寫了一段話:「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鄉村無師又無書,但書即師耳。張之洞《書目答問》即買書之門徑,《輶軒語》即讀書門徑,得此二書,終生受用不盡。」徐特立非常高興,馬上跑到書鋪買了《書目答問》和《輶軒語》帶回家,當做自學指南。以後,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牢記在心。後來回憶往事時,徐特立很有感觸地說:「我一生知道讀書的方法,就得益於那位舉人先生。」
讀古書很費時間和精力,徐特立從不貪多,他遵循著兩條原則:一是「定量」,一是「有恆」。比如《說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讀兩個,計劃一年讀完。他認為光貪多,不能理解和記憶,讀了等於不讀。他在教中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本書,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記一字,兩年學完,有些學生偏要星期六同時學6個字,結果,到默寫的時候,多半人都寫不出來。他說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經常學習的害處」。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師教書的時候,他發現一般學生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閱讀時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長期刻苦自學得到的經驗介紹給大家。他認為,不怕書看得少,只怕囫圇吞棗不消化。他教育學生,讀書要注意消化,要學會思考並評定所讀的書的價值。他教給學生,讀的時候,要標記書中的要點,要在書眉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意見,還要摘抄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這樣讀書,讀一句算一句,讀一本算一本。那時,他的學生中實行這種方法最堅決、最有成績的是毛澤東。他幾年中就寫了幾網籃的讀書札記,文學和思想修養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讀《聯共黨史》的時候,開始書店只出了上冊,他就買了一本閱讀。後來聽說有了蘇聯版本的上下冊,他就借了下冊抄讀,因為是節抄,就要做詳細分析後再抄,結果,他對於《聯共黨史》下冊的了解比上冊深刻。於是,他再回來把上冊節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個結論:買書不如借書,讀書不如抄書,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歲的徐特立已經是一位在湖南省頗有聲望的教育家了。但是,當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時,又積極地加入了這個行列。許多人表示驚訝,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慮後才決定的。勤工儉學的宗旨是「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知識」,徐特立很贊賞這個宗旨,他說:「我今年43歲,不覺就到44、45,一混60歲就來了。到了60歲,還同43歲時一樣無學問,這17年,豈不枉過了日子?這17年做的事情,豈不全無進步了?到了60歲時後悔,那更遲了,何不就從今日學起呢?」於是,他放下教師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學生的姿態,和青年們一起奔赴法國,去學新知識、新本領了。
誨人不倦 忠誠事業
徐特立60歲的時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傳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書。從蒙館、初小、高小、師范、一直到高等師范,我都擔任過教員。在高等師范當教員時也沒有脫離小學校職務,因為我愛教小學生。」徐特立從寧鄉速成師范畢業以後,懷著「創造事業」的理想,就和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梨江高等小學堂。半年以後,徐特立應邀到長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後,為了發展小學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辦起了長沙師范。當時,為解決家鄉農民子弟求學問題,還自費辦了一所五美小學。後來,他又在湖南第一師范任教。參加革命以後,他在中央蘇區擔任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培訓掃盲骨幹,開展掃盲運動;又艱苦創業,辦起了中央列寧師范。在艱苦的長征途中,徐特立也沒有忘記自己教育家的職責,抓住每一個機會,教戰士們學文化,他的熱情、耐心使戰士們深受感動。
徐特立辦教育,有自己的主張,敢於向歷史的偏見挑戰。過去,學校的大門不向貧苦大眾開放,徐特立創辦長沙師范時,就大膽地招收了一個鐵匠和一個退伍兵,破了先例。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閑言碎語,有人嘲笑他是補鍋的,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徐二鑥鍋」。徐特立反而很高興、很自豪。在教學實踐中,他平日最喜歡貧苦學生,他辦過夜校以給他們更多的受教育機會,知道他們並不缺乏聰明才智,從他們中間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張教育民主,注意引導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的時候,當時14歲的田漢和幾個喜歡文學的同學,經常在自修室的窗戶上貼一些打油詩,逗得人們捧腹大笑。其中兩首是學習藏頭詩的作法,把校長徐特立、老教師首之龍和黃竹村的姓名也嵌了進去。一首說:「特立狂濤駭浪中,寶刀血濺首之龍。」另一首寫道:「黃竹村中雞犬喧。」兩位老教師看後氣得渾身顫抖,要求校長嚴斥學生。徐特立安慰了兩位老教師後,就立即找來學生。田漢說:「我們對黃先生和首先生毫無惡意,是一時興起,開開玩笑,逗大家快樂。」徐校長確信他講的是真話,又覺得詩句中透露著學生的才智,便和氣地告訴他們:喜歡寫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時間、心思花在游戲筆墨中,最好寫些有意義的文篇,鍛煉自己的才幹。校長的談話鼓勵了學生們辦《窗戶報》的積極性。一時像雨後的春筍,幾乎每個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貼出了窗戶報。田漢辦的《祖鞭報》尤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筆調,抒發了愛國愛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經常把《窗戶報》上的優秀詩文,轉載到自己編的《教育周報》上,老教師們的態度改變了,學生們更是高興。
徐特立不喜歡用強硬的方法管理學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的時候,他明確提出:「教育學生不應該用強制手段,更不應該用粗暴的態度。中國古代溫柔敦厚的『詩教』,今天學校教育中還用得著。」為了實行「詩教」,他在學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懸掛了一塊大黑板,專門用來寫詩。有一次,他得知有一個姓湯的學生和一個姓余的學生,拚命讀書,影響了身體健康,覺得很不好,就寫詩建議他們停學休息,同時也算對大家敲一下警鍾。詩是這樣的:
「我勸湯生並勸余,勸君休業莫躊躇。
為何瘦得皮包骨,不愛身軀只愛書。」
徐特立很注意節儉治校。有些教師上課,粉筆頭總是隨手扔掉。而徐特立見了,總要撿起來,留著自己上課、寫黑板詩時用。有些學生說他「小氣」。他就寫下了這樣一首黑板詩:
「半節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讀了這首詩,說他「小氣」的學生明白自己錯了。發現有同學浪費飯菜,徐特立就找她們談話,並且寫詩教育大家;看到有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很突出,徐特立就寫詩鼓勵她們,說明女生智力並不比男生差……同學們每天都要去讀讀黑板詩,不論是表揚、批評,還是規勸,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給黑板詩起了一個總題目,叫做《校中百詠》。
徐特立也有嚴厲的時候,卻又與眾不同。一次,一個叫粟福基的學生鬧事,經過校務會議討論,決定給予開除處分。徐特立開始是贊成的,可是事後心裡總不踏實。他越想越覺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門不管,他想到這個同學學習不錯,也有組織才幹,不該輕率開除。他馬上派人把粟福基從家裡找來,跟他做了一番嚴肅、誠懇的談話,然後介紹他到長郡中學繼續上學。粟福基十分感動,後來成了長郡中學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
沒有字的教科書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秀品質被人們喻為「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血書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閱讀了《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生了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指引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了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台,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眾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手指。他用鮮血寫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為流血不止,他暈倒了。事後,省內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了各界人士,激發了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為一位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著樸素節儉的優良品質,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櫃,沒有什麼值錢的傢具,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個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為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著「釘鞋」,打著雨傘,夾著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了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著不坐轎子了。
1937年,徐特立領導著陝甘寧邊區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著破皮襖,腰系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夫,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峰一起去聽課。馮雪峰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著極為樸素的「馬夫」,竟是邊區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朴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後,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條件好了,他依舊保持節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說,生活上的簡朴,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於公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脫離群眾,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後,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後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為要經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吃五穀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說等將來生產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慮。後來經過多次說服,並將修建費減去了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個人坐小車。他跟警衛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裡,來回幾趟就把一個中農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後來進城居住了,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了優良傳統。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永遠為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
林則徐
清朝的後期, 西方的英、法、美等國的殖民主義者和投機商人, 紛紛向我國走私毒品鴉片 他們的目的, 一是掠奪我國的財富; 二是用毒品殘害中國人的身體, 便於他們侵略.當時, 很多正直的官員看透了英國人的險惡目的, 堅決主張查禁鴉片.林則徐的態度最堅決.他說: 再不禁煙, 我國就不會有白銀當軍餉, 就不會有強壯的士兵抵抗侵略了.為了國家的尊嚴, 必須禁煙.皇帝就讓他去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了廣州, 命令外國商人把全部鴉片繳出來並保證不再私運鴉片到中國來, 否則給予嚴懲.有些外國商人照辦了, 可英國商人不肯繳, 英國政府的代表義律還策劃陰謀, 企圖頑抗.林則徐當機立斷, 堅決行使主權, 中斷與英方的貿易並不再供應食物和水.英國人沒辦法, 只好繳出了鴉片.1839 年6 月3 日這一天, 林則徐親自到虎門海灘, 主持銷毀害人的毒品鴉片.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 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❽ 名將祖逖讀後感五十字

我很敬佩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像他們那樣的練習,才能有更好的結果。俗話說的好,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他們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只要有刻苦的努力的精神,任何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也會有可能做成。

❾ 名將之後觀後感

《名將之後》是由陳聖思監制、李金林執導的勵志少年兒童電影。
是一部講述「留守兒童」追逐夢想的勵志少年兒童電影。電影藉助名將岳飛後裔岳鵬飛的英雄夢來講述當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及夢想,劇情跌宕起伏,寓意「少年強則中國強」,藉此呼籲全社會關注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❿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讀後感(500字)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羅貫中所編選的歷史小說。這本書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賞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他字孔明號卧龍。記得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因此更加說明了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

為什麼我那麼欣賞諸葛亮呢?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統治需要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是令人嘆服叫絕,意想不到的。

諸葛亮的計謀成功不光是因為他的神機妙算,還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願望「為劉備統一三國,永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因此他才能成功。

記得杜甫在《詠懷古跡》中寫道「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這首詩贊頌了諸葛亮的意志堅決,遇事鎮定自容,但是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終於積勞成疾。詩的第一句是指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遠留在天地之間,表現了人們對他無限的崇敬。

我以後也應該奮發向上,努力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爭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中華兒女。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