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數學家的故事作文
㈠ 數學家的故事給我的啟示400字作文選
星期天的早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碧空萬里無雲,我正在逍遙自在地玩耍。這時候,媽媽走過來對我說:這里有一把生綉的菜刀,請你把它磨利。我心直口快地答應了。
俗語說:看事容易做事難。我覺得這話一點也不假,剛磨了一會兒刀,雙手就累得筋疲力盡,氣得我哭笑不得。我本來想要放棄磨刀,得過且過,頂多被媽媽罵一頓。可是望著生銹的刀口,它好像在沾沾自喜地嘲笑我:真弱智,做事半途而廢。
這時,我的腦海里又清清楚楚地浮現了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磨杵成針地故事。說得是李白小時候經常貪玩逃學,一次,李白逃學途中看見河邊有一個老太太在磨鐵杵。好奇心使他身不由己地上前去,李白問老太太:您為什麼沒事找事,磨起鐵杵來了,這不是白費力氣嗎?老太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不是沒事找事,我正用這根鐵杵磨一根綉花針。李白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還對老太太說:這是不可能的,鐵杵那麼粗大,綉花針那麼細小,要磨到何年何月呢?老太太一本正經地說:只要有耐心,堅持不懈,天大的事情也能做到。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白聽了,覺得很慚愧,因為他以前做什麼事都沒有耐心。些後,他每天都奮發圖強,春去秋來,終於成為了唐代著名的詩人。
我想,老太太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為什麼不可以呢?於是,我靜下心來重新開始磨刀。我把菜刀放在磨刀石上面,竭盡全力地磨著,磨刀石發出沙沙沙,沙沙沙的響聲,好像春蠶在吃著桑葉。我又全力以赴地磨著,沙沙沙,沙沙沙的聲音更響亮了,好像春雨在滋潤大地。過了一會兒,刀口變得鋒利無比,在陽光下顯得金光閃閃。望著鋒利的刀口,它好像在心悅誠服地誇獎我:小能人,真能吃苦耐勞。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㈡ 華羅庚的故事400字
一九五三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許多人。途中閑暇無事,華羅庚題出上聯一則:「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
這里的「三強」說明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戰國,卻又隱語著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同志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隔了一會兒,華羅庚見大家還無下聯,便將自己的下聯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可是,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妙對使滿座為之傾倒。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寫過以下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糾正錯誤。
(2)有關小學數學家的故事作文擴展閱讀:
華羅庚精神
華羅庚精神的體現華老堅持不懈、注重積累、獨立思考、科學嚴謹的精神是我們一生受用無窮的財富。
神奇妙算古名詞,師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還從拙中來,愚公智叟兩分開。
積久方顯愚公智,發白才知智叟呆。
埋頭苦幹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這是華羅庚1963年2月11日寫在給青少年的《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一書序言里的一首詩。
這首詩充滿哲理,可以說是他自學成才及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之談。
華羅庚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自學,從嚴以終。
華羅庚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沒有自學的習慣,一出校門就完了,將來就會一事無成。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自學。才能不斷地積累知識。
他說:「古往今來,許多有建樹的人,並未受過完備的教育……只要下決心勵志自學,就一定能夠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針對一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說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華羅庚還寫過幾句勉勵自己的話:「樹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從嚴以終。」華羅庚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研究。
1978年。馮克勤到北京醫院看望他。發現已身背氧氣瓶的他還躺在床上計算分圓單位,尋求新的恆等式。他一直堅持工作到1985年,因心肌梗死倒在東京大學的講台上。
二是要注重積累,夯實基礎。
華羅庚說,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要會逐字逐句地背誦。華羅庚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公式:薄――厚――薄。首先是「由薄到厚」。
比如學一本書,每個生字都查字典,每個不懂的句子都要進行分析,不懂的環節加上注釋,慢慢地懂得多了。書也變得更「厚」了。
但這還不是懂的最後形式,最後還有一個「由厚到薄」的過程:必須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咀嚼,反思,組織整理,反復推敲,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的問題來。
這樣。你又會覺得書變「薄」了。「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吸收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數學研究所中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們中間滋長著自滿情緒。對此,華羅庚語重心長地說:「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
所謂「加速度」就是要不斷提高成果的質量。「學習科學知識有如築塔。級級上升,每一級都築在以下諸級之上。因之,一級不穩,就築不上去。」
1979年之後,華羅庚提出。治學之道應該是「寬、專、漫」。就是基礎要「寬」,然後對專業要「專」,並且還要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漫」到其他領域。當初他從解析數論中「漫」出來是他一生研究數學的得意之舉。
他認為,「漫」就是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擴大眼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轉到另一個分支。這樣原來的知識在新的領域就會有用。選擇的范圍就會越來越大。
華羅庚非常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他捨得在基礎知識上多花工夫。他說:「在學習時,別人花一小時。我就花兩小時。而到工作時,別人花一小時解決的問題。我有時用更少的時間就解決了。」他把練基本功比喻為練拳。「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三是要獨立思考,不怕困難。
華羅庚認為要理解真理。就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地記住。他還認為:獨立思考不是不要別人幫助,也不是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是應該盡快接受前人的成就,這樣才能真正地獨立思考。
怎樣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呢?華羅庚認為:不要怕困難。也不要輕視容易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華羅庚認為,如果教師能和學生一起思考問題,那會給學生帶來很多好處,可以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㈢ 誰知道一個小故事 關於一個數學家發現了玻璃或瓷器摔碎後碎片的規律完整的以便作為作文素材
雅各布·博爾.丹麥著名的科學家.大學讀書時.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稍不留神一隻玻璃瓶從手中滑落到地上.摔破瓶子.在實驗室經常發生.其他人不過是匆匆清掃一下了事.但雅各布·博爾看著一地大小不一的碎片.忽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他小心翼翼地將玻璃碎片撿起來.然後按大小仔細分類.發覺碎片可以分成4個類別:再把4個類別的碎片用天平稱重.相鄰的兩種大小碎片無論總量或是個體.它們的比例都接近16:1.雅各布·博爾又先後摔碎了十幾個瓶子.實驗結果驚人地相似.1942年雅各布·博爾依據自己的實驗數據.推出了著名的[雅各布·博爾規律".受到了科學家的高度稱贊.
碎花瓶理論- -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有一不小心打碎東西的時候.但極少有人去研究一下碎片中有什麼學問.然而.丹麥的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卻從碎花瓶中發現了一個規律:打碎後的物體的碎片按重量的數量級分類.不同的重量級間表現為統一的倍數關系.例如.打碎的花瓶最大的碎片與次大的碎片間.重量比是16∶1.次大的與第三大的碎片間的重量比也是16∶1.
這就是著名的碎花瓶理論.博爾進一步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這個重量比是不同的.花瓶或茶杯狀的物體打碎後.這個倍數約為16.棒狀物體約為11.球體則約為40.最重要的是.這個倍數與物體的材料無關.即使是一塊凍豆腐摔在地上.也會遵守這個規則.
這種理論最實用的是.只要有同一物體的部分就能求出這個倍數.從而推測出這個物體碎前的大概形狀.碎花瓶理論在恢復文物原貌.推測隕石等工作中有特別的用處.給這些原來全憑推測.經驗和想像的工作指出一個理論上的方向.
㈣ 哪些數學家或物理學家的故事可以當作文素材
十大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愛因斯坦;.牛頓;3.麥克斯韋;4.玻爾;5.海森伯格;6.伽利略;7.費曼;8.狄拉克;9.薛定鄂;10.盧瑟福
網上搜一下很多資料的...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地思考.
童年:在妹妹頭上敲了個窟窿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時,有一個大得出奇而且有稜角的後腦勺,母親以為是個畸形嬰兒.兩歲半了,還不會說話.一天,家裡來了一個騎腳踏車的小妹妹,他說出了一句完整的話:是的,可是她的小輪子究竟在哪裡呢?5歲時脾氣狂躁,把家庭教師嚇跑了,還用兒童鋤頭在妹妹頭上敲了一個「大窟窿」.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的故事——一件舊大衣
一天,愛因斯坦在紐約的街道上遇見一位朋友.
「愛因斯坦先生,」這位朋友說,「你似乎有必要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這件多舊啊!」
「這有什麼關系?反正在紐約誰也不認識我.」愛因斯坦無所謂地說.
幾年後,他們又偶然相遇.這時,愛因斯坦已經譽滿天下,卻還是穿著那件舊大衣.他的朋友又建議他去買一件新大衣.
「這又何必呢?」愛因斯坦說,「反正這兒已經每個人都認識我了.」
##牛頓
少年時光
1642年的聖誕節前夜,在英格蘭林肯郡沃爾斯索浦的一個農民家庭里,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雙親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從此牛頓便由外祖母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牛頓才回到了母親身邊.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12歲時進入中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葯劑師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風車,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也製造了一架小風車.推動他的風車轉動的,不是風,而是動物.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種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
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但牛頓對務農並不感興趣,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每次,母親叫他同她的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他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飢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
㈤ 數學家的小故事400字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有一樣東西不知道有多少數量,三個三個地數剩下二個,五個五個地數剩下三個,七個七個地數剩下二個,問這樣東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學都震驚了,老師也點頭稱贊。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台。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下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獃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准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拐杖忍著疼痛進行鍛煉。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干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
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5)有關小學數學家的故事作文擴展閱讀
華羅庚成長歷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㈥ 數學家的故事給我的啟示400字作文選
今天,我在家裡做作業,做完後,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細柳教育孩子》.
細柳是一個繼母,她對親生的兒子和不是親生的兒子在教育方面同樣對待.對兩個兒子教育非常嚴格,最終兩個兒子都成了才.
她對大兒子時,讓他上學,他不上學說:「 我要放豬,」於是他就和傭人們一起吃住,日子久了,他已是忍無可忍.他才意識到上學比放豬好多了,後悔沒聽媽媽的話,就對媽媽說:「我不放豬了,我要上學. 」媽媽讓他親身感覺到上學好,後來他的兒子中舉當了縣令.細柳自己親生的二兒子和大兒子一樣不好好學習,還喜歡花錢.有一天細柳給了二兒子三十兩銀子,還給了一個很大的假銀子,最後他把三十兩銀子全花完了,已為還有那麼多銀子.可他把假銀子給了別人時被認出是假銀子,就把他入獄了.這本來是細柳故意讓兒子進獄吸取教訓,和教育大兒子的方法一樣.二兒子出獄後懂得了許多道理,也開始好好學習,最後成了當地的富翁.
聽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要從小好好學習.
㈦ 華羅庚的故事500字以上
華羅庚不僅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也是在數學前沿的當代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為世界數學的發展做出了桌越的貢獻。
華羅庚小時候常被別人譏笑為「獃子」,由於他貪玩,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就不及格。在老師的勸勉下,他下定決心發奮努力,數學成績一下子成了全班之冠。然而,初中畢業後,他因交不起50元伙食費而被迫輟學。在家裡,他還是非常喜歡學習,對數學的興趣愈加濃厚,自己向老師借來數學書苦讀。五年後,華羅庚開始寫數學論文寄到報社,雖然很多稿件都被退了回來,但他絲毫沒有灰心,還是持之以恆地寫下去。終於,他的一篇文章被刊登在了著名雜志上。清華大學的數學主任就請華羅庚到大學擔任數學系助理員,由此,他在數學方面積累了淵博的知識,26歲就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讀書,後來成為了一名傑出的數學家。
華羅庚曾經說過,天才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要知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有付出就有回報。華羅庚之所以取得了那麼高的成就,與他的勤奮刻苦,持之以恆,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㈧ 讀了華羅庚的故事有什麼感想的作文
華羅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一個小商人的家庭。他天資聰慧,自幼酷愛數字。19歲那年,他憑著自學的數學功底,指出一位大學教授的論文有錯,並寫出了《蘇家鴝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後來他長大後去了美國。月薪達20000美元,有小汽車和洋樓。但他常說:「梁國雖好,非久居之鄉!」後來他回到回到祖國,於1958年去世,享年75歲。讀完他的故事後,我被他的故事給吸引住了。他小小年紀,就能指出一位大學教授論文中的錯誤,說明他的數學基礎很扎實,,才會指出錯誤,否則一定會弄得啼笑皆非。而他的愛國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在美國,薪水很高,但他沒有忘記祖國母親的恩惠,一定要回到祖國發揮他的數學特長,為祖國爭光,他這種數學造詣和愛國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啊!
在我小學的五年生活中,我一直以華羅庚為目標,每天我都做上十幾道奧數題,以此增長我的題量。因此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這是因為奧數開拓了我的思維,也是因為我的勤奮。這都是我按照華羅庚寫在書上教給我的人生道理。
是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聰明是在於平時的勤奮練習,成為天才是在於平時的積累,我們按照華羅庚的講述,好好學習,最終走上成功之路!
㈨ 關於數學家高斯故事的感受作文150字
1、高斯是德國著名的大科學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歲時,小學老師回出了一道算答術難題:計算1+2+3+……+100=?
這下可難倒了剛學數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按照題目的要求,正把數字一個一個地相加.可這時,卻傳來了高斯的聲音:「老師,我已經算好了!」
老師很吃驚,高斯解釋道:因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這樣的等於101的組合一共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
2、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裡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裡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