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工作中拒絕別人的故事

工作中拒絕別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3 20:21:48

Ⅰ 關於拒絕的名人名言和故事。親,老師讓我寫議論文。誰來幫幫我啊

畢淑敏 《學會說「不」,是一種智慧》:
合理地拒絕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不必害怕拒絕,我們只需要更周密的決斷,更智慧的策略。勇敢地說「不」吧,這是我們意志之舟劈風斬浪的白帆。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縱觀我們的一生,選擇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贊成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為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種事業,就須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僅有的花徑。我們確定了「一」,就拒絕了九百九十九。拒絕如影隨形,是我們一生不可拒絕的密友。

拒絕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在拒絕中成長和奮進。如果你不會拒絕,你就無法成功地跨越生命。拒絕的實質是一種否定性的選擇。

我們在有可能從容拒絕的日子裡,膽怯而遲疑地揮霍了光陰。我們推遲拒絕,我們懼怕拒絕。我們把拒絕比作困境中的背水一戰,只要有一分可能,就鴕鳥式地縮進沙礫。殊不知當我們選擇拒絕的時候,更應該冷靜和周全,更應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利弊與後果。拒絕應該是慎重思慮之後一枚成熟的漿果,而不是強行捋下的酸葡萄。

拒絕的本質是一種喪失,它與溫柔熱烈的贊同相比,折射出冷峻的付出與擲地有聲的清脆,更需要果決的判斷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你拒絕了金錢,就將畢生扼守清貧。

你拒絕了享樂,就將布衣素食天涯苦旅。

你拒絕了父母,就可能成為飄零的小舟,孤懸海外。

你拒絕了師長,就可能被逐出師門,自生自滅。

你拒絕了一個強有力的男人的幫助,他可能反目成仇,在你的征程上布下道道激流險灘。

你拒絕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人的青睞,她可能笑裡藏刀,在你意想不到的瞬間刺得你遍體鱗傷。

你拒絕上司,也許象徵著與一個如花似錦的前程分道揚鑣。

你拒絕了機遇,它永不再回頭光顧你一眼,留下終身的遺憾任你咀嚼。

……

拒絕不像選擇那樣令人心情舒暢,它森嚴的外衣里裹著我們始料不及的風刀霜劍。像一種後勁很大的烈酒,在漫長的夜晚,使我們頭暈目眩。

於是我們本能地懼怕拒絕。我們在無數應該說「不」的場合沉默。我們在理應拒絕的時刻延宕不決。我們推遲拒絕的那一刻,夢想拒絕的冰冷體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逐漸縮小以至消失。

可惜這只是我們善良的願望,真實的情境往往適得其反。我們之所以拒絕,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拒絕。

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就像菜花狀的癌腫,蓬蓬勃勃地生長著,浸潤著,侵襲我們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拒絕是苦,然而那是一時之苦,陣痛之後便是安寧。

不拒絕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無可忍的那一刻,貽誤的是時間,收獲的是更大的痛苦與麻煩。

拒絕是對一個人膽魄和心智的考驗。

因為拒絕,我們將傷害一些人。這就像春風必將吹盡落紅一樣,有時是一種進行中的必然。如果我們始終不拒絕,我們就不會傷害別人,但是我們傷害了一個跟自己更親密的人,那就是我們自己。

拒絕是沒有過錯的,該負責任的是我們在拒絕前作出的判斷。

不必害怕拒絕,我們只需更周密的決斷。

當利益像萬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繚亂之時,你會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視線。嘗試一下拒絕吧。

當你依次拒絕那些自己最不喜歡的人和事,自己的真愛就像退潮時的礁岩,嶙峋地凸現出來,等待你的攀援。

當你抱怨時間像被無數餐刀分割的蛋糕,再也找不到屬於你自己的那朵奶油花時,嘗試一下拒絕。

拒絕猶如狂飆突進,孕育天馬橫空的獨行。

拒絕有時是一首輓歌,回盪裊裊的哀傷。

拒絕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氣,一種直面淋漓鮮血慘淡人生的氣概。

拒絕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麼都拒絕,就從根本上拒絕了每個人只有一次的輝煌生命。因此,我們要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絕權。

這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是我們意志之舟劈風斬浪的白帆。

1、在誘惑面前,要懂得拒絕。鄧肯曾說:「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是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而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黃金測試

一個大公司總裁想要錄用一位貼身司機。他出了一道題目:在一個懸崖邊上有一堆黃金,很危險,要想取到黃金,卻隨時有掉下懸崖的可能,請問,你把車子停在多遠處去取黃金?第一個應試者回答:停在五米處;第二個應試者說,停在安全地帶,下車去取;第三個應試者說,我會遠離懸崖,而且是越遠越好。錄用結果是不言自明的。前兩位應試者或者說是一種勇敢,可是他們只看到面前的誘惑而忘掉了危險,第三個應試者卻清楚地看到眼前存在的危險,從而成功地拒絕誘惑遠離危險。

2、認清自己,能力不及的事情,及時拒絕。拒絕不代表弱勢,不意味著逃避或是偷懶,相反,它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倔強的堅持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對話:

「這個項目多久可以完成?」
「6個月。」

「4個月行嗎?給你加50%的報酬。」

「對不起,我做不到。」

對話中勇敢地向客戶說「不」的正是創業之初的李彥宏,當時網路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然而,正是李彥宏當時倔強的堅持,反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後來,這個客戶告訴李彥宏,對於他的拒絕,自己感到非常滿意,因為這反映出李彥宏是一個很真實和穩重的人,這樣他的產品在質量上一定會有保證的。

3、當我們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能做的只有回擊。敢於拒絕,才能得到應有的青睞和尊重,能做到有理有節是很寶貴的,這將使我們受益無窮。

堅守原則使西門子讓步

2004年6月,西門子搶注中國商標事件公開,中國公司東林與海信先後透露,Hisense(海信)和Firefly(螢火蟲)商標早被西門子旗下公司博世一西門子公司和歐司朗公司在德國搶注。

11月,中國「受害企業」東林和海信分別在京就此與歐盟駐華使團進行了正式會談。據悉,這是歐盟介入這起中外企業糾紛後。首度正式和中國當事方舉行會談。

據東林電子董事長賈強會後介紹,歐盟駐華使團商務一等秘書李賽優在會上提出,如果西門子集團旗下的歐司朗公司同意授權東林使用「Firefly(螢火蟲)」商標,東林是否接受。同時,東林提交了在上世紀90年代,傑瑞若有所思。

律師繼續說道:「他一直沒有勇氣親自來找您,但是現在我可以將這個也許會令他滿意的答案告訴他了——事實上,他已經在三天前離開這個世界了。」

2、不要憤怒拒絕:平和而冷靜的態度是最能夠化解矛盾的。

巴斯德的武器

19世紀世界著名的法國生物學家、科學家、諾貝爾獲獎者巴斯德,因為提出的新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措施,觸怒了傳統醫學界的一些人,老派醫生都對他很不滿,甚至很多人還公然向他提出挑戰。然而,巴斯德處亂不驚,一次次用平和而冷靜的態度化解了難纏的沖突。

一次,80多歲的著名外科醫生儒爾士·奎茵對於巴斯德的新觀點冷嘲熱諷。巴斯德當即反擊。斥責奎茵的一次得意手術毫無意義。於是,惱羞成怒的奎茵離開座位,對准60歲的巴斯德一拳打去。在場的其他醫生連忙跑來勸阻,才制止了雙方的拳斗。

第二天,奎茵又向巴斯德提出決斗,妄圖以拳打腳踢和頭破血流來解決真理問題。巴斯德退還了他的挑戰書,他拒絕接受挑戰的理由是:「我的職業是醫病,不是殺人。」

還有一次,巴斯德在實驗室工作時,突然一個男子闖進來,指責他誘騙了自己的老婆。爭論中對方提出決斗。清白占理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將對方趕出門去,或者奮起決斗,但是那樣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時候巴斯德沉著地說:「我是無辜的……如果你非要決斗,我就有權選擇武器。」對方同意了。巴斯德指著面前的兩只燒杯,說:「你看這兩只燒杯,一隻有天花病毒,一隻有凈水。你先選擇一瓶子喝掉,我再喝餘下的一瓶,這該司以了吧?」那男子怔住了,他一下子陷於難解的死結面前,只得停止爭論與挑戰,尷尬地退出了實驗室。

3、不要無情拒絕:原則和立場很重要,然而情義與愛同樣重要。

羅斯福巧守秘密

羅斯福在海軍任職時,有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

羅斯福向周圍看了一眼壓低聲音說:「你能保守秘密么?」

對方答道:「當然能。」

羅斯福笑著說:「我也能。」

羅斯福在幽默風趣中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拒絕,同時也讓對方有一個走下去的台階,不至於在心理、情感上無法接受。羅斯福既守住了軍事機密,同時維系了朋友之間的友誼,不失為一種天才的拒絕。

4、不要輕易拒絕:雖然不能「有求必應」,但也要「竭盡所能」。

體恤,是一種溫情

著名作家劉紹棠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得過一場大病,病後身體一直不好,難以痊癒,行走仍需家人攙扶。

然而,慕名前來拜訪的人卻不見減少。為了既照顧到來訪者的心情和意願,又使自己的身體不至於過度疲勞,劉紹棠先生便在自家門上貼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老弱病殘,四類皆全:醫囑靜養,金玉良言。上午時間,不可侵犯;下午會客,四時過半。人命關天,焉敢違犯;請君諒解,大家方便。」落款是劉紹棠。

1995年的一個下午,兩個年輕人前來拜訪劉紹棠先生。看了門上的這張告示,二人會意地相視一笑,看腕上的表,離規定的時間還差半個多小時。是按門鈴呢?還是再等半個小時?然而稍一猶豫,還是迫不及待地按響了門鈴。

就在他們忐忑不安地等著開門時,門突然開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從房內走出來。她,就是劉紹棠先生的夫人——曾彩美女士。女主人將二人領到會客廳後說:「紹棠有午睡的習慣,自病了後,一般都是四點半之後才接待來訪的客人。」

聽了女主人的介紹,兩人後悔起來,後悔沒按先生的話去做,不該提前半小時按響了門鈴。但就在他們坐立不安時,曾女士卻攙著紹棠先生來到了客廳。見過紹棠先生,看他身體依然很虛弱,二人便更覺歉意。紹棠先生好似感覺到了這兩個年輕人的不安和歉意,他有意選擇了一些輕松話題,而且談興頗濃。兩人怕累著先生,雖不舍離去,還是決定告辭。但一看腕上的表,不知不覺間已談了近一個小時。

如劉紹棠先生這般的老人,名望高了,作用大了,因而求他的人也必然就會多起來。但是,名人也是人,他的身體,他的精力,他的時間總有使他承受不了的時候。他適當地拒絕;然而,在面對冒昧而執著的年輕人時,他還是會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這樣的人才更值得讓人尊敬。

Ⅱ 周恩來的藝術拒絕別人的小故事

1、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關系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託,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
周恩來總理聽後,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麼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這應算是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吧!」
周總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基辛格一驚,疑惑地問道:「怎麼?你們早有人上了月球,什麼時候?為什麼不公布?」
周恩來總理笑了笑,用手指著茶幾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認真地對基辛格說:「我們怎麼沒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廣寒宮住下了,不信,我們還要派人去看她呢!怎麼,這些我國婦孺皆知的事情,你這個中國通還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機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讓博學多識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2、一句話的電影說明書
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通知工作人員,給與會者放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彩色越劇片。工作人員為了使外國人能看懂中國的戲劇片,寫了15頁的說明書呈周總理審閱。周恩來批評工作人員:「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工作人員不服氣地說:「給洋人看這種電影,那才是對牛彈琴呢!」
「那就看你怎麼個彈法了」,周恩來說,「你要用十幾頁的說明書去彈,那是亂弓單,我給你換個彈法吧,你只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電影放映後,觀眾們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3、巧對開國領袖
1960年5月,開國領袖、周恩來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餘,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開國領袖逸興遄飛,口佔一上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開國領袖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周恩來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於百步之內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
5、1973年8月28日,ZG十大在京召開之時,出席會議的開國領袖已因患上腿疾而不能站。會議結束後,為了不讓與會代表看出破綻為自己的身體擔心,開國領袖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想讓代表們先退場。主席不退場,代表豈肯先退場。還是細心的周恩來總理看出了主席的心思,打破了僵局,他機智地說毛主席是要目送大家離開會場。開國領袖則故意執拗地說:「你們不走,我也不走。」就這樣,代表們一步一回頭,依依不捨地揮手與主席道別。
4、一次,周恩來接見的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周總理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5、周總理妙語斥對手
周總理在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風趣著稱,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周總理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佔到便宜。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據說,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6、周總理舌戰米高揚
有一次,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順道訪問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他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這時米高揚(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抱怨道:「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這句話顯然是很不友好的。周總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以促米高揚說出不學漢語的原因。米高揚果然上鉤,抱怨說:「漢語太難學了。」此話一出,周總理馬上輕快地說:「沒關系,下回到我們使館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教你。」一下子將米高揚置於一種學生的地位。
7、對!牛彈琴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詞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在這里,周恩來總理把對方拋來的」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巧妙地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對!牛彈琴!」,從而既擺脫了困難,又迫使對方陷入無地自容的窘境。
8、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周恩來總理說:「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對方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麼,美國到現在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
這顯然是荒謬的。」
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在周恩來的反駁中,用了兩個對比性材料來否定對方的觀點。700年與100年相比較,你要否認700年而承認100年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結果是承認100年就得承認700年這個事實。對比在這里產生了巨大的力量。

Ⅲ 告訴我們不要隨便拒絕別人的信任善良幫助的故事有哪些

不要隨便拒絕別人的信任,善良幫助的故事有哪些?要自食其力,自己能做到的就不要別人幫助。

Ⅳ 急需關於拒絕的小故事

《看上去很美》放映前,我們就商量著要采訪王朔。網路名人王小山說過,王朔是一百年來寫白話文最牛的作家,當時我腦子突然短路了,非常白痴地問:「那曹雪芹呢?」他怒其不爭地斥責我:「曹雪芹是在那一百年裡嗎?我對你們雜志真失望呀!」

用《看上去很美》說服他實在不是個好的由頭,首先它作為出版物的時候,銷量就沒法和王朔過去的小說相比;再者王朔本人的噱頭遠遠大過這部電影,他也不屑於為此炒作。自從我進入這行以來,就幾乎沒見過他老人家出現在媒體上發言,尤其是就文學發言,除了間或寫篇罵人的《我看金庸》什麼的。聽說記者根本找不著他,他的手機老換,平時只去他開的「王吧」。但是我的同事們都鼓勵我打個電話試試,因為越是這種難啃的骨頭,啃起來越有趣。

沒想到電話一撥就通了,我完全沒抱希望,又驚又喜,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措辭。省去前面的自我介紹,以下大致是我和他的對話:

王:我不接受媒體采訪。

您是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還是只不接受我們的采訪?

王:基本上媒體我都不接受。

人民群眾這么想念您,您都這么久沒出來了,不想和他們說點什麼嗎?

王:切,人民群眾在哪呢?都誰呀?

您到底怎樣才會接受采訪呢?

王:在我需要宣傳的時候。

什麼時候您才需要宣傳呢?

王:可能出新書的時候吧。

我聽說您寫了兩本新書,一直都藏著,准備留給女兒做嫁妝是嗎?還有那《宮里的日子》的劇本,據說寫得特好,會給那個電影宣傳嗎?

王:你這都聽誰說的?誰告訴你的呀?

如果有一天您願意接受采訪的話,可不可以優先考慮我們雜志?

王:憑什麼呀?我憑什麼優先考慮你們呀?

因為您幾年前就給我們寫專欄,大家關系也不錯。

王:嘿,和我關系不錯的多了去了,我能都優先嗎?

那好吧,您要是實在不願意我就不勉強了。

王:那我得多謝您不勉強我。

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周,我實在記不清對話的逐字逐句,肯定比我寫得要長得多。以前名人拒絕采訪都特別直截了當,比如張豐毅,他會用很兇的口氣說:「誰打我電話?」知道是記者後,二話不說立刻掛掉。再比如王安憶,我的兩個同事在她那裡都得到同樣的答復:「你們怎麼會有我的電話?誰告訴你們的?」其實措辭沒有什麼,但語氣明顯地很不耐煩。「粉絲」總說記者不理解名人,以至於逼得他們無處藏身,連王菲都要躲在家裡生孩子。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消費者的追捧,記者們有必要去受這窩囊氣嗎?如果不是為了工作,求我去見名人我也不會去的。他們生他們的孩子,發他們的財,和我有什麼關系?所謂因果循環,有了公眾的窺私慾,自然有煩人的記者去打擾名人。

回到王朔,他是我騷擾過的最好玩的名人之一。他拒絕你其實可以很乾脆,但他很有耐性地和我說了一大堆車軲轆話,口氣里也沒有慍怒,就是跟你逗著玩。名人如果都像他這樣,記者倒也不會有挫折感,被拒絕了但心情還挺愉快。

Ⅳ 一個故事,讓你真正學會如何拒絕領導的不合理要求

一、拒絕有術
拒絕有術一般採取的策略是先肯定後拒絕,給對方一個「軟著陸」的機會。「軟著陸」多用連接詞來承上啟下。「軟著陸」最好要「打一巴掌揉一揉」,這樣就會消除因拒絕而帶來的傷痛。例如「我知道你的困難,但是,你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我相信你能夠理解我的苦衷。」「我明白你的意思,而且我也贊成你的看法,但是……」以及「如果這件事輪到我的話,我也會這樣做的,只是……」等等。被人拒絕,無論什麼原因,都是一件不爽的事情,即便當領導的人也不例外。
被人拒絕後都多多少少有些遺憾和不舒服。因而,如果想要繼續保持與對方的良好關系,就必須做好拒絕別人後的「消毒」工作,以絕後患。拒絕別人後,首先要取得對方的理解。
二、緩兵之計
在為領導工作的過程中,緩兵之計的用處還是很多的。比如說遇到有人向你提出一些要求,但是你既沒有辦法辦到,又因為礙於面子,不能過於直接地拒絕,這時就需要用緩兵之計,先答應下來,然後給他一個交代。
曾國藩有句經典名言:「事緩則圓。」因此,緩兵之計是解決棘手問題的上策,既不得罪領導和客戶,又體現了自己的溝通能力。
三、節外生枝
拒絕對方,如果直截了當地說「我不能」、「我不知道」、「我不可能喜歡你」則太呆板,缺乏藝術性,會讓對方下不了台。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婉轉謙遜的策略,如借花獻佛等。
所謂借花獻佛,就是在不好直接拒絕別的時候,借用其他人的說法來暗示,或者用其他的事物來比喻,委婉地把自己拒絕的意思表達出來。這樣既不會得罪人,也不至於太被動。
四、轉移話題
按照同一律的要求,對對方提出的問題應該作出直接的答復。但當你不想正面拒絕時,就不妨採用「所答非所問」的方式,選擇一個與原話題無關的話題作答。
五、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重在一個「先」字,貴在一個「制」字。當你發現別人將要說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讓你辦一些你不想辦的事時,你可搶先開口,或封、或堵、或圍、或壓、或勸(明確告知對方免於開口)、或截(打斷對方的話題,用其他話題岔開)。這樣就能牢牢地掌握交際的主動權,達到拒絕的目的。
六、知難而退
在為領導工作的過程中,你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話。如果你拒絕回答,那會顯得你粗俗無禮;如果套用外交用語「考慮考慮」來回答,又會給對方造成期待心理,問題會繼續存在。那麼,你就不妨用知難而退的方法巧妙地拒絕對方。

Ⅵ 古今中外名人婉言拒絕的故事

國慶前夕,我國著名影視喜劇演員、主持人侯耀華一行來到位於南寧市白沙大橋附近的邕州老街,頗有興致地瀏覽著這里的奇花異卉、奇珍古玩、名人字畫。當他來到老街中段的「柳德軒」時,不禁停下了腳步,興致勃勃地走進店裡。他完全被店裡這些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各臻其妙的花瓶吸引住了。平素喜歡收藏的侯耀華情不自禁地與店主人、廣西著名陶瓷工藝收藏家蘇振光聊了起來。對陶瓷工藝,古今中外,各種流派,蘇振光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侯耀華聽得頻頻點頭,連連稱是。他對蘇振光的那些瓷瓶愛不釋手,嘖嘖稱嘆:好貨,好貨。有年代,不錯,很不錯!共同的愛好使兩人一見如故。臨別之際,侯耀華還熱情地說,蘇振光如到北京一定要和他再聊聊。 當筆者得知此事後,於近日登門拜訪這位多次被中央電視台、廣西電視台等媒體宣傳過的名人。 奇!奇!奇!當筆者走訪了廣西交通廳運輸管理局醫務所醫師、陶瓷工藝品收藏家蘇振光以後,情不自禁地發出這種感嘆。 走進蘇振光的家,你會嚇一大跳:二室一廳的居室上上下下擺滿了傾其積蓄買下的2000餘件色彩絢麗、形狀各異的陶瓷工藝品:桌上桌下,櫃里櫃外,床上床下、地板上、古董架上、茶幾上、箱子里,觸目皆是,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論年代,唐、宋、元、明、清、民國都有;論質地,薄如紙,明如鏡,白如玉,聲如磬;論形狀,溢金流彩的柳葉瓶,古色古香的官帽架,玲瓏剔透的玉壺春瓶,光滑細潤的天球瓶,威武粗壯的將軍罐;論產地,仍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鈞窯俱全;論題材,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包羅萬象。什麼「水滸群雄」、「八仙過海」,「羲之愛鵝」、「桂英戍邊」、「精忠報國」……難怪圈內專家說他不光收藏多而且廣又深,而其文化品味之高更為少見。 這些瓶是他長達40餘年多次前往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蘇、浙江、廣東等陶瓷產地去考察,不顧山高水遠,路途艱難,肩擔手提弄回來的,每一個瓶都有一種情趣,一個故事,一段歷史。 蘇振光的收藏經歷頗為奇特。1967年正值文革時期,那天他在北京,他從天安門廣場向人民大會堂走去,誰知路上竟將鞋弄丟了一隻。時值隆冬,寒冷難耐,於是他返身回去找。路過在人民大會堂右側時見一人手拿著一個古罐走過,喜歡陶瓷工藝品的蘇振光不覺眼睛一亮,便攔住那人,問其在何處得到此物。那人告訴他,是在故宮文物商店買的。蘇振光大喜過望,連鞋也不尋了,馬上趕去買了一個宋代竹筒。 後來他到寧明縣去插隊。在他插隊的村子裡有一個曾在北洋軍閥軍隊中擔任過師長的老頭,他回鄉時帶回不少古瓶。蘇振光知道後便纏住老頭要買瓶,但老頭不敢賣。蘇振光好說歹說,最後終於以40公斤糧票成交了一瓶一罐(元代古瓶)。說著,蘇振光拿出其中的那尊金頂獸頭將軍罐讓我看,真讓我眼界大開——這罐酷似頤和園的白塔造型,金頂獸頭,精巧別致,讓人嘆為觀止。 正觀賞間,在旁的蘇振光夫人給我遞來一隻玉手鐲——嘖嘖,它竟有70公分大小,墨綠溫潤,很是逗人喜愛,這樣大小的玉鐲筆者還從未見過,真讓我大開了一回眼界! 當筆者的目光停留在一對高1.5米、上面用生動筆墨描繪了許多小孩嬉戲圖案的瓶時,蘇振光告訴筆者,這是一對叫「百子戲春」的「陪嫁瓶」,這瓶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哩——江西臨川有一位頗有名望的陶瓶工藝師,膝下只有一女,視為掌上明珠。他精心為女兒製成了一對「陪嫁瓶」,瓶上人物憨態可掬,栩栩如生,可謂精美絕倫。當時有人願意出2萬元買下,工藝師不允。後其女到美留學,工藝師也到景德鎮去了,這瓶便留在家鄉讓鄉親保管。不久即發大水,家鄉人為保這瓶,冒著生命危險將兩瓶埋入地下,待水退後再挖出來。蘇振光得知此事後,便不遠千里來到江西臨川,一番苦纏硬磨,工藝師終感其誠,破例以2500元的低價「賣」給了他…… 他收藏的故事還真不少。 今年已58歲的蘇振光,說起陶瓷工藝品來,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筆者聽得興致盎然,什麼美人肩、轉心瓶、梅瓶、膽瓶、什麼釉上彩、漏彩、粉彩、五彩……但更令人欽佩的是,他收藏陶瓷工藝並不是為了「錢」,而是追求一種高品位的知識享受和藝術情趣。所以當有人願意出20倍價錢買他的宋代竹筒時,他婉言拒絕;有人以不菲的價錢買他的元代將軍罐時,他一笑置之。有人說他「傻」,可他卻不屑一顧,他說:「我收藏陶瓷工藝品,是因為它能使人感到祖國文化傳統之優良及偉大,且能開拓娛樂視野,陶冶生活情趣,既能增加學術知識又能怡樂無窮……」

Ⅶ 有關學會拒絕的名人故事

《看上去很美》放映前,我們就商量著要采訪王朔。網路名人王小山說過,王朔是一百年來寫白話文最牛的作家,當時我腦子突然短路了,非常白痴地問:「那曹雪芹呢?」他怒其不爭地斥責我:「曹雪芹是在那一百年裡嗎?我對你們雜志真失望呀!」

用《看上去很美》說服他實在不是個好的由頭,首先它作為出版物的時候,銷量就沒法和王朔過去的小說相比;再者王朔本人的噱頭遠遠大過這部電影,他也不屑於為此炒作。自從我進入這行以來,就幾乎沒見過他老人家出現在媒體上發言,尤其是就文學發言,除了間或寫篇罵人的《我看金庸》什麼的。聽說記者根本找不著他,他的手機老換,平時只去他開的「王吧」。但是我的同事們都鼓勵我打個電話試試,因為越是這種難啃的骨頭,啃起來越有趣。

沒想到電話一撥就通了,我完全沒抱希望,又驚又喜,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措辭。省去前面的自我介紹,以下大致是我和他的對話:

王:我不接受媒體采訪。

您是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還是只不接受我們的采訪?

王:基本上媒體我都不接受。

人民群眾這么想念您,您都這么久沒出來了,不想和他們說點什麼嗎?

王:切,人民群眾在哪呢?都誰呀?

您到底怎樣才會接受采訪呢?

王:在我需要宣傳的時候。

什麼時候您才需要宣傳呢?

王:可能出新書的時候吧。

我聽說您寫了兩本新書,一直都藏著,准備留給女兒做嫁妝是嗎?還有那《宮里的日子》的劇本,據說寫得特好,會給那個電影宣傳嗎?

王:你這都聽誰說的?誰告訴你的呀?

如果有一天您願意接受采訪的話,可不可以優先考慮我們雜志?

王:憑什麼呀?我憑什麼優先考慮你們呀?

因為您幾年前就給我們寫專欄,大家關系也不錯。

王:嘿,和我關系不錯的多了去了,我能都優先嗎?

那好吧,您要是實在不願意我就不勉強了。

王:那我得多謝您不勉強我。

因為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周,我實在記不清對話的逐字逐句,肯定比我寫得要長得多。以前名人拒絕采訪都特別直截了當,比如張豐毅,他會用很兇的口氣說:「誰打我電話?」知道是記者後,二話不說立刻掛掉。再比如王安憶,我的兩個同事在她那裡都得到同樣的答復:「你們怎麼會有我的電話?誰告訴你們的?」其實措辭沒有什麼,但語氣明顯地很不耐煩。「粉絲」總說記者不理解名人,以至於逼得他們無處藏身,連王菲都要躲在家裡生孩子。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消費者的追捧,記者們有必要去受這窩囊氣嗎?如果不是為了工作,求我去見名人我也不會去的。他們生他們的孩子,發他們的財,和我有什麼關系?所謂因果循環,有了公眾的窺私慾,自然有煩人的記者去打擾名人。

回到王朔,他是我騷擾過的最好玩的名人之一。他拒絕你其實可以很乾脆,但他很有耐性地和我說了一大堆車軲轆話,口氣里也沒有慍怒,就是跟你逗著玩。名人如果都像他這樣,記者倒也不會有挫折感,被拒絕了但心情還挺愉快。

Ⅷ 明辨是非或學會拒絕的小故事

點例
關羽拒絕了曹操賞他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回到劉備身邊,獲得忠義的美名。
李白拒絕「摧眉折腰事權貴」,終能「仰天大笑出門去」,飲酒作詩,成就半個盛唐。
朱自清在生活極度貧困潦倒時拒絕了美國的救濟糧,成為民主戰士。
毛澤東拒絕蔣介石劃江而治的方案,勇追窮寇,從而使國家統一得到實現。
普希金拒絕了奢侈腐化的貴族生活,在恬靜的小村莊里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
布魯諾拒絕放棄真理,寧願選擇火刑來使真理被昭示天下,為全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成為了全人類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唐代詩人白居易:「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蔭。所逢苛非義,糞土千萬金。」
畫貓贈馬支持抗日的徐悲鴻
寧死槍下不為敵偽唱義務戲的程硯秋
繁例
馬寅初拒賄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在戰爭頻繁的年代,愛因斯坦嚮往和平和寧靜。他曾經拒絕了在電視台的巨額演講,也曾拒絕了出任以色列總理的邀請。他生活儉朴,拒絕名利。正是這樣一位科學家,為物理的發展做了了巨大的貢獻。正是這樣一位心系蒼生的天使,讓我們在他的拒絕中捕捉到人性中永不磨滅的光輝。
有一位科學家曾經為了實驗,毀壞了自己的家,還險些失去性命。他就是諾貝爾,他為我們留下了諾貝爾獎——一個鼓舞人類不斷前進的獎。他發明炸葯後,許多人勸他申請專利,他拒絕了。他把自己的發明奉獻給了人類,並用自己所有的財產設立諾貝爾獎。諾貝爾這個響亮的名字道出的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拒絕虛浮的美麗,接受善美的使命,我們一定能得到歷史給我們的一個公平的位置。
悠然的南山下,一位詩人正在籬下採菊,他簡朴的衣著和單薄的背影里似乎透著一絲凄涼。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被後人稱贊。其實,陶淵明拒絕的何止是五斗米。他拒絕的是一張渾濁的塵網。他是一朵素麗的蓮,在池塘的角落裡靜靜地綻放,縱然平凡,但能找到心靈的寧靜;縱然孤獨,但能在困境中使生命升華。拒絕塵世,接受清貧,在寧靜中守著心靈的一方凈土。
修遠的人生道上,荊棘滿地,但阻攔不了我們前行的信念。每經過人生的一站,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因而我們學會拒絕誘惑和妥協,我們學會接受信仰和挑戰。每一個有著高尚人格的遠行者,都會學會接受真理。

Ⅸ 名人婉拒的故事

周恩來從青少年起就追求真理,鄙視富貴享樂。他在南開大學時才華出眾,該校創辦者、社會名流嚴修想以品貌雙全的女兒相許,周恩來卻說自己是窮學生,如果攀此高親,日後人生道路就要受嚴家支配,因而婉拒。後來他到黃埔軍校任要職,國民黨一個月發給幾百銀元的工資,他除了留幾十塊錢維持生活,其餘全部交黨費,自己身無余財。

Ⅹ 關於拒絕的名言及人物事例

拒絕別人一定要委婉,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拒絕;被別人拒絕一定要大度,因為拒絕你的人總有他的理由。
——汪國真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畢淑敏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伐。
——弘一大師
大話不宜講得太早,否則,倘有記性,將來想起會臉紅。
——魯迅
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

1934年11月初,方誌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後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誌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孔子主動離開各國的昏庸無能之君——吃粗糧喝涼水,睡覺時彎著胳膊當枕頭,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貴,在我看來猶如浮雲一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孟子不為萬鍾而折腰——《魚,我所欲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莊子不去楚國做官——《莊子釣於濮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 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柳下惠坐懷不亂——春秋魯國柳下惠夜宿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怕她受凍,用衣服裹住她抱坐了一夜,沒有發生不正當的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

子罕拒玉——《左傳襄公十五年》: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子罕。子罕拒絕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石匠人看了,匠人說這是寶貝,所以我才敢把它送給您。」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