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的趣味故事簡介

古代的趣味故事簡介

發布時間: 2020-11-23 21:26:49

① 古代有哪些幽默故事

古代幽默故事一,沒人磨墨一個富家之子去考試,父親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績很好,滿以為一定能錄取了,不料榜上竟沒有兒子的名字。父親趕去找縣官評理。縣官調來卷查看,只見上面淡淡一層灰霧,卻看不到有什麼字。父親一回家便責罵道:「你的考卷怎麼寫得叫人看也看不清?」兒子哭道:「考場上沒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筆在硯上蘸著水寫呀。」



古代幽默故事二老太念佛,有個老太,手裡拿著數珠,一邊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大叫:「二漢、二漢,鍋上螞蟻太多,我討厭死了,快拿火代我把它們燒死。」然後又念道:「阿彌陀佛。」接著又叫道:「二漢、二漢,你代我把鍋底下的火灰扒掉些,簸箕不要用自己家裡的,因為要燒壞的,只問鄰居家借簸箕得了。切記,切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② 古代趣味妙答的故事

沒人磨墨
一個富家之子去考試,父親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績很好,滿以為一定能錄取了,不料榜
上竟沒有兒子的名字。父親趕去找縣官評理。縣官調來卷查看,只見上面淡淡一層灰霧,卻
看不到有什麼字。
父親一回家便責罵道:「你的考卷怎麼寫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兒子哭道:「考場上沒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筆在硯上蘸著水寫呀。」

老太念佛
有個老太,手裡拿著數珠,一邊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大叫:「二漢、二漢,
鍋上螞蟻太多,我討厭死了,快拿火代我把它們燒死。」然後又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接著又叫道:「二漢、二漢,你代我把鍋底下的火灰扒掉些,簸箕不要用自己家裡
的,因為要燒壞的,只問鄰居家借簸箕得了。切記,切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從不吃素
和尚到人家作客。主人見他是出家人,便問道:「師父,您喝酒嗎?」
和尚笑笑道:「酒倒喝一點,只是從不吃素。」

除糊塗蟲
有個人向縣衙告狀道:「小人明天丟失鋤頭一把,請老爺查究。」
縣官問:「你這奴才!明天丟失鋤頭,為啥昨天不來報案?」
在旁邊的小吏聽到後,不覺失笑。縣官馬上斷案道:「偷鋤頭的一定是你!你到底偷去
干什麼?」
小吏答道:「我要鋤除那糊塗蟲。」

老翁憂愁
有個老人富貴雙全,子孫滿堂。在過百歲生日的時候,祝壽的客人擠滿了家門,老翁卻
很不快樂。
大家問他:「您這么有福氣,還有什麼憂愁啊?」
老人答:「我什麼都不愁,只是擔心我過200歲生日時,來祝賀的人要增加幾百幾千,
教我怎麼能一一記得呢?」

爭討便宜
一個人抱著兒子在門外玩,鄰居開玩笑地說:「父子的骨血真是一脈相傳,只要看看你
兒子就知道了,他的面孔與我的面孔真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
那抱小孩的人說道:「是啊,你同這孩子原是一個女人生出來的同胞弟兄,面孔怎會不
一樣呢?」

心壞透了
有兩個惡棍,背上都生了毒瘡,請醫生治療。醫生看完一個,又看第二個,裝出驚恐的
樣子說:「他的心壞些,還可醫治,你的心,竟壞透、變爛了,叫我怎麼醫得好?」

麻雀請客
有一天,麻雀請鳥兒們吃酒。它對翠鳥說:「您穿著這樣鮮艷明麗的衣服,自然請坐在
上席。」
又對老鷹說:「你雖然身子大些,卻穿著身又黑又丑的衣服,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了。」
老鷹答道:「你這個奴才小人,怎麼這等勢利?!」
麻雀答道:「世上誰人不知,我麻雀本是心腸小、眼眶淺的嘛。」

畜牲欺窮
有個人問一個乞丐道:「狗兒們為啥看見你們就要咬呢?」
乞丐答道:「我如有了好的衣帽穿戴,畜牲也會敬重我的。」

皇帝衣裝
一個叫化子從京城回來,向人誇耀說看見了皇帝。別人問他:「皇帝穿啥衣服?」
答:「頭戴白玉雕成的帽子,身穿黃金做成的長袍。」
問:「穿了金子袍服,怎能作揖?」
叫化子聽了向他啐了一口道:「哈哈,真不懂世事!既然做了皇帝,還向哪個作揖?」

③ 古代簡短有寓意的小故事

結草銜環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個非常寵愛的小妾。魏武子臨死前,要魏顆把那個小妾給他殉葬。魏武子死後,魏顆卻把父親寵愛的那個小妾嫁給了別人。
後來,秦將杜回領兵攻打晉國,晉王命魏顆率兵抵抗。兩軍正在激戰之時,戰場上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裡,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的那個婦人的父親,特來戰場上結草報恩。」
《後漢書·楊震傳》注引《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楊寶小的時候,在山林中見到一隻奄奄一息的小黃雀。楊寶見它可憐,便帶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黃雀的傷完全養好後,楊寶就把它放了。當天晚上,楊寶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黃衣童子,口中銜著四個玉環,說是送給楊寶的禮物,並祝願楊寶子孫幾代都做大官。後來,楊寶的兒子、孫子、曾孫果然都做了大官,享盡了榮華富貴。
根據這兩個傳說,人們概括出了「結草銜環」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後以「結草銜環」為感恩圖報之典。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④ 中國古代小說《嬰寧》故事梗概,要白話文的故事梗概,謝謝了!急!!!!!!!!!!!!!

聊齋中的嬰寧是一位狐仙和鬼魂所生的孤女,為了能將母親的骨骸與其所愛之人的骨頭結合起來,嬰寧採用計策進入了王家。王子服本是一位一心想考取科舉的小書生,就因為在一次郊遊遇見了嬰寧。

王子服被嬰寧的一個笑迷得神魂顛倒,回家以後就茶不思飯不想地思念嬰寧,將嬰寧給她的花一直把玩,在這之後王子服逐漸犯起了相思病,友人聽說了這件事還曾好意尋找嬰寧,但無果。王子服便自己出門找尋嬰寧。

處於嬰寧的算計中,王子服經過的院落中恰巧發出嬰寧的笑聲。嬰寧就這樣巧妙地以王子服姨母的女兒的身份嫁入到王家。嬰寧過門後,也一度愛笑,有一日嬰寧的笑引來後院公子欲對其不軌。

這時的嬰寧使用了自己的法術,殺了這個不懂禮貌、想冒犯她的登徒子,為此嬰寧的身份也就曝光,但嬰寧的目的很直白,就是將其母的骨骸與其父合葬。

王子服的痴情感動了單純善良的嬰寧,美麗的嬰寧以德報怨放下仇恨與王子服好好在一起生活,婚後兩人育有一子,毫無疑問地,這個孩子也是非常可愛的,遺傳了母親嬰寧的愛笑。

(4)古代的趣味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嬰寧》創作背景: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空前盛行,小說家的審美趣味從歷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轉向了現實社會 。

蒲松齡生在明清易代的亂世,從青年時期便熱衷於記述神仙鬼怪等奇聞異事,他把黑暗的現實社會與坎坷的個人遭遇造成的「孤憤」、「狂痴」的人生態度融入了作品中。

收集民間傳說、以野史佚聞為創作素材,同時融入自己的個性創造加工,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將已有篇章結集為《聊齋志異》。

《嬰寧》以清初的山東地區為創作背景,在民間崇信靈異動物的基礎上,蒲松齡以文學的手法對民俗進行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過對神仙鬼怪常態性的民情風習作原生態的描寫,對中國舊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後、迂腐、畸形以至病態的一面進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擊。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淄川(今山東淄博)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⑤ 古代小神童的故事簡介

甘羅
12歲為丞相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潁上)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十二歲時,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那時年僅十二歲的甘羅,就對國事了如指掌,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徵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 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由此可見甘羅的才智,不但同齡人不可比,就連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

曹沖
驚人的智慧
在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就是曹沖了。曹沖,曹操之子。曹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理解能力很強,到5,6歲其才智便達到成人水平,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魏書鄧哀王沖傳》還記載了一件事,說當時曹操以大軍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嚴厲,這導致經常有冤案發生。有一次,放在倉庫里的一副馬鞍被老鼠咬壞了,恰好那是曹操的。倉庫管理的士兵嚇壞了,認為自己一定在劫難逃,死定了。曹沖知道以後,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裝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臉愁容。曹操見到以後,就問他怎麼了。他回答說:「大家都說,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說:「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會有什麼幸與不幸的」。後來,那個倉庫管理的士兵還是如實地上報了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沖的用意,笑了笑,便沒有再追究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權術的曹丕,曹沖的智慧可以說是驚人的。其實曹沖不僅有這類「小聰明」,而且「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經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來辦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據史書記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凡應罪戮,而為沖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曹沖無疑是個天才,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愛,年紀很小,就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可惜他僅僅活到十三歲就患急病死去了。

元嘉
神仙童子
北朝時有個叫元嘉的孩子,因為能在同一時間進行多件事情,被稱為神仙童子。
元嘉曾做過這樣的表演:雙手均拿著筆,左圓右方的畫著,口中則一字不漏地背誦文章,同時也能准確無誤地數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數目。他的腦子也沒有閑著,正構思著一首五言詩,並用腳夾著筆把這首五言詩工工整整地寫在在地面的紙上。他同時做著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無不驚訝萬分。

司馬光
破瓮救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司馬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瓮圖》廣為流傳。
司馬光砸缸故事說的就是: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老子
年幼論禍福
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老子標准像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李耳十多歲的時候便很有見識。當時楚國征服了宋國,聲勢浩大,李耳卻說:「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楚國以前弱小,所以沒有人注意,才得以休養生息,發展壯大。現在打了勝仗,樹大招風,從此就不得安寧了。」
一年之後,發生了楚晉城濮之戰,楚國慘敗。人們記起李耳的話,都認為他有未卜先知的神力。周襄王要李耳傳授其未卜先知的本領。李耳說:「我並非未卜先知。世間的事物,都有內在的規律;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可以互相轉化的,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周襄王很佩服,就留李耳在朝中做官。

李賀
奇才驚韓愈
李賀,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李賀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能吟詩作對。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十分贊賞他的詩文,便親自到李家去見李賀,並讓他以自己來訪為題,即席寫一首詩。李賀想了想便揮筆疾書起來,不一會兒,就寫成了一篇古體詩《高軒過》。韓愈一看,只見全詩流暢自然,極具文采,寫出了韓愈出訪的聲勢,贊揚了韓愈文學上的成就,還道出了詩人的遠大志向。
韓愈十分欣賞李賀的才華,便徵得李父的同意,帶他回家,親自教他寫詩作文。李賀有了名師指點,才學更加突飛猛進,長大後更成了著名的詩人,有詩鬼之稱。
在我國,關於神童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如:項橐,7歲時沒被孔子考倒,反把孔子考倒,成為孔子師;漢代的東方朔2歲即能暗誦《魏史》;南朝文學家劉孝綽6歲能文;陰鏗4歲誦詩賦一日千言;徐陵7歲能文、博涉經史;駱賓王6歲即寫下傳誦千古的《詠鵝》詩;王勃5歲就寫出構思嚴密的文章,常常語驚四座,8歲寫《漢書注指瑕》 楊炯9歲中神童舉,後授校書郎;李白從小接受漢語與突厥語二種語言,5歲時能背誦《六甲》,10歲時已讀完諸子百家之書等等。

方仲永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還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某日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詫異,便借鄰居的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全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一宗族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但後來他被自己的父親毀掉了。

⑥ 中國古代著名的人物的簡介和故事縮短版

勤學好問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
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
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
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
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
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⑦ 古代趣味語文故事

我回想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能睜開眼睛直視太陽,眼力可以清楚的看到極其細小的東西,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條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成千上百隻飛鶴;抬頭看著它們,脖子都變得僵硬了。我又將蚊子關在未染色的帳子里,用煙慢慢地噴向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當做青雲白鶴的景觀來看,果真像鶴群在雲端鳴叫,我安適、愉快地拍手叫好。(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iāng)。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lì)雲端,為(wèi)之怡然稱快。)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花草草縱橫交錯的地方,蹲下身子,讓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當成樹林,把蟲子、螞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山丘,凹下去的部分當成山壑,我便想像在其中遊玩,感到心情安適、愉快而又滿足。(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lì)凸者為丘,凹者為壑(hè),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龐然大物如推倒山壓倒樹地撲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蟲子全被他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等到定下神來,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它數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去了。(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⑧ 有關古詩的古代趣味故事

推敲的故事
<推敲>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不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誰」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