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長相思改成小故事200
❶ 長相思——唐詩宋詞背後的唯美故事
看下是不是你要的:)
❷ 200字的長相思的小故事
皇上命令軍隊向山海關進發。將士們滿臉擔心,互相竊竊私語:「怎麼?又要仗?」「是呀,這次戰役似乎非常艱難……」 雖然不願意,可是軍令難違呀!於是,納蘭性德率領將士們,手握長槍,身披盔甲,整裝待發。
一聲令下,軍隊浩浩盪盪向山海關進軍了。此時正是寒風刺骨的隆冬。風雪無情的吹打著將士們的身軀。將士們的深深的陷在厚厚的白雪裡,凍傷了,臉凍紅了,手凍僵了。一次次的跌倒在雪地里,但每次都掙扎著爬起來,互相攙扶著。接著,眼前出現了一條冰河。將士們小心翼翼的牽著馬踩在冰上。忽然,冰裂了,一位將士掉進了冰冷的河水裡,無力的呼救著。其他幾位將士齊心協力將他救了上來。「沒事吧?怎麼樣」一位將士關切地詢問道。「沒事。」他顫抖著聲音虛弱地回答,但不久,繼續向前走去,就這樣,將士們翻過了一座座雪山,渡過了一條條冰河一路上受盡了風雪的欺凌。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抱怨,只有堅定的向前。漸漸的,夜深了。將士們便准備在這里暫時休息一個晚上。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上,在一頂頂簡陋的帳篷里,一點點微弱的燈火,閃爍著迷離的光點。風呼呼地刮著,雪花漫天飛舞,將士們猛然從夢中驚醒,再也無法入睡。聽著外噪雜的風雪聲,將士們回憶著在故鄉的各種情景。
❸ 程季淑的長相思淚難乾的故事
第二年初春梁實秋與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婚禮。盡管程季淑學有專長,但在婚後她並沒有外出工作,主要精力都放在相夫教子上。無論是梁實秋在上海、在青島還是在北平,她都任勞任怨地照顧三個孩子和丈夫。特別是梁實秋到青島大學擔任了外文系主任和圖書館館長之後,社會活動較多,程季淑就提醒他多鑽研些業務,少涉足政治。起初梁實秋聽不進去她的勸告,她就鼓勵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變相地引導梁實秋多鑽研業務。
1937年7月北平淪陷後,梁實秋的朋友偷偷告訴他,他已經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以先走為上。而此時程季淑的老母親又重病在身,於是他隻身離開北平南下。夫妻一別就是六七年,直到1943年程季淑的母親病故後,她才帶著孩子們來到重慶,與梁實秋團聚。此後他們就再也沒有分離過,無論是在戰後的北平,還是漂泊於離島台灣,抑或是定居美國,他們都相伴相隨,相濡以沫,程季淑總是像大姐姐一樣呵護著梁實秋。梁實秋的生日是在臘八那一天,每到這一天程季淑都在他的耳邊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兒,我的寒鴉兒凍死了沒有?」這本是梁實秋小時候過生日時他母親說給他的,出自程季淑之口,越發顯示出他們的恩愛情深了。
退休後,梁實秋在程季淑的鼓勵下繼續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到1967年才翻譯竣稿。這部「全集」從20世紀30年代程季淑建議他翻譯開始,先後延續了將近三十年,其間既凝聚著梁實秋的心血,也烙印著程季淑的默默奉獻。在梁實秋翻譯書稿時,程季淑在書房外為他整理、裝訂書稿,付出了很多精力。因此梁實秋說:「翻譯莎翁著作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在這漫漫長途中陪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1972年梁實秋夫婦投奔女兒,到美國定居,不料在1974年4月30日,梁實秋夫婦到市場購物時,市場門口的梯子忽然倒下,砸中了程季淑,不幸罹難。這對梁實秋是個沉重的打擊,他為了紀念相濡以沫五十年的程季淑,寫了《槐園夢憶》一書,表達了他對亡妻「長相思,淚難干」的悼念之情。
❹ 把長相思這首詩改寫成故事
今年,輪到清朝正黃旗人駐守邊關了。皇帝派納蘭性德率領將士們,到山海關駐守。回
從北京出發,向北行答軍。納蘭性德帶領將士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今晚露宿在野外。北風隨著夜色降臨在這離山海關不遠的軍營里。
環顧四周,一頂頂帳篷透出點點燈光,若隱若現。出門在外已經幾個月了,春節也即將來臨,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令人不禁想起家中的妻兒老小、親朋好友,想起家鄉的一草一木。
夜越來越濃了,大家該休息了,各自熄滅燈火,壓好帳篷。
半夜裡,主帥納蘭性德被呼嘯的北風驚醒了。只見帳篷外風雪交加,狂風大作,陣陣寒意撲面而來。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的小園。故鄉的小園該是多麼的溫暖呀!孩子們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放鞭炮,房間內酒肉飄香,香氣誘人。多麼想和家人一起坐在暖暖的炕上小酌聊天。而這里,卻是冰天雪地,身在邊疆,只能夢回家鄉。
帳篷外,風更猛,雪愈急
❺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塞外將士思鄉之情的佳作,請你把它改編成一個小小故事。150
這篇《長相思》改寫的不錯。作者:張嘉歡康熙二十一年,皇上命令納蘭性德率軍前往山海關,駐守邊疆,抵禦匈奴。納蘭性德扈從,火速率軍趕往山海關。
將士們跋山涉水,翻過了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峰,山上的雪沒過了將士的小腿,趟過了一條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冰川中的水足以把人凍成冰塊。
入夜,納蘭性德察覺天色已晚,但離山海關仍有一段遙遠的路程,便下令讓將士們搭起帳篷,一個個帳篷在雪山圍繞的盆地中星羅棋布,當一個個帳篷在夜裡點起燈時,猶如天空中的繁星,不斷地發出星星點點的光芒。將士們趕了一天的路,疲憊不堪,一倒下便昏昏睡去。納蘭性德在睡夢中不斷地夢見自己的家鄉,懷念起了自己和小弟幫助父親下田耕種的情景。他笑了,像小孩子一樣笑了,笑得那麼甜,那麼開心……
帳篷外,肅殺的北風夾帶著鵝毛大雪橫掃營地,嘈雜的聲音驚醒了將士們。將士們先是一驚,之後又躺了下去,可是大家怎麼也睡不著了,不禁回憶起家鄉的太平生活來。納蘭性德走出帳篷,抬起頭,眺望著家鄉的方向。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風雪之聲的。潺潺的流水,金黃的麥浪再次浮現在納蘭性德眼前,使他的思鄉之情又濃郁了幾分。「人生自古誰無死!」不知他這一去,能否平安回朝?納蘭性德不停地祈求平安,希望能再見上家人一面。懷著濃郁的思鄉之情,納蘭性德又一次昏昏沉沉地進帳入睡……可以根據上文進行取捨,供參考。
❻ 把長相思改寫成小故事
皇上命令軍隊向山海關進發。將士們滿臉擔心,互相竊竊私語:「怎麼?又要仗?」「是呀,這次戰役似乎非常艱難……」雖然不願意,可是軍令難違呀!於是,納蘭性德率領將士們,手握長槍,身披盔甲,整裝待發。一聲令下,軍隊浩浩盪盪向山海關進軍了。
此時正是寒風刺骨的隆冬。風雪無情的吹打著將士們的身軀。將士們的深深的陷在厚厚的白雪裡,凍傷了,臉凍紅了,手凍僵了。一次次的跌倒在雪地里,但每次都掙扎著爬起來,互相攙扶著。接著,眼前出現了一條冰河。將士們小心翼翼的牽著馬踩在冰上。忽然,冰裂了,一位將士掉進了冰冷的河水裡,無力的呼救著。其他幾位將士齊心協力將他救了上來。「沒事吧?怎麼樣」一位將士關切地詢問道。「沒事。」他顫抖著聲音虛弱地回答,但不久,繼續向前走去,就這樣,將士們翻過了一座座雪山,渡過了一條條冰河一路上受盡了風雪的欺凌。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抱怨,只有堅定的向前。
漸漸的,夜深了。將士們便准備在這里暫時休息一個晚上。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上,在一頂頂簡陋的帳篷里,一點點微弱的燈火,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風呼呼地刮著,雪花漫天飛舞,將士們猛然從夢中驚醒,再也無法入睡。聽著外噪雜的風雪聲,將士們回憶著在故鄉的各種情景。那時正是暖洋洋的春天。他與孩子在空曠的草地上放風箏。孩子快樂的說:「父親!你看孩兒放得多高啊!」不遠處,自己穩馨的家園正升著縷縷炊煙,他那漂亮、賢惠的妻子門前向他招手:「郎君、孩子!快回來吃飯吧!」坐在飯桌前,他一邊打逗孩子,一邊與妻子嘮家常,一邊吃著美味的飯菜。多麼幸福啊!
「呼——……呼——」
忽然,一陣大風打破了他的思緒,腦海中的美好景象立刻化為烏有。唉——什麼時候,戰爭才會結束啊……
❼ 對李白作品長相思的感受200字
《長相思》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通過描寫景色,渲染氣氛,抒寫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詩白描了思婦彈琴寄意、借曲傳情、流淚斷腸、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現思婦對遠征親人的深情懷念;第三首詩以花和床為意象,賦予情感,抒寫男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這三首詩內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現了離人的相思之苦,寫得情真意切,纏綿悱惻,讀來催人淚下。其詩意隱然含蓄,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
其一
這首詩大致可分兩段。第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雲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於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麼呢,他發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雲端。」「長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雲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一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一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雲端」句,寫一場夢游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盪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里,詩人的想像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青冥」與「高天」本是一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麼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於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於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於是詩以沉重的一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一步的發展。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
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雲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後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於「長相思」一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於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雲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里是一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於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
其二
此詩首句「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開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濛的相思氣氛,暮色低沉煙霧繚繞的景物特徵使人感到一種深深的壓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詩的悲涼調子。夕陽斜暮,漸漸西沉,幾簇花叢在低沉的暮色里顯得朦朦朧朧,如被煙霧纏繞。這種如煙似夢的感知顯然部分來源於思婦的眼睛,來源於思婦被相思愁緒緊緊包裹的內心。牽腸掛肚的相思使思婦所觀所感的一切都帶上了濃重的憂郁色彩,不獨花朵,也非煙霧使然。黑夜拉開帷幕,思婦卻沒有進入夢鄉,對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輾轉反側無法成眠。更可惱的,是那一輪明月,依舊發出如絹如素光潔皎然的光輝,透過孤獨的窗欞,攪得多情人心緒難寧。在這句詩中,代表著團圓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詩人塑造成一個冷漠的、不解離人情懷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戀花》有「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也是這個意思。面對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婦卻只能讓他虛設,想起從前種種,一顆心久久不得平靜。雖然思念只是徒勞,卻也心甘情願,無心睡眠。「日」與「月」在交替,白晝與黑夜在輪回,思婦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騰不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婦最為明了。詩人用「愁」字把這種感情明白地表達出來。
接下來詩人描寫了無法安睡的思婦,只好在月下彈一曲哀傷凄美的琴瑟,在回憶和期待中與心上人夫唱婦隨。是有「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兩句,琴瑟合鳴,鴛鴦鳳凰都是用來喻指夫妻美滿之意,詩人在這里互文見義,旨在表達思婦望夫心切而又無法排解的愁緒。琴瑟都作為傳情達意之物,至於「蜀琴」,更被人傳說與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有所關聯。但如今琴瑟獨鳴,鳳凰曲難成,原本以為可以白頭到老長相廝守的一對鴛鴦,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婦的傷情可想而知。就連這思君念君為君彈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無法令心上人聽到,關山重重,天遙地遠,縱有動聽的音符,又彈於誰聽呢?
緊承這個疑問,作者繼續寫出,「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曲中真意,綺麗動人,但此情此曲,卻無人為我傳遞,思婦惆悵抱憾也於事無補。只有忽發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風飛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裡,帶去我的相思。燕然山遠在塞北邊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詩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做此詩的一個補充。只要邊疆未靖,那麼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婦的一點聊勝於無的假想罷了。但不管怎樣,詩人的奇特想像仍然令人驚嘆,思婦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為之唏噓。
「憶君迢迢隔青天」獨立成句,又承上啟下,以青天的誇張比喻兩人相隔萬里,從而引出下文思婦回到現實,顧影自憐獨自凄涼的描寫。
這四句詩可以看作是同一個情形的表達,思婦攬鏡自照,發現自己容顏憔悴,不禁悲從中來無法斷絕。「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是唐時名句,形象而巧妙、誇張而令人信服地寫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婦的哀傷之狀。曾經清澈如水明眸善睞的雙眼,而今卻成了流淚不止的兩眼清泉,如此的想像和誇張讓思婦的形象更具靈動的色彩,藝術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一樣,令人為之動容。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一句則深得含蓄雋永之妙,以思婦的口吻直抒對丈夫的思念,與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婦不關心自己的容顏憔悴,也不擔心自己雙眼如淚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夠早日出現,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膚入骨的思念也無所謂,只要他早日歸來,斷腸人也就心滿意足了。所謂「不信」雲雲,無須深究,只是夫妻倆的竊竊私語,取鏡相照,更是帶有了閨房親密的意味,顯然,在詩人奇特的構思中,在思婦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進入了想像。
其三
這首詩一題為《贈遠》,一題為《閨情》,而《全唐詩》卷二十五把它與前兩首收在一起,題為《雜曲歌辭·長相思三首》。
這首詩開頭「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餘空床」兩句詩,是寫美人「在時」和「去後」心靈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時,鳥語花香,滿堂生輝;美人去後,花兒凋落,只留下一張空空的床。這里並不是說滿堂真的有花兒盛開,而是因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靈的花兒繽紛爛漫,奼紫嫣紅。有美一人在我堂,滿室生輝留余香。因為屋子裡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態,一切便鮮活起來,靈動起來,也便有了流動的氣韻和色彩。只因美人在側,花是艷的,天是藍的,風是柔的,雨是潤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張空閑著的床,再也不想去觸碰。
詩人不言他物,只選擇一張空床,來突出美人離去後的孤獨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麼呢?他大概想到曾經的床笫之歡,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溫柔纏綿,想到了美人的嬌羞軟語吧。美人在懷時,他度過了多少個銷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愛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夢。美人在時,越是幸福快樂,她離去後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離開後,床上的綉被也被卷了起來,三年後還能聞到美人的余香。香氣繚繞不絕,而美人還沒有回來。多少相思,多少難眠之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實不是那香氣真的還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極的嗅覺錯亂。被擱置了三年的空床,被捲起了三年的綉被,不可能會還留有香氣。
花和床本是無情物,但一旦與自己喜歡的人有關,便塗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會有「感時花濺淚」。《詩經·邶風·靜女》中,那個年輕的男子等著心儀的女子,沒有等著,抓耳撓腮之際,擺弄著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在他的眼裡,荑草美得出奇,但這並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給他的,飽含著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