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生平故事名人名言
A. 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名人名言
1、魯迅先生: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就有拚命硬乾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一切探索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中國的脊樑,偉大的抗戰英雄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脊樑,中國才會有振興的一日!
2、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
3、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興中會章程》:「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
「振興中華」這個口號,是孫中山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第一次喊出來的。10年後,他發表了一篇向美國人民呼籲的文章——《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在文中他動情地寫道:「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
(1)孫中山生平故事名人名言擴展閱讀:
振興中華的偉大先驅——孫中山。
近代中國面對的問題可以說是千頭萬緒,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張,也就是說要實現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這就從近代中國面對的無數矛盾中提綱挈領地抓住了三個帶根本性的問題,並且明確主張要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中國有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在這個或那個具體問題上也許提出過比孫中山更深刻的見解,但在對中國問題的整體認識上沒有人能超過孫中山;對中國歷史前進產生的影響,在當時也沒有人能超過他。
中國共產黨把孫中山的這個歷史貢獻稱為「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稱他「站在時代前列」「正面指導時代潮流」。
B. 有關行動比理想更重要的名人名言或名人事跡
1883年月,已畢業於夏威夷最高學府的孫中山乘坐輪船回返中國。輪船進入中國海域後,就遇到清朝稅吏的勒索,孫中山進一步感受到清朝的腐敗 。他回到翠亨村後,看到的還是一個苛捐雜稅的的中國。村民保守,私塾教學仍然沿襲舊規,背誦強記, 很少有心智的啟迪。1887年正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就讀,時年21歲。五年後畢業。當時,香港秩序井然,貪贓納賄的事絕無僅有。又聽到英國和歐洲政治優良,這一切都是人努力經營而得 來的成就的。因此只有改變政府,才能改良社會。中國數百年來只有壞政府,沒有好政府。因此孫中山決定大學畢業後,拋棄醫生生涯,從事醫國事業。他說:「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也。」 1896年9月30日,孫中山由紐約乘船抵達利物浦,10月1日到倫敦,與他的老師康德黎晤面,後被清朝偵探跟蹤,再將他挾持致清朝駐倫敦使館軟禁起來。辛得老師康德黎發動輿論力量,才將他拯救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倫敦蒙難記」。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遭遇,獲得國際的關注,並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革命領導者。為人身安全,孫中山繼續在倫敦居留,並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產和經濟等書籍。在倫敦的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有了更大的提升,他的三民主義的思想也更趨完整和成熟。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但他的貢獻不僅在中國,也在於全人類,所以他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體系,是中國政治現代化運動中最關鍵、最具有突破性的一種指導思想
C. 關於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比別人多一點努力,你就會多一份成績;比別人多一點志氣,你就會多一份出息;比別人多一點堅持,你就會奪取勝利;比別人多一點執著,你就會創造奇跡。——斯賓塞
2、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斯賓塞
3、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巴斯德
4、身為總司令的人,是倚他們自己的經驗或天才行事的。工兵和炮兵軍官的戰術與科學,或許可以從書本中學到,但是將才的養成,卻只有通過經驗和對歷代名將作戰的鑽研才能做到。——拿破崙
5、天然的財富,人為的貧困。——希臘
6、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斯賓塞
7、科學的自負比起無知的自負來還只能算是謙虛。——斯賓塞
8、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斯賓塞
9、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攔才能的發揮。因此,科學中難能可貴的創造性才華,由於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殺;而良好的方法則會增長促進這種才華。——貝爾納
10、戰爭已經變成一種神秘的科學,令人高深莫測。但是戰爭其實是一個極自然的東西,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必要的東西。戰爭就是生活。——希特勒
11、奮斗這一件事是自有人類以來天天不息的。——孫中山
12、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巴爾扎克
13、我能成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科學的愛好;思索問題的無限耐心;在觀察和搜集事實上的勤勉;一種創造力和豐富的常識。——達爾文
14、做了好事受到指責而仍堅持下去,這才是奮斗者的本色。——巴爾扎克
15、過所愛的生活,愛所過的生活,快樂的生活,才能生活快樂,快樂的工作,才有快樂人生,生活的理想其實就是理想的生活!——達爾文
D. 是誰冒充孫中山打一諺語
裝孫子
E. 樂觀對待挫折的名人事例
1、斯蒂芬·威廉·霍金的事例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患病癱瘓後,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沖到演講台前問道:「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這樣四句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這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2、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的事例
里根是美國的第40任總統,他的樂觀和自信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這種性格來源於他的少年時代。當里根還是一個小男孩兒的時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鎖在一間堆著馬糞的屋子裡,要他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辛。一段時間後,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裡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沒有哭鬧,反而興致勃勃地鏟著那些馬糞。他對著驚訝的父母興奮地說道:「周圍這么多馬糞,我知道,在這附近的什麼地方,准有個小馬駒!」
這個尋找小馬駒的男孩兒就在樂觀的情緒中一天天長大,雖然他的家庭從未富裕過,甚至在蕭條時期幾乎破產,但在里根的記憶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總統大選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時,里根仍保持著他的樂觀。
3、亨利·福特的事例
汽車巨子福特在年輕時擔任過工程師的職務。有一次他帶隊修築一條河堤,不料突然來了場暴風雨,大水淹沒了所有的機器設備,辛苦構築的工程也全遭摧毀。當洪水退去之後,工人們望著遍地的泥濘與東倒西歪的機器,不禁悲出中來。「你們怎麼都哭喪著臉?」福特笑著問大家。「你自己瞧!」他們哭喪著臉說道:「遍地都是泥濘。」「我怎麼沒瞧見?」他爽朗地說。「這不是嗎?還有那裡!」工人指著滿是泥漿的機器,不解地說。
福特回答說:「我只看出蔚藍的晴空,那上面沒有一片泥巴,即使有,泥土又如何抗拒陽光的照射呢?不久泥土就會結塊,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動推土機了,不是嗎?」福特的樂觀帶動了工人們,大家一起又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中去了。
拓展資料:
樂觀,意思是遍觀世上人、事、物,皆覺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樂觀是一種向陽的人生態度。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憂愁中,只能使不如意變得更不如意。「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既然悲觀於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用樂觀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呢?
用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可看到「青草池邊處處花」,「百鳥枝頭唱春山」;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舉目只是「黃梅時節家家雨」,低眉即聽「風過芭蕉雨滴殘」。一個心態正常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讀出星光的燦爛,增強自己對生活的自信,一個心態不正常的人讓黑暗埋葬了自己,且越葬越深。
用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就要微笑著對待生活,微笑是樂觀擊敗悲觀的最有利武器。無論生命走到哪個地步,都不要忘記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微笑著,生命才能征服紛至沓來的厄運;微笑著,生命才能將不利於自己的局面一點點打開。
F. 關於要繼承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
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毛澤東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毛澤東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習近平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
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註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我們走出了這樣一條道路,並且取得了成功。——習近平
文化的進步乃是歷史的規律。——約翰·赫爾達
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愛默生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1.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毛澤東
拓展資料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G. 大家了解孫中山先生有什麼可貴的品質或有關他的具體事跡和格言嗎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乃自取「文以載道」之義),譜名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幼名帝象,後化名為中山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建國元勛,死後並在1940年被國民政府奉為國父。
生平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現改名中山市)。1878年,孫中山少年時受長兄的接濟赴夏威夷工作。後在當地英國聖公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孫中山以全級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績畢業,進入中學繼續學業。1883年年中被兄長送囘家鄉,後世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羅便臣親自頒獎,間接奠下日後以香港作為革命大後方的方便之門。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多項改革建議,遭拒絕後於11月赴檀香山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次年孫中山密謀在廣州發動起義未遂後被迫流亡海外。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再組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了《民報》,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在國內組織發動多次起義均告失敗。
經歷了十次失敗之後,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終於獲得成功,各省反應熱烈,為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畫上了句點。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紛紛宣布效忠中華民國的同時,北方的省份卻還未脫離清政府,孫中山的政府事實上沒有實權。孫中山與其他革命黨人不得不屈服於北方大軍閥袁世凱,於2月13日提出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孫中山遂籌劃起兵伐袁,旋即失敗。孫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917年孫中山回國並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被迫去職。1919年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到廣州,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他回到廣州。同年12月29日孫中山接受列寧和中國共產黨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重組中國國民黨。次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1月應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1929年6月1日奉安於南京中山陵。
評價
孫中山一生為國操勞,被尊為國父,並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為推翻滿清,振興中華所做的努力贏得了舉世的推崇。
H. 誰有關於不懂就問的名言警句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論語·為政》
釋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論語·公冶長》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荀況《非十二子》
釋義:有不知道的就要虛心向他人請教,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深入學習。
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戴聖《禮記》
釋義:善於探討鑽研的人,是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像木工砍硬木先從易進斧的地方下手一樣。
5、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先秦諸子《尚書·仲虺之誥》
釋義: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主觀武斷,就辦不成大事。
(8)孫中山生平故事名人名言擴展閱讀:
孔子好問的故事: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
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
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
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
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
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