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我與讀書的故事讀後感600字
❶ 名人故事讀後感 是學校舉行的 要600字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斗爭和舍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❷ 中外名人成長故事海倫凱勒讀後感600字
《海倫·凱勒》有感
《海倫·凱勒》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讀完了它,從中受到了許多教益。
這本書記敘了美國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海倫一歲半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像、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說話」,並掌握了五種文字;24歲時,她以優等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後,她把畢生精力投入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學院的贊揚和嘉獎。
一個盲聾人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驚訝。如果海倫屈服於不幸的命運,那麼她將成為一個可憐而又愚昧無知的寄生者。然而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人生道路,為人們作出了貢獻,成為一個知識淵博、令人尊敬的人。
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它給予人們極大的鼓舞,使那些虛度光陰的人萬分悔恨。我讀了這本書,常常問自己:海倫不屈不撓的一生,給予那些殘廢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力量,難道對於我們這些健康人就沒有啟示嗎?不,不是。記得海倫曾經提過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麼,你今天要看看什麼?這使我感到:我們這些健康人,不能遲疑,不能虛度年華,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我讀完書後,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於有沒有奮斗的精神。一個人只要有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的目標,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的嗎?
這些日子,我深思一個問題:人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人生的價值何在?我覺得海倫·凱勒那光輝的一生,為我們作出了圓滿的回答,她的生活道路就是我們應該走的路。
❸ 名人讀書的故事是哪些並寫讀後感。
名人的成功與其獨道的方法有密切的聯系——
讀到蘇軾讀書法時,我不禁唏噓不已.蘇軾定了一種閱讀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數遍之後,便對書中多方面內容熟識了.這時我聯想自己,自己豈不是只求情節的刺激、劇情的發展,每本書都草草讀過一遍就罷了,有的甚至還沒翻過幾頁……我心頭不由得一緊.
「印象」讀書法?我陡然放鬆下來.老舍說,他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兒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他沒功夫去細細分析——這正合我味口!我讀書可是向來有急於求成的意向,一下午處置了五、六本書,受感動了的好好存著,索然無味地便棄之一旁——老舍還說,「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他的味;因為這一段使他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他不管;有一段叫他喜歡兩天的,他就感激不盡.——讀畢,我居然感到臉微微發熱,在大腦的記憶中,居然沒有一段文字能清清楚楚地刻在其中,而只是愈發縹緲的人物、地點,甚至沒有時間,更別提事因、經過、結果,僅此而已.
我又看到了列寧讀書的專注——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在他背後用六把椅子搭了個不穩定的三角架,而列寧專心讀書絲毫未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以後,他讀完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三角架轟然倒塌……這哪像自己呀!我暗暗叫道——正當自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正起勁時,媽媽忽然大叫:澳網女單決賽!我便把書一扔,連蹦帶跳地就奔向了電視——
緊接著是介紹毛主席的「不動筆墨不讀書」,他的書上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眼瞅著自己的書架,如果你現在任翻一本,絕對比乞丐的口袋還要干凈.
❹ 名人傳讀後感600字、初二水平
名人傳》讀後感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深有感觸。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著,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煉!
在這三位偉人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對音樂有火一般的熱情,先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輝煌壯觀,充滿了幻想。但災難還是無情的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1802年,他意識到自己的聽力障礙已經無法治癒,並且會很快惡化。那意味著他可能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但他卻能頑強的和命運抗爭,這也許是他後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這種對生活對命運永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讀了貝多芬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在生活中遭遇著不同的磨難,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精神——永不向命運屈服!這不僅讓我敬佩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21世紀的一名中學生,社會的競爭更加的激烈,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上的困難也隨之增多,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壓力,我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精神呢?是!在遇到難題時,在學習成績下降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
2
《名人傳》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3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4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斗爭,盡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了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斗,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沖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斗爭和舍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斗,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升華為一種崇高。
❺ 名人與讀書筆記的故事(例子)
對於不少中國人來說,最早接觸到的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許是馬克思在英國博物館讀書,「地板上都印下了他的腳印」,在這樣的寒窗苦讀當中,《資本論》誕生了。其實,歷史上的因為讀書而忘卻自我的人又豈止他一位?列寧讀書時,專心致志,對周圍的一切都理會不到。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在流傳下來的故事中,還有不少名人為了爭取閱讀時間,演繹了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故事。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腿鋸短半尺,成為三腿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腿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而魯迅先生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隻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而在中國古代,與書結緣的故事更是在文人們故去後多年依然幽幽地流傳著,那種對於知識的執著在千年歷史中芳香回轉,至今仍滋潤著人們的心靈。話說宋朝有人去拜訪大文學家蘇軾,在客廳里等了好久才見到主人出來,問其何故,蘇軾回答說正在抄《漢書》。來客十分驚訝:「以您的才學還用抄書嗎?」蘇軾謙虛地搖了搖頭,說:「這是我第三次抄《漢書》了。」正是憑著這股「抄」勁兒,使蘇軾成為一代名士,文壇巨擘。而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書無數,有一年他的大女兒要出嫁,人們都來看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給女兒什麼嫁妝。王夫之高興地拎來一隻箱子,說嫁妝都備齊了。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滿滿的一箱書。王夫之說:「這就是我多年來為女兒操辦的嫁妝啊!」以書為嫁妝,是對知識的尊重。(梁婷 余億智)
❻ 一個名人勵志故事的讀後感600
《名人傳勵志故事讀後感600字》
翻開了名人傳第一頁,就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視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踹不過氣來。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名人傳裡面主要介紹了三個苦難英雄,他們分別是19世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其中最任我感動的人物是貝多芬,貝多芬小時候很痛苦,他父親想把它當成神通來炫耀,所以他父親使用暴力來讓貝多芬學習,小小年紀的他,還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但不幸的事,那些悲劇依然在他家上演,貝多芬16歲多的時候,他慈愛的母親不幸患肺病死,他的父親又成了揮霍的酒鬼,導致他性格古怪,脾氣暴躁,但不過由於他勤奮的學習和音樂的天分,他馬上出了名氣,正當他沉醉在音樂幸福當中,悲劇又上演了,不幸的是又來了,他每天日日夜夜的創造著新的音樂時,卻換來的事令人深惡痛絕的病痛,他耳聾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耳朵是很重要的,他的耳朵聾了,這個打擊太大了,讓人無法接受,而他還是堅持了下去。
貝多芬他一生有很多的不幸,然而他卻成功了,這是很出人意料的。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許多不幸都發生在他身上,世界沒有給他快樂,他卻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歡樂給世界。這就可以換來一句箴言:「用痛苦換來快樂」。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很多精神,他不向困難低頭,也沒有被金錢收買,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清醒的領悟。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留給我們永恆的精神光芒!
還有更多勵志故事(http://li.xiulibbs.com/ligushi/)喜歡請採納哦。
❼ 名人讀書的故事,讀後感370
1、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2、少年魯迅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曾是寫對聯的好手。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學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一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一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一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贊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為「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
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樟壽雖小卻語驚四座。
❽ 名人傳讀後感600字 關於人生的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
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
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
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
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
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
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❾ 名人傳讀後感600字
讀《名人傳》有感
古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
——題記
用苦痛換來歡樂
世界上曾經有一位音樂家,由於不出眾的外表,他不常與人親近,但由於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屬於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樂,悠揚而深情,充滿著憂郁氣息的色彩:有輕快舒展的,像《田園》;有深情濃郁的,像《命運》;有悠揚振奮的,像《英雄》……每當聽起這些蘊藏深長的交響曲,不由地感嘆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維與獨特的理解,就因為這些才締造出那麼多發人深省的曠世音樂。
這位音樂大師卻是在那鮮為人知的過去中磨練出來的。他的童年可謂悲慘,他的命運可謂坎坷。在創作名曲時,他幾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閣樓。內心的孤獨,生命的苦楚,這些都成為他的創作來源,不是嗎?在生命中掙扎,在痛楚中創作,譜寫著非同於凡人的命運,謳歌著苦痛換來的歡樂。貝多芬大師的一生,只是為了藝術犧牲罷了。讓人銘記於心的是久傳於世的樂章。
愈使我痛苦就愈讓我喜歡
米開朗琪羅,這位大師的一生都在忍受著政治、教皇、家庭的脅迫,性格上的優柔寡斷更使得他無力反抗。自閉,使得他無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殘自己。他的天才與一個在背叛他的心靈結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劇情節。然而他用一種極為謙卑的愛來愛著自己的親人。但,終生陪伴他的只有永遠的孤獨。回望過去,他創作許多應該給他帶來希望與自豪的作品,但他無法聊以自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可憐白發生!
懷著怎樣一種沉重的心情讀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種輕蔑的眼神注視著我想要對他表示關懷與同情。悲憫的一生。他以怎樣一種勇氣叩問這個醜陋的世界。也許值得同情的是像我們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傷痛搜刮快樂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在我小學的讀書生涯,列夫·托爾斯泰這位老先生可謂我的指明燈:史詩般的恢弘氣魄與明亮詩意的《戰爭與和平》,波瀾與不安騷動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悲天憫人的《復活》。
這位老先生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世人播撒愛的種子,然而諷刺的是他為了尋求真理客死異鄉,且無親朋好友在他的身邊。為什麼他會在耄耋之年獨自踏上火車之路,爾後不治而逝?哎,還不是他的思想與家人之間的不同,使得其溝壑越來越深,終於……
漫天花雨,是你們高貴靈魂的祭。
❿ 名人故事讀後感 600字
簡愛讀後感記得《簡愛》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上天賜予的苦難承受不起就是懦弱」!這句話似乎道出了:苦難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夏洛蒂勃朗特顛覆了歷來漂亮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愛情故事,她讓從小寄人籬下的小簡一生經歷了常人所難以承受的苦難,當她終於可以和深愛的羅切斯特先生在一起的時候,命運又和她開了一個玩笑,羅切斯特先生不僅被大火燒傷了面部而且還雙目失明!她又一次的做出抉擇。生活賜予她太多的苦難,然而沉重的苦難沒有把瘦小的簡愛壓倒,反而讓她在困境中更加的堅強。她沒有因為自己的相貌醜陋而自卑自棄,更沒有因為生活賜予她太多的苦難而埋怨上帝的不公,而是有尊嚴有目標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喜歡這個雖然瘦小、相貌醜陋但自尊、自愛、堅強的簡愛,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真正的不屈不饒。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會被人生路上的苦難所嚇倒!上天既然給了你苦難,相信你就有能力抗的起來,如果你不能,那隻能說是個人的毅力與容忍度的問題。因此,我不喜歡抱怨生活的人,喜歡抱怨生活的人,他的一生往往都過的不怎麼樣!並不是一開始就不好,而是隨著他抱怨的增加而形成的惡性循環。所以,不要抱怨路上遇到的苦難,而要選擇去戰勝它們!「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簡愛每一次面對苦難時的抉擇正是她人格的昭顯。我從來都沒有害怕過苦難,因為我相信這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相信自己的承受能力。有時候和父輩們聊天,他們無意中提到自己曾經歷的一些事情,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是吃了天大的苦,而他們認為沒什麼,卻說看似難事,其實落在誰的頭上誰都可以熬過去的。他們告訴我:對於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把它當成苦難,它就不算是苦難,把一件事情看作是苦難,只是自己內心對它的外加定義而已!這樣說來,「苦難」——是人們選擇了它,還是它跟定了人們。不管是怎樣一回事,我們也不去追究。只希望人們身在困境中的時候能夠多掙扎一會,不要退縮,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的。管家網 http://www.home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