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候的小故事
❶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一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一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
乾隆稱贊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鍾,古剎庄嚴,鍾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里撞金鍾」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
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一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2、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一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一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個有拼旁帶耳一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一人」 乾隆大贊。『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一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一南一北。便詩興大發,詠出一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上包括自己。
想著想著來到一當鋪門口,聽見一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一說法。
4、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一牌子,徵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一書生雲游來此看到這一上聯, 眼睛一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庄西當庄,東西當庄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5、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一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一聯。
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岳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
❷ 乾隆古道的故事
櫸根嶺古徽道的半山腰處,有一呈「7」形的大巨石,頭大腳小,象帽檐對外延伸,來往行人可在岩下避風擋雨,俗稱「撐腰石」,也稱「寶石」,特別靈氣,至今來往行人仍用木棍去撐石。傳說,「撐腰石」還是乾隆皇帝親賜的呢。
相傳,乾隆皇帝夜宿櫸根嶺古徽道嶺腳下的河坑村,與房東李老漢談了一宿趣聞,煞是興奮,徹夜難眠。翌日大清早,吃過點心,便匆匆趕路。當行至櫸根嶺古徽道半山腰的無上庵處時,見來往香客絡繹不絕,他當心自家身份暴露,顧不得歇腳,一個勁得跑到了「撐腰石」處,七咻八咻得上氣不接下氣。
說實話,河坑村至無上庵,至少亦有十來里上山路,全是青石板鋪砌的台階,一步一個緊,累得乾隆皇帝一行跑下了馬威,個個腰酸背痛,筋疲力盡。此時,乾隆皇帝顧不得邋遢、干凈,一屁股坐在石頭上,順手將拐杖靠在「撐腰石」旁,長嘆一聲:「哎,累死朕也!」。說來也怪,這一坐一靠,不到片刻,乾隆皇帝忽然感到疲倦頓消,周身輕松,宛如騰雲駕霧一般,連忙站起身來,興奮地大聲說道:「靈石、寶石!」紀曉嵐見皇上高興得像孩子一般,禁不住「噗哧」一聲偷笑,緊接著說道:「皇上,這哪有什麼靈石、寶石?把您樂成這個樣。」皇上板著臉說:「紀愛卿,這話朕不愛聽,朕的話你都不信,還怕朕騙你不成。」紀曉嵐連忙答道:「哪裡哪裡!我是說這里哪有什麼靈石、寶石呢?」「嘿,你還不信!方才來時,朕兩腿發抖,剛一坐下,拐杖這么一靠,便輕松自如,你說這怪不怪?算不算奇?是不是靈石、寶石?」乾隆皇帝話音未落,和珅急忙上前指著面前的那塊大石頭奉承道:「對!皇上聖明,這明明就是靈石、寶石,紀大人懂個屁!」紀曉嵐沖著和珅說道:「你曉得個屁!什麼靈石、寶石?我才不信!」皇上急忙辯道:「不信?不信,朕與你打賭。」紀曉嵐偷笑道:「皇上,分明是您剛才勞累過度,一歇下來,突然覺得輕松、舒適。哪有什麼靈石、寶石呢。您說打賭,就打賭,哪您說打么事賭?」皇上答道:「好,朕若輸了,一口氣跑到嶺頭,你要輸了,一天不準抽煙,怎麼樣?」不提煙倒好,一提煙,紀曉嵐的煙隱真的來了,竟鼻子酸酸的、口水直淋。於是,尷尬地笑道:「皇上,您看是否讓微臣先抽袋煙再打賭,也好讓您多歇會,免得一口氣跑上嶺頭,難啊!」乾隆皇帝答道:「那怎麼行,要打賭,就得從現在開始。」紀曉嵐無奈中只好坐在乾隆皇帝身邊的一塊石頭上,也將木棍往石壁上一靠,吔,果真靈驗,疲憊頓消,不得不信這尊靈石寶石了。於是,他含羞得輕言細語道:「皇上,微臣認輸了,你就高抬貴手吧,讓微臣抽口煙怎麼樣?」皇上見狀假裝一本正經的說道:「那怎麼行呢!」和珅急忙上前附和道:「皇上聖明,該罰該罰!」此時,幾個僕人見紀大人尷尬的樣子,也隨著皇上都「哈哈」大笑起來。談笑中,正好兩個挑夫路過,聽得乾隆皇帝一行就「靈石、寶石」的爭論不休,便放下擔子,前來問個究竟。紀曉嵐便把剛才的親身經歷細說了一遍,驚得兩個挑夫目瞪口呆,半信半疑的試了一試,便發瘋似的驚叫起來:「我看到了靈石寶石啊!」。皇上高興得說:「怎麼樣?是吧,我看就叫它撐腰石算了。」
後來,「撐腰石」一事,便「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山南山北的方圓百里。鄉民們都紛紛前來朝拜,用木棍撐石,以祈禱「寶石」永世不倒,以保佑過路行人腰不酸、腿不疼,保佑地方百姓無災無難
❸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下江南的主要意義:
一、治理長江水患和利用黃河水利,實地勘查,出主意,以利農田灌溉,同時他沿運河南下,查明漕運。
二、為了解農田穀物情況並察看民情。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體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經過高郵時,他看到「堤岸高於屋,民居疑地窨」。感嘆到「嗟我水鄉民,生計惟罟霖」。經過車邏壩時,見到車邏壩泄水尤盛,想到淮水歸江,要增加東西灣入江口門,開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時他謀劃抽薪之計,就是要預先降低洪澤湖的水位。「百室求寧」是他的願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為急辦工程,先後連續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達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開董家溝、東西灣三合土滾水壩、開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橋、建金灣新壩、降低各壩閘、加寬河道等等,終於使歸江口門達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時翻了將近一倍,使歸江河道具備了排泄淮水的價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歸海轉向歸江的局勢,無疑對減輕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乾隆實施了他的所謂「抽薪之計」,就是修訂水情調度水則,減少淮水排向揚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終於使里下河贏來20年左右的時間不被水淹。
後來乾隆聽說淮揚運河,好久沒有挑浚,河床逐漸淤高,不僅有礙漕運船隻航行,水大之年還致泛濫,遂傳喻兩江總督高晉、總河薩載,逐段查看測量,要他們一面組織開挖,一面上報,「不可有惜費之見,致有貽誤」。
圖
乾隆下江南的意義:
1、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一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一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
乾隆稱贊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鍾,古剎庄嚴,鍾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里撞金鍾」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
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一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2、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一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一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個有拼旁帶耳一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一人」 乾隆大贊。『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一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一南一北。便詩興大發,詠出一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上包括自己。
想著想著來到一當鋪門口,聽見一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一說法。
4、 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一牌子,徵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一書生雲游來此看到這一上聯, 眼睛一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庄西當庄,東西當庄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5、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一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一聯。
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岳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
❹ 乾隆皇帝有什麼故事
故事(一)
春節剛過,年味還濃。乾隆皇帝在宮中覺得煩悶,決定微服出宮散心,當他青衣帽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時,看到街上人們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家家大門貼有對聯,內容無非都是求財保平安,歌頌聖恩的,乾隆看了很是得意。就一家家的看下去,不覺來到一家門口,看了這家的對聯,就怒氣上升:
驚天動地門戶;
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先斬後奏
乾隆想,是何等人家如此狂妄,竟敢「先斬後奏」!要找這家人問問。進入這家人的院子,看到園中一個老漢正在曬太陽。乾隆向前寒暄:「老人家過年好啊?」老漢一看來人氣宇軒昂,非等閑人物,就急忙讓座,問有何事?乾隆說:「我有一事不明白,請老人家解釋一下。」老漢點頭微笑:「您可問的是對聯的事?」「是。」 老漢說:「『驚天動地門戶』,我大兒子是個打更的,夜深人靜,梆子一敲,一條街都聽得清楚,是不是驚動地門戶?」乾隆點頭笑道:「這『數一數二人家』說的有點大了吧?你們家比得上帝王、宰相家嗎?他們才是數一數二人家。」 老漢接著說:「我的二兒子是個管糧庫的,每天斗進斗出的,都要從『一斗、二斗……』的數,這不是數一數二人家?」乾隆又說:「這『先斬後奏』可是目無國法!」老漢不看來人的怒色接著說:「我三兒子是個廚子,每天殺雞宰鴨,做好菜端上去都要報菜名,這就是先斬後奏!」乾隆聽了後哈哈大笑,給老漢道謝後,走了出來。心想:太有意思了,不知還有沒有這樣的對聯,再走幾家看看。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故事(二)
書接上回。乾隆邊走邊看,又走了幾家來到一個小破門前停了下來,門上的對聯是: 家有萬金不算富;兒子五個是絕戶。橫批:寡人在此乾隆看了心想:人心不足蛇吞象!家有萬金還不滿足,要多少才算富啊?看了橫批不由大怒,稱孤道寡這是謀逆之罪啊!進去問問,但是有了上次的經驗,乾隆心中雖不高興,卻也沒有發火。院中靜悄悄的,來到正屋門前,便高聲問道:「屋裡有人嗎?」「誰呀?就來了。」過了好一會兒,門開了出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婆婆,一臉飽經風霜的樣子。乾隆問了「過年好」又寒暄了幾句,就把話題引到對聯上:「你家有萬金還不算富,要多少才算啊?」 老婆婆說:「你說的是對聯啊?我告訴你,我有十個女兒,生個女兒叫『千金』,十個女兒不是『萬金』嗎?女兒長大了都要結婚,出嫁時我都要陪送嫁妝,十個女兒都出嫁了,我也賠窮了,這就是『家有萬金不算富』。」乾隆說:「你還有五個兒子呢。」老婆婆說:「俗話講,一個女婿半個兒,我十個女婿就是五個兒。生的外孫都是隨別人的姓,我家後繼無人,就絕戶了。」乾隆忍住笑說:「稱孤道寡可是要殺頭的呀!」老婆婆繼續說:「女兒都出嫁了,前幾年老頭子也死了,就剩我一個孤寡老婆子,不是『寡人在此?』乾隆連連說:「領教了,領教了!」
出得門來,乾隆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一個北京城就有這許多新鮮事,天下還不知有多少呢。聽說「江南色美,人物多才俊。」何不出去走走看看?由此就萌生了下江南的念頭。
❺ 古代清官的小故事 短點
一錢太守
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官至司徒、太尉,其為人清廉不貪,愛民如子。曾感嘆:「為官之道,舍一分則民多一分賜,取一文則官少值一文錢!」
劉寵曾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會稽郡比較偏僻荒涼,當地老百姓不斷受到貪官剝削,日子過得很苦。劉寵任會稽太守,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治河患身先士卒上堤勞作,視百姓之疾為父母之疾,為官十分清廉,給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後漢書》說:「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
劉寵離任時,有五、六位居住若耶溪山谷中的老人趕來向他道別。他們向劉寵表達越中百姓對他的感激、敬重之情,並每人奉百錢相贈。劉太守再三推辭不受,見其長跪不起,盛情難卻,只得從各人手中選一大錢受之。當他出陰山界至西小江時,投錢於水中而去。
清廉愛民的劉寵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稱頌和敬仰。據傳自劉寵投錢後,投錢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為紀念這位勤政清廉、為民造福的太守,人們把此地改稱「錢清」,把這段江稱為「錢清江」(在今紹興市境內)。並建祠紀念,人稱「一錢太守廟」,又在臨江建一亭,取名「清水亭」,當地人稱「選錢亭」、「一錢亭」。
❻ 關於乾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大家幫幫忙+++分謝謝你們啊!
一、腳踢乾隆:
清朝乾隆年間,滕縣地出了一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滿德坤。
那時國家還怪太平,滿德坤雖是武狀元,有段時間,既沒有掛帥領兵,也沒有鎮守一方。僅是把守宮門,也就是站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勢。宮女、太監對滿狀元都看不起。每當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宮門時滿德坤站立一邊,常受到太監、宮女的喝斥。滿德坤一身好武藝,又是堂堂武狀元,實在不願干這樣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誰說,更不敢向皇帝提出來,只得窩在心裡。
一日,遇到連理大臣,又是老鄉關系的劉鏞,滿德坤偷偷地把不願把守宮門的事告訴了他。劉鏞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辦法。接著又扯起閑話來。當滿德坤無意談起乾隆時說:「當今萬歲,夜間入宮,不從宮門出進。因他文武都通,常飛身偷越宮牆,我只能裝沒看見就算了。」按宮廷的規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宮,需告知太監,由太監去安排。可是乾隆既愛眾妃子,更眷戀西宮。一夜宿兩宮,雖是皇帝,事情傳出去,總覺得不太好。為此,乾隆採取偷越宮牆的辦法。
劉鏞聽了乾隆深夜越宮牆的事,對滿狀元說:「你不想把宮門的法子有了。」接著對滿德坤這般如此地說了一遍,滿德坤連連點頭稱是。
不幾日,是滿德坤深夜值勤,見乾隆輕車熟路又要越宮牆了,滿德坤一個箭步趕上,飛起一腳,將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雙肩,輪起右手鐵拳就要打。說時遲,那時快,乾隆急忙說:「不要打,是寡人。」滿德坤立即雙手攙起他,撲通跪在地上:「萬歲!奴才該死!」這時乾隆不得不說:「你是好小子,不準聲張,恕你無罪。」
滿德坤飛腳踢乾隆,乾隆認為他做得對。可對他帶來不便,終於一道聖旨,命滿德坤鎮守邊關去了。
二、乾隆皇帝的兩個小故事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創下偉業的一位皇帝,他風流倜儻,多才多藝,機智風趣,在民間留下了好多動人的傳說。
一天夜裡,乾隆一人在皇宮里獨自散步,忽聽後面有鈴鈴鐺鐺的盔甲相撞之聲,他心中暗想,他沒有令武士隨身相伴啊,怎麼身後會有如此明顯的盔甲相撞之聲呢?回頭又沒有看到有人相隨,於是他開口問道:「後面何人?」只聽身後不遠處有一男子發出雄壯的聲音回答說:「二弟雲長。」熟讀三國故事的乾隆皇帝一聽,心中暗想,只有三國中的關羽與劉備之間才會有這樣的對話啊!難道我是三國時的劉備托生轉世的嗎?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二弟關雲長的隨身保護啊!那麼,既然如此,三弟張飛又在何處呢?於是隨口又問:「三弟何在?」也就是在問關羽——既然你在這里,那麼三弟張飛他在哪裡啊?只聽後面又有人回答:「鎮守遼陽。」乾隆聽了,心中有了底。於是,在第二天一大早上朝,他就令人去遼陽請州官進京,他想看看鎮守遼陽的三弟張飛是個什麼樣子,或許要多說一回話敘敘舊呢。誰知遼陽的州官一接到皇帝令他進京的聖旨以為自己犯了什麼大罪,嚇得當天就自盡了,挺好的一件事就這么做罷了。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要屬水族討封這一段。有一次乾隆皇帝乘大船沿大運河下江南,在半途中大船突然間不再行動了。乾隆皇帝就問隨身官員:「大船怎麼不往南繼續前進啊?」隨身官員說:「河道被河水中很多的魚蝦蟹阻擋得無法通行。」乾隆問:「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魚蝦呢?」隨行官員腦子很靈活,他說:「這是因為皇帝您的聲威震四海,高德揚天下,也使水族受感動啊,他們是來向您討封的,也想得到您的恩寵,求個一官半職。」乾隆一聽,心想哪裡會有這事。可是既然有人這樣誇獎他,也就不好謙虛推辭,他就順水推舟送個空頭人情,對下屬說:「傳朕旨意:各位水族聽了,等到燈頭朝下的時候,你們都可以弄個一官半職,耐心地等待啊。」大家想一想,當時點燈,不論是百姓還是皇宮,最好的也就是點蠟燭啊,燈火總是向上的,如果向下,怎麼點呢?乾隆皇帝的這一空頭支票,還是真的起了作用,當隨身大臣們代替水族向乾隆皇帝表示謝恩後,那些擁擠不堪的魚蝦還真就很快地退下去了。河道暢通了,大船也就暢行無阻了。隨身大臣們都很佩服乾隆的聰明機智。
❼ 有沒有發生在乾隆與和珅之間的小故事
薛福成《庸庵筆記》,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乾隆出巡,儀仗用的黃的傘蓋臨時找不到,乾隆又著急又生氣,手下這些人嚇得不得了,因為這有殺頭之罪。誰也不敢回答,正在這個時候,和珅說:「管此事者負此責任」。乾隆一看這個小青年很明快回答問題,就注意了他。
❽ 你知道有光關康熙和乾隆時期的小故事嗎
------1、智擒鰲拜。康熙是中國歷史非常有名的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做過許多雷厲風行的大事,對鞏固皇權、推動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康熙的統治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玄燁年號康熙,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子,因為小時候出過天花但卻幸運的存活了下來而被選為繼承人,順治皇帝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同時指派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順治十八年正月,玄燁即位,當時只有6周歲,第二年將國號改為康熙。(虛歲八歲),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當時的康熙年幼,朝政大事都是四位輔政大臣處理,而鰲拜是其中最為跋扈的,他爸自己的兒子和親信都安排在內大臣、大學士、六部上書等重要位置上。而且對於一些重要的國家大事,鰲拜都是在家裡做好決定後,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完全無視皇帝的存在。而且只要有跟自己意見不和的大臣,鰲拜都會想方設法除掉。康熙皇帝從小讀四書五經,深受皇權思想熏陶,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漸漸懂事了,對許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鰲拜一旦決定的事,要是皇帝不同意,他就在終日在朝廷上吵鬧,非逼得康熙皇帝點頭同事不可。如此傲慢無禮的鰲拜不斷地拉攏自己的勢力,肆無忌憚。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個人當戶部尚書,可是鰲拜卻想讓自己的一個親信當,只是對皇帝親自指定的人不好意思駁回,於是,他就下令讓這兩個同事擔任戶部尚書,可見,他的權力已經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而這是封建社會中皇權思想所不允許的。只是由於康熙一直未親政,朝廷大權都落在鰲拜手裡。在首席輔政大臣索尼死後,蘇克哈薩因為和鰲拜有矛盾,被鰲拜誣陷為謀反篡逆,置於死地,遏必隆為了自保,處處附和鰲拜,聽從他的支配。尤其是當康熙14歲宣布親政後,鰲拜非但沒有絲毫的歸還政權的意思,還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朝廷的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不甘心這樣長期受鰲拜的壓制,雖然極想制服鰲拜,但是康熙也清楚的看到了鰲拜長期掌握朝廷大全,樹大根深,很難對付,而且稍有不慎,走漏風聲就會打草驚蛇,反被鰲拜制服。康熙為了制服鰲拜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他按當時清朝的規矩,選了一批滿族權貴的子弟,表面上是供自己消遣和玩耍的夥伴,因為這些權貴子弟都跟皇帝差不多大,但都體格健壯,腰腿靈活。於是,康熙每天都跟這群少年做相撲游戲,練習摔跤,鰲拜進宮辦事,康熙也毫不在意,照樣玩的熱熱鬧鬧的,鰲拜見了,很是好笑,心裡想這終究是一群孩子,只知道嬉戲打鬧。從此更不把康熙皇帝放眼裡了。
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鰲拜故意假稱自己有病不去上朝,還到處去說自己年事已高,為朝廷出力大半輩子,皇帝應該親自到家裡來探望。康熙聽到這話,果然親自去了鰲拜家裡。剛走到鰲拜的卧室,就看到鰲拜手按床沿,十分緊張得樣子,御前侍衛見狀快步走上前,掀起床席子一看,原來下面藏著一把利刃,此時康熙竟然大笑一聲,而侍衛們則橫眉怒對,鰲拜更是緊張了,可是卻只聽到皇上說「刀不離身,這是咱們滿族的就習慣嘛,不足為奇啊!」說完就仔細問了問鰲拜的病情,囑咐他多休息,然後就起身回宮了,鰲拜這才鬆了一口氣。
但是康熙要除掉鰲拜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他依然背地裡加緊訓練權貴子弟,終於在時機成熟後,召鰲拜進宮。不過鰲拜可是號稱大清的「巴圖魯」,久經戰場,武功了得,而且哪怕是覲見皇上也是刀不離手,幾個少年根本不是鰲拜的對手。康熙也想到了,於是在召鰲拜進宮的過程中,他設計了連環計。一是讓侍衛以皇帝已經長大了,每次帶刀覲見不妥為由,使得鰲拜進入大殿之前就放下武器了。二,對鰲拜坐的椅子做了精心的設計,本是四條腿的椅子被折斷了一條腿然後又粘上了,有武功高強的侍衛扮成太監在鰲拜身後幫襯著扶著椅子,以免被鰲拜坐栽了。三,端給鰲拜的茶水是滾燙的杯子,並且也是有扮成太監的侍衛端送。於是當鰲拜結果茶托里的茶杯准備喝的時候,終於被燙到瞭然後身子一斜歪向椅子斷腿的一側,於是直接栽到地上了,緊接著前後兩侍衛就趕緊按著鰲拜大叫「鰲大人摔著了,快來扶救。」於是一群少年都撲向鰲拜,終於將鰲拜捉拿起來了。康熙拿出早已准備好的鰲拜罪狀念了起來,將鰲拜凌遲處死,可是鰲拜掙脫少年露出都是傷疤的前胸後背,細數這些都是為大清打江山留下的,康熙也不禁動容,於是將凌遲處死改為終身監禁,入獄後的鰲拜非常氣憤,結果在獄中不到兩個月就活活氣死了。
久經戰場、歷經官場沉浮起落的鰲拜終究沒有斗過年僅16歲的康熙,從此,康熙收回了自己的皇權,開始了真正親政的政治生涯。
-----2、祖孫情深
康熙六十一年,愛新覺羅家族中兩個最偉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後來的乾隆皇帝,在圓明園首次見面了。不過弘歷當時年僅十二歲,他不可能了解這次偶然的會面對自己乃至對國家將會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後一個春天,圓明園牡丹台前數百本牡丹開得正艷。雍親王提出請父皇來家中賞牡丹,老皇帝欣然應允。
長到十多歲,孫子才有機會見到祖父,這在愛新覺羅家中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因為康熙皇帝的孫子實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務纏身的老皇帝只見過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見到這兩個孩子,老皇帝不覺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晝沒有給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歷卻讓康熙過目難忘。這孩子相當與眾不同。他身材頎長,容貌清秀。特別是兩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裡流動著不同尋常的靈氣與沉靜。剛才行禮的時候,皇帝注意到他一舉一動既敏捷得體,又不慌不忙,一點也沒有這個年齡段孩子常有的緊張局促。跟在他身後的同歲的弟弟弘晝就明顯拘束很多。 憑著豐富的閱人經驗,老皇帝確信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他慈愛地招招手,讓弘歷站到自己面前,詢問起他的功課。弘歷落落大方地背了幾段經書,從頭到尾清晰地講解了一遍。
一陣喜悅攫住了康熙的心臟。他見過的所有孫子當中,這一個無疑是最出色的。
康熙像康熙六十一年夏秋兩季五個多月,避暑山莊中祖孫兩人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康熙批閱奏章的時候,小弘歷就在旁邊磨墨寫字。老皇帝時常站起來,走到孫子身邊,手把手教他寫。吃飯的時候,祖孫兩坐在一桌,爺爺不斷地給孫子夾菜。甚至接見大臣討論軍國大事,康熙也特批弘歷可以留在身邊。弘歷此時總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氣都不敢出。乖巧的孫子給康熙一生中的最後歲月帶來了巨大的歡樂,短短半年之中,祖孫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夏天的一個中午,康熙泛舟避暑山莊湖上,弘歷正在山上玩耍。遠遠望見御舟駛來,就滿心歡喜地跑下山來。老皇帝見了,生怕孫子跌倒,急忙跑到船頭,朝弘歷大喊:"慢點跑,別摔了!"祖父焦急的聲音深深印在弘歷的腦海里,六十年後還在御制詩《晴碧亭憶舊》中提及此事。 在這半年之中,弘歷的體育天分也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才十二歲,但是他反應之敏捷,舉止之精確,非常人可比。康熙親自教弘歷射箭,弘歷也真爭氣,首次習射就連中五矢,康熙喜出望外,賜給他一件黃馬褂。"或命步射,以示群臣,持滿連中,皇祖必為之色動。" 弘歷初次練慣用火槍,教師把一隻羊捆在百步之外,他初次試射,就"一發斃羊"。康熙十分高興。
八月之初,秋高馬肥,祖父帶著孫子,開始行圍打獵。在永安莽喀圍場,康熙用火槍擊中一熊,大熊倒地良久,毫無動靜,康熙以為熊已經毫無威脅,遂命弘歷上前補射一箭,以讓這個孩子博得"初圍獲熊"的美名。弘歷上馬之後,不知為何,遲遲不動。康熙心中有些不高興。本來這個孩子一直膽子很大,今天見到熊之後怎麼害怕起來?康熙在馬上高喊:"弘歷,怎麼不進?"
弘歷這才像醒過神來,催馬欲進。不料此時那倒地的大熊忽然一個翻身,直立起來,嘴裡發出一聲怒吼,直奔弘歷的坐騎撲來。眾人一剎那間都驚呆了,只有康熙反應及時,舉槍便射,子彈從熊耳射入,大熊如同半堵牆一樣應聲仆地。所有人都驚出一身冷汗。
這件事給康熙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保佑這個不同尋常的孫子。晚上回到帳中,他對隨駕的和妃說:"弘歷這孩子的命真是貴重!如果他早一點催馬過去,熊起馬驚,不知道會出多大的事啊!這孩子將來福氣比我還大啊。
雍正元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後首次前往天壇,舉行祈谷大典。還宮後,雍正把弘歷召到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肉,讓他吃掉,此外沒再說一句話。弘歷默默吃掉這塊肉,味道十分鮮美,不過分辨不出是什麼肉。乖巧的他吃完肉後,也沒有多說話,就退了出來。不過此事給了他極深的印象。因為在此之前,不論什麼事,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同是同等對待。而這次只獨獨召見他一人,並且是在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從那時起,聰明的弘歷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父親默定為太子。
❾ 關於乾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乾隆知道自己身邊的紀曉嵐才華出重。於是想刁難他一下。有一日皇帝召見紀曉嵐。對他說:「朕考考你,什麼叫做父子,君臣。」紀曉嵐他答復到:「父叫子從,子不得不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馬上接話。「好,朕賜你一死。」 紀曉嵐先是一愣,後說了一
❿ 乾隆皇帝有什麼故事
清代帝王中的乾隆,遊山玩水遍及大半個中國,吟詩題字,行圍射獵,擺弄古董,無所不好。其父雍正卻「秉性不華糜」、「崇儉而不奢」、「日夜憂勤」。究之於史實,他也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終日忙於打擊政敵,整頓吏治,清查錢糧,籌劃軍務等等,以至從未遠巡,絕少游幸。
滿清於1644年入關,傳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在位六十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死時八十九歲。這一時期歷史上稱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傳乾隆學其祖父康熙先後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視。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寧縣陳閣老處。作為封建時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於安樂,習於驕奢,游山水成性,嗜園林成癖,又縱瓷聲色,鋪張無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遊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說:「江南名勝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機,「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因此,他與康熙南巡「非為游觀」不同,每於南巡前一年,就進行周密准備,指定親王一人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後孝聖憲鈕祜祿氏、皇後、妃嬪外,另有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衛,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餘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盪盪。行進中,陸路用馬五、六百匹,太平車四百餘輛,征調夫役不計其數;水路則用船一千多隻,首尾銜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興建行宮三十多處,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講究排場玩樂,地方官吏自然爭相逢迎,獻媚爭寵、惟恐或後。每到一地,「聖駕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員便專程出境迎接,並准備大量美食佳餚,「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獵戶,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獸,以供乾隆隨身所帶鷹犬食用。盡管乾隆於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飭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業,力摒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實際上乾隆對地方官吏的逢迎,不僅默許,甚至獎勵。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駕臨駐旃廬,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紛紛葺建行宮,加以修飾。乾隆不僅不予勸止,反而從公項內撥出巨款,凡有行宮處,各「賞銀二萬兩充用」。素以豪華著稱的兩淮鹽商,每在乾隆南巡時,都獻納巨款,供其揮霍,乾隆不僅不予推辭,還稱贊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效」,甚至特意加恩賞賜。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聖憲太後,皇後和自己的令貴妃、慶妃、容嬪、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一天,途經碭山巡察黃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營,乾隆皇帝諭旨,諄諄告誡:滿洲風俗,素以尊君至上,撲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一切玩物喪志之事皆無所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沒建行宮,皇上則不住民宅!這時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駕臨,不及營造行宮,作了難。隨乾隆心腹大臣——京師九門提督和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禪理,稟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現唐寨區夾堤鄉)有寺院廟宇,再搭黃布城和蒙古包帳房,可否?乾隆隨口諭:「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周圍三十里以內,地方官員一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謝皇上。乾隆升座,故道鹽商揣知皇帝好悟禪理,花重金僱人剃了頭,充當和尚,大、小和尚入見,請了安,殷勤侍衛。這時豐知縣(現江蘇)、沛知縣(江蘇)、碭知縣(安徽)早已逢迎進貢美食、土特產品:「豐縣的煙、沛縣的酒,碭山的酥梨謝花藕」。碭山縣令不但早備飯食,夫馬等項事宜,並早從訾庄,郭樓選備了馳名酥梨,呈送貢品與乾隆皇帝,說:小官無貴禮應酬,酥梨乃七品縣地特產,呈皇上品嘗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傳隨膳單小刀五把,削皮遞呈乾隆品餐數口一枚,諭雲:「全國進貢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為聯精選上品,帶回京呈貢皇考(雍正)祭品,賞賜郎世寧七十壽辰,酬謝為父『畫鷹、松林、靈芝』恭賀即位。」
從乾隆品嘗碭山酥梨後又口諭捎帶為皇考進貢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親上的。所以從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碼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爺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彌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後,為對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賞銀二萬兩給和尚,擴建廟宇,金粉修飾,更名「皇封閣」。又新建戲樓,配以迴廊,甚為壯觀。至今當地群眾仍流傳著乾隆皇帝與碭山酥梨的故事。因為皇帝住過這里的廟宇,吃過這里的井水,所以這里夏季都沒有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