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名人故事
⑴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原文 翻譯
意思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出處:《論語·學而》——春秋·孔丘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節制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食無求飽
注音:shí wú qiú bǎo
解釋: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節制。
近義詞:食不求飽、食不念飽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飲食要有節制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後,在蔡國閑居,他們的生活十分拮據,經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但是,正如孔子所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君子於貧,當應正是面對,安貧樂道,堅守心中的志向。因此,「君子食無求飽」即告訴我們君子不在意物質的充盈而重視精神的富足。
⑵ 節制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不能剋制自己的人往往會自食其放縱自已的苦果。〔蘇〕米哈爾科夫:《一切從童年開始》
沒有德行,任何社會都不能維持;不控制自己的情慾,則任何人也不能保存自己。〔法〕霍爾巴赫:《天神論與道德相容嗎》
少年時過於節制會造成老年時的放盪毫無疑問,一個人放棄已曾經歷的東西比放棄想像的東西更為容易。〔法〕紀德:《日記》
節操往往並不是由於畏懼、決心或誓言,它更多地是因為缺乏興趣,有時甚至是厭惡的結果。〔法〕紀德:《日記》
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如缺少了獨身的戒律與禽獸無異——畜牲不知道自製。至於人之所以為人就為了他能抑制自己的緣故〔印度〕甘地:《甘地自傳》
心為萬事主,動無節則亂,先正其心,其心正於內,而後動靜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後天下履正。〔中〕傅玄:《傅子?正心》
克己之偏之難,當用大壯之力……然而力貴於壯,而工夫貴於密;苦工夫不密切,雖勝於暫,而終不能持於久而銷其端。〔中〕張拭:《答喬德瞻》
恕己智常昏,責人言偏巧。日日說他人,反己試一考。燈不自照另有燈,君須曉。〔中〕申頲:《耐欲軒新樂府》
克制自己慾望的人比征服敵人的人更為勇敢,因為最艱難的勝利是戰勝自我的勝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君子克己,心潔冰霜。〔中〕阮藉:《詠懷詩?十三首》
有節制的飲食能延長生命,放縱食慾就縮短生命。〔墨西哥〕費爾南德斯?利薩爾迪:《堂卡特林》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但又是胃腸的奴隸。〔俄〕岡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胃病總是由於貪吃。疳積病是上帝派來教育胃的。並且你們應當記住這一點:我們的每一種慾念,甚至包括愛情在內,也都有胃口,不可太飽。〔法〕雨果:《悲慘世界》
⑶ 關於節制的正面名人事例
1、1922年,赴日並在東京的帝國飯店逗留期間,愛因斯坦給來送信的日本郵遞員手寫了兩張便條,充當小費。其中一張上寫著:安靜而有節制的生活能比始終在不安困擾下追求成功帶來更多的喜悅。
2、列寧上大學時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開除,毫無經濟收入,在母親的勸告下他毅然戒了煙,並且終生不吸。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在辦公室牆上貼上「禁止吸煙」的紙條。有人不遵守規定依然吞雲吐霧,他生氣地當眾撕下紙條說「免得糟蹋規定」。列寧在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時,一位年輕的紅軍指揮員出於敬慕請他抽煙,列寧謝絕了,並且幽默地笑著說:「同志,你能在戰場上和敵人勇敢作戰,為什麼不能跟吸煙作斗爭?」
3、一天,梁實秋先生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熏魚端上來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東西;「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裡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最後,「八寶飯」端上來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會碰,沒想到梁先生居然開心地說:「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裡面既有糖又有澱粉」。
梁大師則笑著說他當然知道,就是因為知道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所以吃前面的菜時他才特別節制。「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許多偉大的人,都因為他們節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傑出的成就。
4、美國小說《幕府將軍》里,以德川家康為原型塑造的那位寅永將軍,就是極有節制的典範:他每一次的開銷,都在心裡擬定一個額度,但是交待下人執行的時候,卻總是減掉一半——只有這樣節制,才能最後贏得幕府爭斗的勝利,事實也是如此。5、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⑷ 因為自己有節制而成功的名人有哪些
1、匡衡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資助匡衡讀書。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孫敬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蘇秦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4、孫康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5、車胤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