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古詩擴寫故事
1. 古詩擴寫
你就翻譯一下 不就是描寫了~
2. 古詩《舟過安仁》改寫成故事
舟過安仁
鄉村來的一源天,兩個十來歲的孩童在使船.兩個孩子想了一個讓船前進的辦法,天空十分晴朗,他們卻撐起了傘.詩人看見,心裡不由得奇怪,想了許久,終於明白了:哦,原來那兩個孩子並不是要打傘遮雨,而是為了借風使船前進!他們可真聰明
3. 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小學任意十篇古詩擴寫
作內容:
依據古詩的簡單情節,想像故事的具體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擴寫、改寫、續寫古詩。 訓練目的要求:
根據古詩的情節,展開想像,把古詩改寫成內容具體的記敘文,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作前准備:
背誦新修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的「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中的《七步詩》《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回鄉偶書》等有故事情節的古詩,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啟發學生思維與口述:
一、背誦古詩《塞下曲》,交流詩人盧綸及寫詩背景等相關資料。
1.同學們,唐代詩人盧綸的一首《塞下曲》描寫了一位英武的將軍,要在月夜去捉拿逃走的匈奴首領單於。全詩雄勁健朗,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並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大家還記得這首古詩嗎?(指名背-齊背) 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於夜道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2.交流詩人及這首詩寫作背景的有關資料。 二、啟發引導想像故事情節,拓展古詩內容。
1.根據有關資料想像一下單於是怎樣被包圍的,自由說。
2.想一想大雁為什麼會受驚,高高飛起?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練習說。 3.想像一下將軍是怎樣知道單於逃跑的?指名說。 4.發現單於逃走後將軍會怎樣想,怎樣說?
5.這時,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單於逃走之後,將軍是否帶領士兵捉住了他?捉單於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情況?將軍又是怎樣在雪中運用智慧或英勇搏殺,擒住單於的呢? 請同學們展開想像,說一說。 (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三、完整講述故事:《夜擒單於》。
四、提供背誦篇目,展開想像,小組內改編故事。 (一)背誦: 1.《別董大》 2.《尋隱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龜年》 4.《七步詩》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6.《回鄉偶書》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贈汪倫》 9.《芙蓉樓送辛漸》 10.《江畔獨步尋花》
(二)學生按小組任選一首古詩,小組內改編故事。 五、根據改編的內容,自擬題目,動筆成文
4. 改寫古詩成故事的作文有哪些
第1篇:舟過安仁(古詩改寫)
有一次,宋朝詩人楊萬里坐著小船路過安仁縣時,透過船艙的窗口,看見兩邊的河岸上覆蓋青青的小草,像鋪上了鮮綠的地毯,到處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切是那麼生機勃勃,那麼欣欣向榮。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艙,佇立在船頭,舉目眺望。這時,春風拂面,花香撲鼻,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於是,他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著這春天賜於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陣清脆的歌聲傳入耳中,定睛一看,原來不遠處的河面上還有一隻小漁船,船頭坐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子。他倆一邊劃漿撐船,一邊放聲高歌。過了一會兒,這兩個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隨即又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槳,跑進船艙,拿出一把雨傘站到船頭,將傘撐開。「咦,這時既不下雨,陽光也不強烈,他們拿雨傘干什麼呢?」楊萬里覺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將船靠上前問道:「現在風和日麗,你們為什麼要撐傘呢?」兩個小孩睜大眼睛,歪著腦袋,天真無邪地說:「我們這條船沒有帆,撐開雨傘當帆用唄。這樣,使船既能快速前進,又能省力氣!」楊萬里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點頭,一面豎起大拇指稱贊道:「你們倆太聰明了,居然能想出這么好的點子。不簡單,不簡單!」
隨後,楊萬里走進船艙,揮筆疾書:「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就這樣誕生了,一直流傳到如今。
第2篇:改寫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陽春三月,繁花似錦,燦爛的陽光灑滿了整個武漢,蘭花還沒有盛開,晨風中已經飄來了絲絲的香氣,空氣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說道,孟浩然說:「我等你辦完事再去揚州,葡萄都曬成葡萄幹了。」李白笑道:「哈哈,曬成了葡萄乾,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對李白說:「我在揚州等你。」李白回應:「好,等我辦完事馬上來找你。」船慢慢開始劃動,孟浩然又說道:「你辦完事可別忘了來揚州找我啊!」李白說:「放心,我不會忘的。等我到了揚州,我們痛快的喝上幾杯。」孟浩然說:「好。」船越行越遠,孟浩然似乎要說什麼,卻已經聽不見了,李白無法把孟浩然送到揚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應經不見蹤影了,可李白還愣愣的站在那,一聲鳥鳴,他才回過神。揮筆寫道: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5. 古詩擴寫(具體事例)是什麼意思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並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於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於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後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捨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分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多練習,勤思考,考試大編輯相信勝利一定屬於你!
6. 古詩擴寫!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中說:
苦辭酒味薄:因酒味薄而表示歉意。
苦辭:一再地說。「苦」,一作「莫」。
莫辭酒味薄:是說不要因為酒味薄而辭謝不受。
我想兩種應該都可以吧。
7. 五年級下冊第5課古詩擴寫450字
:咱們一來起申請吧,我們到國自外去念書。我笑了,說好啊。我沒告訴她,我弟弟高考失利了,要復讀一年,我妹妹正上高三。我找了更多的工作,說服她各自搬回宿舍住,故意一天天地疏遠她,又不讓她覺察。因為她的個性就是那麼明朗活潑的,也有點粗心,根本不知道我其實已經有了分手的念頭。
我強迫她背單詞,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在學英語,她說我覺得你好象對我沒那麼好了,我說沒有,讓你好好學習才是對你好,你不是要出去留學嗎?一直等到她考完GRE,我幫她發簡歷,發資料,寫申請,忙得比她自己還上心。她開始越來越猶豫,問你呢?你怎麼辦,我說我容易,我當過槍手替考都考得不錯,你怕什麼。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不看她,因為我的眼睛會泄露真相。
8. 求一篇古詩的擴寫
望江南擴寫
曉霧將歇,空中綴著幾點星。月色入戶,月兒的輪廓模模糊糊,慘淡的光映著泛著白光的江水。月兒啊,你可知一江秋水載不動的悉滋味,你可懂思念讓人瘦比黃花,淚冰玉珠修長的心酸。
屋中闖入了幾絲晨風,不禁打了個寒顫。端坐於梳妝台前,銅鏡中的臉因期待添了幾分神采,也因昨夜的興奮未眠平添幾分憔悴。拿起木梳,一頭瀑布般的長發垂至腰際,其中卻夾雜了幾縷白發。好微微地皺眉,丈夫即將歸來,怎能讓他見到憔悴如秋日的容顏,秋霜染白的發絲。她輕輕挽起青絲,巧妙地將白發隱於其中,又細細地梳妝,搽脂抹粉。可是過去是誰將她的長發盤起,為她溫柔地畫眉。心中又泛起了酸楚,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望著鏡中笑靨甜美的女子,想到他見到她時欣喜,幸福溢滿了臉龐。
徙倚望江樓,倚窗而望,點點白帆映入雙眸,色勾走了點點期盼,帶來了微微的失意。細看來,不是白帆,是點點離人淚。時光已逝,依舊呆望那白帆,卻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思念令人斷腸,令人消魂。這般滋味,怎一個「愁」字了得。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有情月長吟,人若相思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記得他曾尋他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描繪不出你的美,你永駐我心中。我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之後,白發蒼蒼的你依舊是我心中的最美。如今,伊人不再,已是昨日黃花,他是否還記得他曾與他結下海誓,立下山盟,她是他最摯愛的伊人。
望江南,盼夫歸,望江樓上盼夫歸,江流千古,望夫萬載。為了他,如花容顏成昨日黃花;為了他,三千青絲染上秋霜。為他,為他,還是為了他面不辭朱顏鏡里瘦。可為什麼,千帆已過,卻還是尋不著那朝思暮想的身影。望江無言,惟有淚千行。江水悠悠,濤聲依舊,斜暉未落,瘦弱的思念憔悴於秋風下的日暮,腸斷白頻洲。
9. 古詩詞擴寫,
刻舟求劍: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池鶴: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是什麼,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雲水之間。
迎雁:在近已咫尺的陽春三月里,有這么一戶的普通老百姓家裡。 為了迎接新一年裡燕子的歸來,不放下破舊的簾子把房屋遮蔽起來。 一場春雨後燕子的翅膀上沾著絲絲的雨滴, 土地里散發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裡面還混雜著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鑄修好了連小燕子都長大了。一人家一燕家兩戶家庭相伴著又度過了一個美麗的年華。
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10. 古詩擴寫
中國素稱詩國,古詩可說是我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瑰寶。它語言精煉概括,高度濃縮,內容卻相當厚實: 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無所不包。誦讀積累古詩,不但可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積淀學生語感,而且還能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同過古詩擴寫,既可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經過幾年的教研實踐,筆者認為指導古詩擴的關鍵是要開展多種渠道,引導學生想像,然後在此基礎上加以巧妙指導,使之形而成文。
引發想像可按如下三方面進行:
一、挖掘空白之處想像
詩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空白的藝術:故事情節的空白、人物描寫的空白、心理活動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和挖掘這些空白,根據詩的敘事表達、風景描寫、情感抒發、哲理升華、綜合包容這五個類別,讓學生以類想像,於想像回味之中具體感知意象,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為擴寫打下基礎。
1.抓住「形象空白」想像 有的古詩並不鋪排直敘,而通過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詩外的意趣風貌。詩中所描繪的形象往往刻畫不細,常帶著某種朦朧性,留待於師生同去補充想像創造空靈豐富的藝術境界。如《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那紙鳶是怎樣的?孩子們是如何放得?當時情形如何?那「草長鶯飛」「拂堤楊柳醉春煙」到底是如何之美?在這二月天里,可能還會有哪些景緻?等等,詩中都未從細處雕琢。教師可抓住這些「形象空白」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像,把細節補充出來。
2.緊扣「情感空白」想像 「情動則辭發」。古詩擴寫教學中,教師應重在展示意境,使讀者與詩人感同身受。語言是傳情達意之工具,但有些復雜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懷,語言卻不能直抒盡傳,從而為讀者設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詩人王安石借「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景,抒發「明月何時照我還」之情。春綠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樣?
春意盎然,本是賞心悅目之事,詩人又怎會流露出何時還鄉的憂郁?他當時心理活動怎樣?形象怎樣?通過對「空白」的想像,師生共同把詩人擔心變法失敗、前程難卜的抑鬱情緒和思鄉情懷描繪出來了。
3.圍繞「哲理空白」想像 古詩中的哲理,往往寓於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帶更廣。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使其感受詩的底蘊,進行恰當的聯想。鄭燮《竹石》是一首深蘊哲理的古詩,作者的意圖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這就要教師指導學生體味詩句,想像竹子「千磨萬劫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情形,然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從而由詩的物象提煉和升華為一種普遍的哲理:無論立志還是求學都應「咬定青山不放鬆」,鎖定目標便當鍥而不舍。在教學中,教師只要重視挖掘詩的深層底蘊,進行再造想像,學生就會領略詩中的真意。
二、藉助電教媒體想像
「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元痕有味。對於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文學理解能力的小學生來說,要於「體匿」「元痕」之中體會「性」「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體會詩的意境和領悟詩人的情懷,需要教師架起一座橋梁來跨越這條鴻溝。在古詩擴寫教學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手段,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能較完美地展現古詩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擴寫古詩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