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11課quot伐無道誅暴秦quot歷史成語故事

11課quot伐無道誅暴秦quot歷史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3 23:48:57

① 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寫一成語

御駕親征
yù jià qīn zhēng
【解釋】1.謂天子親自率兵征討。2.喻指親自出面做某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皇帝親征

【近義詞】親歷親為

【反義詞】假手於人

【例句】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11章:「人數比前幾年孫中山在桂林那一次,即『御駕親征』的第一次北伐軍,多了一些。」

【英譯】the emperor personally led his soldiers in a military operation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國荊州守將在攻擊魏國的漢中途中遭到吳國孫權的軍隊的伏擊,被孫權活捉並殺害。蜀主劉備聽到噩耗後,立即准備討伐孫權,在籌備的過程中,張飛被手下殺死,頭顱被送到孫權那裡。劉備為了報仇於是率領70萬大軍御駕親征東吳。

② 幫我找100個以上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20個以上關於神話傳說的成語 20個以上關於

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薄: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作姦犯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關繫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授命: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來。

山餚野蔌: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迴路轉: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觥籌交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捨生取義:出自《魚我所欲也》;舍棄生命為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思賢若渴:出自陳壽《隆中對》;比喻迫切地想延攬有才德的人。

心曠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氣象萬千: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黔之驢》;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氣:出自《曹劌論戰》;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解:出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比肩繼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著肩,腳跟著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頤《愛蓮說》;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刮目相看:出自司馬光《孫權勸學》;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發夕至:出自酈道元《三峽》;早上出發晚上就能到達;形容路途不遠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1. 明察秋毫:意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生的細毛。形容目光敏銳,觀察入微。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源於《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悅而滿足的樣子。《童趣》:「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 龐然大物:指形體大而笨重的東西,也指貌似強大而實則虛弱的東西。《童趣》:「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源於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4. 溫故知新: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也指重溫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源於《 < 論語 > 十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 見賢思齊:看見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樣,形容有好學向上之心。源於《 < 論語 > 十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採納並實行正確意見。源於《 < 論語 > 十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源於《 < 論語 > 十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8.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需要或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給別人。源於《 < 論語 > 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 歷歷在目:一個一個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蒲松齡《山市》:「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10. 塞翁失馬:比喻壞事也可能變為好事。源於《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11. 撲朔迷離: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不易看清真相。源於《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吳下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源於《三國志·吳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別人,指別人已經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孫權勸學》:「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誇父追日:比喻決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於《誇父逐日》(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擾的理想處所或與世隔絕的幻想世界。源於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16.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小幽暗頓時變得寬敞明亮,也形容(經過別人的指點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領悟。源於《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17. 怡然自樂:安適、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8. 無人問津:無人過問,受到冷落。源於《桃花源記》:「(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9. 不蔓不枝:原指蓮莖挺直,不蔓生,也不分枝;後比喻說話或寫文章不拖泥帶水,不節外生枝。源於北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0. 山重水復:山巒重疊,流水環繞;形容風光優美。源於宋·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現希望或轉機。源於《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只求領會主旨,不死摳字眼兒;現多指只滿足於了解個大概,不作深入理解。源於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23. 悲歡離合:悲傷、歡樂、離別、團聚,泛指人生的種種經歷、遭遇和感受。源於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4.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順暢,人民團結;形容國泰民安的景象。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5.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置的事業又都興辦起來。《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現在規范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26. 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別有用心。源於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8. 山餚野蔌:指野味和野菜。源於《醉翁亭記》:「……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29.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錯起落(籌,喝酒時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源於《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30.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源於《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31. 披堅執銳:身穿堅固的鎧甲,手執銳利的兵器;形容全副武裝投入戰斗。源於《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被」,通「披」。

32. 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自己看不起自己。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3. 作姦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源於《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34.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源於《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義,就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反正義一定得不到支持。源於《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愁禍患,使人奮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沉淪而導致死亡。源於《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7. 捨生取義:為了維護正義而犧牲生命。源於《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8. 一鼓作氣:本指作戰時擂第一通鼓,士氣就振作起來了;現在多形容做事時鼓足干勁,趁勢一次做完。源於《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9.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畏艱險,有堅忍的毅力。源於《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

40.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源於《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三戒。
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君子有三種事情應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穩定,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求名譽,地位財貸等厭。」

感悟:
這是孔子對人從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出的忠告。

益者三友

也是出自論語的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感悟: 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們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訴了我們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是有害的。

這兩則不是成語故事,是我從論語里想起的,還好網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氣,如果你想找寓間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議你去買本四書,大學和中庸可以自己看著修身,論語中的經典語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說足夠我們終身受用了。

③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版)復習提綱

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小明要了解有關近代香港歷史史實,可以查閱下列哪一個條約(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2、右圖的照片,使你聯想到的歷史事件是( )
A、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浙江定海
B、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日軍在南京城燒、殺、搶
3、「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此詩反映的是( )
A、林則徐充軍伊犁後開發新疆的業績 B、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的事跡
C、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的情形D、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
4、「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洛軍威。」這副沉痛的輓聯,是人們為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寫的。這位民族英雄是( )
A、戚繼光 B、鄭成功 C、林則徐 D、鄧世昌
5、下列有關《辛丑條約》的內容中哪一項最能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
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6、了解湖北鋼鐵業的歷史,主要查閱的企業資料是( )
A、開平煤礦 B、湖北織布官局 C、漢陽鐵廠 D、江南製造總局
7、譚嗣同被慈禧太後殺害後,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你認為符合史實的議論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賣國求榮 B、他甘為變法而捐軀
C、慈禧太後殺的是貪官 D、他真傻,其實他可以逃走
8、下列哪一口號最能反映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
A、取消二十一條 B、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C、外爭主權,內除國賊D、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9、「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文中所指這所學校的創辦者是( )
A、袁世凱 B、孫中山 C、李大釗 D、周恩來
10、以8月1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是為了紀念( )
A、南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秋收起義 D、三灣改編
11、某校打算暑假組織學生去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舊址舉辦夏令營,他們應該( )
A、延安 B、井岡山 C、西北坡 D、北平
12、在「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上,學生再現歷史場景時不應該出現的是( )
A、強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過雪山草地 D、井岡山會師
13、如果以「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應選擇( )
A、南昌起義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重慶談判
14、按因果關系排列下列史實( )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②西安事變 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④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民族矛盾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5、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佔領當時中國首都,屠殺中國居民和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而現在卻被日本右翼勢力稱之為「20世紀最大的謊言「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變 B、南京大屠殺 C、盧溝橋事變 D、七七事變
16、解放後,為了紀念淮海戰役,國務院決定興建淮海戰役紀念館,你認為紀念館建在何地合適( )
A、徐州 B、連雲港 C、濟南 D、南京
17、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地位的排列順序是「士、農、工、商」,狀元最受人們尊敬和羨慕,而工商業卻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但在清末卻出一位「捨本逐末」的狀元,此人是( )
A、張謇 B、榮宗敬 C、榮德生 D、孫中山
18、在20世紀初的上海,人們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報》 ②坐飛機 ③使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字典 ④拍電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9、在《天演論》中宣傳「勿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兮」的進步觀點的思想家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魏源 D、嚴復
20、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之一是( )
A、聶耳 B、冼星海 C、郭沫若 D、徐悲鴻
二、非選擇題(60分)
21、選用所學知識問答題(10分)
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飽受到強侵略,國門被迫打開的情況中艱難開始,主要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⑴請你繼續繪制四次運動的思想主張變化示意圖(4分)
「師夷長技」 → 維新變法 → →
⑵從這些思想主張的發展變化,你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有什麼特點?(2分)

22、下面是馬虎同學寫的一篇《我的1912年》短文中的片段,請你將文中違背基本史實的錯誤逐一指出來,並簡要說明理由。(10分)
我的1912年
前幾天,我在家中通過電視觀看了孫中山在上海舉行的臨時大總統宣誓就職儀式。不久,我收到在北京做生意的表哥來信,邀請我去玩。表哥陪我在北京街頭游覽一番,還聽到一些群眾的議論。聽說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結束了。想去年,朝廷還把主張維新變法的袁世凱等六人全殺。在回家的途中,我順便買了一本《新青年》雜志。……
⑴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紅軍長征」問題:
長 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朦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塞。更喜岷山千里雪,渾過汗後盡開顏。
⑴(2分)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了紅軍長征勝利結束,「1936年」處在哪個世紀哪個年代?

⑵(4分)請你寫出長征途中的兩件英雄事跡。

⑶(3分)談談你印象中的長征精神。

24、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並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回答以下問題:
⑴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於什麼事件?(2分)

⑵中國軍民「血肉築長城」,概要舉出中國軍民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事例名稱。(發生在本地的其他事例亦可,6分)

⑶請問:抗日戰爭結束以什麼為標志?(2分)隨著抗戰的勝利,被日本統治達50年之久的什麼地方回到了祖國懷抱?(2分)

⑷你認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3分)

25、閱讀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率團訪問大陸,他在《答謝胡錦鑄辭》中說「誠如總書記剛才所講,今天的聚會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六十年來頭一次,也是在兩岸的情況之下黨和黨見面交換意見高層次的一次,難能可貴。」
⑴連戰訪問第一站是南京,拜謁了中山陵。請問:中山陵是為了紀念誰而修建的?(2分)

⑵請問六十年前國共兩黨最高層次的見面指的是什麼事件(2分)國共雙方領導人分別是誰?(2分)

⑶在歷史上國共兩黨曾經有過兩次合作,請問:國共兩黨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開始和結束標志是什麼?(4分)

26、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學習這段歷史,你對其中的哪一段斗爭,或哪一位愛國志士或哪一場運動印象最深?從中受到了哪些教育?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學生,為改變中國當時的命運,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10分)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試卷參考答案與評分標准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題,計40分)
1、A 2、B 3、D 4、D 5、B 6、C 7、B 8、C 9、B 10、A
11、B 12、D 13、B 14、C 15、B 16、A 17、A 18、D 19、D 20、A
二、非選擇題(共6題,計60分)
21、(共6分)⑴三民主義(2分) 民主與科學(2分) ⑵層層遞進,由表及裡,逐漸深入(或從經濟變革到政治變革再到思想文化變革或從學習西方技術到改變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2分)
22、(共10分)⑴錯誤:通過電視 理由:1912年還未發明電視 ⑵錯誤:在上海 理由: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⑶錯誤:想去年 理由:維新派人士被殺應在1898年 ⑷錯誤:袁世凱 理由:被殺的譚嗣同等六人 ⑸錯誤:《新青年》 理由:1915年才在上海創刊(每空1分)
23、(共9分)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2分) ⑵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強奪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其他列舉只要是紅軍長征途中的英雄事跡,即可得分。答對1點得2分,共4分) ⑶紅軍長征精神是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其他的答案只要符合題意,就可得到3分,如有學生有創新意識的答案可加1~2分,但本小題總得分不超過9分)
24、(共15分)⑴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2分) ⑵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台兒庄戰役(每點2分)(唐柳人民打鬼子等本地的事例,寫出一個也可給2分。但本題不能超過6分) 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2分) 台灣(2分) ⑷表述一:抗戰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反抗外來侵略,取得第一次勝利。(3分) 表述二:中國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斗爭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斗爭,具有世界意義。(得3分) 表述三:中國人民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得3分) 表述四:用自己的話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得3分)
25、(共10分)⑴孫中山(2分) ⑵重慶談判(2分) 蔣介石和毛澤東(2分) ⑶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1分) 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1分) 1937年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同抗日(1分) 隨著抗日戰爭結束,國共關系再度破裂。(1分)
26、寫出印象最深的一段斗爭、一位愛國志士可得2分,但必須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寫出從中受到哪些教育可得3分。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為何做,准備如何做,闡述清楚可得5分,要求表述成文,語言流暢。

④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1課知識與能力訓練的知識體系。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總第 課時)
設計人: 使用人:

學習目標: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及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2、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學習重點:秦末農民戰爭
學習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等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全面閱讀教材,標注知識點,並思考下列問題:
1、閱讀62-63頁「秦的暴政」一目,說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
2、閱讀63-64頁「陳勝、吳廣起義」一目,說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簡述起義的概況、意義,並在組內交流。
3、閱讀64頁「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回答:劉邦、項羽是如何推翻秦朝統治的?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1)席捲六國的強大秦朝為什麼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這給我們什麼啟示?(組內討論)
(2)秦朝滅亡之後,出現了「楚漢之爭」,即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那麼,楚漢之爭仍屬於農民戰爭嗎?楚漢之爭的結果如何?
(三)拓展延伸
這節課內容涉及的成語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課本、成語詞典、課外讀物),看誰找到的最多。
(四)系統總結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網路,復述本節內容。

伐 秦的暴政:(表現)
無 陳勝、吳廣領導(第一階段)

秦末農民戰爭 項羽、劉邦領導(第二階段)

誅 歷史意義:

秦 西漢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

2、製作本課歷史大事年表。

(五)鞏固訓練
一、選擇題
1、陳勝、吳廣起義軍建立政權的地點在( )
A. 大澤鄉 B. 漁陽 C. 咸陽 D. 陳
2、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
A.國人暴動B.牧野之戰中商軍陣前倒戈
C.陳勝、吳廣起義D.項羽、劉邦起義
3、秦朝統治者向誰投降?
A.陳勝、吳廣B. 項羽C. 劉邦D. 趙高
4、「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映了( )
A. 陳勝具有遠大的理想 B. 陳勝等人的反抗精神
C. 王侯將相之間的矛盾 D. 陳勝想進入統治階層
5、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秦的暴政是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B. 爆發於公元前209年
C. 建立了陳政權,推翻了秦的統治 D.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二、簡答題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你能回答賈誼的問題嗎?它的滅亡給後人的啟示是什麼?
三、活動與探究
議一議:分小組討論,如果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戍邊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農民起義還會爆發嗎?為什麼?

(六)當堂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⑤ 找成語故事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詞條: 九牛一毛 (瀏覽數:553)
成語發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語釋疑: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成語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詩)

(其中~代表本詞條:九牛一毛)
成語故事: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

⑥ 求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資料

七年級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死後埋葬 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穿著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 種植水稻飼養家畜 磨製石器耒耜耕地 干欄式房屋(水井) 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學會紡織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雛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 第1、2課看一下《精析精練》中和原來測試卷中的改錯題型。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為什麼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2、黃帝:人文初祖。建宮室,制衣裳,挖井,發明舟車。(嫘祖養蠶繅絲、倉頡造字、伶倫編樂譜)
二、禪讓制: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鞏固統治)
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意義: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農業、畜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銅鑄造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品種已基本完備。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這時的燦爛文明是以奴隸的悲慘生活為代價的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著名霸主:齊桓公(標志:葵丘會盟),晉文公(標志:城濮大戰勝利),楚莊王
2、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內政)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在晉楚爭霸中取得勝利。
3、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二、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 本課相關成語: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注意是哪個戰爭中的)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經濟上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地點: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二、政治上——商鞅變法
①時間: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③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④內容和影響:
內容 影響
獎勵耕戰 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經濟發展,國富 總之,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軍隊戰鬥力增強,兵強
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強中央集權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 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 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醫學 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
音樂 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鍾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利用資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儒:說服教育;道:順其自然;法:嚴格的規定和有效的懲罰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義: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 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統一嶺南,修築靈渠) 秦朝疆域廣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 秦始皇評價: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史實);但也有殘暴的一面(史實);總體功大於過。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上交三分之二) ②嚴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
時間:公元前209年 起義地點:大澤鄉 經過: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軍推翻秦朝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劉邦: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關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 故事:鴻門宴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①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 ②提倡節約; 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他們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一、 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農業的進步:西漢出現了犁壁(翻土碎土)、耬車(播種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絲織: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治鐵工具),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
三、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經濟大一統)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專門的商業區:市。(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習俗: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2、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產的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二、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比漢初的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有什麼不同?
★ 總結: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思想)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4、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2、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 紙的發明(時間:西漢早期) 2.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名醫輩出
1、華佗(神醫):麻醉葯劑「麻沸散」、「五禽戲」
2、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 我國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發明和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華佗製成「麻沸散」;《九章算術》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還有祖沖之把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於古印度 ②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興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 ②創始人:張陵 ③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④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馬遷和《史記》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學成就:①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②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文學成就: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時間:公元200年 作戰雙方:袁紹VS曹操
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形勢: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時間: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 建業 孫權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
1、西晉的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①魏滅蜀;②265年,西晉代魏;(開國皇帝:司馬炎;都城:洛陽)③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2、內遷的各族(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3、西晉的滅亡
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
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二、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2、時間:公元383年 作戰雙方:前秦VS東晉 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
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區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
③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2、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3、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附: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

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
西魏 北周

東晉 宋 齊 梁 陳


注意事項

復習:
1. 要理清知識脈胳,合上書也能知道22課每一課的題目是什麼,裡面講哪個時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內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課的「動腦筋」,真正弄懂為什麼。
3. 注意《精析精練》中一些大題的思路。
3. 本提綱可以幫助復習和記憶,但只是基本綱要,還是要以課本為主。
4. 一些相似的知識,自己進行歸納。

考試:
1. 仔細審題,不要貪快。時間充足,選擇題至少要用25分來完成,大題要考慮好再動筆,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準也要嘗試回答)。
2. 回答大題時,先寫「答」,內容要有條理性,按題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題寫一大段。
3. 大題實在不會或拿不準時,先回到前面選擇題去看一下有沒有相關內容。或者在開始做卷前,先瀏覽一下大題,做到心中有數。
4. 回答問題盡量全面,如問原因時,通常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等(不一定每個題都全部具備);評價人物,要看到兩面,既要有評價,也要有史實說明。
5. 選擇題小技巧:
問歷史事件或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時,答案通常是和經濟因素(生產力)有關的。
問統治者實施某種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強控制或鞏固統治之類。
當你初步選擇一個答案時,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適,選最合適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