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故事玻爾演講稿
1. 一位外國科學家,在自己國家被侵略時將自己的獎杯用王水溶化倖免被劫,此科學家的名字以及完整故事!
波爾黃金獎章的故事
波爾是丹麥物理學家。他由於研究了氫原子的量子軌道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學生海森堡、朗道等10多位科學家都獲得過諾貝爾獎。波爾的兒子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對核物理的發展,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波爾的祖國丹麥被德國法西斯所佔領。由於當時盟軍和德軍都在急切地研究、製造原子彈,都想先於對方造出原子彈,而波爾又是核物理研究的大師,他的研究成果對於製造原子武器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因此,雙方都想得到波爾。
通過地下組織與盟軍的聯系,波爾決定潛逃到英國。為了避免飛機被德國的雷達發現,盟軍決定用一架木製的小飛機悄悄地將波爾接到英國,再將他送到美國,參加美國正在進行的曼哈頓工程(任務是製造原子彈)。臨到離開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波爾戀戀不舍。他想帶走那枚諾貝爾獎章,作為一種珍貴的想念。但是,他又怕因此而帶來危險。經再三考慮,他決定什麼也不帶。但是,獎章必須好好地保存起來。於是,他將金質獎章浸泡在王水溶液中,誰也不會想到,一瓶黃色溶液中,竟存著一枚諾貝爾獎章呢?
什麼是王水呢?王水是濃鹽酸和濃硝酸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種酸性溶液,它有很強的溶解能力。黃金不溶於鹽酸,也不溶於硝酸,但能溶於由鹽酸和硝酸混合而成的王水。波爾的諾貝爾獎章就靜靜地「躺在」了王水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爾回到自己的家鄉,那溶解了獎章的王水溶液還在,那個瓶子一動也沒有動過。他用置換法從溶液中析出黃金,再把這些黃金加工成了諾貝爾獎章。其樣子與原來的獎章一模一樣。
黃金不能溶解於酸,為什麼能溶解於王水呢?濃硝酸是一種強氧化劑,而濃鹽酸中的氯離子能與金元素組成絡化物。在絡合劑和氧化劑的雙重作用下,金原子就溶解了。溶解的過程中,金原子參加了復雜的化學反應,黃金分子變成金離子。
此後,將黃金從溶液中析出,那是一種置換反應,金離子獲得電子變成了原子。而活潑金屬則由原子變成了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