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朱自清寫作的故事

朱自清寫作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4 06:45:25

⑴ 朱自清的寫作為什麼那麼出名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8.12)原名朱自華,後改為朱自清,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詩人。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學。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 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 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選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著作概論】
朱自清一生勤勤懇懇,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最具魅力。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作者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彷彿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准確而奇妙。
朱自清還有另外一種語言風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這類作品常常能表現作者正直、熱情、進步的心懷,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等均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背影》。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鉛華,透過父親的一舉一動,讀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慘淡的家境及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李廣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說:「《背影》一篇,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由於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這里說的是解放前的情況。至於解放後,選《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則因其文筆的優美,一直被選作教材,為大中學生所吟誦。
為什麼朱自清的散文如此為人所推崇?主要因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內容真實、感情真摯。善,是指作品表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進步的,作者是非愛憎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致。美,當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別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語言秀美而富有韻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暢,又如橄欖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創作中是怎樣追求真、善、美的呢?從內容看,朱自清寫的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不僅大的事情有根有據,就是一個細節,也力求真實准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現絲毫不真實的地方。有這樣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話:「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後來有一個讀者寫信告訴他,說蟬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覺得自己那晚確是聽到了蟬聲,但為了穩妥起見,他還是問了好幾個人,並寫信向某昆蟲學家請教。結果大家都認為蟬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爾才叫。朱自清因此懷疑自己是記錯了,准備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時,刪掉蟬叫這個句子。可是後來,他又兩次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他才相信自己沒有寫錯,而一般人對月夜蟬叫的認識不準確。他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觀察事物之不易。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對待寫作內容的真實性方面,態度是多麼認真嚴肅。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摯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給亡婦》等,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他在《論逼真和如畫》、《論標語口號》、《鍾明<嘔心苦唇錄>序》等文章里,強調「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強調「宣傳與寫作都不能缺少……至誠的態度」。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里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編輯本段作品集
《雪朝》(詩集)1922年 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年 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年 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年 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年,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年,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年,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年,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年,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年,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年,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年,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年,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年,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年,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年,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江蘇教育(未出齊) --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聲》
3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4 《溫州的蹤跡》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愛的女人》
9 《<梅花>後記》
10《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11《懷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兒女》
14《哀韋傑三君》
15《旅行雜記》
16《飄零》
17《說夢》
18《白采》
19《一封信》
20《序》
21《春》
22《綠》
23《天問》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來
據說,朱自清出生後,由於其父朱鴻鈞,十分喜歡蘇東坡,就從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給兒子取名「自華」。而朱自清外號「實秋」,除了因為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還包含了「春華秋實」的寓意。「朱自清」一名則是他自己在上大學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賬」、「清償」、「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勵。而這個名字,又的確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凜然不屈的氣節。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清這個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按照正常學歷,他需要讀兩年預科,升入本科後還要讀四年,由於家境的漸近窘迫,他已經不能按部就班地學滿這漫長的六年時光,便在上預科的第二年跳級報考本科,並且被錄取。此時他為了激勵自己,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自清」二字就改名為自清,表明自己甘於清貧。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來。他的字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韓非子•觀行》:「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弦,綳緊,性剛勁。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顯的勉勵意義
函請接濟家父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後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麼,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託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後,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後,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不領美國救濟糧
由於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先生患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顧不得療養,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爭中去。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立即讓孩子把麵粉配給證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日逝世,終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寧餓死拒受美援麵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麵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元援助的平價麵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於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蔑與侮辱。聲明最後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六月十八日,吳先生拿了聲明書來了朱自清家中徵求簽名。朱自清正胃病嚴重復發卧床不起,吳先生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都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黔敖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捨的美援麵粉。」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里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麵粉配給證」。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麵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麵粉一並帶走,干凈徹底。」
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葯石罔效不治逝世,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斷斷續續地說:「有一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文件上簽了字的,今後無論如何困難,都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麵粉。」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教書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並不輕易稱許,往往為一個問題會與學生爭得不可開交。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你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於說服。」
朱自清對教學十分認真,他對學生作業格式有具體規定:作業本第一頁要空下來,把一學期作文題目依次寫下,並註明起訖頁數,以便查閱。
朱自清治學上認真嚴肅,從不濫竽充數。1934年應鄭振鐸邀請,一個晚上趕寫了一篇《論逼真與如畫》,其材料依據《佩文韻府》,因來不及檢查原書,就在文章後面寫明是「抄《佩文韻府》」。
朱自清寫作時,喜以筆尖沾紙,速度不快,往往要細心斟酌後才寫下,所以寫下後無需多加刪減,即成佳作。在清華大學時,他每天只能寫500字;而李長之有一天曾寫過15000字的論文,還外加兩篇雜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約在每周三下午2至5時,在清華園中文系會議室,把《歷代詩話》和《歷代詩話續編》分人剪貼,另設總論及雜類,均按羅馬字母排列,半年後完成剪貼《詩話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蟬,有人說蟬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請教昆蟲學家後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推論。例如有些蟬子夜
晚不叫,推論到所有的蟬夜晚不叫。」
1921年除夕,葉聖陶與朱自清促膝長談,點起兩支白蠟燭。朱自清即寫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兩支搖搖的白蠟燭光里,我眼睜睜瞅著,1921年輕輕地踅過去了」。
1923年8月俞平伯寫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寫了一篇。原來是兩人同去的,各寫所見,倒為後人留下散文游記兩篇,可以一比異同。
朱自清晚年在書案的玻璃板下壓有紙條,上書:「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朱自清逝世,許德珩寫輓聯:「教書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存留五一載,愈艱苦,愈奮斗,與丑惡斗,與暴力斗,死而後已,我哭斯人。」

⑵ 朱自清的寫作背景

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朱自清當時雖置身在污濁黑暗的舊中國,但他的心靈世界則是一片澄澈明凈,他的精神依然昂奮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把他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將他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鑄到文章中去。熔鑄到詩一樣美麗的語言中去。從而使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春》——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⑶ 朱自清寫作背景

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使他有更多機會接受新文藝思潮的影響,而 「五四」運動的爆發,則推動他堅定地走上文學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先後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於是,一篇早期廣為流傳的散文詩就這樣誕生了。
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山東尼山,看到一條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於是便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寫《匆匆》時也才24歲,因為早早悟到了時光的飛逝和短暫,因而,對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學之餘更加勤奮地從事文學創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1923年,他又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同年他還發表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顯示出他散文創作的才能。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專心致力於寫作散文。

⑷ 朱自清《吃的》的寫作背景

自清吃的的寫作背景,應該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創造出來的。

⑸ 朱自清的寫作手法 快!!急用!!

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我國優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嚴謹不苟,風格平易自然,很少有華麗的鋪排與藻飾,卻能於平淡中見新意、見神奇。

創作風格

朱自清的創作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一九二五年以前是詩,以後是散文,抗戰勝利後是雜文,朱自清的詩流落出消沈悲哀的情緒,反應了五四運動旁徨悵惘的心情,但是朱自清不如此,他用詩歌積極表現人生, 抒發時代心聲,在藝術上也刻意創新,反對出超主張精粹的藝術品,他的詩歌格式豐富,是表達哲理思索所的散文詩,是成就卓然的年輕詩人。

散文是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事、游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總之寫實是他創作的法則,也就是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

朱自清從事雜文創作絕非偶然,是抗戰勝利後嚴酷現實對他教育的結果,使他向魯迅學習,選擇雜文為武器,向黑暗挑戰,此時他的創作視野最為開闊,因此雜文是他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朱自清一生是嚮往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他勇於破舊創新,為我國開啟文學的道路。

他不是第一個用白話寫詩的人,但是他的創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響很大。

⑹ 朱自清《冬天》的寫作背景

《冬天》的寫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

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冬天》是書懷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懷念家人友朋的書懷抒情。

《冬天》是朱自清創作的一篇散文。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描寫了三個場景:父親為孩子夾豆腐,冬夜與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過冬。

都是白描式的簡單勾勒,寥寥幾筆,意味全出,猶如三幅淡淡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卻散發著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使作者在冬天心裡也是溫暖的。

(6)朱自清寫作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章開門見山,點明題目「冬天」,先描寫父子四人圍坐在「洋爐子」旁邊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豎起的「洋爐子」,以及「嫩而滑」「熱騰騰」的豆腐,一個個物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凸現出冬天的寒冷和父愛的溫馨。

第二段寫作者和兩個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潔的月光,「軟軟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淺淺的微笑,這一切,雖時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貴,作者記憶猶新。

全文就像一部無聲電影,質朴、自然,一個個特寫鏡頭,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

文章題目叫《冬天》,似乎和主題沒有關系,這個看似隨意的題目卻使得文章更有韻味。也許,只有在冬天——季節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們才會感到情誼的深摯。在冬天,「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這就是情感的力量。

⑺ 朱自清主要經歷

朱自清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1912年入高等小學,於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詩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華大學任教前,出版了詩集《蹤跡》和詩集《雪朝》第一集。

其中《送韓伯畫往俄國》《光明》《羊群》《贈A·S》等,暴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嚮往和對革命的贊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斗爭中,他身患嚴重的胃潰瘍;

但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那可貴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

臨終前,朱自清用顫抖的手抓住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說:「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美國麵粉。」

朱自清先生在簽名前體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但他仍舊拒絕這種「收買靈魂性質」的施捨,表現了一位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尊嚴和氣節。

(7)朱自清寫作的故事擴展閱讀: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⑻ 朱自清寫作背景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⑼ 朱自清的故事 多來幾個,不要太簡單了

張豈之先生文中講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則逸事,是清華師生這種優良品質的一個很好的注腳。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朱自清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於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注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於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於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並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

「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故事。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麵粉!」

⑽ 朱自清寫作背景

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以「五四」時期的成就為最高,影響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又是這一時期實績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一起。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

一直被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歷來一直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它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學研究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10)朱自清寫作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范,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

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志《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