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思的小故事700字
A. 秋思編成小故事700以上
正值秋天,洛陽城裡秋風乍起來。枯葉漫天飛舞;枯萎花瓣漸漸飄落;就連那街上路邊酒家懸掛在門口的酒幡子,也在秋風中翻捲起來在秋風中「呼呼」地響,胡亂的在空中飄翻飛。
樹葉沙沙做響,洛陽城裡一片金黃。一縷縷桂花的幽香飄到了張籍的鼻里。張籍被花香吸引著,走到窗邊,這才發現原來秋天到了。窗外一片片黃色的葉子掉落在地上,而桂花樹中卻藏有那嬌小的桂花。張籍低聲嘆道:家鄉的桂花也開了吧,可是我無法看到!天邊傳來一陣陣鳥叫,抬頭一看,原來是大雁正在東南飛。
張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遠離故鄉,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
他看著棉襖就想起了他年邁的母親,於是,他就拿起毛筆在紙上寫到:母親,您的身體可好?天氣漸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著涼。請您別擔心我,我過得很好。今年家裡收成還好吧?……好象有許多話要說,但又不知從何說起。
張籍心想:過幾天是中秋了,而我卻無法與家人團聚,大雁啊,大雁,你能帶我飛回我的家鄉嗎?淚水蒙蔽了雙眼。回到書桌,用筆寫下了一封家書,張籍覺得還不夠,又寫了點兒,覺得這意思不對,又改了改。寫著寫著,冰涼的眼淚落到了紙上、手邊。
張籍尋找到了一個可以捎信的人,當捎信的人剛要啟程的時刻,他還要將信封拆開,唯恐寫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讓父母為自己擔憂,也擔心會不會少寫。有時候甚至不能發現錯誤他也遲遲不肯將信送走。雖然每次這樣時。把信交到了他的手上,忽覺得有一段沒寫好,便從捎信人手中拿回信,細細地看了起來。捎信人不耐煩地說:「快點,快點,再不快點,我就走了。」張籍心想:還是把信給他吧,不,我還沒寫完,張籍猶豫著……,最後慢吞吞地把信交給了捎信人。望著捎信人漸去的背影,張籍忍不住掉下了眼淚,嘆道:何時才能再做家書……
B. 《秋思》的小故事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個秋思?
張籍 《秋思》原文: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做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我在洛陽城裡已住了三、四年,白發蒼蒼,我的家人不知怎樣?是否還活在世上?讓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來到窗前,一輪皎潔的月亮灑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鄉的親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是思鄉的淚。這時,突然樹上的葉子飄落了下來,秋風又把葉子卷了起來。哎……
我來到書房,想寫封信給家人,可是不知從何說起,要說的話太多了……過了好長時間,終於把信寫好了,便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細綢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騎著馬奔到驛站門口,「哦!原來你是專門為人捎信的。」他說:「是。」我便把信慎重遞給他,他要走的時候,我再次把信拿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忘寫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給要走的人。我囑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這封信送給我的家人。讓他們知道我還在這里,要過兩、三年才能回去。
望著遠去的他,滾燙的熱淚迷濛了我的雙眼……
改寫《秋思》故事
樹葉黃了,被瑟瑟的秋風無情地吹走。客居洛陽城裡的詩人張籍目睹這凄涼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鄉。
他想給家人寫一封信。正要落筆時,心裡卻湧起千愁萬緒。遠離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說的話,有多少想寫的事啊!長期獨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話想傾訴,借這次機會把想說的都寫出來吧!詩人想了又想,終於落筆行書,盡情地講述著自己與家人離別後的事情和自己的心裡話。
信終於寫好了,可詩人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他小心翼翼地將信封好,叮囑送信人一定要將信完好無缺地送到家人手裡。可在送信人即將出發之際,詩人又拆開信封,仔細地看了好幾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語。
送信人終於上路了,張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際。後來,張籍就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秋思》。
C. 關於秋思的小故事
詩歌行不行~我貼出來了哦~
請聽著,
倘若你倘若你對我的愛意逐漸版消失,我也權將緩緩終止我的愛。
若你突然將我遺忘,就別再來找我,因為我也將早已忘記你。
但是,如果哪一天,哪一刻,覺得你我命運相依。
若果每一天都有一朵花,爬上你的雙唇前來尋我。
那麼,親愛的,我心中的愛會再次燃起,我的心忘不了,我的愛因你的愛而飽滿。
只要你一息尚存,它就會在你的懷里,並且被我緊緊抱著。
為什麼每隻爬行的昆蟲都有自己的方向?
魚兒游來游去的時候它感到快樂還是憂傷呢?
世界上果真有一生只歌唱一次的荊棘鳥嗎?
蝸牛沒有殼,它能變成蚯蚓嗎?
兩個相愛的人死後,靈魂可以相互尋找嗎?
當貧窮讓我們顏面無光的時候,生命因何而光彩照人呢?
我在這里愛你,而地平線徒然的隱藏著你。
為什麼當我悲傷,卻感覺你遠離的時候,全部的愛會突如其來的來臨呢?
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輕輕地剝落表皮,看得見脈絡卻也看得見傷痕。
是不是我們的愛情也要到雙髯青絲,時光逝去時,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樹干般,清晰,勇敢,堅強。
D. 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700字的
噗
E. 關於古詩古詩《秋思》的小故事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F. 用秋思編一個故事700字
一年復一年,一季復一季,一月復一月…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仲夏末至,迎來初秋,微風悠悠揚揚的拂面而過,天上白雲互逐競跑,地上雞鴨成群嬉鬧,水中魚兒靈動探頭於水面,好一幅安靜怡人的畫面!
當粉嫩鮮紅的果實一個個吊掛在繁茂的枝莖上時, 那誘人的果香,那醉人的滿園豐收,可謂萬綠叢中點點紅!
當風悄然不息地吹送一絲絲的冷爽時, 那窗外,那馬路邊,那農舍,那山頭,那湖邊 … 點點泛著涼氣,灑滿整個神州大地!
當雨淅瀝瀝地下了一個個時日時, 那青草,那白楊,那瓜菜,那奼紫嫣紅的花兒 … 被潤得水靈處處散發著其嬌俏可愛魅力!
歲月 在這個瞬變的秋里,是否我們會遺忘了什麼, 是否我們會浪費了什麼, 是否我們會失去了什麼?我們曾自由歡呼著叫喊在操場上,不曾遺忘的豆蔻年華,我們曾天真地手捧著水做試驗——無論我們的手指握著多麼牢,抓得多麼緊,水還會一樣無情地滲流出來,不曾浪費的無嘗時間.我們曾睜大著稚凈的眼睛, 聚精會神地看著老師做的試驗, 不曾失去的寶貴知識.
在這個詳和的秋里,我們珍惜了? 我們擁有了? 我們懂得了? 珍惜了我們同窗九年的難得的歲月沉澱的可貴情誼, 說一聲珍重,道一聲離別,願你在以後一帆風順! 擁有了我們同在一起的一切歡樂一切悲痛一切瘋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啊!何時予與爾樂耶? 懂得我們由時間而累積由挫折而相持相扶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伯牙何時覓得另一子期?
思,我所尋也,慮,亦我所顧也。何能兼並之?
我們都在這個風微吹,雨微落的秋里,懷惴著另一份無比期待的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摯情誼;敞開揪緊已久的心,去覓找屬於自己心中的那一凈塵土。
年復年,季復季,月復月,日復日,秋來夏去,歲月已成蹉跎。
G. 關於秋思的小故事非常急
唐朝有個詩人叫張籍的,
曾在洛陽做過官,
在這段時期發生過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張
籍因此也留下了今天我們學到的《秋思》這首詩。
一個秋風瑟瑟的傍晚,
張籍從辦公的府衙回來,
快到門口時,
看見自己的住所門口圍了
一大群人,並在那裡指指點點,小聲議論著。張籍很奇怪,就趕緊上去讓隨從把眾人趕開,
一望之下不由大吃一驚,
原來自己的門口有一個老婆婆躺在那裡,
衣衫襤褸,面色蒼白,一
陣秋風吹過,凍得她渾身直打顫,看上去已經虛弱得不行了。
張籍見了忙讓隨從把老婆婆抬進了自己的客房,
並讓家人准備了姜湯、
稀粥等讓老婆婆
喝下,等了大概一柱香的時間,她才慢慢有了精神,張籍就問道:
「老人家怎麼淪落到這個
地步啊?」老婆婆知道張籍肯定是個好人,就說道:
「大老爺,我
……
」說著抽泣著講了自
己的經歷。
原來這個老婆婆的兒子在外面做工,
但前不久同鄉有人帶信來,
說是自己的兒子被石頭
給砸壞了,
老婆婆一聽就急了,
甚至連衣服都來不及帶就向兒子做工的地方趕去,
結果沒想
到等到了洛陽,
天氣一下子冷了下來,錢也用完了,如果不是這次遇到張籍的幫助,自己就
要死在洛陽了。
張籍聽了以後不由被這平凡又偉大的母愛所感動,
就送了老婆婆一些銀兩,
讓她能順利
的找到自己的兒子。
同時心裡也是感慨萬千,
聯想到自己也是不遠千里在外為官,
自己的老
母親肯定也是十分牽掛自己的,於是就想給家裡寫一封書信,好讓家人安心。
但直到提起筆,
才覺得自己要說的事太多太多了,
竟然不知道從何說起。
直到天快亮了,
這封信才算是寫好,
可就在捎信的人臨走前,
突然想起還有幾件事沒寫,
又拆了信封補寫了
上去,如此反復了二三回,才算是完成了這封信。
事後張籍為了記念這個故事,作了一首《秋思》
: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H. 秋思的小故事
詩人張籍離開家鄉,風塵僕僕的來到了洛陽城。 光陰似箭,轉眼間秋姑娘就降臨人間,樹葉枯黃,都紛紛落了下來。冷風陣陣,讓人們感到無比凄涼、悲哀,張籍禁不住湧起思想之情。
他懷念故鄉,懷念那些鄉親父老、親朋好友。他看著一片片落下的樹葉,像一封封信,帶表自己的思念,飄向自己的家鄉,淚落了。突然,一個想法在他腦中閃過,咦,我可以寫一封家書啊!
說干就干,他立馬回家,拿起筆寫了起來。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一封家書寫完了,他又喜又悲,喜的是可以向老母親問候了;悲的是自己不能親自問候老母親。
第二天,他找來送信的王二,對他說:「王公子麻煩你幫我把這封信送給我的老母親。」王二說:「張公子可請放心,我定會幫你送到。」
正當王二離開張家時,張籍突然間想起來有些話還沒有寫完,他立馬叫住王二,「王公子,等等」他把信改了改又依依不捨地交給了王二。 於是就有了秋思這個古詩。
出自:《秋思》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原文:
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
洛陽城裡颳起了秋風,心中思緒翻湧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麼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再次打開信封檢查。
(8)關於秋思的小故事700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當時是秋季,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的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賞析:
這是鄉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
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
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佔領下的長安,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
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於淺淡,寓曲折於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作者介紹: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
I. 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800字
1、我在洛陽城裡已住了三、四年,白發蒼蒼,我的家人不知怎樣?是否還活在世上?讓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來到窗前,一輪皎潔的月亮灑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鄉的親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是思鄉的淚.這時,突然樹上的葉子飄落了下來,秋風又把葉子卷了起來.哎……
我來到書房,想寫封信給家人,可是不知從何說起,要說的話太多了……過了好長時間,終於把信寫好了,便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細綢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騎著馬奔到驛站門口,「哦!原來你是專門為人捎信的.」他說:「是.」我便把信慎重遞給他,他要走的時候,我再次把信拿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忘寫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給要走的人.我囑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這封信送給我的家人.讓他們知道我還在這里,要過兩、三年才能回去.
望著遠去的他,滾燙的熱淚迷濛了我的雙眼……
2、樹葉黃了,被瑟瑟的秋風無情地吹走.客居洛陽城裡的詩人張籍目睹這凄涼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鄉.
他想給家人寫一封信.正要落筆時,心裡卻湧起千愁萬緒.遠離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說的話,有多少想寫的事啊!長期獨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話想傾訴,借這次機會把想說的都寫出來吧!詩人想了又想,終於落筆行書,盡情地講述著自己與家人離別後的事情和自己的心裡話.
信終於寫好了,可詩人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他小心翼翼地將信封好,叮囑送信人一定要將信完好無缺地送到家人手裡.可在送信人即將出發之際,詩人又拆開信封,仔細地看了好幾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語.
送信人終於上路了,張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際.後來,張籍就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