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的故事100字
① 求日語小故事聰明的一休:禁止過橋完整版日語劇本,加中文翻譯
(日本昔話)
日本民間傳說
この橋を渡るな
【勿過橋】
すこし昔、一休さんという、とてもかしこい小僧さんがいました。 ある時、お侍が、「一休さんに、ご馳走をしたいのでおいでください。」と言ってきました。一休さんは、喜んでお侍の家に出かけていきました。
【從前,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小和尚,名叫一休。有一天,一位武士對一休說:「我想請您吃飯,請您務必賞臉。」於是一休就高高興興地去武士家裡赴宴。】
お侍の家の前には、橋がかかっていて、端に「この橋を渡るな。」と、書いた立ふだて札が立っていました。 でも、一休さんは平気な顏をして、橋を渡っていきました。
【武士家的前面有一座橋,橋邊上立著一個牌子《不許過這個橋》。但一休對此視而不見,滿不在乎地過了橋。】
お侍が出てきて、「立て札を見なかった,」と、聞きました。 すると、一休さんは、「見ましたとも。ですから、わたしは端ではなく、真んなか中を渡ってきましたよ。」と答えました。
【「你沒看到那個牌子嗎?」武士出來質問道。 「看見了,正因為此,我才沒有走橋的邊緣而走的是橋正中間呀」,一休回答。】
(在日語中,「橋」與「端〈邊緣〉」的發音是相同的,在這里聰明的一休巧妙地把它理解為「邊緣」。)
*
この橋を渡るな。/不許過這座橋。
「な」是終助詞,用在用言的終止形後面,表示禁止、命令等語意。
*
見ましたとも。/當然看見了。
「とも」是終助詞,接在用言的終止形後面,表示態度明朗斷然肯定的語氣,相當於漢語的「當然」「一定」等語意。
② 請問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的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拿一段時期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純(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時代的一個禪僧,動畫片集描寫的只是他童年時代的一小段生活,實際上他活到八十八歲。他出生在應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天皇的一個妃嬪。一休出生前的六十年間,日本經歷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1392年才由足利義滿這個幕府將軍逼使南朝議和,結束了這場六十年的混戰,十五世紀初才出現了和平的希望。幕府將軍實際上在幕後操縱朝政,天皇並無實權。一休的母親原是南朝望族藤原家人,雖然後小松天皇對她寵愛有加,卻引起了皇後的嫉恨,當發現她懷了身孕,就以她是藤原後人,同情南朝,對朝廷心懷不滿為由,把她逐出皇宮。一休是在她離宮後出生的,故此他從未過過公子王孫的生活,而是在庶民中間長大。不過從一休的詩中,仍可看出他相信自己是皇室之後的痕跡,後小松天皇確實經常召他進宮中相見,當天皇臨終時,還把他召到床邊去,但這一切並沒有改變其庶民的身份,他從未被人當作王子,一休也從不以王子自居,他遵照母親的吩咐去做和尚。對於他的母親,我們也只有從她去世前寫給一休的一封信中略知一二,她希望兒子能成為一個能傲視釋迦牟尼的高僧。
一休五歲就被母親送進京都的安國寺,當高僧象外集鑒的侍童,最初被命名為周健。他對研經很有興趣,十一歲就參與聽講佛經,十二歲開始學習寫作漢詩。在室町時代,一個有學問的和尚一定得會作漢詩,那時的佛教寺院被看成是文化堡壘,故和尚必須學會讀寫漢詩。一休青年時代是個極虔誠和遵守教規的僧徒,極為象外集鑒喜愛,後來正式收他為門徒。四年後,象外集鑒去世,一休失去老師,無比痛苦,二十三歲的他感到絕望,到琵琶湖靜戒了一周,最後決心投湖自殺。他的母親探知此事,派人去把他救活。
一休放棄自殺的念頭後,決定第二年去追從禪宗開山大燈國師修練,可是大師卻很長一段時間把他拒諸門外,根本不肯接見,拒絕收他為徒。一休並不失望死心,守在寺門外等待。有一天大師出門,發現一休仍跪在寺門前,就命令門人向一休潑水,將他趕走。當他返寺時,看見一休仍跪在原地不動。這次大師點點頭,讓他進寺,正式收他為徒了。
1418年一休二十四歲,大師為他命名為一休宗純。一休這名字的意思,他的一首偈詩作如是解釋:『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暴雨傾盤由它下,狂風卷地任它吹。』他認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兩者都是重要的,一個人得不斷來往於這兩個世界之間,但其中得有一段短暫的休息,以便在純粹的自由中得以重生,風風雨雨以及任何外界勢力都與他無關。
兩年後,1420年,一休終於悟道。在一個夏夜,雨雲低垂,他在琵琶湖的一艘小舟上冥想,突然聽見一聲鴉啼,不覺驚叫起來,頓時大徹大悟,感到所有煩惱不安盡行消失。當他把這體驗告訴大師,大師說:『你已修成阿羅漢,但仍未成正果。』一休答道:『若是如此,我樂得成阿羅漢,並不在乎修成正果了。』大師點點頭道:『你真的是個已修成了正果的人啦!』
1422年,一休二十八歲,大德寺慶,所有僧人都穿上最華麗的袈裟參與盛典,唯獨一休穿一身破敝退色的舊袈裟,腳踏一雙草鞋出席。大師問他為什麼穿這樣一身不合時宜的打扮,一休答道:『我來了已使這盛典增光,我可無意去學那些假僧人的樣。』大師聽了微笑不語。事後有人問大師是否已選定繼承衣缽的傳人,大市說:『一休,雖然他的行為像個瘋子。』
一休的『狂態』正是表達了他對那些僧侶虛偽的憤懣,他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狂雲子』,他寫的漢詩集就命名為《狂雲集》。他的詩在在都反映出他這種『狂』。出於對弄虛作假的僧侶極端不滿,他在大師去世前幾年就離開了寺院,他的行為走向另一極端,公然過起放盪不羈的生活。 1440年是開山大燈國師涅盤十三周年祭,大德寺僧乘機攫取各地大批禮物,一休對此大為不滿,在十日祭典的喧鬧後,他離開大德寺,臨走留下一首詩給一個同門師兄:
『住庵十日意忙忙,腳下紅絲線甚長;
他日君來如問我,魚行酒肆又淫坊。』
一休的行為完全同僧規背道而馳,他縱情詩酒,飲酒吃魚,留連妓館。在《狂雲集》中他極其坦白地公開宣揚自己投身慾海的歡樂。如《題淫坊》:
『美人雲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上吟;
我有抱持睫吻興,意無火聚捨身心。』
這無疑是公開對僧眾的挑戰,目的正是諷刺那些假正經的僧人,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寺僧暗地裡都在追求肉慾,為非作歹,只是不敢公然行事而矣。難怪開山大燈斥責這類無恥僧人『全是邪惡敗類』了。
早在1437年,一休四十三歲,正值大德寺為開山大燈國師舉辦百年大忌,一休就帶了一個女子去參拜國師之墓。一休弟子編的《年譜》中說;『師年四十三,是年適逢開山國師百年大忌。師前往塔下參拜,一女子帶衣袋在後隨行。』寺僧聚在一起誦經,為國師祈求冥福,一休非但不去誦經,卻帶那女子夜宿庵房,一邊聽誦經,一邊同女子調笑。他認為開山國師絕不會接受那群『邪惡敗類』誦經的,與其誦經不如同女子談情更合真性情。他最遵敬的一位祖師是中國的慈明和尚,就經常有老婆跟隨,所以他不在乎別人譏笑,公然帶女子進寺。他還寫了一首《大燈忌宿忌以前對美人》以表態:
『開山宿忌聽諷經,經咒逆耳眾僧聲,
雲雨風流事終後,夢閨私語笑慈明。』
『夢閨』是一休的另一個自號。
一休對僧人的虛偽的批評毫不留情,尤其對同門師兄養叟(大德寺第二十六任住持)更是口誅筆伐,直指養叟是『一條毒蛇』、『勾引女人的淫棍』和『麻瘋病人』。大德寺曾一度失火,養叟向有錢的俗人募到大筆金錢,以博得朝廷給他封號。不過一休知道養叟是用許諾商人悟道至福以索取這大批金錢的,他認為這是為了物質利益而強奸了禪宗。養叟死時八十二歲,其死況在其傳略語焉不詳,故隱其因,一休在《自戒》詩中,揭露養叟死於麻瘋,死前痛苦不堪。養叟的弟子門人惱恨萬分,曾一度派人去行刺,想殺死一休。
一休不只是批判那些假正經、真貪邪的僧人,毫不妥協地維護禪宗的精神純潔,他對自己的生活和寫作的批評,也是很嚴厲的,在《自戒》詩中就這樣說:
『罪過彌天純藏主,世許宗門賓中主,
說禪逼人詩格工,無量劫來惡道主。』
一休到了七十六歲,愛上了一個名叫森的盲歌女,森也不年輕,當時已經四十歲了,他們兩人的交情維持了十年之久。關於他們的相識,一休曾有如下兩段記述:『文明二年仲冬十四日,游葯師堂聽盲女之艷歌。』『侍者森,余聞其風采,已生向慕之志,然焉知之,故因循至今。辛卯之春,邂逅墨住,問以素志,則應諾矣。』可見年已老耄的一休是拖延了一冬,再次與森相遇,互訴衷情,一拍即合,成就了晚年一段十年情話。一休寫了很多香艷的情詩給森:
『木凋落葉更回春,長綠生花舊約新,
森也深恩若忘卻,無量億劫畜生身。』
『夢迷上苑美人森,枕上梅花花信心,
滿口清香清淺水,黃昏月色奈新吟。』
『鸞輿盲女共春遊,鬱郁胸襟好慰愁,
放眼眾生皆輕賤,愛看森也美風流。』
『楚台遙望更登攀,半夜玉床愁夢間,
花綻一莖梅樹下,凌波仙子□腰間。』
盡管一休泛舟情海,游戲人間,但他始終相信,人只不過是一副披著血肉外表的骸骨。他在1457年寫了一篇作品《骸骨》,借一個關於骸骨的夢,來說明他的信念,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壯麗輝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的幻象而已。他說;『人,只不過是副骸骨,外面披上五顏六色的皮,男女相愛,只見色相罷了。一旦停止了呼吸,肉體腐敗,顏色盡失,愛欲也就消失了。你再也分辨得出誰生前有錢有勢、誰又是貧窮低賤了,記住,你臭皮囊下乃是一副骸骨,正在等著要現出原形。』
在一休看來,這世上的一切,都是暫時的、表面的,甚至連宗教外在的形式和衣飾,也只是披在骸骨上的表皮罷了。有一件軼事頗能說明他這觀點:有一次一個富貴之家,請一休去做法事,一休就穿著一身破舊法衣前去,那人認為他太不得體了,將他遣走。一休過了不就又再回來,這次他在舊法衣上披上一件華麗的袈裟,於是大受歡迎。一休立即把袈裟脫下,說:『讓這袈裟給你們做法事好了。』說完頭也不回,仍穿著破舊法衣,昂然離去。
一休八十一歲那年,很勉強才接受了後土御門天皇的敕請,出任了大德寺住持,但他只在大德寺住了一天,就再也不回去了。由於應仁之亂,大德寺再度被焚毀,一休為之籌劃重建,到文明十三年,才落成了方丈和法堂,一休於那年十一月在酬恩庵去世,享年八十八歲。
他的弟子將他生平寫的詩搜集其來,編成《狂雲集》。其中《狂雲集》收詩六百六十九首,遺補的《續狂雲集》收詩一百五十四、法語八首、號類四十九首,合共八百八十首。當時已經有人稱這本《狂雲集》為一休的『詩傳』,因為這些詩如傳記一般記述了一休自己的生平,讀其詩如見其人。
總的來說,一休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奇人,他既是一個悟道的禪宗大師,又是一個不守清規的僧人,他的思想遠遠高出於他那時代。他的《狂雲集》具有三大特色:他表現了人的真情性,反對虛偽作假,他對祖師極為遵敬,但他又具有自己孤高獨立的精神,從他的詩偈可以理解禪宗歷史的一端;他強烈維護禪宗的精神純潔,批判以養叟為首的一批利用禪為商品達到追求名利目的的庸俗僧侶;他熱情奔放地歌頌人生,顯示出人性的光芒,大膽歌頌性與愛情,反對壓抑人性的清規戒律,揭露禁慾的虛偽。
在一休漫長的一生中,他晚年經歷了日本歷史上一段多災多難的時期,風災、水災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飢荒,瘟疫流行,百姓逼得人吃人,京都街頭遍地屍骸,應仁之亂幾乎將京都夷為平地,宮宇文物盡付一焚,老百姓亡命他鄉,最後連後土御門天皇死後,幾個月也沒錢安葬。日本十五世紀的這段歷史,是以充滿昇平的希望開始,卻以災難的浩劫結束的。一休晚年經歷的種種離亂,正足以說明他寫《骸骨》所含的深意,就是在他寫給森的情詩中,我們也可能品出一種強烈的辛辣味道。
《狂雲集》使我們了解一休的生平,讀他的詩,會覺得他這個性格孤傲、感情強烈的人,在對我們說話,雖然和他相隔好幾個世紀,我們仍然能夠理解他的心聲的。
③ 《聰明的一休》中講了個什麼故事呢
④ 一休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期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純(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時代的一個禪僧,動畫片集描寫的只是他童年時代的一小段生活,實際上他活到八十八歲。他出生在應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天皇的一個妃嬪。
一休五歲就被母親送進京都的安國寺,當高僧象外集鑒的侍童,最初被命名為周健。他對研經很有興趣,十一歲就參與聽講佛經,十二歲開始學習寫作漢詩
⑤ 從前,日本有一位名叫一休的小和尚,機智聰明。有一位大將軍聽到關於一休的許多故事,不太相信,
一共12個客人
⑥ <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片大家都看過吧我想問一下有關一休的真實的故事,歷史上的真實的一休。
外現顛狂相,內密赤子行
一休宗純
(1394~1481)
歷史上的一休宗純禪師
一休宗純是日本佛教史上最有名的禪僧,也佛教史上少見的瘋狂的禪僧。他超越了戒法表象,直契天真本性。曾聲稱「瘋狂狂客起狂風,來往淫坊酒肆中」,甚至公然謳歌自己與一盲女的愛情,「盲森夜夜伴吟身,被底鴛鴦私語新。新約慈尊三會曉,本居古佛萬般春」。這個狂氣逼人的禪僧就是一休宗純。
一休宗純禪師是最易受佛門內外誤解詬病的僧人,因為他做了許多容易受人誤解的事,極其相似中國唐代的普化和尚,或者梁代的志公。一休的言行,相似普化,潤達自在,狂人不自稱狂。但一休號狂雲子,普化號佯狂,普化之師罵他佯狂,一休之師華叟罵他風狂,相似黃檗罵開悟的臨濟風顛漢,但他們並不是狂人。一休的言說相似臨濟,可見他推崇臨濟祖師。一休曾說:『大凡參禪學道,必須杜絕惡知覺,而致正知正覺。惡知惡覺者,古則話頭,經論要文,學得參得,勞而無功。』就是說知覺不正,一切勞而無功。臨濟錄雲:『持戒持齋,捧油不漏;道眼不明,盡須抵債。』又雲:『孤峰獨宿,一食卯齋,長坐不卧,六時行道,皆是造業底人。』就是說知覺不正,持戒亦無效。必要的是覺,不是戒。一休宗純禪師是一位真實正覺的大修行人。
一休禪師是距今五百六十年前的人,當時的佛教界表面極其興盛,內部卻非常墮落,許多僧侶忘記其正的修行而結交權門,追求名利。一休最討厭這些行動,於其青年期,自己選定嚴格而從學,雞行能行而精進於禪行。於其開悟以後的後半生,加上圓熟的理性,以民眾為友,避開權門與榮譽,專為一個愛、灑脫、理智的名僧,受到萬民的仰慕。現在為「頓智的一休」盛傳於兒童之間。可是那並不是單為頓智而成,是為他人格所發出的魅力而造成的。一休禪師超越了世出世間的物慾與法執,以徹底的金剛乘修行方式而過著高榮的人生,終其一生以無我的大智大愛濟世度人。他那才華橫溢、冷嘲熱諷的形象,至今仍留在日本人的記憶中。卡通片《一休》中機智過人的「一休哥」就是以他為原型的。
一休宗純禪師,京都人,名千菊丸,自號狂雲子、夢閨、瞎驢等。據《一休和尚年譜》指出,一休1394年1月1日生於京都,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出自世家藤原氏,世間相傳其母為藤原照子。照子出仕天皇,為天皇所寵愛,但她卻日日懷著小劍,圖謀刺殺天皇。被發覺後,照子乃逃出宮廷,潛往嵯峨野,於元旦生下了一休宗純。一休母親意圖刺殺天皇,年譜說她「有南志」,意思是說她傾向南朝,是南朝派來暗殺天皇的奸細。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中興皇室,史稱「建武中興」;1336年武士不滿後醍醐天皇所為,起來反抗,後醍醐天皇逃亡吉野,是為南朝;足利幕府開創者足利尊氏在京都另立天皇,是為北朝。
一休六歲時,成為京都安國寺長老象外鑒公的侍童,名周建。1405年,宗純十二歲時,到壬生寶幢寺學習維摩經,兼學詩法。
十五歲以後為僧,想協助貧人,以及無學問的人。十六歲從隨西金寺謙翁和尚,命名宗純。1408年,十五歲的宗純以「吟行客袖幾時情,開落百花天地清。枕上香風寐耶寤,一場春夢不分明」一詩,博得令名。
十六歲的一休住進了京都建仁寺,這里是幕府御用禪寺,即「五山十剎」之一。1409年的一天,宗純看的建仁寺的僧人詢問信徒的門第時,對門第高者則帶諂媚之色,極為不滿,說:「今世,叢林山寺之論人,必議氏族之尊卑,是可忍,孰不可忍?」隨之留下兩詩,憤然離去。詩中一句為「姓名議論法堂上,恰似百官朝紫宸」。這不僅表明年輕的宗純對禪宗墮落的不滿,還反映出他改革禪宗弊風的意願。
⑦ 聰明的一休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範文:
我最喜歡看的動畫片是《聰明的一休》。
影片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一休數樹》。桔梗店老闆總想在一休身上打壞主意,可是每次都沒得逞。有一次老闆又來找一休,可是一休出門去了,不在寺院里。老闆便對一休的一位師兄說:「我有幾片樹林,請幾位小和尚去數一數有幾棵。」
小和尚來到樹林里一看,有上千棵樹,可怎麼數呀?老闆見小和尚為難的樣子便得意起來。這時一休來了。一休身後有一車草繩和幾位小和尚。只聽一休喊了一聲:「綁!」幾個小和尚便綁了起來,一會樹林里的每棵樹上都綁上了草繩。
有一次,這家點老闆又來找一休的麻煩。可是,這次一休沒在寺廟里,老闆便對一休的師兄說:「我這兒有幾片樹林,請幾位小和尚去數一數。」小和尚們來到樹林一看,這兒有成千上萬顆樹,可怎麼數呀?老闆見小和尚們為難的樣子便得意起來,正在老闆得意忘形之時,一休來了。
只見一休身後有一車草繩和幾個小和尚。然後一休喊了一聲:「快綁。」幾個小和尚就拿著草繩綁起樹來,店老闆驚訝地問:「你們這是干什麼呢?」一休不慌不忙地說:「等會你就明白了。」過了一會兒森林裡的每顆樹都被綁上了草繩。
這時,一休便細心的算起來。一捆草繩綁一百顆樹,九十八捆樹木就是:100×98=9800,一休對老闆說:「一共有九千八百顆樹。」店老闆被這准確無誤的答案給愣住了,一時竟無言以對。就這樣,一休用他的聰明才智戰勝了狡猾奸詐的點老闆。
這時,一休便細心的算起來。一捆草繩綁一百顆樹,九十八捆樹木就是:100×98=9800,一休對老闆說:「一共有九千八百顆樹。」店老闆被這准確無誤的答案給愣住了,一時竟無言以對。就這樣,一休用他的聰明才智戰勝了狡猾奸詐的點老闆。
書中的「一休」非常聰明,又很樂於助人。每次一遇到有困難的人,就能伸出援助之手。聰明的一休多麼了不起呀!看完這個故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肯動腦筋,就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我的媽媽她很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有時我的作業哪道題不會做了,媽媽就會和我一起思考,齊心協力,最後終於把難題解決了。我相信,只要我們多讀課外書,就能學到更多的新知識,也會變得像聰明的一休那樣。
⑧ 一休的故事相當於在中國的哪個朝代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純(公元1394-1481年),是日本室町時代的一個禪僧,動畫片集描寫的只專是他童年時代的一小屬段生活,實際上他活到八十八歲。他出生在應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天皇的一個妃嬪。
中國的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是明代初期!
⑨ 聰明的一休每集的劇情介紹
第二十集 剩下的一文錢 !!~! 每集名字在這里: 第一集 白天打燈籠 第二集 誰是大力士 第三集 巨大的花瓶 第四集 鬥智大會 第五集 路上的奇遇 第六集 學以致用 第七集 將軍和時鍾 第八集 賞花與拾錢 第九集 油紙傘聯名狀 第十集 老鼠會 第十一集 馬洗澡和端午節 第十二集 公主的夥伴 第十三集 驕傲的大力士 第十四集 馬角和飯團 第十五集 雷公和尿床 第十六集 新右衛門的戀情 第十七集 彌生小姐和舊借條 第十八集 驕傲的公子 第十九集 會動的畫 第二十集 剩下的一文錢 第二十一集 怪盜與長老 第二十二集 昂貴的樹蔭 第二十三集 愛提問的小孩 第二十四集 將軍和小猴 第二十五集 小姐們的孝心 第二十六集 冷汗將軍 第二十七集 不白之冤 第二十八集 螢火蟲與幽靈 第二十九集 沒娘的孩子 第三十集 小孩子的童心 第三十一集 傀儡娃娃 第三十二集 淘氣公主與嬰孩 第三十三集 兩只小貓 第三十四集 漫畫老人 第三十五集 好奇小子與好奇風波 第三十六集 化成水的鷹 第三十七集 桔梗店老闆的一加一 第三十八集 溫泉鄉之旅 第三十九集 失眠的將軍 第四十集 將軍和微笑的狗 第四十一集 意外的答案 第四十二集 仗義執言 第四十三集 失蹤的將軍 第四十四集 喝醉酒的一休 第四十五集 調皮男孩與淘氣公主 第四十六集 貓大人和胡須 第四十七集 男女有別 第四十八集 體察民意 第四十九集 一休與劍 第五十集 女兒節 第五十一集 雪女疑雲 第五十二集 一日官差
⑩ 一休的故事知多少
一休的故事:
豆油店的多平先生,愛好圍棋,老和尚也特別喜歡下圍棋,每天到了晚上,多平就來訪問老和尚,兩個人下圍棋到三更半夜,因此小僧們想睡也不能睡覺。
雖然有把掃帚倒立的符咒謝客,趕他走,可是多平先生並不回去。小僧們太傷腦筋了,就去問一休有沒有好的辦法:「一休小弟,這樣的,每天晚上不得了呀,有什麼好的辦法么。」
「嗯」一休想到了什麼似的,有了辦法:「好的,從明天起,不要給多平先生來了。」到了第二天的傍晚,一休展開一大張紙,紙上寫著「寫穿的獸皮的人,不得進來。」
他把紙貼在門柱上,到了晚上,多平先生照常穿著獸皮背心來,因為他怕寒,來到山內,看到貼紙,可是他依然進來了。
「哦唉多平先生,有沒有看見了柱上的貼紙。」「啊,看見了呀。」「穿上獸皮的人不能進來,怎麼進來了。」「那麼,本堂的大鼓,就可以么,是不是大鼓有獸皮。怎麼樣小僧們,輸了么。」
於是就威風凜凜的進來了。一休等待著:「等著多平先生。不錯,大鼓是獸皮做的,所以朝晚受到挨打。多平先生還是一樣,要受挨打了。」
一休的命令一下,小僧們就提起柴枝棒子,向多平先生襲擊。「救命呀」多平先生抱頭而走。「不得了,走了。」從此,多平先生就不敢在安國寺停留太長時間了。
(10)一休的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一休禪師是距今五百六十年前的人,當時的佛教界表面極其興盛,內部卻非常墮落,許多僧侶忘記其正的修行而結交權門,追求名利。
一休最討厭這些行動,於其青年期,自己選定嚴格而從學,雞行能行而精進於禪行。於其開悟以後的後半生。
加上圓熟的理性,以民眾為友,避開權門與榮譽,專為一個愛、灑脫、理智的名僧,受到萬民的仰慕。
現在為頓智的一休盛傳於兒童之間,可是那並不是單為頓智而成,是為他人格所發出的魅力而造成的。一休禪師超越了世出世間的物慾與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