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外科學家的故事後感
① 中外科學家小時候玩中學到的故事
愛因斯坦的故事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能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里,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里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里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准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盡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里,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丑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當許多年輕人纏住他,要他說出成功的秘訣時,他信筆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並解釋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奮,y表示正確的方法,那麼z呢,則表示務必少說空話。」許多年來,愛因斯坦的這個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們傳頌著。從愛因斯坦的奮斗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勤奮、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使愛因斯坦由笨頭笨腦變為巨人的。
可見,一個人不聰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氣。只要你肯為你的目標付出艱辛的勞動,並配合正確的方法,就一定會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勞。許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時代、少年時代並不一定能顯出鋒芒畢露的優勢,相反,他們卻太平凡,甚至顯出遲鈍、愚笨的樣子,常常要被周圍的人嘲笑、譏諷。如果因為自己笨就灰心喪氣,不再努力,那不是將自己潛在的才華、能力都扼殺在搖籃中了嗎?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覺得自己笨,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尋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愛因斯坦對別的事物遲鈍,卻對物理和數學特別喜愛一樣,當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時,你定會放射出與眾不同的異彩。
回答者:luyeece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11-7 18:50
他看到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
300多年以前,荷蘭一個看守大門的無名之輩,用自製的魔眼,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奇妙的微觀世界。
在這個五花八門的天地中,生息著千百種微小生物,它們有的像小圓點,有的像曲線,有的身上長著小毛毛,有的還拖著一條長尾巴……。這是人類對這個奇妙世界的第一次「訪問」,這位勇敢的訪問者名叫列文虎克。這次成功的「訪問」,使這位沒有上過一天大學的列文虎克成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於荷蘭的德夫爾特城。他的父親是一個編籮筐和釀酒的小商人。不幸的是,未等列文虎克成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為了維持家庭生活,16歲的列文虎克離開了學校,到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雜貨鋪當學徒。在這里,白天,他面對絡繹不絕的荷蘭家庭主婦為一分兩分錢爭得面紅耳赤,耳聽現金抽屜中硬幣的叮當聲;夜晚,店鋪打烊以後,他靠著昏暗的燭光讀著借來的各種書籍,書中上至天文,下至生物的知識,引起了他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雜貨鋪的隔壁是一家眼鏡店,這是列文虎克最愛去的地方。在這里,他與眼鏡店的工匠聊天,他將書中讀到的一些有趣故事講給工匠聽,工匠則教會了他怎樣磨製玻璃鏡片。這是一門非常有用的技術,此後,磨製鏡片有節奏的沙沙聲幾乎伴隨了列文虎克整整一生。
6年的學徒生涯很快就過去了。這對列文虎克來說,正是充滿幻想的時期,他最強烈的願望是,如果能製造出一種放大的魔鏡,用它來觀察自然界的許多小東西,這該多麼有趣啊!
告別了學徒生活,列文虎克又走上了坎坷的人生道路。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四處奔走。又過了許多年,他才回到了家鄉。在這里,只會講荷蘭語的列文虎克被人看作是一個無知無識的人。在當時,荷蘭語被鄙視為漁夫、店主、挖溝人的語言。有教養的人應該會講拉丁語,而他連讀也不會讀。他先開了家雜貨店,最後做了市政府的看門工人,每天打掃門前垃圾,定期爬上鍾樓向全城市民報告時間。工作極為簡單,收入也僅夠過日子。但列文虎克有自己的興趣所在。
他最大的嗜好就是不停地磨鏡片。他有著堅不可摧的研究者的好奇心。他知道,通過透鏡看到的東西比肉眼大得多,也非常有趣。他發誓要磨出世界上最好的鏡片。一天天過去,一次次失敗,磨呀磨,他雙手不知磨出過多少血泡,他也忘了妻子兒女,顧不得去看朋友和鄰居,大家以為他有些精神失常了。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列文虎克終於磨出了光潔透亮的鏡片,他把兩塊鏡片隔開一些距離,固定在一塊金屬板上,再裝上一個調節鏡片的螺旋桿。一架在當時最為精巧的魔鏡便做成了。魔鏡可將物體放大300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
有了這架顯微鏡,列文虎克興奮不已。凡能到手的東西,他樣樣都拿來看看。他觀察了許多小蟲的器官,如蚊子的長嘴,蜜蜂刺人的針。他細看了鯨魚的肌肉纖維和自己的皮膚屑片。他到肉店裡去買回牛眼睛,看到水晶體的組合那麼美妙,不禁大為驚奇。他一連幾小時地細看羊毛、海狸毛和麋鹿毛的構造,這些纖細的毛在他的顯微鏡下像粗大的木頭。他精細地解剖了一隻蒼蠅的頭,把它的腦粘在顯微鏡下的細針上——他由衷地贊美這個大得驚人的蒼蠅腦子的細節是如此復雜!他察看了十幾種樹木的橫斷面,細看植物的種子。當他初次觀察到一隻跳蚤的刺和一隻虱子的腿竟是這樣完美驚人時,咕嚕道:「天哪,怎麼會這樣呢!」
1669年,他開始給英國皇家學會寫報告,宣布他看到了「大量難以相信的極小的活潑的物體」,他將這些東西稱為「微動物」。
這是值得記載的歷史一頁。除了列文虎克這樣的怪人,誰還會想到用魔鏡去看從天上落下來的清澈的雨水?水裡面除了水以外,還會有什麼?這個精神恍惚圓睜著雙眼的人,拿起一根玻璃管,走進園子里,俯身在一隻計雨量的陶罐上,吸了點雨水,放到了他那寶貝魔鏡下。他眯眼凝視著透鏡,低聲咕嚕著一些誰也聽不清的話……突然,列文虎克興奮地叫起來:「來,快!雨水中有小動物哪,它們在游泳,它們在玩耍。」列文虎克一生最得意的日子到來了,他潛入了一個肉眼看不見的怪異世界,這里全是些小生物,它們生活著,繁殖著,斗爭著,死亡著。自古以來,它們就完全不為人們所知。這些小東西有的如同一種野獸,它們殘害人類,把大於它們千萬倍的人類消滅掉。有些比噴火巨龍、九頭怪物更可怕。它們如同不聲不響的刺客,把嬰兒暗殺於溫暖的搖籃之中,把帝王謀殺於深宮禁院之內。這些小東西也有不少是和善可親的,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與人類休戚相關。自列文虎克以後,人類對這些小東西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到了今天,「細菌」「微生物」已成了常識性名詞。
列文虎克不斷地觀察,詳細地記錄了他所看到的一切,並用他那質朴有趣的荷蘭話向皇家學會寫報告。
他告訴皇家學會,除了雨水外,各種各樣的水中,如書房的水,屋頂上盆子里的水,不太清潔的德爾夫特運河中的水,園子中深井裡汲上來的水中,到處都有這種「小生物」。它們好幾千個合起來也不及一粒沙子大。「它們極為可愛,翻來翻去,花樣不一」。
他告訴皇家學會,在他自己嘴裡這些小東西也成群結隊:「我雖50歲了,牙齒還是很好,因為我習慣每天清晨用鹽刷牙。可用放大鏡一照,還是有不少白色的東西。」
這白色的東西是什麼呢?
列文虎克從牙縫里刮下一點來,吸進小管子,放到顯微鏡下。當漸漸地調准焦距時,那從灰色朦朧中變得清晰起來的是一些小得不可思議的「小東西」。「在裡面跳來跳去,就像梭子魚一樣,還有一種,向前游一下,突然疾轉,翻個漂亮的筋斗。另一些行動懶洋洋的,像彎曲的棍棒。」
列文虎克說:在一個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微小生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
後來,列文虎克在蛙和馬的腸子里,在自己的排泄物中,都發現了這種「神秘新奇的小動物」。甚至在一次拉肚子後,他發現「小動物」居然匯集成堆。
讀著列文虎克的這些來信,皇家學會的許多紳士們都不敢相信。直到英國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胡克依照列文虎克的說明,做了一台顯微鏡,親自觀察了他信中所說的新發現,證明是事實。皇家學會的老爺們終於不再疑惑了,驚訝之餘,不得不完全信服了。列文虎克的成果得到了肯定,他本人也被吸收為皇家學會會員。
列文虎克的發現轟動了全世界。人們從各地擁向荷蘭的德爾夫特城,要求親眼看看這個肉眼看不見的奇妙天地。列文虎克的聲望越來越大。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國女皇對這位看門老頭的魔鏡也發生了興趣,親自登門拜訪,請求瞧一下鏡中的秘密。
列文虎克已經80歲了,牙齒開始松動了。一天,他把那松動的牙齒拔了下來,用魔鏡觀察空牙根中的小動物。已經研究過上百次了,為什麼還要研究它們?列文虎克說:「說不定還有漏掉的細枝末節呀!」
列文虎克把觀察的內容寫成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自然界的秘密》,分7卷出版。在他的一生中,用手工磨製的透鏡片達419枚,製成了247台簡易顯微鏡和172個小型放大鏡。1723年2月27日,91歲高齡的列文虎克離開了人世。
他在給皇家學會的最後一封信中提到:「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必須嘔心瀝血,孜孜不倦。」
回答者:耗耗提問狂 - 童生 一級 11-7 19:43
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科學家都有他失敗的一面,現在,我就來看一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在家的後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後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於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並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於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隻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於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製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
回答者:快樂夢香兒 - 秀才 二級 11-8 12:28
伽利略是偉大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為了證實和傳播N.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獻出了畢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會迫害,並被終身監禁。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純屬思辨的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他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他的工作,為I.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歡多想一想,還要去試一試。他在比薩母校任數學教授時,並不像其他人那樣照宣亞里士多德的教條,而是大力提倡觀察和實驗。這在當時看來,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歲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一個經典理論:如果把兩件東西從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輕的後落地提出了懷疑。伽利略認為不管是輕的還是重的,他們從高空落下時,都同時落地。當時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為金科玉律,自然沒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話,於是伽利略決心搞一次實驗,讓人們親眼看看。
這天,年輕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薩斜塔上進行一次試驗,一些教授大為不滿,便一起到校長面前告狀。校長聽了也很生氣,但轉念一想,這樣也好,讓他當眾出出醜,也好殺殺他的傲氣。 當伽利略左手拿一個鐵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個鐵球爬上斜塔七層的陽台時,塔下已是人頭攢動,比薩大學的校長、教授、學生,還有許許多多看熱鬧的市民。就在這時,還是沒有一個人相信伽利略會是對的。
伽利略將身子從陽台上探出,當他兩手同時撒開時,只見兩只球從空中落下,齊頭並進,眨眼之間,"咣當"一聲,同時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靜了片刻,接著便嗡嗡地嚷作一團。
這時,伽利略從塔上走下來。校長和幾個老教授立即將他圍住說:"你一定是施了什麼魔術,讓兩個球同時落地,亞里士多德是絕對不會錯的。"伽利略說:"不信,我還可以上去重做一遍,這回你們可要注重看著。"校長說:"不必做了,亞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東西當然比輕東西落得快。這是公認的道理。就算你的實驗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認的。"伽利略說:"好吧,既然你們不相信事實,一定要講道理,我也可以來講一講。就算重物下落比輕物快吧,我現在把兩個球綁在一起,從空中扔下,按照亞里士多德的道理,你們說說看,它落下時比重球快呢還是比重球慢?"
校長不屑一答地說道:"當然比重球要快!因為它是重球加輕球,自然更重了。"這時一個老教授忙將校長的衣袖扯了一下,擠上前來說:"當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輕球,輕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應是兩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輕球之間。"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說道:"可是世上只有一個亞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論,怎麼會得出兩個不同的結果呢?"
校長和教授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一會兒才突然醒悟到,他們本是一起來對付伽利略的,怎麼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對立起來呢?校長的臉一下紅到脖根,氣急敗壞地喊道:"你這是強辯,放肆!"這時圍觀的學生轟地一聲大笑起來。伽利略還是不動火,慢條斯理地說:"看來還是亞里士多德錯了!物體從空中自由落下時不管輕重,都是同時落地。 聽了伽利略的這幾句話,校長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駁的話來,於是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就這樣輕易地被這個初生牛犢推翻了。
生平和學術生涯
早年活動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於比薩,父親芬琴齊奧·伽利萊精通音樂理論和聲學,著有《音樂對話》一書。1574年全家遷往佛羅倫薩。伽利略自幼受父親的影響,對音樂、詩歌、繪畫以及機械興趣極濃;也像他父親一樣,不迷信權威。17歲時遵從父命進比薩大學學醫,可是對醫學他感到枯燥無味,而在課外聽世交、著名學者O.里奇講歐幾里得幾何學和阿基米德靜力學,感到濃厚興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薩教堂里注意到一盞懸燈的擺動,隨後用線懸銅球作模擬(單擺)實驗,確證了微小擺動的等時性以及擺長對周期的影響,由此創制出脈搏計用來測量短時間間隔。1585年因家貧退學,擔任家庭教師,但仍奮力自學。1586年,他發明了浮力天平,並寫出論文《小天平》。
1587
②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的內容簡介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雙色珍藏版)》主要內容: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笛卡爾說:「讀一本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說話!」這慶說得真好!因為——閱讀對一個的素質培養和精神成長有著特殊的意義,寂寞時,書給你以安慰;有疑問時,書會給你解答;遇到挫折時,書會給你以鼓舞和力量,會指引你向光明的前程邁進。
③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故事各一個
公輸般(魯班)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於創造 發明。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藉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公輸般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在建築、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台榭」;曾製作出攻城用的「雲梯」,舟戰用的「勾強」;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於成就突出,建築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華羅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拉馬努金
在十三歲時,高班的同學借給他一本Loney 的〈三角學〉一書(以,前,
有一些學校採用此書為高中課,中譯本書名為〈龍氏三角學〉),他很快把
整夬書的習題解完。第二年他得到了正弦和餘弦函數的無窮級數展開式,後
來他才知這是著名的Euler 公式,他心中有點失望,於是把自己結果的草稿,
偷偷地放到裏的屋樑上。
④ 《中外科學家故事》都有誰
能工巧匠魯班
中華醫學的祖師扁鵲
興建都江堰的李冰
東漢科學家張衡
造紙技術發明人蔡倫
我國古代名醫代表華佗
南朝科學愛祖沖之
唐朝天文學家一行
博學多才的科學家沈括
元代天文水利學家郭守敬
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
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
地質學家李四光
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
著名橋梁專家芧以升
教學家華羅庚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實驗物理學的先驅伽利略
英國科學家牛頓
劈雷針的發明者富蘭克林
瑞士數學家歐勒
英國發明家瓦特
「數學王子」高斯
發明火車的斯蒂芬遜
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
「昆蟲大師」法布爾
發現X射線的倫琴
⑤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事跡
一、愛迪生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二、阿基米德
公元前218年,敘拉古和羅馬帝國之間發生戰爭,是在阿基米德年老的時候,羅馬軍隊的最高統帥馬塞拉斯率領羅馬軍隊包圍了他所居住的城市,還佔領了海港。
阿基米德雖不贊成戰爭,但又不得不盡自己的責任,保衛自己的祖國。阿基米德眼見國土危急,護國的責任感促使他奮起抗敵,於是阿基米德絞盡腦汁,日以繼夜的發明御敵武器。
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一種叫作石弩的拋石機,能把大石塊投向羅馬軍隊的戰艦,或者使用發射機把矛和石塊射向羅馬士兵,凡是靠近城牆的敵人,都難逃他的飛石或標槍······阿基米德還發明了多種武器,來阻擋羅馬軍隊的前進。
根據一些年代較晚的記載,當時他造了巨大的起重機,可以將敵人的戰艦吊到半空中,然後重重地摔下使戰艦在水面上粉碎。
三、陳景潤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四、鄧稼先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五、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非常善於動腦筋,經常會想到一些別人不容易想到的東西。
有一次手工課上,老師教大家疊紙盒。正當大家都忙於疊紙盒的時候,老師卻發現愛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師以為準是小愛因斯坦懶惰,不想動手,於是走過去問愛因斯坦為什麼不疊紙盒。愛因斯坦抬了抬頭,問道:「老師,您知道一張紙的厚度嗎?」
老師說:「這個很好測量啊,你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然後除以100不就得到每張紙的厚度了嗎?」愛因斯坦拿出直尺,准確地測量了一下,然後計算得出一張紙的厚度是0.08毫米。
⑥ 中外科學家故事一書作者是誰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 》是2008年百花文藝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文武 趙紅蕾 。
書名 中外科學家的故事
又名 Chinese and foreign scientists story
作者 葉文武 趙紅蕾
ISBN 9787530649657
頁數 186頁
出版社 百花文藝
出版時間 2008年5月2日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⑦ 求一篇讀後感,書名是《智慧的光芒——中外著名科學家的傳奇故事》字數在1000字左右
現在男生不能愛
表面帥氣心裡壞
他說陪你一輩子
其實玩你一陣子
嘴裡說著親愛的
心裡想著另外的
花花世界花花心
天下男生沒良心
害得女生好傷心
⑧ 孩子看了《中外科學家的故事》一書家長應寫怎樣的鼓勵話語
前段時間我和媽媽一起讀了一本中外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書里寫了幾十位科學家的故事,那些故事值得我寫筆記,其中我看了愛因斯坦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全部精力都用入其中,才能有入收獲,還讓我明白了,要有付出才能有收獲,否則,你所得到的快樂,就不會快樂了,這個快樂也沒有意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明白了,要跟別的人分享快樂,別人快樂了,你也會快樂。如果你不顧別人的快樂,只顧自己的快樂吶,你永遠也得不到快樂。讀了中外科學家的故事裡面的愛因斯坦這個故事讓我受益無窮,讓我深刻的明白了這些大道理,以後我要努力學習,因為沒有闖不過的難關,我一定要不放棄,堅持不懈,因為失敗並不丟臉,放棄才是可恥的。
⑨ 中外科學家故事 讀後感300字,急急急
公輸般(魯班)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於創造 發明。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藉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公輸般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在建築、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台榭」;曾製作出攻城用的「雲梯」,舟戰用的「勾強」;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於成就突出,建築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華羅庚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拉馬努金
在十三歲時,高班的同學借給他一本Loney 的〈三角學〉一書(以,前,
有一些學校採用此書為高中課,中譯本書名為〈龍氏三角學〉),他很快把
整夬書的習題解完。第二年他得到了正弦和餘弦函數的無窮級數展開式,後
來他才知這是著名的Euler 公式,他心中有點失望,於是把自己結果的草稿,
偷偷地放到裏的屋樑上
⑩ 中外科學家故事你最敬佩的人是誰為什麼這個題怎麼做
我最敬佩的科學家-------愛迪生
愛迪生是一位偉大的電學家、發明家。他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邁蘭,自幼就在父親的木工廠做工,由於家庭貧困,一生只在學校讀過三個月書。但他從小熱愛科學,自己刻苦鑽研,醉心於發明,正式登記的發明達1328種,被稱為世界發明大王。他的發明創造不僅靠聰明才智,而且靠艱辛的科學實踐。例如他發明電燈時,光收集資料,就用了200本筆記本;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先後用過銅絲、白金絲等一千六百多種材料,還用過頭發和各種不同的竹絲,最後選中了日本的一種竹絲,經過燃燒炭化後,成為最初的燈絲。正如他自己所說:「發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