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事讀後感500
❶ 中國民俗故事讀後感
中國民間故事讀後感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閱讀欣賞外國名著,小說,散文,而漸漸忘記了屬於咱們中國自己的語言藝術,民族藝術,為了再次感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我閱讀了《中國民間故事精選》這本書。
一開始,我並不了解民間故事。這本書的導讀為我詳細地介紹了,原來民間故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它的創作和傳播主要依賴於勞動人民之間的口耳相傳。而民間故事傳承的強大的力量,可以同風俗習慣相比擬,因為這是種靠行動、語言的集體傳承,所以具有著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間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後是作家創作的靈感和源泉。
懷著一份期待與激動,我開始從第一個故事細細閱讀起,沒翻幾頁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整本書,有我很小時候就知道,並且常常聽大人講的故事,比如狼來了,東郭先生和狼,這些故事雖然十分簡短,但卻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許多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無一不性格鮮明,惹人喜愛,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可以讓我們明白許多簡單的小道理字
。比如狼來了就讓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後果就是羊都沒了,經濟造成嚴重損失。東郭先生和狼告訴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壞人,要時刻保持警惕心啊。書中也有許多讓我感到無比的故事,比如寶蓮燈,懂獸語的海裡布。寶蓮燈中,三聖母和劉彥昌這段超越界限,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的愛情讓我震撼。沉香為了拯救母親,不怕危險,歷盡千辛萬苦,更讓我感動。懂獸語的海裡布中的海裡布也讓我十分敬佩,他為了保證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賣了自己的密碼,後來拯救了其他人,卻犧牲了自己,成為了一尊石像。當然,也有許多我以前聞所未聞,讓我大長見識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師,李白乃一代詩仙,在文學領域上可謂無人可敵,可他居然也為了尋找高人請教而放棄了欣賞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這種虛心請教,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佩服。
讀完整本書,我彷彿整個人已經融入了進去,去欣賞那些自然人文,同神仙鬼怪在一起。我也深深地被這些生命力頑強的故事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懷。我也相信,這些植根於民間的故事,可以口耳相傳,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❷ 中國民間故事好詞、好句、好段是什麼
但是,他卻象貪婪的強盜一樣,搜刮著人民的每一塊沾滿汗漬的錢幣。
國王就象一隻笨拙的狗熊,不是踢倒了椅子,就是碰破了額頭
他那瘦猴似的身子,也一天天健壯起來。
賢惠妻子無奈,倚門而立愁年貨;窮酸丈夫有愧,沿街吆喝賣對聯。
姑娘卻象一隻靈巧的小鳥,「格格」地笑著,飛快地跑著,一會兒在東,一會兒在西,一會兒跳上寶座,一會兒繞過台階。
。漸漸的,班台醜陋的面容,變得端正而英俊;
誰正直就是長官,誰慈愛就是父母。
少年呀,你為我們除掉了吸血的惡魔,我們推舉你當新的國王。
這一夜,他又懊悔,又痛恨,又害怕,翻來復去睡不著。
她那明朗的、純潔的、銀鈴般的笑,真是能讓死人重新復活,老人變得年青。
❸ 求宣傳中國傳統名族民俗中國節假日的課外書的讀後感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內容簡介:對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文明而言,時令節氣是非常重要的。這套《中國傳統節日故事》,旨在讓每個孩子了解自己的傳統節日,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整套書總共8本,收錄了8個傳統節日故事。一些故事來自民間的口耳相傳,比如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原來來自於一隻怪獸「年」的傳說;七夕節,來源於大家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而端午節,則是源於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文字也多次經過推敲和精煉,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臘八的故事》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瞌睡蟲」覺得老兩口太小心。他對媳婦兒說:「糧滿倉,豆滿倉,何必犯傻種地忙?」「沒底鍋」覺得老兩口真啰嗦。她對丈夫說:「有單衣,有棉被,織布不如把覺睡。」聽到這樣好玩押韻的對話,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最為貼心的是,我們還在末尾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的習俗,孩子們在聽完故事,還可以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來自當當網上書店的網友:繪畫的水平也極高,而且風格多樣。這套書請了當時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節的故事》是勵國儀先生畫,典雅優美,宮室、器物、文飾這些背景與細節都畫得妥帖自然。《中秋節的故事》是劉大為先生畫,體現出中西畫法的結合,他師承蔣兆和、李可染諸先生,在這本小繪本里也能看出中國畫的前行的一點軌跡。《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畫,設色紛紜卻不亂,有一種民間的熱鬧勁,但顯得柔和靈巧。灶王節的懣戅賴皮被畫得活靈活現,他的畫面里還常添點動物,馬呀,牛呀,貓呀,雞呀,又有生活氣息,又帶著表情,像是這一出小戲的觀眾。《七夕的故事》是馬得先生畫,——構圖空靈、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畫得極其生動可愛。哎,馬得先生畫得太好了,難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頭再看一遍。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讀後感,來自卓越網上書店的網友:傳統節日的氣氛,現在已經很淡了,除了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現在的節日,早就變得沒有了傳統的味道。昨天中元節,可能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了。想想孩子們要在這樣缺少傳統底蘊的環境下長大,真是有點悲哀。記?我們小時候,中元節要給先人寫包,一個個包寫下來,就像給認得不認得的長者寄信一樣。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一家人聚在陽台,雖然只有兩個月餅,幾串葡萄,不過舉頭望明月,那份情致最讓人惦記。還有端午節,我們要染紅殼鴨蛋,小孩子喜歡互相比誰的最硬,有人拿木頭蛋染紅了來比賽,所向無敵,不過最後還是被戳穿。現在的節日,除了鋼鐵森林般的城市,除了商家一波波的促銷,剩下的什麼都沒有了。這種時候看看這套書,既心酸又歡樂,心酸那麼多美好已經錯過,孩子們,孩子的孩子們,以後可能很難有那樣的快樂了。歡樂的是,可以就著書,和孩子?起分享兒時的記憶,可以讓孩子們在那麼傳統的畫面里,感受那些曾經的傳統文化。小書8本,精緻得緊,我最愛的,是朱新建,朱成梁兩位先生的畫,當然還有高馬得,他的戲曲畫是一絕,簡直是國寶。看著畫面,彷彿就回到了記憶里。
❹ 《孩子們喜愛的民俗故事》毛曉青讀後感 500字
讀後感的標題一般有正、副兩個。正標題寫明觀點,副標題寫讀的什麼書。 讀後感可簡單歸納為三段法。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一部分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體的感受過程。我們讀書看報看電影是視劇等都有一個過程,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接受的。這第二部分就是要說這個過程。寫法應採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敘就是敘述所看的書報電影電視劇的感人的情節,議就是抒發我們的感受。要有層次有順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頂點。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