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600字左右故事
『壹』 我的理想作文600字數學家
童年充滿了神奇的幻想,童年充滿了對未來的追求,有的人想當傲視天下的大官,有的人想當掙錢無數的精算師,而我的理想是當一個數學家。
我從小對數學有著無限的興趣。自我上學以來,經常中午不讓爸爸媽媽睡覺,出數學題給我做。日久天長,我逐漸產生了想當數學家的理想,希望通過我的努力,使科學更先進,為人民造福。
當一名數學家談何容易?為了理想,我要加倍努力學習。嘴動不如手動。現在一有時間,爸爸就給我出一些奧數題,寒假這一段就做了100多道,並且把第四屆「希望杯」六年級的奧數比賽第二試的題也做了,那個難啊!幾乎每天要用去兩三個小時。其實,有一句話說得好:陽光總在風雨後。
當數學家,是要計算、研究結果的,我曾發現了一個規律——奇妙的495(用三個不同的數字先組成最大的數,再組成最小的數,經過一次或多次計算,最後的差總是495),很巧妙,我激動不已,向爸爸說了後,上網一查,才知道已經有了這個規律,我很灰心,但並沒有放棄,雖然現在我還沒有在數學王國里發現奇妙的成果,可是只要繼續努力,有朝一日,我就可能發現一些規律,愛迪生在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後才發明了電燈,我相信,上天不會讓努力的人失望的。
人的一生,是從理想開始的,這個當數學家的理想一直在激勵著我。我的心頭一直展現著這樣一幅畫面:我精神抖擻的站在大廳里的話筒前,拿著諾貝爾獎,在說明我發現在東西,下面的人們靜靜地聽著,用崇敬的目光看著我……
我那時會多麼喜悅!那時,想想以前付出的汗水,我會多麼高興!
我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去努力!
『貳』 真想做個( 數學家 )【作文600字】
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當一名數學家,為人類的生活增加光彩,為數學史添上新的一筆。數學家專就是以數學研究為屬職業, 在數學領域做出一定貢獻,並且其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普遍認可的一類群體。
我之所以想要當一名數學家,是因為我對數學有極大的興趣。我崇拜像華羅庚一樣偉大的數學家,我也希望自己成為對別人有貢獻的人。華羅庚是世界著名數學家,他把《統籌方法平話》和《優選法平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方法使容易明白、掌握應用。他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如果我真的能夠當上一名數學家,我要像華羅庚一樣在數學上做出成績。我要研究出不同的數學方法,能為祖國甚至全世界創造輝煌的成果,在歷史上留下我的名字。有了夢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夢想,就有了動力。它會催促我前進,也許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中,我會遇到無數的挫折,但沒關系,跌倒了自己爬起來,為自己的夢想而前進,畢竟前途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以後,我會把當數學家作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數學知識。
平時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像華羅庚一樣成為一名數學家。雖然我的夢想很大,但我相信自己會不斷加油,實現我的夢想,擁有光明的未來!
『叄』 求有關數學的書的讀後感 600字以上
《數學史選講》讀後感
數學的發展史也就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最初牙牙學語地創造豐富多彩的記數制度,然後在花季雨季之中為數學建立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盡的分支,到如今,展現它花樣年華之時耀眼奪目的數學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艱辛,滲透著無限的思考,在這期間,有多少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數學,給了這一門散發著無窮魅力的學科。
《數學史選講》一書首先講述了各種各樣的記數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瑣的數字記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獨特的記數法,由中國古代簡易的算籌記數,有瑪雅以神的頭像作為數字的奇異的記數法,還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數碼。從早期的記數制度演變中不難看出,就連數字的創造都是艱辛的,在那個時候,如何發明一種便於使用、耐於使用的記數法,是建立數學學科的至關重要的基礎。可以說,若然沒有了人類對數字以及記數制度這種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創造出一種最為簡易方便的記數法,往後數學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難。
而在漫長的數學發展史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無數為此奮斗一生的數學家,因為有了他們的辛酸血淚,有了他們的嚴謹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為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給平面解析幾何、微積分、無窮集合論等等的數學分支創造了誕生的機會。然而數學的發展史曲折的、艱辛的,數學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們花盡一生的心思換來的創新思維和超時代理論,大多數在他們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認同。希帕蘇斯向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其他成員發表他對不可公度性的發現時,驚恐不已的成員將他拋進了大海;伽羅瓦提出的強有力的群論多次提交給科學院,最終得到的卻是「完全無法理解」的評論;創造驚人的無窮集合論的康托爾最後帶著諸多遺憾和無限的苦悶離開了人世;最懷才不遇的便是中學數學家阿貝爾,他經過無數努力最終證明了千古謎題——五次或以上的代數方程沒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卻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連「數學王子」高斯看到論文的題目只說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寫出這種東西來!」便連其正文都沒看就把論文扔到了書堆里,盡管當時柏林大學已經認識到他的才華並任命他為數學教授,但阿貝爾早已在病魔侵襲的凄涼中與世長辭了。
盡管如今他們的理論得到世人的稱贊,但在當初他們卻受盡嘲笑與唾罵,他們不像當時就聞名於世的數學家那樣,一有新的理論產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視,然後在欽佩與榮耀的光芒下繼續他們的研究。雖然如此,他們仍舊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為自己的數學事業獨立奮斗,深入探索,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就如康托爾那番充滿信心的話語:「我的理論堅如磐石,任何想要動搖它的人都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種自信與堅定無不讓人敬佩。
而許多的數學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知識層面除了數學以外,還有其他的多個領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臘最早的數學家、哲學家,他幾乎涉獵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和活動領域;費馬有豐富的法律知識,精通多門語言;萊布尼茨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算術、邏輯、音樂,還廣泛閱讀並研究了大量哲學和科學著作;在歐拉的工作中,數學緊密地和其他科學的應用、各種技術應用以及公眾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它常常為解決力學、天文學、物理學、航海學、地理學、大地測量學、流體力學、彈道學、保險業和人口統計學等問題提供數學方法。由此可見,想要獲得在一個學科的研究的成功,不僅需要精通該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學習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綜合運用,才能更好地讓這些知識為自己的研究服務。
自信、堅定、還有多領域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老師對他們的幫助也不可多得。牛頓在巴羅教授的課程中得到研究流數的靈感,歐拉繼承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的衣缽成為「分析的化身」,阿貝爾在老師霍爾姆伯的鼓勵與指導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數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謎,伽羅瓦被裡查德教授發現為千里馬,成為了群論的開山祖師,康托爾師從庫默爾、魏爾斯特拉斯和克羅內克等著名數學家,創立了無窮集合論,而華羅庚更是當年被熊慶來發掘,如今他又發掘了陳景潤。一位偉大的數學家背後往往有一位勞苦功高的老師,也許他們的老師如今已不為人所知,但他們所做出的努力與教導並不亞於這些數學家,正因有了他們耐心的教導,給予的莫大支持、鼓勵,才給了他們展露鋒芒的機會,而這些數學家虛心從師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
除此之外,從數學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首先,要從細微的事情中發掘數學的道理、發現問題的存在,又或是對某一問題產生莫大的興趣與研究精神。這一步許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頓對一個掉下來的蘋果做出思考,從而創造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對一些平常事物提出問題,在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有種想攻破它的沖動。然後,必須鍥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這一步往往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但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勞都只是白費。在遇到困難面前,依然能夠懷有當初的沖動與勇氣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偉大的開始、成功的關鍵。但只有這份沖動與勇氣是不夠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還必須擁有創新的精神,有對人們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懷疑的精神,勇於打破個人崇拜與教條主義,創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兒對坐標系的建立,牛頓和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的創立,高斯對非歐幾何的確立,伽羅瓦對群論這一新概念的創造,康托爾對無窮集合論的堅信等等,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受萬人矚目的數學家,是與他們的創新思維分不開的。
總的來說,這些數學家成功的經驗教會了我們學生在現階段應如何做好准備,迎接未來的挑戰。在思想上,我們應該培養創新思維、自信心、對自我堅定的信念、以及面對困難毫不畏懼的精神。在行動上,要虛心從師,不恥下問,積極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做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劉徽的割圓術比古希臘的窮竭法要晚幾百年」、「笛卡兒和費馬不約而同、殊途同歸地建立解析幾何」、「牛頓和萊布尼茨兩位奠基人不約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積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建立起來」……在數學史的發展歷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復地被人類發掘,這種數學研究的時間差無疑耽誤了數學的發展,重復地為同一個問題而努力,卻不知道事實上他人早已解決,如果世界能夠更早地融合為一體,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數學文化,共同研究、共同進步,那麼就不需要花上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重復地走同一條彎路,而能更快地推動數學的發展,也許世界數學的發展速度就不只現在的步伐了。
而此書也提到了數學創立的一個條件:「在實用的技術發明之後,那些並不直接為生活的需要或滿足的科學才會產生出來。它首先出現在人們有閑暇的地方,數學科學最早在埃及興起,就是因為那裡的祭司階層享有足夠的閑暇。」這說明了「閑暇」對於科學興起的重要性。的確,當溫飽問題沒有解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尚未分開時,人們無暇去發明科學,只有當享有閑暇時,人們才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科學的創造中,才會從最初的玩弄數字起,逐漸深入探究,從生活瑣事中發現數學的問題,從而創造謎題,再去解決,這樣一步步地走來,才會有如今的數學學科。要是沒有了閑暇,很可能就沒有了後面的一切。同樣,作為學生的我們也需要空出閑暇來認真研究數學,如果連每天的作業都難以按時完成,那麼還哪說得上去破解數學的難題呢?
數學的發展還很長久,還有許多路要走,我們就像牛頓說的那般,只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在我們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數學的無窮魅力就埋在這裡面,等著我們去發掘,等著我們去探索。
『肆』 數學家的小故事簡短
1、陳景潤:
陳景潤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家。他不愛逛公園,不愛遛馬路,就愛學習。他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在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發現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大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在青年時代,他便對劉歆、張衡、王蕃、劉徽等人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駁正了他們的錯誤.以後他繼續鑽研,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極有價值的貢獻.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數的圓周率,便是他其中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歷法方面,他曾將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為止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文獻資料,全部整理了一遍,並且通過親自觀測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驗證.他指出當時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編定的歷法有許多嚴重的錯誤.因此他便開始編制另一種新的歷法。
『伍』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創業家600字作文,急用謝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當醫生,有人想當老師,有人想當歌星……而我的理想則是當一名數學家.你可能認為數學家跟為人民做貢獻關系不大,其實關系非常緊密.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一下就從班上十幾名跳到了前幾名,並且幾乎每次都得優.我還被你評為了「小小數學家」.聽老師說現在學校都找那些數學好的同學到他那裡上學.從那時起一顆理想的種子就悄悄地在我心裡發芽了.像華羅庚、高斯這樣的數學天才,我都非常佩服,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數學家,解決各種遇到的數學難題,讓所有難題都得到解答.雖然解一個題甚至就找一個特殊數字都可能就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但我不會退縮.現在我要更認真的學習,多做一線題目,為以後的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了數學家這個理想,我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是金子總會發光,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實現理想,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我曾有過許多理想:當老師、軍人、廚師、醫生…… 而如今,我卻想當一名普通的數學家,去研究各種類型的怪題.
這理想並非家裡人對我的期望,而是我的一個愛好.沒錯,我很喜歡數學,雖然我的語文、英語成績都不差,但對數學,我可是情有獨鍾.每次做奧數時,我彷彿是身穿戰服將軍,帶領我的「士兵」(數字、線段)去攻打城堡,而我所佔領「國家」、「城堡」就等於我的知識面.我總和媽媽研究解題方法.有一次,我打敗了媽媽.
這天,我在《現代小學生報》,數字魔方中發現了一道奇特的數學題,我便邀請媽媽和我共破難題我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來.二十分鍾後,媽媽輕松一笑:「ok!」「這么快.」我不敢相信.「認輸吧!」媽媽說.我決不認輸.十分鍾後,我終於想出得數.一對!76個,92個,奇怪怎麼相差16個?一看,原來媽媽把第二次的「少2個」看成了「多2個」.「哈!我勝利了!」我興奮極了.
.我與媽媽商量好,看誰先攻下「城堡」誰就勝利!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這題的難度不小.題目是:有一筐蘋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個,第二次取出餘下的一半少2個,筐中還剩20個.問筐中原來有蘋果多少個?我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來.二十分鍾後,媽媽輕松一笑:「ok!」「這么快.」我不敢相信.「認輸吧!」媽媽說.我決不認輸.十分鍾後,我終於想出得數.一對!76個,92個,奇怪怎麼相差16個?一看,原來媽媽把第二次的「少2個」看成了「多2個」.「哈!我勝利了!」我興奮極了.
從那以後,我更喜歡數學了.為了以後能當數學家,從現在開始打好基礎.學好數學、語文、英語.
我堅信,只要從小打好基礎,樹立一個人生目標,盡力向目標奮斗.一定可以實現理想.讓理想飛起來吧
『陸』 華羅庚寫的一首「同是一粒豆,兩種前途栽。陰濕覆蓋中,養成豆芽菜。」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分太少了
『柒』 數學家的名人軼事讀後感600字!
你雅中的吧,我也是
這是我提問的得到的答案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他們何嘗沒有這樣的精神呢!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實,學習數學並不難,數學王子高斯曾有三大秘訣:1.善於觀察 2.善於動手 3.善於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喜愛數學,就一定能學好數學!如果我們像數學先輩們那樣努力,數學一定又能有新的突破!
行不?
『捌』 《數學家的眼光》讀後感500字
數學家的眼光讀後感 範文一
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數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並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數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數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嘆!
用圓規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麼可能呢?若按照常規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但是在只能用圓規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個中空的圓罐子,將紙捲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後,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小學的數學問題又能看出什麼呢?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麼笨的方法干什麼?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麼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學常識中看出復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在數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學問題。數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於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掘,會發現數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數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學的影子,那麼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學,喜歡上數學。這樣,數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數學家的眼光》讀後感範文 二
《數學家的眼光》是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寫給中學生的一本科普讀物,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科普讀物。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只是遲遲沒有寫讀後感,因為我覺得每讀一篇文章都能夠感覺到數學的奇妙,數學家眼光的犀利,知識的神奇聯系,那種感慨不是一時半會能用語言描述清楚的。這幾乎是我所有書籍里最喜歡的一本書了,張景中院士講到的數學總是深入淺出,出神入化,讀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樣,奇妙無窮!讀過一遍仍然想著繼續讀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現在要寫一寫讀後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個知識點說一說自己的感想了。
數學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東西只有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才會感興趣。這里不妨就說說生活中的數學吧--洗衣服中的數學。普通人覺得洗衣服哪有什麼數學問題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嗎?數學家可不這樣想,首先是世界范圍內水資源的緊張要求節約用水,其次,我覺得數學家的生活總是很精緻,他會考慮怎樣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凈的衣服。這就引出了數學問題,當然數學家是很不喜歡含含糊糊的,首先把問題理清楚,把現實問題轉化為純數學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了,也就是利用數學思想和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
首先要把現實的問題量化。假如現在衣物已經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經差不多了,再擰一擰,當然不可能完全擰干。設衣服上還殘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來漂洗,怎樣才能漂洗的更干凈?書中就每一個方案給出了詳細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終衣物上的污物殘留量是原來的1/21。如果分兩次漂洗,情況就比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減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減少到1/96,如果兩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會減少到原來的1/121,。當然可以分別計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凈程度。最後得出一個干凈程度關於清洗次數和用水方案的關系式,就會分析的更徹底,更明了。不過是不是洗的次數越多就越干凈呢?不完全正確,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正確標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麼漂洗,污物量都不會比原來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實際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時間耗費和衣物磨損在考慮進去的話那就是一個新的更復雜的數學模型了。仔細分析,還會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結論,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話自已一定要親自看看原書,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張景中院士一定會讓你有種暢游數學海洋的歡快感覺。
看,典雅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影子。正所謂真理無處不在啊。看來,精緻生活還是需要數學來點綴。
望採納
『玖』 急求數學家故事、數學史!!!!!一篇不少於600字,需要五篇
阿基米德(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 阿基米德
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出生在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城。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義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帝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力場所。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以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愛數學。大概在他九歲時,父親送他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念書,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的知識、文化中心,學者雲集,舉凡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的研究都很發達,阿基米德在這里跟隨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學習,包括有名的幾何學大師—歐幾里德,因此奠定了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
芝諾生活在古代希臘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學生和朋友.關於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柏拉圖在他的對話《巴門尼德》篇中,記敘了芝諾和巴門尼德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去雅典的一次訪問.其中說:「巴門尼德年事已高,約65歲;頭發很白,但儀表堂堂.那時芝諾約40歲,身材魁梧而美觀,人家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鍾愛的了。」按照以後的 芝諾
希臘著作家們的意見,這次訪問乃是柏拉圖的虛構.然而柏拉圖在書中記述的芝諾的觀點,卻被普遍認為是相當准確的.據信芝諾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辯護.但是不象他的老師那樣企圖從正面去證明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靜」不是「動」,他常常用歸謬法從反面去證明:「如果事物是多數的,將要比是『一』的假設得出更可笑的結果。」他用同樣的方法,巧妙地構想出一些關於運動的論點.他的這些議論,就是所謂「芝諾悖論」.芝諾有一本著作《論自然》.在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中,當芝諾談到自己的著作時說:「由於青年時的好勝著成此篇,著成後,人即將它竊去,以致我不能決斷,是否應當讓它問世.」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Proclus)在給這段話寫的評注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芝諾的著作久已失傳,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辛普里西奧斯(Simplici-us)為《物理學》作的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 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尤為著名. 關於芝諾之死,有一則廣為流傳但情節說法不一的故事說,芝諾因蓄謀反對埃利亞(另一說為敘拉古)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處死.
~~~~~~~~~~~~~~~~~~~~~~~~~~~~~~~~~~~~~~~~~~~~~~~~~~~~~~~~~~~~~~~~~~~~~~~~~~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20年曾來中國講學。1938—1944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講學。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哲學上,早期為新實在論者,20世紀初提出邏輯原子主義和中元一元論學說。在數學上,從事過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羅素悖論」曾對20世紀的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其與懷特海的巨著《數學原理》中提出的邏輯類型論成功的解決了包括羅素悖論在內的不少悖論,並且成為人類數學和數理邏輯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這本巨著使羅素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在教育上,主張自由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在政治上,反對侵略戰爭,倡導和平主義。重要著作有《哲學原理》、《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學史》、《論教育》等。
人物生平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20世紀著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著作達40餘部,論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樹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 孤獨的童年 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特雷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伯爵兩次出任首相,是爭取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通過的領導人。羅素兩歲時他的母親死去,大約一年後他的父親和姐姐也謝世了。祖父祖母自願承擔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羅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義政治觀點,常教導羅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祖母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嚴格簡朴的家教使得羅素備受壓抑,他每天早上要用冷水沐浴,大人從來不給水果,也從來喝不到啤酒,因此少年時代的羅素性格內向,他沒有被送到學校讀書,從小由外籍保姆和家庭教師照顧,學習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羅素的祖父有一個藏書極為豐富的圖書館,他經常藏身其中廣泛吸收文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他有勤於思考的習慣,這無疑受其祖母的影響。他自己也承認,從五歲起他就感到生活的無聊而常常獨步於園中,有時還因厭倦而有自殺的念頭,羅素的童年生活為他的孤僻、高傲、多疑、易變的性格以及特有的依賴性思想形成提供了孽生的神經因子和原始土壤。 羅素11歲時,跟著他的哥哥學習歐氏幾何學,當時他只能接受定義,卻懷疑公理的可靠性。這種懷疑決定了羅素哲學生涯的風格和目標,即以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求「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從而進入空氣清新、思想活躍的教育園地。然而老師對他影響不大,倒是與同學的交往使他受益頗深。不久,他同學校的著名人物懷特海、莫爾、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結識,很快他便成為他們中間最受歡迎的一員。在第三學年時,羅素雖以優異成績通過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念這種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視基礎理論證明的數學了,改學哲學。他立志要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獻身於哲學事業。 羅素大學剛畢業時,深信黑格爾、康德的哲學。1893年他寫了數學哲學論文《論幾何學基礎》,試圖修補康德所謂的時空形式是先天綜合判斷的理論。這使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研究員的資格。 當時德國的數學理論非常先進,正醞釀著一次根本性的變革。當羅素深入掌握了這些理論之後,他斷然放棄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義觀點,轉向實在論,決心尋求一種正確的數學理論。 1900年7月,遇到象徵邏輯創始人皮諾。羅素讀了皮諾的著作,他感到許多問題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懷特海合寫《數學原理》,並於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這部書在邏輯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從此,邏輯脫離哲學而獨立,後來德國的大學就把數理邏輯歸入數學系。凡此都證明了羅素的特殊地位。 羅素發現人們力圖用邏輯學為數學奠定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有一個常常用來說明其他概念的基礎概念「總類」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論」學說,又稱「羅素悖論」。為了證實「羅素悖論」,許多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出各種理論方案,都解釋不通。羅素本人也中斷《數學原理》的寫作,對此作進一步研究。後來他提出「類型論」來解釋這種現象。「類型論」的影響也很大,它促使數學家認識某些詞語和語義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著羅素本人的另一種哲學思想,即邏輯原子主義的原理。 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世界是由一些簡單的特殊事實構成的,它們只有簡單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簡單的關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題的實質的途徑是分析,直到無可再分析的「邏輯原子」為止。邏輯原子並不是小粒的物質,而是構成事物的所謂觀念。羅素的這一套理論,對20年代中葉出現的維也納學派以及30年代出現的邏輯語義學有著巨大的影響。 羅素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論」。大意是構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純粹的心,又不是純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非心非物、對於心物都取中立態度的東西。這種中立的事物有時指事件,有時又指感官和材料,這種「世界材料」是構成心物最原始的東西。這些觀點都體現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兩部著作中。 羅素一向熱衷於政治理論的探討,並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結婚之後,同妻子一起旅遊了歐洲大陸,他研究了經濟和德國社會的民主,並盛贊《共產黨宣言》和三大卷《資本論》都是極富文採的偉大名著。當時他與社會民主黨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李卜克內西都有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積極從事反戰活動。他參加了禁止徵兵協會,發表了一系列呼籲和平的演講,對拒絕參加罪惡戰爭的人給予真誠幫助。1916年因為撰寫反戰傳單被罰款100英鎊,由於其拒付,法庭就拍賣了他在劍橋大學的圖書作抵押。隨後三一學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職。1918年,他又給反戰報紙寫社論,因「侮辱同盟國」而被監禁6個月。鑒於其名聲,他被判決在布里克斯頓監獄中的一個小屋中寫作和研究。戰爭結束後,羅素訪問了蘇聯,會見了列寧、托洛茨基和高爾基,他對共產主義者信仰的目標表示同情,但也對蘇聯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方式表示憂慮。1920年8月,羅素訪問了中國。他一貫同情被壓迫民族。在英布戰爭中,他站在布爾人一邊,為此他在英國貴族中極為孤立
波恩哈德·黎曼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 。1826年9月17日生於漢諾威布列斯倫茨,1866年7月20日卒於義大利塞那斯加 。1846年入格丁根大學讀神學與哲學,後來轉學數學,在大學期間有兩年去柏林大學就讀 ,受到 C.G.J.雅可比和P.G.L.狄利克雷的影響。1849年回格丁根。1851 年獲博士學位 。1854 年成為格丁根大學的講師,1859年接替狄利克雷成為教授。 1851 年論證 了復變 函數 可導的 必要充分 條件( 即柯西-黎曼方程) 。藉助狄利克雷原理闡述了黎曼映射定理 ,成為函數的幾何理論的基礎。1853年定義了黎曼積分並研究了三角級數收斂的准則。1854年發揚了高斯關於曲面的微分幾何研究,提出用流形的概念理解空間的實質,用微分弧長度的平方所確定的正定二次型理解度量,建立了黎曼空間的概念,把歐氏幾何、非歐幾何包進了他的體系之中。1857年發表的關於阿貝爾函數的研究論文,引出黎曼曲面的概念 ,將阿貝爾積分與阿貝爾函數的理論帶到新的轉折點並做系統的研究。其中對黎曼曲面從拓撲、分析、代數幾何各角度作了深入研究。創造了一系列對代數拓撲發展影響深遠的概念,闡明了後來為G.羅赫所補足的黎曼-羅赫定理。
編輯本段主要成果
在1858年發表的關於素數分布的論文中,研究了黎曼ζ函數,給出了ζ函數的積分表示與它滿足的函數方程,他提出著名的黎曼猜想至今仍未解決。另外,他對偏微分方程及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有重大貢獻。甚至對物理學本身,如對熱學、電磁非超距作用和激波理論等也作出重要貢獻。黎曼的工作直接影響了19世紀後半期的數學發展,許多傑出的數學家重新論證黎曼斷言過的定理,在黎曼思想的影響下數學許多分支取得了輝煌成就。黎曼首先提出用復變函數論特別是用ζ函數研究數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開創了解析數論的新時期,並對單復變函數論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
~~~~~~~~~~~~~~~~~~~~~~~~~~~~~~~~~~~~~~~~~~~~~~~~~~~~~~~~~~~~~~~~~~~~~~~~~~
Brook Taylor
18世紀早期英國牛頓學派最優秀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國數學家泰勒(Brook Taylor),於1685 年8月18日在米德爾塞克斯的埃德蒙頓出生。1709年後移居倫敦,獲法學碩士學位。他在171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於兩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即1714年)出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四年後因健康理由辭退職務。1717年,他以泰勒定理求解了數值方程。 最後在1731年12月29日於倫敦逝世。
泰勒的主要著作
泰勒的主要著作是1715年出版的《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書內以下列形式陳述出他已於1712年7月給其老師梅欽(數學家 、天文學家)信中首先提出的著名定理--泰勒定理:式內v為獨立變數的增量, 及 為流數。他假定z隨時間均勻變化,則 為常數。上述公式以現代形式表示則為:這公式是從格雷戈里-牛頓插值公式發展而成的,當x=0時便稱作麥克勞林定理。1772年 ,拉格朗日強調了此公式之重要性,而且稱之為微分學基本定理,但泰勒於證明當中並沒有考慮級數的收斂性,因而使證明不嚴謹, 這工作直至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才由柯西完成。 泰勒定理開創了有限差分理論,使任何單變數函數都可展成冪級數;同時亦使泰勒成了有限差分理論的奠基者。泰勒於書中還討論了微積分對一系列物理問題之應用,其中以有關弦的橫向振動之結果尤為重要。他透過求解方程 導出了基本頻率公式,開創了研究弦振問題之先河。此外,此書還包括了他於數學上之其他創造性工作,如論述常微分方程的奇異解,曲率問題之研究等。 1715年,他出版了另一名著《線性透視論》,更發表了再版的《線性透視原理》(1719)。他以極嚴密之形式展開其線性透 視學體系,其中最突出之貢獻是提出和使用「沒影點」概念, 這對攝影測量制圖學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另外,還撰有哲學遺作,發表於17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