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故事觀後感800字
1.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700
讀後感之家:《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還有誰會來救你。
——題記
我不是一個影迷,但對《肖申克的救贖》卻近似瘋狂般的迷戀,那是故事背後精神的洗禮。
影片講述了一個被誣陷謀殺自己妻子與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里,他非凡的氣質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並逐漸與他結為好朋友。安迪總是以一種沉默冷靜的方式全力維護自己作為正常人應該擁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以他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助獄卒們安全的逃稅,幫典獄長洗黑錢,以此來換取他們對囚犯、對自己輕微的寬松。他為爭取獄內圖書的擴建不厭其煩的給州長寫信,並在幾年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後來,他從一個新來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殺的真相後便向典獄長申訴,然而典獄長不但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殺了那個知情人,只為了留住安迪,滿足他對金錢無休止的貪欲。安迪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救的道路——天時地利,安迪成功的穿過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來到自己嚮往的世界。
希望只會給予那些心懷希望的人,安迪說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他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人生終有兩件最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在我們最難熬無助時支撐我們堅強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來到大學,常會有迷茫,有時看到身邊同學瀟灑的生活著,每天睡到自然醒,隨意上課,隨意玩耍,沒有對自己的約束。而自己雖然嚴於律己,每天在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卻沒有成就感。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從安迪的故事中,堅定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和啟迪。
人生並非平坦,社會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環境的差異,縱不能成為放棄希望、放棄信念的借口。起點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變它。有些鳥兒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摘自讀後感之家》
2. 求肖申克的救贖的影評, 中文的 ,大概800字左右 謝謝啦
最近看了《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電影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了。影片主要講述主人公安迪因被律師陷害,以謀殺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入獄,獄中安迪沒有放棄希望用二十年,挖了一條從地獄到達天堂的路。影片整體朴實,沒有太多的感情糾葛,側重描述了安迪和瑞德之間的友誼,其它的為陪襯,影片用故事情節吸引觀眾,尤其是影片的結尾:安迪用小釘錘在房間里挖了一條秘道,不動聲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逃了出去,真是讓人大快人心,邪惡的勢力最終還是被打垮了,是部具有深刻內涵的影片。其中有一個場景想特別講一下,一個有關音樂的場景。
場景:
安迪從政府捐贈的圖書中找到兩張歌劇唱片,拿到監獄的廣播站中,打開音樂並將門鎖上,打開播放器,監獄里響起了義大利的音樂,優美的聲音在空中回盪,監獄里的人這時都靜下來聆聽(包括醫療室里的人),而安迪卻因為這件事情被罰禁閉兩周。
該場景呼應了主題「救贖」因為音樂,是音樂解救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內心的苦悶被釋放出來並產生了對自由、希望的嚮往,希望的種子埋在了人們的心裡。從攝像構圖上講:該場景在拍廣場中的人群用了俯拍和側拍攝像從左往右移動再向上移動,緩緩的推進。拍安迪時用正拍,且近拍了安迪坐在椅子上從容的笑。色彩灰色基調,沒有華麗的色彩,平實、真切。該場景反映了安迪對自由的追求,對生活的希望。通過巨大的高音喇叭播放歌劇,讓犯人感覺監獄里有高牆 與體制阻擋不了的東西——希望
我對該場景的感受:
記的影片中有這樣的話「記住,希望是件好事,也許人間至善,而且美好的食物永不消失」、「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自己」從這兩句話中,我們都能體會到自由和希望,而義大利的音樂把這種信念傳播給了監獄中的人,面對絕望,有人選擇死,這意味著一種解脫 ,然該場景引導觀眾往追求希望方向想,而監獄中的人同瑞德一樣對希望懷有恐懼--因為他們也曾擁有希望。但他們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時候,這也正是使我們消極生活的原因,而監獄中的「體制化」讓他們的希望磨滅,就是現在社會我們不也是每天都在過著體制化的生活,吃飯—上課—睡覺—吃飯—上課—睡覺,或工作—回家—做飯—吃飯—睡覺,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過去,和在監獄中差不多。影片中的安迪卻一直存有追求自由的心,他感染了我,我想活著就該有希望,就該有夢想!
3. 跪求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一篇,要求800字 從心理學角度去寫~~『跪求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期待,但每個人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變得習慣。當習慣了,究竟是改變還是不改變?
被冤入獄的銀行家安迪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19年後終於逃離了「肖申克監獄」,也逃離了這個有形建築中的「無形體制」——《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從1994年流傳至今的影片,依然讓人回味。
影片並沒有告訴人們答案,但在影片中,有人在改變,也有人在習慣。不能說哪種就是最好的選擇,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影片中的「肖申克監獄」隱喻著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對於在監獄里呆了50年的老托馬斯來說,改變意味著毀滅;但對於年輕而富於激情的安迪來說,改變則是一種救贖。
習慣這個東西,對於已經習慣的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於尚存一絲改變信念的人來說,似乎有些「可怕」。因為這個時候,要面對的「敵人」就是自己。外界的壓力是強加的,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習慣,卻已滲透到自己身體甚至骨子裡。如果要改變習慣,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對於芸芸眾生,這是何其艱難的一件事。
習慣意味著熟悉、意味著安全、意味著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著重復、意味著枯燥、意味著缺乏創新、意味著缺少激情……習慣無所謂好與壞,只是在於人們的需求。對於需要安全的人來說,習慣就是「天使」;對於需要激情的人來說,習慣就是「魔鬼」。而天使與魔鬼,往往只存在於一念之間。
《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斯蒂芬•金這位懸疑大師也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追求自我的人生並非只是一個夢想,只是在於自己怎麼去做。不管結果怎麼樣,這個過程很重要。
當然,如果安迪逃跑失敗,一切又會像從前一樣,等待他的或許是更為殘酷的懲罰。但是,如果沒有嘗試,又有誰會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呢?
因此,習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了「習慣」。或許正如影片台詞所說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4.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自由。不僅僅是身體的自由,還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為獄友們爭取來了冰鎮啤酒,自己卻不喝,只是躺在屋頂上沉思微笑。有人認為這段是安迪在自我實現,自我滿足,說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認為這段表達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雖然他是犯人,他有許多行動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絕心靈上的被監禁,他尋求一切可以釋放自己心靈的機會。當安迪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後的敘述,那最後的排比,實在是太棒了,那麼自然平實,卻又那樣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擁有自由是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給我一個背包,一張單程車票,一個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們是如此幸福,因為我們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擇,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著。這樣的我們是不應該煩惱的,因為擁有人生最寶貴的東西,自由,路就在腳下,無論平坦還是崎嶇,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標前進。
最後,就是友誼。影片中沒有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有的就是監獄中男人的友誼。安迪和瑞德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干凈。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想這也預示著這部電影並不比其他的好萊塢電影以悲劇結束,而是以安迪和瑞德兩個人在外面世界的重遇而結束。
影片的結尾:湛藍的天空下是蔚藍的廣闊的大海,沙灘邊是一條小船,兩個老朋友終於在陽光明媚的海濱相逢,彼此都很愉悅地相互微笑著„„
當我們在絕望的谷底,上帝在哪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周圍的環境而活還是為了自己而活。
5.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人教0801班周祥
學號:08429144
國慶假期,利用晚間的時間,認認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一遍。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內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開始學著去懂得「希望與生活」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融洽在一起的這組關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無論是從影片本身,還是以我個人的閱歷,用盡自由與未來為代價,我想,我是承擔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起初,我是很難知曉他的希望,他的精神來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漸進行,直到結局慢慢到來。
十年,二十年,以我現在的年齡也僅僅是經歷過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認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給了一個紅章,一個瑞德申請假釋駁回的紅章。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很多的時候,我是不怎麼愛看電影的,因為我覺得電影讓人不像人了。幾十年的光陰,在電影里,只是兩個多小時而已,每一個十年只是換來了一個紅章。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彷彿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像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典獄長對安迪說,讀《聖經》能獲得救贖,信上帝能獲得庇護。然而罪人還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說他多麼偉大,一定要辯稱上帝多麼萬能,倒不如去實實在在感謝一個人,感謝一個真實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么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看完全集,我才開始懂得二十年並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監獄里呆著的時間。以他向州議會申請圖書館資金的毅力,若是他用來辯解自己,或者說用來說明自己的無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沒有,他沒有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後才慢慢的開始明了:他是為了對妻子贖罪,一次他認為需要的,一場用盡他的青春與未來的對愛的救贖。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獄長的不是那個洗黑錢的典獄長,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頓的那顆橡樹下面。僅在開篇的時候驚鴻一現的安迪的妻子,其實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贖的對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與未來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遲來的愛,贖的是一世難以再來的情。二十年後,當安迪認為他會結束這種一定空間救贖的時候,他還是要囑托他的朋友——瑞德,去當年他與妻子歡樂的故地看看。也或許,瑞德在那裡才獲得的自由才是本應該屬於安迪自己要獲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著一些遺憾。盡管安迪一直在救贖,但是最後關頭他畢竟還是逃避了。他自己沒有勇氣守著橡樹,沒有勇氣在當年的家呆著,帶著因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發,他也只是選擇了去到那個沒有「回憶」的太平洋海邊。或許有人會說他還是囑託了瑞德去了啊,但是畢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實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靈魂。最終的救贖也是通過他,通過最後瑞德與安迪的見面才完成的。但是現實呢?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靈魂與肉體分離,做到在心靈深處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夠有幾個人呢?
在觀看影評的時候我才發現,最後安迪與瑞德的相會是製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說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這加上去的神來之筆,為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環與永恆的魅力。
人的一輩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獄長」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這種來自自己的心底,來自靈魂,來自愛的救贖又會有多少呢?從這個角度能講,其實安迪是幸福的。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一部美國電影能引起這么多非美國這個國家,這個種族的人群的共鳴的原因之一吧。畢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個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歡的石頭一樣:每一顆都不盡相同,每一顆又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二十年,而其實應該是一種心靈,一種靈魂,一種很難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永恆。壓力與時間,給安迪的不僅不是枷鎖,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給了他一種不朽與輝煌。
原本,我是認為生命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沒有什麼會成為誰的唯一與永恆。但是我錯了,我錯了太離譜,也錯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盡我們的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間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時候,這個時間點不知道我們是該為他們慶幸還是悲哀......
不管這電影還有什麼偉大之處,也不管多少的影評家會如何從所謂的專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評,我只想說,在這個時刻,我是願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給安迪,給安迪的妻子,給有愛,能愛與被愛著的一切生命。用對待上帝的虔誠為他們由衷的喝彩。
有愛,有一切!
有愛,人人都是上帝!
6. 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要1000字左右啊...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註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於監獄高牆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築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裡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性格沒有稜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習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習慣。平時,我們依靠習慣生活,也在超越著習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習慣性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後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台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後悔,但並非受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芸芸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習慣性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愛錯或沒有愛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鍾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傑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由、友誼和愛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是奮進,是堅持還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是勵精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7. 肖申克的救贖定位效應800字左右
讀後感之家:《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800字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還有誰會來救你。
——題記
我不是一個影迷,但對《肖申克的救贖》卻近似瘋狂般的迷戀,那是故事背後精神的洗禮。
影片講述了一個被誣陷謀殺自己妻子與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里,他非凡的氣質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並逐漸與他結為好朋友。安迪總是以一種沉默冷靜的方式全力維護自己作為正常人應該擁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以他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助獄卒們安全的逃稅,幫典獄長洗黑錢,以此來換取他們對囚犯、對自己輕微的寬松。他為爭取獄內圖書的擴建不厭其煩的給州長寫信,並在幾年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後來,他從一個新來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殺的真相後便向典獄長申訴,然而典獄長不但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殺了那個知情人,只為了留住安迪,滿足他對金錢無休止的貪欲。安迪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救的道路——天時地利,安迪成功的穿過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來到自己嚮往的世界。
希望只會給予那些心懷希望的人,安迪說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他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人生終有兩件最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在我們最難熬無助時支撐我們堅強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來到大學,常會有迷茫,有時看到身邊同學瀟灑的生活著,每天睡到自然醒,隨意上課,隨意玩耍,沒有對自己的約束。而自己雖然嚴於律己,每天在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卻沒有成就感。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從安迪的故事中,堅定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和啟迪。
人生並非平坦,社會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環境的差異,縱不能成為放棄希望、放棄信念的借口。起點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變它。有些鳥兒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8.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作文800字,thanks
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在影片在外,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
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悲劇,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於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定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不是最初的那個,而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
不知道來自何方的勇氣,不知道從哪裡到來的希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洗黑錢,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通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同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特別豐富的。而最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過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理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麼願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希望,前方彷彿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像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 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裡砸出了這么一個洞,一個關於希望的洞罷了。
看完全集,我才開始懂得二十年並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監獄里呆著的時間。以他向州議會申請圖書館資金的毅 力,若是他用來辯解自己,或者說用來說明自己的無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沒有,他沒有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後才慢慢的開始明了:他是為了對妻子贖罪,一次他認為需要的,一場用盡他的青春與未來的對愛的救贖。
在影片中,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頓的那顆橡樹下面。僅在開篇的時候驚鴻一現的安迪的妻子,其實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贖的對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與未來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遲來的愛,贖的是一世難以再來的情。二十年後,當安迪認為他會結束這種一定空間救贖的時候,他還是要囑托他的朋友——瑞德,去當年他與妻子歡樂的故地看看。也或許,瑞德在那裡才獲得的自由才是本應該屬於安迪自己要獲得的自由。
他自己沒有勇氣守著橡樹,沒有勇氣在當年的家呆著,帶著因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發,他也只是選擇了去到那個沒有「回憶」的太平洋海邊。或許有人會說他還是囑託了瑞德去了啊,但是畢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實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靈魂。最終的救贖也是通過他,通過最後瑞德與安迪的見面才完成的。但是現實呢?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靈魂與肉體分離,做到在心靈深處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夠有幾個人呢?
為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環與永恆的魅力。
人的一輩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獄長」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這種來自自己的心底,來自靈魂,來自愛的救贖又會有多少呢?畢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個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歡的石頭一樣:每一顆都不盡相同,每一顆又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贖的不僅是二十年,而其實應該是一種心靈,一種靈魂,一種很難言明卻又實實在在的永恆。壓力與時間,給安迪的不僅不是枷鎖,很大程度上,它們其實正是給了他一種不朽與輝煌。
原本,我是認為生命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沒有什麼會成為誰的唯一與永恆。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盡我們的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間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電影的最後,當兩個在囹圄之中呆了幾十年。的人擁抱到了一起,當他們還需要去思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