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革命故事聽後感200字

革命故事聽後感200字

發布時間: 2020-11-24 15:43:20

A. 革命故事的讀後感30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革命英雄的故事》的書,書里有許多精彩紛呈感人至深的故事,無數的革命前輩用熱血與生命換來一場場對敵斗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解放,讓我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

「為人民服務,死比泰山重」的張思德,他不怕吃苦,寧願犧牲自己,也要讓別的戰士不用生命去冒險的高尚品質讓人非常感動。1933年10月,張思德懷著保衛家鄉、解放窮人的信念,參加了紅軍。張思德所在的紅軍翻過大雪山,走出了沼澤地,那時候張思德已經三次負傷,兩頰深陷面容憔悴,身體非常虛弱,但每次只要有送信的任務,他總是搶著做,就算讓自己多吃點苦,也要讓別的戰士減輕負擔。為了戰勝無情的飢餓,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聖任務,黨組織發出了「嘗百草」的庄嚴號召,張思德每次看見一種草都讓自己先嘗嘗,無毒再叫同志們吃,經常暈倒、嘔吐,但還是堅持了下去。一天,小白和張思德在挖窯,挖了一段時間後,眼看窯就要挖好了,為了保證質量,他倆開始整修,突然,窯頂上掉下幾片碎土,張思德眼疾手快,把小白推了出去,自己被整個埋在了塌下來的土裡邊,並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年僅二十九歲。

此外,在這本書中還記載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的一個個英雄人物,像「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身經百戰敵膽寒的張雲逸,「劫法場搶出來的將軍」劉志堅等等,在他們心中,他們的信念是偉大的,他們的信念無異於把自己變成一塊「長城」上的磚,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鑄就新的長城。

「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閃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島上徹夜不息的明燈。信念讓你為了擺脫飢寒交迫的日子而奮發圖強……」是啊,這段話寫得真好,信念就是如此,古代曾有文人墨客寫道:「人固有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些革命烈士就是重於泰山的人!

對於我來說,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並培養自己勇敢的品質,長大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可以參考但不可以抄

B. 我聽老人講故事寫出自己的感想200字日記

記得小時候,聽老一輩人講故事,說夏天雨後走路時要小心,為什麼呢?因為不在意會碰到一隻金蛤蟆。這金蛤蟆會說人話的,是成了精的,會有求必應。老人也交待說,金蛤蟆只會給好心人碰到。於是,就想要做一個好心人,做一個善良人,好有機會碰到金蛤蟆。因此走路時真的很小心,生怕踩著了它們---------多年前,在我們的童年時,雨後池塘處處蛙,看見蛤蟆的可能性就跟看見青蛙的可能性是一樣大,不用懷疑的 聽了老人的故事,卻忘了問問他們,這會是真的嗎?只是私下裡在幼小的心靈里裝上了善良的種子,裝上了對生活的希望,然後出發了。當一個人在路上走的時候,看到一隻蛤蟆爬過,未嘗沒有過發財救難的希冀,也曾偷偷走近了去看,卻從來沒有發現有一個濕漉漉的蛤蟆是金鑄的,連是黃色的幾乎也沒有。------這感覺很像魯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寫的感覺是一樣的。先生寫道「聽說何首烏根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於是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可從來沒見過有一塊根像人形的」,--------我想先生當時的心裡是有些懊惱的吧,只是因為年齡小的緣故而忘了去責怪善講此類故事的大人,不懂得責怪他們把虛幻的夢傳染給少不更事的兒童,當 然後來知道是根本不用責怪的。--------在那個物質很貧乏的年代裡,就連大人們也得保住一點夢想吧,所以就借這么一個講故事的方式安慰處於貧窮中的孩子們,好給下一代一個對生活充滿希冀的夢,哪怕這個夢連他們自己也知道是不著邊際的。但誰又能不說當時這個夢多少是豐富了少年時的心呢?

C. 紅色革命故事讀後感五分鍾演講稿

紅色經典,不滅的精神 曾幾何時,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畔,響起了紅軍「嗒嗒」的馬蹄聲;曾幾何時,冰封雪蓋的夾金山上,駐扎著紅軍長征的營地;曾幾何時,峰峰如劍,直入雲霄的婁山關前,流傳著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從岷山到草地,從瑞金到湘江,從遵義到延安,二萬五千里的長途跋涉,紅軍保存了有生力量,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戰略性轉移,劍鋒直指日寇,血染華北,挽救民族於危亡。在茫茫的沼澤地,多少紅軍將士相繼倒下、卻義無反顧,他們的信念從不曾動搖;槍林彈雨中,多少革命前輩扎緊傷口重赴疆場,勇往直前,他們的靈魂永存。他們是英雄,是路標,他們是豐碑!我不能不被他們所感動和震撼。萬里長征路,是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經典。其中的血雨腥風、艱苦卓絕是和平年代的學子難以想像的。險惡的環境,糧食的短缺,後有追兵,前途漫漫。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和絕望。紅軍從艱難險阻中一步步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而長征留給後人的,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它蘊藏著一種精神,一種人類永恆追求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把目光投向自己,我們的人生不也像一次長征嗎?我們是即將攜筆從戎的國防生,無數次,我問自己,為什麼選擇軍人這個職業?無數次,我肯定了自己:這是為了理想和信念,為了人生的歷練。選擇軍旅,紅色的肩章意味著我們比普通大學生更多了一份責任與光榮;投身國防,我們任重而道遠。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的,是長征精神。它涵蓋了很多層面:面對學習和工作中的困難,首先要戰勝的是自己,戰勝自己的惰性,戰勝自己的恐懼,挑戰自我極限。面對家庭,朋友,同學間的矛盾,我想:更應該從大局出發,以誠信為本,協調人際關系,舍棄小我,成就大我。面對事業、成就、前途上的迷惑,必須堅韌頑強、勇於開拓,不達目的誓不退縮。正是這種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中國革命者前赴後繼,換來了中華民族的解放,迎來改革開放的春風,與時俱進、昂首闊步掀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七十年的風雨,七十年的追求,七十年的緬懷,七十年的奮斗。祖國已發生滄桑巨變,足以告慰先烈英靈。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萬里長征,紅色的經典,那英勇的足跡,深深鐫刻在人類追求解放的史冊中,為紅軍的後人們永遠銘記和傳承;那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激勵中國人民走向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輝煌未來。

雷鋒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簡家塘村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本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都被有錢人家霸佔了,不許窮人去砍。雷鋒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並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舉起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路過雷鋒的家鄉。雷鋒看見宿營的隊伍一住下來便向老鄉問寒問暖,還幫助老鄉挑水,掃地.買柴買菜按價付錢,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就從心底萌生了要參軍的願望。雷鋒找到部隊的連長,堅決要當兵,當連長得知他苦難的身世後告訴他還小,等長大了才能當兵,並把一支鋼筆送給了他,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保衛和和建設中國。一九五零年夏天,鄉政府保送孤兒雷鋒免費讀書。一九五六年夏天,從荷葉壩小學畢業,幾年裡,雷鋒克服困難,勤奮學習,受到師生的的一致好評。他幫助落後的同學,愛護集體的糧食,並與壞份子做斗爭,受到學校老師、同學和鄉親們的一致好評。在畢業典禮上,他上台發言,毅然要求留在農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一九五八年春天,雷鋒來到困山湖農場當了一個拖拉機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雷鋒來到鞍鋼做了一名C-80推土機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雷鋒來到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第二年夏季的一天,他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遼陽日報>>報道了雷鋒搶救水泥的事,贊揚他舍己為人的事跡.

雷鋒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了一年零二個月,曾三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次被評為標兵,十八次被評為紅旗手,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雷鋒經常應邀去外地作報告,他出差機會多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就多了,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裡。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志,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難怪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

百歲將軍孫毅的傳奇故事
2003年7月5日,德高望重、聲聞遐邇的老將軍孫毅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他活了整整100歲。提起孫毅,在軍界和青少年中無人不曉。年長的同僚稱他「孫鬍子」,年輕的軍人稱他「鬍子將軍」。
「孫鬍子」綽號的來歷
1920年10月,孫毅高小還沒畢業,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就離開家鄉出去找事做。就在那個時候,他把自己原來的名字——孫俊華改成了孫毅。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取「殺敵為果,致果為毅」的意思。
在舊軍隊中混了四五年,孫毅結識了一位後來對他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朋友———趙博生。那時孫毅在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參謀處做少校參謀,而趙博生是26路軍的參謀長。1931年12月14日,孫毅在趙博生的影響下參加了紅軍。參加紅軍後,孫毅入了黨,在紅軍學校擔任訓練部和俱樂部主任。每逢重大節日,學校都要舉行文藝演出,葉劍英校長常常親自拉二胡。有一次,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編了一個活報劇《活捉敵師長》,因為敵師長陳時驥蓄著小鬍子,而孫毅當時正留著鬍子,所以,挑演員時選了孫毅。於是,孫毅生平第一次登台演起了節目。演出很成功,趙品三半開玩笑地跟他說:「你千萬別剃掉鬍子,下次演節目還要找你!」孫毅的鬍子也果真再沒有剃,一直伴隨了他一生。嚴格的軍旅中是不允許留鬍子的。我軍的開國將帥中,被破例准許留鬍子的除孫毅外還有3位,他們是元帥賀龍、上將李克農、上將王震。孫毅有一次遇上了迎面策馬而至的總司令朱德和軍委參謀長劉伯承。朱總司令勒韁下馬問道:「為啥要留這鬍子?」孫毅回答道:「人遇到危難時,身上的油跑了,肉掉了,就這鬍子不跑,還一個勁地往上長。這鬍子的義氣,像人的精氣神,剃不得!」朱老總聽罷好一陣開懷大笑。最後,他囑咐孫毅,留下這鬍子,別人有意見,你就說是我朱德和毛澤東破例讓你留的。這兩件事之後,紅軍中「孫鬍子」的外號也就傳開了。

包八斤的班裡有個同學叫斯琴,生活非常困難,八斤不僅經常給予他多方面的幫助,還主動號召同學們募捐,為斯琴解決了學慣用品。有一年,小斯琴患了肺炎,先後在哲盟醫院和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這給本來就生活困難的斯琴增加了更大的負擔。八斤把自己買衣服的錢全部捐出去,還發出了倡議書。在八斤的號召下,全校師生和社會上的一些人加入資助行列,短時間內解決了斯琴的全部醫療費。
1993 年12 月9 日下午,哈日干圖飄起雪花,颳起大風,學校怕發生意外提前放了學。等同學們走後,八斤把所有門窗關好,冒著風雪往回走,忽然聽到風雪中有小孩的哭聲,他不顧一切朝哭聲跑去。在風雪中找了好長時間。他終於在一個沙灣里找到了迷了路被風雪吹走的小姑娘。當他將小姑娘背到她們家的時候,自己的手腳已失去了知覺。
1994 年12 月的一天,八斤與往常一樣最早來到教室里點著火爐復習功課。突然聽到外面的人們喊:「著火了!二年級教室著火了!」八斤跑出去一看,只見二年級教室房頂上燃起了大火,他奮不顧身脫掉棉襖沖進火海,兄弟班級的師生們也相繼趕來,奮戰了一個多小時,大火被撲滅。事後,他被蘇木和學校評為「在危險面前挺身而出的賴寧式的英雄學生。」
1995 年夏天,哈日干圖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襲擊。7 月21 日,參加了一上午抗洪救災勞動的八斤,乘下午的功夫去找老師商討假期作業的難題。當他走到半路的時候,聽到有小孩喊:「決來人啊,有人落水了!」八斤像離弦的箭一樣飛跑過去。看見路邊水渠里露著個人頭,原來是村裡11歲的阿木古朗不慎掉進了水中。八斤不會游泳,但毫不猶豫地潛入水中,他幾次將阿木古朗推上岸,可是又一次次地滑下去。最後,他用盡全部力量又一次推了上來,在岸上幾個孩子的幫助下,阿木古朗被救起,而八斤已卻精疲力竭地沉了下去。岸上的幾個孩子哭成一片,聽到消息的人們及時趕來救起了八斤。
八斤先後被評為通遼市「十名優秀少先隊員」、通遼市「百名優秀少先隊員」、內蒙古自治區「十佳蒙古族少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等。1995年他應邀參加了「通遼市優秀少先隊夏令營」活動。

D. 革命先烈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釗那種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見了作者的父親——李大釗早出晚歸地工作。為了保護共產黨,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燒掉了。局勢越來越嚴重,一群憲兵、偵探、警察把李大釗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媽媽和妹妹也被關進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釗臨危不懼,安定、沉著地和敵人作斗爭,直至被絞刑犧牲。

讀完文章,我對李大釗這位偉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種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臨危不懼的精神是多麼可貴,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了了兩,在那個戰爭的年代,有些人卻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錢財,背叛了黨,與敵人勾結,把一些黨的秘密和重要的資料傳給了敵人,造成了黨的巨大損失。他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不顧集體的行為是人們最痛恨的,是最可恥的。他們與李大釗相比,是多麼渺小、醜陋啊。

江姐和李大釗都是偉大的人,他們那種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去反思。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遠離我們中國這個地方,雖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對於自己的任務,自己的職責,我們又是否高度負責、竭盡全力去完成呢?我們要為別人照相,為集體著想,但我們絕不能為自己的方便,為自己的利益,而使別人、集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江姐、李大釗多麼的偉大,他們的死,是重於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壞事的人,他們的死才是輕於鴻毛的。而我們呢?我相信,只要我們對自己的任務、職責高度負責,盡心盡力卻完成,雖然不及泰山重,但也決不會比鴻毛輕,而是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一個榜樣,激勵著別人前進。

E. 革命先烈故事的感想和事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F. 跪求讀歷史故事寫感想(100—200字)

寫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情節真實生動,重點在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忠孝節義精神,今天看來,有些封建性的糟粕雖不值得提倡,但仍然覺得悲壯感人。

G. 一篇歷史故事讀後感2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H. 400字革命故事讀後感

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我閱讀一些愛國將軍和革命烈士的故事。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楊靖宇將軍的故事》。說起楊靖宇將軍,他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初十)出生於河南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初,為了配合北伐進軍,他領導確山縣農民舉行了武裝暴動。6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後在河南和東北地區,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並擔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東北反日救國總同盟會會長、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等職務。他曾先後五次被敵人拘捕,飽受折磨與摧殘,但總是堅貞不屈。1932年秋,中共滿洲省委決定派楊靖宇到南滿的磐石、海龍等地巡視工作,整頓黨所建的抗日武裝。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開始使用「楊靖宇」這個名字投身於抗日武裝斗爭的洪流。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想:楊靖宇率領革命隊伍,不僅要與幾倍、幾十倍的強敵苦戰,還要經受嚴寒、疾病、飢餓的考驗。他們常年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戰斗在冰天雪地中,經歷了異常艱苦的歲月。楊靖宇將軍是多麼偉大啊!他,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洗禮中依然勇往直前並且從不畏懼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我讀了<革命英雄的故事>這本書,我非常感動。他們都十分勇敢,面對殘酷的環境他們寧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劉志丹。

劉志丹在1903年冬生於陝西保安縣。他在青少年時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於是,他想改造社會,復興中華。通過努力,他考進了黃埔軍校。1926年他畢業了,之後隨軍東征,在這期間,他帶領著革命軍打土壕,分財物。這時敵人帶領大批部隊向革命軍發起了進攻。他帶領革命軍英勇阻擊,將敵人打了回去。惱羞成怒的敵人組織大批部隊再次攻擊,這次他們因為力量懸殊而失敗。

之後,他帶領著部隊在三交鎮展開戰斗,他的部隊從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順利,總是攻不下三交鎮。於是,他決定親自去指揮戰斗。結果,在指揮部隊發起進攻時,不幸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了左胸,傷到了心臟。在臨死前他讓其他戰士告訴政委,請他帶兵,一定要把三交鎮給攻下來。

他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撓,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我讀了《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釗那種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見了作者的父親——李大釗早出晚歸地工作。為了保護共產黨,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燒掉了。局勢越來越嚴重,一群憲兵、偵探、警察把李大釗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媽媽和妹妹也被關進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釗臨危不懼,安定、沉著地和敵人作斗爭,直至被絞刑犧牲。

讀完文章,我對李大釗這位偉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種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臨危不懼的精神是多麼可貴,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了了兩,在那個戰爭的年代,有些人卻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錢財,背叛了黨,與敵人勾結,把一些黨的秘密和重要的資料傳給了敵人,造成了黨的巨大損失。他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不顧集體的行為是人們最痛恨的,是最可恥的。他們與李大釗相比,是多麼渺小、醜陋啊。

江姐和李大釗都是偉大的人,他們那種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去反思。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經遠離我們中國這個地方,雖然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是對於自己的任務,自己的職責,我們又是否高度負責、竭盡全力去完成呢?我們要為別人照相,為集體著想,但我們絕不能為自己的方便,為自己的利益,而使別人、集體遭受更大的損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江姐、李大釗多麼的偉大,他們的死,是重於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壞事的人,他們的死才是輕於鴻毛的。而我們呢?我相信,只要我們對自己的任務、職責高度負責,盡心盡力卻完成,雖然不及泰山重,但也決不會比鴻毛輕,而是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一個榜樣,激勵著別人前進。

最佳答案
方誌敏(1899-1935)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1899年8月21日(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於江西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 方誌敏的事跡 1900年農歷八月十三日,方誌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陽縣湖塘村。湖塘村是一個優美的地方,村前是兩口水明如鏡的魚塘,一條小河流過村口的一座小橋,村後有座土山,長滿了高大的楓樹。 方誌敏的家很窮,每逢春天家裡都斷了糧,缸里的一點糧食還是跟財主家借的。剛剛三、四歲的小志敏餓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著媽媽的衣襟不斷地嚷:「媽媽!我餓,我餓啊!」小志敏看見財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饅頭,仰著頭問媽媽:「為什麼財主家的孩子有饅頭吃,我們家沒有呢?」媽媽只好回答說:「人家財主命好,有地又有錢;咱們命苦,要啥沒啥,孩子也跟著受罪!」小志敏聽了還是不明白,同樣是人,財主不幹活不流汗都吃白饅頭,爸爸累死累活都讓兒子餓肚子,這是為什麼?方誌敏7歲的時候,爸爸向財主借高利貸讓他上了私塾。 小志敏高高興興背上書包去上學了。一開始的幾天,小志敏覺得挺新鮮,老先生搖晃著腦袋,「子曰」、「詩雲」的念,學生們也搖頭晃腦的跟著念。時間長了,小志敏就不耐煩了,覺得沒什麼意思,坐在那兒老打瞌睡。 老先生見小志敏不好好念書,走過來揪著他的耳朵問:「我剛念的是哪一句?」小志敏直著脖子,說:「不知道!還不是老掉牙的舊書,我懶得聽!」 老先生氣得鬍子都翹了起來,拿起戒尺就朝志敏的手心打,一邊打還一邊罵:「我讓你不學聖人的書!」小志敏的手被打得又紅又腫,但他咬著牙一聲不吭。 回到家裡,媽媽看著兒子的手,心疼得流下了眼淚。小志敏說:「我明天不上學了,我放牛拾柴去。!」 爸爸正在抽旱煙,聽兒子嚷嚷不上學了,吐了一口煙,說:「哪有上學不挨老師打的,學還得上。供你念書,爸爸受苦受累還有個盼頭。不然,你也和爸爸一樣當個睜眼瞎,咱家這窮日子還有什麼指望改變呢!」 氣歸氣,小志敏還得去上學。只要爸爸、媽媽高興,這書還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歲的志敏在弋陽縣高小讀書,他在學校圖書室看了很多進步書籍,並組織了「九區青年社」,專門與土豪劣紳做斗爭。 當時,有個姓張的大地主想弄個「省議員」當當。他讓手下用錢去買選票,老百姓議論紛紛。方誌敏想,這個地主壞得很,頭上長瘡,腳底流膿,要是他當上了議員,不定要做出多少壞事。 為了阻擋姓張的大地主,方誌敏一夜沒睡覺,寫了一篇小字報:「張地主十大罪狀」,抄寫了好幾份,連夜貼在縣城最顯眼的地方。城裡的人都擠著去看小字報,拍手稱快。張地主氣得渾身發抖,派人把小字報撕掉,到處尋找方誌敏。 方誌敏的同學勸他找個地方躲一躲,說張地主有錢有勢,惹不起他。方誌敏笑著說:「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張地主終於找到了方誌敏。幾個狗腿子推搡著方誌敏,方誌敏被帶到了張地主家。 張地主歪在太師椅上,咕嚕咕嚕在抽水煙,迷著兩眼瞅著方誌敏說:「你就是方誌敏?」 方誌敏昂著頭不說話,心想,你知道還問什麼? 張地主又說話了:「你是學生,應該好好讀聖賢之書,不要瞎折騰。我找你來,想讓你寫個聲明,就說你受別人唆使,我是清白無辜的,怎麼樣?」 方誌敏搖了搖頭,張地主馬上翻了臉,把水煙袋往桌子上一扔,滿臉兇相,說:「我在弋陽城裡說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個螞蟻。」一個打手揍上來要動手,方誌敏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說:「我早給報館和警察署寫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將信寄出去。你殘害學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會知道。」 張地主一聽,一個十五、六歲的毛孩子還留了一手,真難對付。想來想去,如果把方誌敏打死,就會惹惱全省的人。還是咽下這口氣吧,只好一揮手,讓方誌敏走了。 方誌敏並沒有給同學留下什麼信,只是讓張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說出那套話。張地主最終沒有當上議員,方誌敏卻成了弋陽城裡有名氣的學生。 1918年,北洋軍閥段祺瑞賣國政府投靠日本帝國主義激起了群眾極大民憤。 這一天,弋陽高小的師生在操場舉行聲討段祺瑞賣國政府的集會。方誌敏平時最敬佩的一位青年教師劉老師,登上檯子演講。他慷慨激昂地說:「賣國政府把我們的國家一片片出賣,日本帝國主義又要鯨吞我們的神州。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抵制日貨。」說著,劉老師把平時用的日本牙粉,日本臉盆拿出來,一腳踩碎牙粉盒,又把日本臉盆用石頭砸碎。 同學們都被劉老師的愛國行動感染。方誌敏抬腿跑到宿舍,把他鋪的一床日本草席抱出來,跑上講台,點著一根火柴把日本草席點著說:「我向劉先生學習,堅決不用日貨。」

I. 讀革命故事的感想

放假前,學校推薦了兩本好書,其中《抗日英雄小故事》這本書尤其吸引我。書中記載了許多抗日戰士的英勇故事,如:巾幗英雄李林、狼牙山五壯士和死也不能倒下的吉鴻昌等,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解放事業的艱辛和不易。
我的爺爺曾經也是一位老八路,我從小就受過一點抗日愛國的教育。昨天我還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欣賞著一台大型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音樂會,聽著那一首首高亢的、激動人心的抗日歌曲,看著當年的烽火場面,剎那間,書中的人物彷彿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浮想聯翩。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和故事是「走向刑場——記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和「抗日民族小英雄王朴」。趙一曼多次受到敵人的殘酷拷打盤問,但她卻一聲不吭,寧死不屈,在走向刑場時還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而王朴和老百姓也非常堅強,誓死也不肯說出八路軍的槍彈,最後慘遭日本鬼子的殺害……
一件件一樁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想起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那血淋淋的事實,至今還遭到
日本當局的抵賴和否認。想到這里,我就義憤填膺,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我們現在做任何事都應該要有當年英雄那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最終使我們國家富強起來,讓日本人不小看我們,讓全世界人民對我們都刮目相看。

J. 劉胡蘭英雄事跡讀後感200字數限制

讀完《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篇文章,我的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劉胡蘭是多麼偉大啊,小小年紀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3歲啊,正是人生中最燦爛的時候啊,她卻在軍營里到處忙活,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我們現在正直13歲,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的是清閑、舒適的日子,我們怎麼能跟劉胡蘭比呢?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便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從此,她開始逐步了解「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道理,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兒童團。
有一回,八路軍把敵人的一個團給包圍了,縣婦女部長奉命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前線,劉胡蘭和幾名婦女想到前線去幫忙,隊里的首長奉勸她們說:「前線正在打仗,很危險,還是不要去的好。」劉胡蘭她們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們毅然要求到前線上去支援:「那些戰士們為了國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不怕,我們也不怕!」首長說服不了她,只得讓她們去幫忙。在戰場上,她們不僅救死扶傷,還幫戰士們運送炸彈,表現的一點也不比那些戰士們遜色,一直忙到天黑才撤軍回營。那時,她才13歲。
後來,劉胡蘭當上了雲周西村婦救會秘書。她就發動群眾與日本主義者斗爭,她經過重重的困難,在1946年6月時終於正式被中央批准為中國共產黨的候補人員。那時,她才14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