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故事的讀後感5o字
❶ 讀後感怎麼寫450字《林漢達講中國歷史故事集》
您好。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語言文字家林漢達編寫的《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共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韓信拜將、三顧茅廬、暗箭傷人、完璧歸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別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看了他一會兒,就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周圍的人都取笑他,還得了個外號,叫「鑽褲襠的」。韓信當時雖當眾受辱,可心懷大志,一心成就末來。後多虧遇到了承相蕭何,由於蕭何三番五次的向漢王劉邦推薦韓信,漢王同意重用,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智勇雙全後來他就成為了大英雄。
本書的內容雖是講述歷史,但故事情節卻深深的吸引著我,閱讀時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通過閱讀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一些歷史典故,豐富了我的文化知識。書里的每一個成語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特推薦大家都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陽光文學城,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❷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150字
這個寒假,我看了著名作家林漢達所編撰的《中國歷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對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和自己的心得。
1,它讀起來很順口,就和聽普通的故事一樣,讀起來很流暢,不像其他的歷史讀物,讀起來稍有些拗口。所以,說它是一本歷史讀物,還不如說它是一本故事書。
2,它的故事情節比一般歷史讀物生動。前前後後幾個故事,都彼此串聯起來,讓我讀了一篇,還想讀一篇。有一次,我連續讀了一個多小時。從春秋時期一直寫到三國時期,都是這樣。往往前一篇篇末說到的一個人名,後一篇,就與故事內容息息相關。
3,所撰寫的歷史詳細並取材於正史。書中記述了從春秋到三國一千多年的幾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記錄的事件,像原來《三國演義》中記述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在書中都沒有出現。
4,插圖精美。往往我們在讀歷史讀物時看到的幾乎都是滿篇的文字,沒什麼插圖,讓人覺得枯燥無味。而這本書,不僅附帶了三四十幅插圖,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後,都有該時期的一幅地圖。如:在《戰國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張戰國地圖。
以上就是我認為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讀了這本書,我也許才真正的理解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才真正理解了這一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文化。
原文地址:http://www.99zuowen.com/hougan/500zi/94279.html
❸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100字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
我非常喜歡歷史,在寒假裡我讀了《岳飛傳》、《三國演義》、《孫子兵法》、《水滸傳》、《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等。其中最好看的是《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讓我受到啟發的是「千金一笑」這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二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時周朝的周幽王光講究吃喝玩樂、沉迷於酒色。不顧國家大事。有個大臣叫褒珦,他勸周幽王好好管理國家大事,周幽王反而大怒,把褒珦下了監獄。褒家人為了替褒珦贖罪,就買了一個頂好看的鄉下姑娘,獻給幽王。周幽王把褒珦放了,就整天跟美人玩。但美人整天不笑,幽王下了一個賞格:誰能把美人逗笑一下,就賞一千金(周朝把銅子說成金)。這時有個小人叫虢石父,他出了個壞點子讓美人冷笑了一下。那個壞點子是:讓幽王點起峰火台,別的諸侯發兵來救。結果他們白跑一趟。都氣乎乎的走了。後來西戎真打來了,幽王再次點燃峰火台,這次一個救兵也沒來。因為諸侯們又以為幽王在騙自己。幽王和虢石父被殺了,美人也被搶走了。
我讀完這個故事明白了:作皇帝(或領導)的主要責任是:管理好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不能沉迷於酒色,更不能失信於別人。而我的任務是學習,不能痴迷於游戲。
❹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約法三章讀後感五十字
這本書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共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韓信拜將、三顧茅廬、暗箭傷人、完璧歸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
❺ 中國古代寓言的讀後感五十字
我認真閱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書里有很多經典寓言故事,每一個故事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深深地思考,讓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染絲、揠苗助長、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讓我讀的最有啟發的就是愚公移山了。故事講的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家前面是山,出門不方便。
於是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開出一條路來。但老伴懷疑說:「憑你這點力氣,連個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對這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愚公並不爭辯,帶領兒孫三人開始挖山。另據有個寡婦七歲兒子,蹦蹦跳跳也來幫忙。這樣,從冬到夏的挑運,才能到渤海往返一趟。河曲有個老頭叫智叟,覺得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從此,愚公的家門前再也沒有高山阻塞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不放棄,那件事總會做好的。
❻ 中國歷史故事讀書筆記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的故事。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可有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看到這里,我有許多感受。在學校里我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吵架甚至告到老師那裡去,一連幾天悶悶不樂,心中像堵了個東西一樣,無法專心致志學習讀書。想想韓信的肚量,這樣做有意思嗎?韓信為什麼不和污辱他的人拼個你死我活呢?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項羽就為了他的所謂的氣節,兵敗垓下之後自刎於烏江了嘛!韓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為他心中有明確大志向。為了實現自己宏偉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為他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計較,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終成了漢軍總司令--大將軍,何況有時和你作對的人使你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堅定。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要胸懷寬廣,和同學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讀了這本書後,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 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❼ 《中國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遙想當年,大清帝國經過二百年的發展,雖然依舊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早已是外強中干。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國外認識到,大清已經可以任人宰割,更使國人意識到,又一次改朝換代應該開始了。
大幕首先從遙遠的廣西開始。然而農民起義的結果最好的不過是建立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何況領導人是一個拿上帝糊弄人的洪秀全。更何況大清二百年培養起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將極力維持這一王朝的存在。在滿漢地主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然而這卻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從此清朝的覆滅已不可避免,問題是如何建立新的國家。
清朝內部此時並不是一無是處,依舊有許多的忠君愛國之士試圖挽救王朝以及國家。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大清帝國甚至出現了中興的局面。然而清王朝積弊已久,已經到了無法內部挽救的地步。甲午戰爭徹底揭穿了虛妄的中興之象。隨著最後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清王朝的結束便近在眼前了。南方革命黨人登高一呼,清王朝分崩離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推翻舊王朝只是革命的一小步。重建新的國家才是革命的重頭戲。不知孫先生是否忽略了這一點。辛亥革命不過推翻了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把原本表面統一的國家變成軍閥割據的亂世。
國民黨人很快意識到了重建統一國家的重要性,組織了轟轟隆隆的北伐運動。最終新軍閥取代了舊軍閥,軍閥割據局面依舊。
一場新的、徹底的革命成了歷史的要求。共產黨於此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成了中國革命的主角。
這是一場最為徹底革命,他將徹底改變中國的面貌。不同於辛亥革命,它將發動最下層的勞動人民,徹底打擊、消滅腐朽的官僚地主階級,重建社會;不同於農民起義,它的目的不是建立與前王朝相似的王朝,而是建立全新的國家。
百年革命到了最後的關頭,最終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建立了全新的共和國。然而此時卻是中華民族最衰弱的時候。
強大的清王朝無法有效的組織自己的力量,數次被西方列強的遠征軍打敗,共產黨卻組織極度衰弱的中國在朝鮮迫使世界第一帝國無奈停戰。這也算雪了百年國恥,然而此時最大的恥辱是國家的落後。
共和國建立後立即進行了大規模的發展建設,民族終於開始向前發展。
然而良好的局面持續了不過了十幾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不管如何,十年間,社會幾乎停滯。在世界飛速發展的時代,沒人負擔得起十年的耽擱,中華民族再次沉陷危機之中。
正像共和國的建立不能全歸功於毛主席一樣,十年文革也不能全歸過於他一人。然而他的離去卻為共和國的發展提供一個契機。新任的領導人雖結束了文革,然而在進一步改革面前卻逡巡不前。歷史要求有人站出來領導中華的發展,盡快走向民族復興。
鄧小平走了出了來,擔負起了這個歷史責任。中華民族迸發出了壓抑已久的創造力,迅猛發展,正式走上經濟復興之路。雖然三十年的發展,民族局面大有改進,但清末以來,我們落後太久太多,復興之路依舊漫長。小詩一首,或可以表達此時情形:
中華多盛世,今日最萎靡。
商周道德事,漢唐威遠夷。
宋元甲天下,明清亦承襲。
傷心今之日,萬事東由西。
縱向看,共和國空前強大;橫向看,卻幾乎是空前衰弱。就拿某些人最驕傲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吧,現在不過與德英法等國相當,依舊落後於日本。與美國比,更是慘不忍睹,只有美國的幾分之一。按人平均就更不用說了,落後於世界大多數國家。中華五千年,何曾有過如此尷尬的時候?!更令人擔心的是,民族文化的消融。西學東漸,以及某些崇洋之人不懈努力,使的中華文明面對著嚴重的危機。這大概只有「五胡亂華」時可以比擬。一種壞的可能是中國繼續強大,但已經不再是中華文明下的中國。可以避免這種危局嗎?無能為力,只有拭目以待。
❽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200字左右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回助我打開了知答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❾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字少點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後感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的故事。
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可有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
看到這里,我有許多感受。在學校里我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吵架甚至告到老師那裡去,一連幾天悶悶不樂,心中像堵了個東西一樣,無法專心致志學習讀書。想想韓信的肚量,這樣做有意思嗎?韓信為什麼不和污辱他的人拼個你死我活呢?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項羽就為了他的所謂的氣節,兵敗垓下之後自刎於烏江了嘛!韓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為他心中有明確大志向。為了實現自己宏偉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為他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計較,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終成了漢軍總司令——大將軍,何況有時和你作對的人使你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堅定。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要胸懷寬廣,和同學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讀了這本書後,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 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❿ 求中國的一段歷史故事的讀後感,3000字左右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再一次讀這本書又有了新的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合久必分的規律似乎註定要發生無數次的戰爭。作為一本描述戰爭的書,它不是一種控訴,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試圖講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縱使逃過了炮彈,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
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完全是利用業余的晚上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還被改編為電影,並榮獲了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上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這本書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保羅,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裡的戰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他們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最讓我感動的是保羅回家的那一段,描寫著一個孩子受盡委屈回到家,然而還是要去面對現實,重返戰場。「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級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陣劇烈的痙攣,而且不禁地,淚珠兒撲簌簌從我腮幫上不停滴落下來了。」「想說而說不出,想哭卻要壓抑。」關於戰爭的起因,書中也有獨特的解釋「『大多是由於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帶著輕微的驕傲神情。於是恰登裝出十分迷茫的樣子。『一個國家?這我可不理解。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許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別人家的。』」或許我們會為阿爾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這是事實,在人類歷史上發動的這些戰爭有多少是真正因為一個國家被侵犯了呢?人們只是想為自己的慾望尋找合適的借口罷了。
在《西線無戰事》的最後,他平靜地寫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一片死沉沉、靜悄悄的,戰報上將這一切僅概括為:西線無戰事。他是往前面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到他或許沒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臉上有一種沉著的表情,幾乎是一副非常滿足的模樣,因為事情終於這樣拉下了序幕。」
我聽到生命消失的聲音,那樣寂靜。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切的故事。歷史書上沒有他們的位置,紀念碑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曾經來過,然而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生命,一切都崩潰了。戰爭不僅僅毀滅了他們的生命,連他們的精神也不放過,他們中仍有些人縱使逃過了炮火,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戰場上,他們此前的世界觀全盤崩潰,死亡的到來摧毀了他們的信念,只有生存成為生命中的全部。戰爭摧毀著一切,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他們在戰場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戰爭使他們的思想變成了一片可悲的廢墟,這比物質上的廢墟更加可怕,當年那些滿目瘡痍的土地早已變得肥沃,而這種精神上永久的創傷卻依舊隱隱作痛。這樣的創傷同樣可以在其他戰爭場上看見,記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殺而結束。當價值觀被徹底摧毀,他們彷彿是失去理智猛獸,只有當一個人面對大自然時才會顯現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當保羅看到死去的法國士兵的全家照時,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精神的崩潰才是戰爭中士兵們最可拍的敵人,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將愛國熱情灑在這樣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戰場上。
如果只是把敘述停留在控訴戰爭的層面上,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戰爭小說,雷馬克也沒有止步於此,他像Green Day演繹的那首《在九月底時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經來了又去,清白再也無法延續)」那樣大聲控訴戰爭的罪惡,但他也沒有放棄講述精神的毀滅與斷層,講述文明的滅絕與消失。這種滅絕與毀滅並非只存在於戰爭之中,只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更有毀滅性而已。兩次世界大戰粉碎了無數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統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直到今天,甚至是在遠離震盪的中國,還能依稀感到毀滅的存留。精神的毀滅與斷層也存在於中國,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文化斷層,也許要過很久才能體會得到,經濟增長快得讓人眩暈,我們在四十年裡,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會像數字增長那樣快,更多的它只屬於一個緩慢推移的過程,也許當我們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時還有著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們處於一個關鍵的銜接點,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們的保護,我們接過的是一個初步修復的廢墟,更像是戰後的那一代人,修復毀損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無所知,孤獨與空虛襲上心頭,我們正是在後雷馬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的背後是文化的涅盤與新生。
雷馬克和雷馬克們的毀滅完全是悲劇,歷史有時很荒唐,她自命是進步的化身,而歷史的車輪下卻從不缺乏被碾壓的塵土,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彷彿從未出現過一樣。一個普通士兵死於無戰事?因為他拔動不了整個大局。無論他的胸膛有顆多麼熱烈跳動的心,無論他的頭腦有多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愛親情友情,極端地厭惡戰爭卻都無法逃離這該死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