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名人故事200字
⑴ 跪求可作為事實論據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著名事件。
桑提亞哥的精神勝利
老人有幾句著名的獨白不會被讀者忘記:「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老人以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高昂的精神力量和生命的活力,並宣示了這力量和活力;他還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信心,重新贏得了別人的尊敬。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中稱贊這部作品「是對一種即使一無所獲仍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謳歌,是對不畏艱險,不懼失敗的那種道義勝利的謳歌」
當我們像桑提亞哥一樣孤立無援、手無寸鐵的時候,我們惟一的武器就是自己的信心,我們惟一的盾牌就是人的尊嚴。在與生活的搏鬥中,或許我們常常迷失目標、理想落空,但是,我們在壓力、痛苦、考驗面前呈現出的人的尊嚴和優美,就像老人最後拖回家的那副十八英尺長的惟一完整的魚頭和漂亮的魚尾巴,已經宣告了「人」的勝利。「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人類不甘失敗,精神永勝的一曲頌歌。
我高中時曾多次套用以上句子。屢試不爽!!!
⑵ 數學名人故事
1.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2.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3.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4.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5.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6.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由他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⑶ 關於勤奮的名人故事(短的)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版。他沒有權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⑷ 南京農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百年歷史,孕育名校南農,更是走出了無數名人。名人數不勝數,提起南農便是我心中的自豪與驕傲,我來列選其中兩位簡單介紹一下吧。
1. 農業微生物學開創者之一樊慶笙教授
樊慶笙教授任職時,我們南農當時稱為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他在校任助教,擔任植物學和分類學的教學工作。圖片中這位和藹可親的爺爺,就是我們的樊教授,是他用自己幾十年來兢兢業業的辛苦勞作,不畏封建斗爭,盡己之能走出「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之路。
感謝南農的存在孕育了如此多的名人為我們如今的豐衣足食而奉獻,感謝南農的科學家們全心為國,希望我們可以將接力棒延續,不斷創造南農的奇跡。謝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有所幫助!
⑸ 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第七卷第五號。
⑹ 名人關愛事例
1.名人關愛事例一:朱德-有點力量就要幫助群眾
80歲那年,他當起了乞丐,經常徘徊在紐約的曼哈頓街頭行乞。只見他衣衫襤褸、鬍子拉碴,頭戴一項上面寫有「山姆大叔是個大惡霸」的鴨舌帽,帽子邊緣露出的白發亂蓬蓬的。他的身體很瘦弱,似乎弱不禁風。加之渾身臟兮兮的他來回遊盪,一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樣子,活脫脫一個專業乞丐。
他乞討的方式很獨特,只向過往的司機討要零錢,討完之後會免費送給司機一份自己買來的報紙。每次討要,他都是笑眯眯的,態度非常溫和,還時常與司機開玩笑,完後從不忘幽默地與「施捨」給他零錢的司機說再見,頗有喜劇色彩。司機見他慈祥、和善、風趣,還不乏幽默感,也都會慷慨解囊,從不讓他空手而歸。
雖然討到的都是硬幣,但一天下來收入還是很可觀,一般每天都能討到100美元左右,運氣好的時候能討到250美元。白天討到的錢,他利用晚上的時間整理出來,一摞一摞、一包一包地包裝好,然後存放起來。
現在,他已經97歲了,17年來,他從沒間斷乞丐生涯,討到了不少錢。然而,他沒有花掉一分討來的錢。每當積攢到一定的數額,他就捐獻給一個為古巴兒童購買醫療用品的慈善機構。17年來,他把辛辛苦苦討到的所有的錢都捐給了這個慈善機構。
其實,他並不缺錢,他的居所是350萬美元的豪宅。他也並不是乞丐,他之所以17年如一日裝扮成乞丐沿街行乞,完全是為了慈善。迄今,雖然已經97歲高齡,但他的演藝事業並沒有停止,同時,他的「乞丐」生涯也沒有停止。他說:「我只是想幫助他人。」
他的名字叫歐文·科里,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被人稱為「老戲骨」,還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權威的人」。現在,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最著名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