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
1.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
1、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2、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她一歲多,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傷,此後,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了。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
七歲那年,家裡為她請了家庭教師,也就是影響海倫一生的沙利文老師。沙利文小時候眼睛也差點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導下,海倫用手觸摸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了讀書,用手摸別人的嘴唇,終於學會說話了。
蘇利文老師為讓海倫接近大自然,讓她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跑跳,在地里埋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摸剛出生的小豬,到河邊玩水。
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五十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非常傷心。
她知道,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今天的她,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的人到處奔走,全心全力為那些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八十七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
蘇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3、霍金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
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4、司馬遷
司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這是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寫出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
5、阿炳
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阿炳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倫·凱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海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炳
2. 求古今中外一些身殘志堅的名人事例
1、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牆故事》。
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2、愛迪生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著湖鐵路通車,使得米蘭運河的商船生意大減,愛迪生父親的生意已經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因為一家生活日漸困苦,為了另謀發展,愛迪生一家就此遷居,他們離開米蘭搬到密歇根州休倫港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開始新的生活,搬到新居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
後來,愛迪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3、司馬遷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4、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5、霍金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3. 關於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最好50字左右
1、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
2、海倫·凱勒,一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人,她夠悲慘的吧,夠令人同情的吧,但是她從未認為自己是個悲慘者,相反,她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盡管她耳旁盡是一片寂靜,眼前盡是一片黑暗,但她摸索著,仍然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之門。
3、史鐵生,在20歲時因病導致癱瘓,卻用雙手寫下了《地壇》等作品,成為著名作家。
👁️ 👁️
👄
4. 身殘志堅的名人的事跡
1.華羅庚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
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5.徐白侖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徐白侖先生原是北京建築設計院高級工程師,1971
年失明後,在學習盲文的過程中,與盲校的教師和盲孩子結下深厚友情。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創辦了《中國盲童文學》,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糧。
徐白侖受父親株連,被打入另冊,從此成為祖國母親的棄兒,含淚沉浮於苦海之中。文革期間,被列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寵若驚,拚命工作,終因醫療事故,雙目瀕於失明,年方41歲。
為了體現自身價值,開始棄工習文,歷盡了盲人的種種痛苦以後,終於在十年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以後陸續發表了童話、寓言、詩歌、科幻小說達十餘萬字,作品曾被收入《當代童話選》和《近代寓言選》。
5. 找三個名人身殘志堅的小故事。(50字以內)
1.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玉榮與姐姐龍梅為保護集體的羊群被凍傷,雙小專腿截肢。致殘後屬刻苦學習,大學畢業後從事青少年和殘疾人工作。圖中右為玉榮。
2.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中科院研究員1980年因糖尿病雙目失明,失明後仍頑強從事物質晶體結構研究,創造了著名的「侯氏程序」。
3.青年楷模張海迪
5歲時因病高位截癱。致殘後在病床上艱苦自學,翻譯和創作了多部作品,獲多項榮譽稱號。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學習的通知。
4.中國「保爾」吳運鐸
戰爭年代負傷致殘,一本《把一切獻給黨》影響了幾代人。
5.名科普作家高士其
1928年在醫學試驗中因病毒侵入身體致殘。後畢生致力於科普創作,為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拓展資料
自立是漢語詞語,漢語拼音為zì lì,指的是自我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靠別人自我完成一件事等,也指有自己的主見,主意,不需依賴他人。自立也意為能自持自守,不為外力所動。
6. 求身殘志堅的名人簡介
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為了學習醫學知識,克服了殘疾帶來的種種困難。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大作家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張海迪做到了,她說:「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如果你奮斗著,你也可以。因為,人不能選擇命運,但能改變命運!
7.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簡介
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 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葯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葯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准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葯,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後,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8. 有關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
1、羅庚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
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里,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
2、張海迪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3、桑蘭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
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4、貝多芬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 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著強烈而深沉的感情。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 補貼家用。
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徵,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 盡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
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嚮往。 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
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於和聾疾苦戰。 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裡,藉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
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是貝多芬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鬥,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斗,通過斗爭去取得勝利。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5、霍金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
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
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9. 中國身殘志堅的名人的故事
1、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並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2、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3、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4、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
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葯,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
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5、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10.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片段)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
1:張海迪
五歲的張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從那時起,張海迪便開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樣背著書包去上學,只能在家裡坐著輪椅,自學那些正常的孩子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這次手術之後,她只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了,甚至連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請媽媽在桌子上支一面鏡子,這樣她就可以從鏡子裡面看書了。
就這樣,張海迪系統地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後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給自己立下一條規定:每天背熟10個英語單詞,如果背不全,忘了幾個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語進步得非常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單位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一部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捧著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深深地感動了,於是親自為她書寫了序,題目是: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4.桑蘭
桑蘭(1981年6月11日—),浙江寧波人,原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1993年進入國家隊,1997年獲得全國跳馬冠軍,1998年7月22日,桑蘭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其表現出頑強意志,在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並成為2008年北京申奧大使之一,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官方網站擔當特約記者。
5.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10)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1. 張海迪,女,漢族,1955年9月出生,山東文登人,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哲學碩士學位,德國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國際藝術家之家訪問學者,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1]現任中國殘聯主席、北京冬奧組委執行主席、中國殘奧委會主席,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張海迪,1955年9月17日在濟南出生。5歲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2.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勛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勛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3.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19個月時因患急性充血症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後來通過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1965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資料來源:網路:張海迪
網路:斯蒂芬·威廉·霍金
網路:海倫凱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