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故事讀後感
Ⅰ 讀《愛國故事》有感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一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二)
錢學森是中國軍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僅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對我國軍事科學研究提出了高層次的重要思想和觀點,並直接倡導了軍事系統工程和軍事運籌學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錢學森就深刻地闡述了「戰爭是一門科學」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戰爭的規律,研究戰爭這一門科學,這就形成了現代軍事科學。」
經過潛心研究,錢學森在1998年的一次書面發言中,對軍事科學體系作了完整的論述。他指出:「在軍事科學,基礎理論層次是軍事學,技術理論層次是軍事運籌學,應用技術層次是軍事系統工程。」他將軍事系統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更好地去解決貫徹執行軍事路線、軍事戰略中的實際問題」,並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歸納為:作戰模擬;武器裝備系統的設計方案論證、戰術技術指標的確定與效能評估;後勤系統的組織管理;作戰指揮體系的設計;戰略問題的定量分析和戰爭模擬。
1978年5月,在錢學森等人的建議下,我軍開始了軍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的研究試點工作,軍事科學院成立了第一個軍事運籌研究分析機構。如今,軍事運籌學和軍事系統工程已經在我軍戰略戰術、部隊編制體制和兵力結構研究等各個方面得到廣泛運用,取得累累碩果。
關於我國的國防戰略,錢學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議。他在20世紀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區的「小仗」可能是我們到21世紀初主要的戰爭樣式,要搞一些平時必須保留的、精銳的、可以馬上打仗的部隊,應認真從軍隊編制、裝備上解決這一問題。這些建議受到軍隊領率機關高度重視,如今已在實踐中得到體現。對我國國防戰略和軍事工業改革發展,他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他還提出軍工企業要實行「軍民結合」,而民用企業要實行「民軍結合」的觀點,以及用「柔性自動化生產系統」改革軍工企業的觀點,為我國軍工企業的改革和民用企業的戰時動員准備提供了重要思路。
錢學森在晚年還特別強調了軍事科學要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問題。1999年,他對前去看望他的總裝和軍事科學院領導同志指出,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各學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鑒。國防建設是個大系統,在實踐中遇到的都是大問題,而專家們往往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看問題,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應提倡各學科間的互相交流和討論。
(三)
謀求中國軍事高科技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發展,是錢學森畢生的夙願。因此,他以科學家的超前目光,對國防和軍隊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見解。自1985年以來,錢學森曾多次談起關於「科技帥才」的話題。錢學森說:「現在要求培養一批科技帥才,即是一批工程師加科學家加思想家的人才」;「當帥才的,在領導實現一個明確的目標時,應該從基礎應用到工程實踐,都能夠考慮到」。錢學森支持新學科,扶植邊緣學科,每一種創新的觀點和設想都能得到鼓勵。他說:「要提倡創新思維,正確與否交給實踐去檢驗。」
早在1986年,錢學森就認為,高技術革命必將帶來軍事技術的迅速發展,軍隊將成為知識密集的部門。未來戰爭將廣泛使用各種先進武器系統,戰場情況錯綜復雜,從而對指揮人員的科技文化和軍事素養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軍與我軍軍官的文化水平後敏銳地指出,為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軍隊幹部應逐步達到大學以上文化水平,師職幹部應是碩士,軍職幹部應是博士,戰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應提高。他的遠見卓識受到中央軍委、總部的高度重視。
今年已90高齡的錢學森,仍時刻關心著國防高科技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進展,他對前來看望他的軍委領導同志說,要抓緊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記者在錢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對面書架上最顯眼的地方,擺放著一尊「神舟號」航天飛船的模型。透過飛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將永遠注視著祖國騰飛的未來。
捨身堵槍眼----特級英雄黃繼光
(2000.10.19 11:02:04)
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裡。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1949年他的家鄉解放了,他積級參加農協會和民兵,工作非常積極,兩次揭發地主謊報土地和偷改佃約,並活捉了一個逃亡地主,收繳了偽保長隱藏的兩支手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黃繼光於1951年3月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當要離開家鄉的時候,母親高興地把一朵大紅花帶到了他的胸前,並對他說:「到了朝鮮,要多多殺敵,報答祖國和人民。」帶著母親的囑托和人民的期望,黃繼光來到了朝鮮前線,被分配到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第2營當通信員。雖然是當通信員,他時刻想著要多學本領,刻苦地鍛煉自己。他工作積極,學習認真,進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2年10月14日,美國侵略軍開始向上甘嶺597.9和537.7北山高地發動瘋狂進攻。上甘嶺位於朝鮮中部五聖山上,它是志願軍中線的大門,也是扎進敵人心窩的一把鋼刀。尤其是上甘嶺地區北山的兩個高地,像楔子一樣打入敵人陣地前沿,給敵人造成極大威脅。敵人在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小高地上,動用了兩個多師的兵力,在大量的飛機、坦克和大炮配合下,連續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瘋狂進犯,月夜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志願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黃繼光在戰鬥打響後,擔負在炮火下送信,傳達命令,接電話線,背傷員的任務。連續在敵人的炮火封鎖下度過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黃繼光所在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第6連奉命事先奪下6號陣地,再奪取5號、4號陣地,必須在天亮以前拿下0號陣地,為整個反擊戰的勝利奠定基礎。戰斗開始後,進展情況比預想的要順利。這時,突然發現山頂上有一個敵人的集團火力點,使志願軍部隊受到壓制不能前進。營參謀長立即命令第6連必須炸掉它,同時組織爆破組。從黃昏7時30分到夜晚10時30分,6連已經向敵人發起了5次沖鋒,仍未催毀敵人的火力點,許多戰士都壯烈犧牲。這時離天亮只有40多分鍾了,不拿下0號陣地,就等於沒有按計劃完成戰斗任務,整個反擊戰的勝利就會受到影響。在這關鍵時刻,站在參謀長身旁的黃繼光站出來堅定地要求: 「把任務給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氣,我保證完成任務。」 參謀長非常信任地說:「黃繼光,這次任務就交給你,現在我命令你為第6連第6班代理班長。一定要完成任務!」 接受任務後,他立即提上手雷,帶領兩名戰友向敵人的火力點爬去。他們趁照明彈的亮光巧妙地前進,開始敵人沒有發現他們,當離敵人火力點只有30多米的時候,兩名戰友相繼倒下了。黃繼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兩彈,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敵人中心火力點前進。只剩下八九米的時候,他挺起胸膛,舉起右手向敵人投去手雷,但由於火力點太大,只炸毀了半邊,未被炸毀的兩挺機槍,又從殘存的射擊孔里伸出來,死命地吼叫著,志願軍的沖鋒又受到阻止。黃繼光再次受傷倒下。這時天就要亮了,40分鍾的期限就要到了,黃繼光躍身而起,沖著那狂噴火舌的槍口,沖著那侵略者的頑固堡壘,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正在噴吐的火舌突然熄滅,正在死命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黃繼光用他那年輕的生命,開辟了志願軍勝利前進的道路。
剎時,但任攻擊任務的戰友們,像離弦的箭一樣沖了出去,高聲呼喊「沖啊!為黃繼光報仇」!他們踏著黃繼光爬行的道路,很快佔領了0號陣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敵軍兩個營——1200多人,全部被殲滅。
為了表彰黃繼光的偉大精神和不朽功勛,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發布命令,為黃繼光追記特等功一次,並授於「 特級英雄」稱號。中國共產黨志願軍第15軍委員會在追認他為「模範團員」的同時,追認黃繼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黃繼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追授他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黃繼光的名字和光榮事跡銘刻在上甘嶺背後的五聖山上,英雄的壯舉和不朽的業績,像巍然屹立的五聖山永世長存。(完)
柏林之圍(1)
我們一邊與韋醫生沿著愛麗舍田園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當我們快到明星廣場的時候,醫生停了下來,指著那些環繞著凱旋門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中的一幢,對我說:
「您看見那個陽台上關著的四扇窗子嗎?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個可怕的充滿了風暴和災難的八月,我被找去診治一個突然中風的病人。他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是個老頑固。戰爭一開始,他就搬到愛麗舍來,住在一套有陽台的房間里。您猜是為什麼?原來是為了參觀我們的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這個可憐的老人!維桑堡慘敗的消息傳到他家時,他正離開飯桌。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裡的時候,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挨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拳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他的孫女跪在他身邊,淚流滿面。她長得很像他,瞧他們在一起,可以說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只不過一枚很古老,帶著泥土,邊緣已經磨損,另一枚光彩奪目,潔凈明亮,完全保持著新鑄出來的那種色澤與光潔。
「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她是兩代軍人之後,父親在麥克—馬洪元帥的參謀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腦海里總引起另一個同樣可怕的對於他父親的聯想。我盡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裡並不存多大希望。我們碰到的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嚴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歲得了這種病,是根本無法治好的。事實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動也不動……在這幾天之內,又傳來了雷舍芬戰役失敗的消息。您一定還記得消息是怎麼傳來的。直到那天傍晚,我們都以為是打了一個大勝仗,殲滅了兩萬普魯士軍隊,還俘虜了普魯士王太子……我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奇跡、什麼電流,那舉國歡騰的聲浪竟波及我們這位可憐的又聾又啞的病人,一直鑽進了他那癱瘓症的幻覺里。總之,這天晚上,當我走近他的床邊時,我看見的不是原來那個病人了。他兩眼有神,舌頭也不那麼僵直了。他竟有了精神對我微笑,還結結巴巴說了兩遍:
「『打……勝……了!』
「『是的,上校,打了個大勝仗!』
「我把麥克—馬洪元帥輝煌勝利的詳細情況講給他聽的時候,發覺他的眉目舒展了開來,臉上的表情也明亮起來。
「我一走出房間,那個年輕的女孩正站在門邊等著我,她面色蒼白,嗚咽地哭著。
「『他已經脫離生命危險了!』我握住她的雙手安慰她。
「那個可憐的姑娘幾乎沒有勇氣回答我。原來,雷舍芬戰役的真實情況剛剛公布了,麥克—馬洪元帥逃跑,全軍覆沒……我和她驚恐失措地互相看著。她因擔心自己的父親而發愁,我呢,為老祖父的病情而不安。毫無疑問,他再也受不了這個新的打擊……那麼,怎麼辦呢?……只能使他高高興興,讓他保持著這個使他復活的幻想……不過,那就必須向他撒謊……
「『好吧,由我來對他撒謊!』這勇敢的姑娘自告奮勇對我說,她揩乾眼淚,裝出喜氣洋洋的樣子,走進祖父的房間。
「她所負擔的這個任務可真艱難。頭幾天還好應付。這個老好人頭腦還不十分健全,就像一個小孩似的任人哄騙。但是,隨著健康日漸恢復,他的思路也日漸清晰。這就必須向他講清楚雙方軍隊如何活動,必須為他編造每天的戰報。這個漂亮的小姑娘看起來真叫人可憐,她日夜伏在那張德國地圖上,把一些小旗插來插去,努力編造出一場場輝煌的戰役;一會兒是巴贊元帥向柏林進軍,一會兒是弗魯瓦薩爾將軍攻抵巴伐利亞,一會兒是麥克—馬洪元帥揮戈挺進波羅的海海濱地區。為了編造得活龍活現,她總是要徵求我的意見,而我也盡可能地幫助她;但是,在這一場虛構的進攻戰里,給我們幫助最大的,還是老祖父本人。要知道,他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已經在德國征戰過那麼多次啊!對方的任何軍事行動,他預先都知道:『現在,他們要向這里前進……你瞧,他們就要這樣行動了……』結果,他的預見都毫無例外地實現了,這當然免不了使他有些得意。
「不幸的是,盡管我們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勝仗,但總是跟不上他的胃口,這老頭簡直是貪得無厭……每天我一到他家,准會聽到一個新的軍事勝利:
「『大夫,我們又打下美央斯了!』那年輕的姑娘迎著我這樣說,臉上帶著苦笑,這時,我隔著門聽見房間里一個愉快的聲音對我高聲喊道:
「『好得很,好得很……八天之內我們就要打進柏林了!』
「其實,普魯士軍隊離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起初我們商量著把他轉移到外省去;但是,只要一出門,法蘭西的真實情況就會使他明白一切。我認為他身體太衰弱,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所引起的中風還很嚴重,不能讓他了解真實的情況。於是,我們決定還是讓他留在巴黎。
「巴黎被圍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我記得,那天我很激動,心裡惶恐不安。當時,巴黎所有的城門都已關閉,敵人兵臨城下,國界已經縮小到郊區,人人都感到恐慌。我進去的時候,這個老好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興高采烈地對我說:
「『嘿!圍城總算開始了!』
「我驚愕地望著他:
「『怎麼,上校,您知道了?……』
「他的孫女趕快轉身對我說:
「『是啊!大夫……這是好消息,圍攻柏林已經開始了!』
「她一邊說這話,一邊做針線活,動作是那麼從容、鎮靜……老人又怎麼會產生懷疑呢?屠殺的大炮聲他是聽不見的。被攪得天翻地覆、災難深重的不幸的巴黎城,他是看不見的。他從床上所能看到的,只有凱旋門的一角,而且,在他房間里,周圍擺設著一大堆破舊的拿破崙帝國時期的遺物,有效地維持著他的種種幻想。拿破崙手下元帥們的畫像,描繪戰爭的木刻,羅馬王嬰孩時期的畫片;還有鑲著鏤花銅飾的高大的長條案,上面陳列著帝國的遺物,什麼徽章啦,小銅像啦,玻璃圓罩下的聖赫勒拿島上的岩石啦,還有一些小畫像,畫的都是同一位頭發拳曲、眉目有神的貴婦人,她穿著跳舞的衣裙、黃色的長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緊束——所有這一切,長條案,羅馬王,元帥們,黃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長、腰帶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們所喜愛的端莊風度的黃袍夫人……構成了一種充滿勝利和征服的氣氛,比起我們向他——善良的上校啊——撒的謊更加有力,使他那麼天真地相信法國軍隊正在圍攻柏林。
柏林之圍(2)
「從這一天起,我們的軍事行動就大大簡化了。攻克柏林,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過了一些時候,只要這老人等得不耐煩了,我們就讀一封他兒子的來信給他聽,當然,信是假造的,因為巴黎已經被圍得水泄不通,而且,早在色當大敗以後,麥克—馬洪元帥的參謀部就已經被俘,押送到德國某一個要塞去了。您可以想像,這個可憐的女孩多麼痛苦,她得不到父親的半點音訊,只知道他已經被俘,被剝奪了一切,也許還在生病,而她卻不得不假裝他的口氣寫出一封封興高采烈的來信;當然信都是短短的,一個在被征服的國家不斷勝利前進的軍人只能寫這樣短的信。有時候,她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於是好幾個星期都沒有來信。這位老人可就著急了,睡不著了。於是很快又從德國來了一封信,她來到他床前,忍住眼淚,裝出高高興興的樣子念給他聽。老人一本正經地聽著,一會兒心領神會地微笑,一會兒點頭贊許,一會兒又提出批評,還對信上講得不清楚的地方給我們加以解釋。但他特別高貴的地方,是表現在他給兒子的回信中。他說:『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法國人……對那些可憐的人要寬大為懷。不要使他們感到我們的佔領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信中全是沒完沒了的叮囑,關於要保護私有財產啦,要尊重婦女啦等等一大堆令人欽佩的車軲轆話,總而言之,是一部專為征服者備用的地地道道的軍人榮譽手冊。有時,他也在信中夾雜一些對政治的一般看法以及媾和的條件。在這個問題上,我應該說,他的條件並不苛刻:『只要戰爭賠款,別的什麼都不要……把他們的省份割過來有什麼用呢?難道我們能把德意志變成法蘭西嗎?……』
「他口授這些話的時候,語氣是很堅決的,可以感到他的話里充滿了天真的感情,他這種高尚的愛國心聽起來不能不使人深受感動。
「這期間,包圍圈愈來愈緊,唉,不過並不是柏林之圍!……那時正是嚴寒季節,大炮不斷轟擊,瘟疫流行,飢饉逼人。但是,幸虧我們精心照料,無微不至,老人的靜養總算一刻也沒有受到侵擾。直到最困難的時候,我都有辦法給他弄到白麵包和新鮮肉。當然這些食物只有他才吃得上。您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位老祖父就餐的情景更使人感動的了,自私自利地享受著而又被蒙在鼓裡:他坐在床上,紅光滿面,笑嘻嘻的,胸前圍著餐巾;因為飲食不足而臉色蒼白的小孫女坐在他身邊,扶著他的手,幫助他喝湯,幫助他吃那些別人都吃不上的好食物。飯後,老人精神十足,房間里暖和和的,外面刮著寒冷的北風,雪花在窗前飛舞,這位老軍人回憶起他在北方參加過的戰役,於是,又向我們第一百次講起那次倒霉的從俄羅斯的撤退,那時,他們只有冰凍的餅乾和馬肉可吃。
「『你能體會到嗎?小傢伙,我們那時只能吃上馬肉!』
「我相信他的孫女是深有體會的。這兩個月來,她除了馬肉外沒有吃過別的東西……但是,一天天過去了,隨著老人日漸恢復健康,我們對他的照顧愈來愈困難了。過去,他感覺遲鈍、四肢麻痹,便於我們把他蒙在鼓裡,現在情況開始變化了。已經有那麼兩三次,瑪約門前可怕的排炮聲驚得他跳了起來,他像獵犬一樣豎起耳朵;我們就不得不編造說,巴贊元帥在柏林城下又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剛才是榮軍院鳴炮表示慶祝。又有一天,我們把他的床推到窗口,我想那天正是發生了布森瓦血戰的星期四,他一下就清清楚楚看見了在林陰道上集合的國民自衛隊。
「『這是什麼軍隊?』他問道。接著我們聽見他嘴裡輕聲抱怨:
「『服裝太不整齊,服裝太不整齊!』
「他沒有再說別的話;但是,我們立刻明白了,以後可得特別小心。不幸的是,我們還小心得不夠。
「一天晚上,我到他家的時候,那女孩神色倉皇地迎著我:
「『明天他們就進城了!』她對我說。
「老祖父的房門當時是否開著?反正,我現在回想起來,經我們這么一說,那天晚上老人的神色的確有些特別。也許,他當時聽見了我們的談話。只不過我們談的是普魯士軍隊;而這個好心人想的是法國軍隊,以為是他等待已久的凱旋儀式——麥克—馬洪元帥在鮮花簇擁、鼓樂高奏之下,沿著林陰大道走過來,他的兒子走在元帥的旁邊;他自己則站在陽台上,整整齊齊穿著軍服,就像當年在魯鎮那樣,向遍布彈痕的國旗和被硝煙熏黑了的鷹旗致敬……
「可憐的儒弗老頭!他一定是以為我們為了不讓他過分激動而要阻止他觀看我們軍隊的凱旋遊行,所以他跟誰也不談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正當普魯士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從瑪約門到杜伊勒利宮的那條馬路前進的時候,樓上那扇窗子慢慢打開了,上校出現在陽台上,頭頂軍盔,腰挎馬刀,穿著米約手下老騎兵的光榮而古老的軍裝。我現在還弄不明白,是一種什麼意志、一種什麼突如其來的生命力使他能夠站了起來,並穿戴得這樣齊全。反正千真萬確他是站在那裡,就在欄桿的後面,他很詫異馬路是那麼空曠、那麼寂靜,每一家的百葉窗都關得緊緊的,巴黎一片凄涼,就像港口的傳染病隔離所,到處都掛著旗子,但是旗子是那麼古怪,全是白的,上面還帶有紅十字,而且,沒有一個人出來歡迎我們的隊伍。
「霎時間,他以為自己是弄錯了……
「但不!在那邊,就在凱旋門的後面,有一片聽不清楚的嘈雜聲,在初升的太陽下,一支黑壓壓的隊伍開過來了……慢慢地,軍盔上的尖頂在閃閃發光,耶拿的小銅鼓也敲起來了,在凱旋門下,響起了舒伯特的勝利進行曲,還有列隊笨重的步伐聲和軍刀的撞擊聲伴隨著樂曲的節奏!……
「於是,在廣場上一片凄涼的寂靜中,聽見一聲喊叫,一聲慘厲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魯士人。』這時,前哨部隊的頭四個騎兵可以看見在高處陽台上,有一個身材高大的老人揮著手臂,蹌蹌踉踉,最後全身筆直地倒了下去。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柳鳴九譯
作品賞析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小說構思新穎,原本的「巴黎之圍」,卻被定名為「柏林之圍」。情節安排巧妙,通過一個病中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既深刻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動人的悲劇色彩。風格委婉細膩,語言質朴無華,篇幅短小精悍,也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說都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愛國主義名篇。
愛國人物:
1、江姐
2、董存瑞
3、文天祥
4、黃繼光
5、邱少雲
6、楊靖宇
7、鄭成功
8、劉胡蘭
9、雷鋒
10、李向群
11、方誌敏
12、羅盛教
13、王二小
14、趙尚志
15、趙一曼
16、八女投江
17、狼牙山五壯士
18、向警予
19、賴寧
20、白求恩
21、夏明翰
22、岳飛
23、林則徐
24、王進喜
25、張稚生
26、葉挺
27、項英
28、馬佔山
29、張自忠
30、李大釗
31、石平陽
32、梁三喜
Ⅱ 輝煌與夢想讀後感400
至今仍被定在了歷史的羞恥柱上,他的這一腔愛國熱情,時時鞭笞著我,萬人唾棄,錢學森他不怕敵人的毒打,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我終於回來了》,為祖國做一點事情,害死了對祖國有功的愛國名將岳飛:錢學森從小就十分愛國。國際技術交流大會上。令人心中湧出一種敬意:「我是中國人,他為了報效祖國:「我回國,用權益來收買的的。成為「掌管研製中國洲際導彈的智囊人物,但決不能放棄我的祖國」?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度,使他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為了報效宏大的祖國,沒有被龐大的財富誘惑,於是,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最終錢學森還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努力學習。數年之後,也為自己祖國爭了光。陶行知曾說過,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美國人為了不讓他回國,近程導彈最近,遭千人責罵,催我奮進,他聽說新中國成立了,騷動的社會卻沒有他發揮才氣的機遇。而錢學森對祖國的一腔熱血,難道不令人敬重嗎。」那秦檜為什麼會背叛自己的祖國呢,而他那熱忱的愛國之心卻深深的感染著我,我不時被一個光彩的故事感動著,中近程導彈,愛國主義原本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沉的感情,而是為了祖國。
錢學森回國後學致運用。華羅庚曾說過,犧牲無返顧地要回國?相反,當他學有所成的時分。錢學森曾對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由於秦檜抵擋不住權益的誘惑:「國度是大家的。」這句話用來形容錢學森真實是再好不過了,是無法用金錢?其實。錢學森用他的聰明為中國人爭了氣,並不是為了圖溫馨。
錢學森為國爭光的故事固然曾經讀完了,才會背叛自己的祖國。
這個故事使我非常感動,他留學美國,使這世界上僅有16個獲獎者的名單上第一次呈現了中國人的名字。他歸國的決計是多麼堅決,他被光彩的授予「小羅克偉爾獎章」,使盡種種伎倆想要消弭他回國的念頭,這個故事主要內容是,像秦檜這種人呢,用他的學問研討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要用自己的力氣。活著不是為了別的,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祖國啊,他義無返顧回國了
Ⅲ 詹天佑讀後感抓住愛國的主題裡面含有釣魚島事件和錢學森的故事
2012年航天技術成就列表
Ⅳ «錢學森人生故事»讀後感
[«錢學森人生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錢學森人生故事»,看完之後,我被錢學森熱烈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動,«錢學森人生故事»讀後感。
錢學森從小就非常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1936年,他去美國的加州理工大學學習航空事業,拜擁有「超音速飛行之父」稱號的馮.卡門為師。錢學森在他的老師馮.卡門的指導下,完成了美國第一枚導彈研製的設計工作,讀後感《«錢學森人生故事»讀後感》。1947年,錢學森被評為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最年輕的教授。錢學森不僅是科壇巨星,還是科苑辛勤的園丁。錢學森對學生十分嚴厲,堅信「嚴師出高徒」。事實也證明,錢學森所教的學生有不少成為美國,中國,還有其他西方國家航空,航天領域的優異天才。1950年,錢學森准備回國服務,但是因為他掌握了很多關於火箭導彈方面的知識,遭到美國麥卡西主義者的迫害,甚至做了一個月牢,歸期被拖了整整五年。美國國防部次長金布爾說:「絕不能放走錢學森!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但在被軟禁的五年裡,他不僅沒有退縮,而且繼續研究新領域撰寫了《工程式控制制論》,成了世界工程式控制制論的鼻祖。1955年,錢學森終於回到了中國,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用了「兩彈結合」,製造出了核導彈,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獲得了「兩彈一星」的功勛獎章。
錢學森聰明伶俐,反應敏捷,而且對自己很嚴格,負責任。錢學森對他下面研製導彈的人說:
「你們只管動手,意外發生的後果由我來負擔。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出了問題,則由我來承擔責任。」這真正體現了他的人格偉大。錢學森一生榮譽如海,但他淡泊人生。偉大的人物無一不是謙虛的。因為只有謙虛,才能永不自滿,最終成就其偉大。這些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錢學森人生故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愛國故事讀後感
《錢學森故事》 讀後感
珍惜英雄,讓英雄變得鮮活生動,使其精神不僅存在於我們的理性世界,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感性世界,不僅存在於我們的腦海里,同時進入我們的生活中。《錢學森故事》一書就達到了這樣的目的,讓更多追求高尚的人從中獲得精神營養。《錢學森故事》不僅在為英雄立傳,更是在為民族鑄魂。
《錢學森故事》帶給我們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的,是愛國主義者的情懷及其鑄就的精神高地。當他作出回國決定之時,包括美國政府官員都不敢相信,一個事業如日中天,極有發展前景的科學家會選擇回到既沒有先進科研裝備和雄厚科研資金支持,也不會獲得豐厚物質待遇的貧窮的祖國。正是這種令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情,深刻展示出一位愛國主義者的高尚情懷,同時有效詮釋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質量,也把這位境界高尚者推向道德的制高點和精神的高地。
錢學森所處的時代相對於今天正在強盛起來的中國而言,由於國際政治局勢與價值體系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對於愛國主義,其內容和表現形式已與錢學森所處時代有很大不同,比如海外學子回國,已經不能僅僅以愛國情結來解讀,很重要的是中國強盛後所產生的特有吸引力。所以,愛國與否已經不能僅以學成回國這一單項指標來判斷。
作為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其行為與精神已化作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成為一種象徵而值得永遠學習。愛國是一種情結,是一種價值觀念,是檢驗一個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尺度。即使文化多元與價值觀多元繼續改變著世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感情的表現形式,它所包含的精神元素不會改變。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越是發展,越是需要像錢學森那樣的愛國精神。一個國家的興起和沒落,一個民族是否贏得其它民族的敬佩,很重要的是賴於民族精神力的提升,賴於整個民族形成強大的內聚力。
錢學森一生都在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思考支撐中華民族強盛的命題,年邁之時仍然關注和強調發展生物工程,強調西部治沙等諸如此類的命題。甚至到了晚年,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Ⅵ 錢學森愛國故事讀後感
[錢學森愛國故事讀後感]錢學森愛國故事讀後感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錢學森愛國故事讀後感。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美國為什麼如此器重錢學森呢?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5個成員之一。由他和馮·卡門的「卡門—錢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術研究中廣泛使用。
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之中。他在美國生活了10多年,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錢學森准備返回中國的決定,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了阻撓。沒收了他的書籍和筆記本。還被逮捕,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里,受到無何止的折磨。
在加州理工學校中,堅持正義和學生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在爭取回國的日子裡,錢學森更加關心祖國建設事業,經常從《華僑日報》等報刊上了解新中國的情況,5年過去了,錢學森爭取回國的斗爭得到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懷。
1955年8月,這場外交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返回中國。沖破重生阻撓而回國的錢學森,一頭扎在了軍事科學的研究中。不斷推出科研成果,為祖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導彈之父」,國務院授予他為「全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在美國定居,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錢學森放棄了一切,在今天,有許多人因為金錢,而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讀後感《錢學森愛國故事讀後感》。錢學森的愛國言行,無疑是鼓舞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2.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常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一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Ⅶ 讀錢學森的故事有感七篇,求求你夢啦,很急呀,不要網上的,最好是原創,發我郵箱吧[email protected]。
讀了《錢學森的故事》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錢學森那熱愛祖國,甘於奉獻的精神感動了。
錢學森去美國留學深造,他心向祖國,放棄享有的優厚待遇,頂住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撓,歷盡艱險,毅然回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導彈的研製。因他的卓越貢獻,被尊稱為「中國導彈之父」。
掩卷沉思,浮想聯翩,從新中國成立起,正是有像錢學森這樣無數先輩和一代代建設者們,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甘於奉獻,才使我們國家日新月異,欣欣向榮。李四光迎酷暑,斗嚴寒,歷經勘探,科學論證,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袁隆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研製出高產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糧食難題;更讓人振奮的是,經過幾代航天人的努力攻關,航天員乘「神舟」七號飛天,太空行走,圓滿回歸,成就中國又一壯舉。
我更加懂得:熱愛祖國,建設祖國,要有甘於奉獻的精神,更要有過硬的本領。我要刻苦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長大後,像錢學森那樣——報效祖國!
讀《錢學森人生故事全集》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錢學森人生故事全集》,這本書描寫了我國著名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一生中的傳奇經歷.在錢學森的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1935年,在錢學森去美國留學前他的導師王士卓特意告訴他,不論他走到哪裡,都不要對祖國不敬。祖國富強,人民光彩;祖國落後,大家臉面無光。祖國是大家母親,兒子是不能嫌母醜的,更不能去罵親娘。在我們國家,誰要是打罵父母,不管他是什麼人物,他就會馬上遭到社會的譴責,被孤立,變成臭狗屎。這是誰也難以改變的道德意識。因此,我們稱中華民族為優秀民族,這是一個重要特徵。
錢學森謹遵導師的教誨,1950年錢學森想要回歸祖國,當時美國國防部部長金布爾氣急敗壞低吼道:「絕不能放走錢學森!……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但是歸國心切的錢學森在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撓下,仍然不顧危險的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回國後不久毛主席就接見了他。毛主席用欣賞的口吻對他說:「你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開山鼻祖,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了!」
通過美國國防部部長對他的評價——「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可以看出他當時在全球物理學界是一個份量極重的人物,無論在哪裡都是個不可多得的人。美國政府寧可把他殺死,也不願讓他回國,可是他卻一心想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當時的中國剛剛建國,並不富裕,可是錢學森卻不顧祖國的現狀多麼糟糕,也不管美國的條件多麼優厚,毅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他堪稱是我國最愛國的科學家。
在錢學森的一生中並沒有在祖國獲得過多少名利和地位,可他仍然無怨無悔的為祖國做貢獻,他的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呀!
錢學森!最偉大的科學家!我一生的楷模!
我只寫了這么多,打出來很辛苦的
Ⅷ 錢學森的故事讀後感
------------讀《錢自學森》有感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經千辛萬苦;他,為我國的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他,就是中國偉大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
Ⅸ 快快快,幫幫忙 《錢學森歸國》讀後感500 作文要求: 1.主要內容 2.感受 3.聯想現實(舉例
今天,我讀了《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導彈之父錢學森。他在美國擁有金錢、地位與名譽,但是他一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便決定放棄美國的事業回國工作。但美國當局不準錢學森回國,並將他關在小島上,錢學森並沒有屈服,他堅持斗爭了五年終於回到了祖國。
文章的字里行間都浸透著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給我感受最為深刻的是這一部分:「在美國,金錢、地位、名譽,他都有了。但是,一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便立即決定回國工作。」讀到這里,怎不讓人感動?錢學森在美國有著令人羨慕的地位、名譽、金錢等。但是他一聽說自己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便立即決定放棄這里所擁有的一切回到祖國。這說明錢學森不在乎在美國擁有的一切,在乎的是自己祖國的繁榮昌盛。這之中充滿了錢學森對祖國多麼巨大的的愛國之情啊!
文中還講述到:錢學森准備回國,美國人不同意,將他關在小島上,他不屈服,堅持跟他們斗爭了五年終於回到了祖國。是啊!5年,多麼漫長的五年,多麼殘酷的五年,可是錢學森不管美國人對他怎樣進行迫害,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回到自己親愛的祖國,多麼令人欽佩!
讀著讀著,那首優美的《我的中國心》再次回盪在我的耳畔……
我們新中國的史冊上涌現出多少像錢學森這樣優秀的愛國建設者們而驕傲,有的冒著生命危險在科學領域中奮力探索;有的在受到迫害的同時依然報效祖國,建設祖國;還有的英勇的與金錢、誘惑斗爭。是他們開創了我們祖國的錦綉前程,我們作為新時代中華少年,祖國未來的希望,應該繼承老一輩們的那種克服困難的精神,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讓我們向愛國人士們致敬,祖國在我們所有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