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義詞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來史的源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
近義詞,是指詞彙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美好」和「美妙」、「懶惰」和「怠惰」、「枯萎」和「乾枯」、「寬敞」和「寬闊」。與「近義詞」意思相近的詞為同義詞。
反義詞就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包括:絕對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分為成對的意義相反、互相對立的詞。如:真——假,動——靜,擁護——反對。這類反義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互相排斥。或成對的經常處於並舉、對待位置的詞。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這類反義詞沒有矛盾對立關系,但對比鮮明。
㈡ 炙手可熱的近義詞是什麼 炙手可熱的成語故事及造句
炙手可熱
【近義】烜赫一時、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反義】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釋義】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用例】~握大權,待郎充犬吠籬邊。(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一回)
㈢ 竭澤而漁這篇成語故事裡的近義詞呵反義詞
竭澤而漁_成語解釋
【拼音】:jié zé ér yú
【釋義】: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例句】: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誅求無已。
㈣ 像驚弓之鳥類似的成語故事(至少6個)
心有餘悸、驚弦之鳥、談虎色變、心驚肉跳、聞風喪膽、草木驚心、傷弓之鳥。
一、心有餘悸
【解釋】: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裡還害怕。
【出自】:孫犁《奮勇地前進、戰斗—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心有餘悸了。」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談虎色變、心驚肉跳、驚弓之鳥
【反義詞】神色不驚、泰然自若
二、驚弦之鳥
【解釋】: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同「驚弓之鳥」。
【出自】:敗了的,似驚弦之鳥。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三回
【近義詞】傷弓之鳥、驚弓之鳥
【反義詞】初生牛犢、安之若素
三、談虎色變
【解釋】: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後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出自】:巴金《談<寒夜>》:「它今天不再使人談虎色變了。」
【語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聞風喪膽、心有餘悸、譚虎色變
【反義詞】談笑自若、面不改色
四、心驚肉跳
【解釋】:形容擔心災禍臨頭,恐慌不安。
【出自】: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示例】:在那個悶熱的夜晚,發生了那種淑嫻現在想起還心驚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極大的創傷。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補語;形容人極度驚懼恐慌
【近義詞】毛骨悚然、六神無主、大驚失色、心有餘悸、心膽俱碎、膽戰心驚、心驚膽戰、驚心動魄、提心吊膽、膽顫心驚、心膽俱裂、戰戰兢兢、心驚膽落、魂飛魄散、不寒而慄
【反義詞】神色不驚、心安理得、泰然自若、處變不驚、從容不迫、舉止泰然、鎮定自若
五、聞風喪膽
【解釋】: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了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出處】:打得敵人聞風喪膽,棄屍累累。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一章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貶義
【近義詞】不可終日、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喪魂落魄、談虎色變、望風而逃、皇皇不可終日
【反義詞】不動聲色、泰然自若
㈤ 東施效顰的近義成語(注意是成語故事中的成語)要三個
壽陵匍匐
【拼音】:shòu líng pú fú
【解釋】:壽陵:古地名;匍匐:在地上爬。指胡亂模仿別人不成,反而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里丑捧心,不關西施之顰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
【近義詞】:壽陵失步、邯鄲學步
【語法】:作賓語、定語;同「邯鄲學步」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與瀟灑,外地人很贊賞和羨慕。燕國壽陵一個少年,特別迷戀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竟專門到邯鄲學習,他非常用心觀摩、效仿、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他沒學會他們走路的姿態,只會匍匐前進
㈥ 成語故事/出自,近義詞/是什麼意思
言而有信
yánéryǒuxìn
[釋義] 說出話來算數;有信用。
[語出] 《論語·學而》:「與內朋友交;言而容有信。」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 信;右邊是「言」;不是「文」。
[近義] 言出必行
[反義] 言而無信
[用法] 用於講信用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例句]
①他向來說到做到;~。
②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所以同事們都很相信他。
㈦ 成語故事東山再起的近義詞
重振旗鼓出山小草重作馮婦
余燼復起止水重波大張旗鼓
東山復起卷土重來借屍還魂
死灰復燃反復嚼卷土而來
重整旗鼓死灰復然
㈧ 反義詞近義詞數字成語故事
顛三倒四
diānsāndǎosì
[釋義] 指錯亂沒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語、做事等條理不清、顛倒混亂;毫無次序。
[語出]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一日拜三次;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
[正音] 倒;不能讀作「dào」。
[近義] 語無論次 亂七八糟 雜亂無章 七顛八倒
[反義] 有條不紊 井井有條 有條有理 有板有眼 井然有序 錯落有致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㈨ 成語故事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一敗如水——一敗塗地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一模一樣——如出一轍 一覽無余——一目瞭然
反義詞:一反常態——一如既往 一敗塗地——大獲全勝 一成不變——千變萬化 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㈩ 跟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專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屬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