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小故事300字
A. 哲理小故事!300字左右
哲理小故事:
一、皮瑞
皮瑞死去了,在選擇去天堂還是地獄時,他拿不定主意,神父答應他可以先去體驗一下天堂和地獄生活再做決定。
皮瑞選擇先去地獄。來到地獄,閻王熱情地招待他,給他安排了十分華麗的總統套房,還給他安排了傭人。皮瑞每天躺在床上吃吃喝喝,玩玩手機、打打游戲、看看電視,不用工作,也不用動腦筋,皮瑞感到很滿足,很快地獄的三天體驗期過去了。
皮瑞來到了天堂,他沒有舒適的住處,只有一間小茅屋和一大片田地。神父告訴他:「你只有勞動才能得到吃食,你去勞動吧!」
皮瑞只好下地幹活,他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傍晚回家還要自己煮食。他吃的也是五穀雜糧和蔬菜,三天過去,皮瑞瘦了許多。到了抉擇的時候了,皮瑞選擇了去天堂,因為天堂的三天讓他回憶起活著的時光。
二、猶太人
很多年以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一個猶太人對他的兒子說,現在我們惟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一加一等於二的時候,你應該想到大於三。」納粹在奧斯維辛毒死了幾十萬人,父子倆卻活了下來。
1946年,他們來到美國,在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一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應該說成是3.5美元,你試著把一磅銅做成門把看看。」
20年後,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鍾表哂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曾把一磅銅賣到3500美元,這時他已是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後,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
紐約許多運輸公司對他的這一愚蠢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猶太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
把水泥塊和木頭加工底座;把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最後,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身上掃下來的灰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猶太人並不是天生比任何種族的人聰明,但他們更懂得怎樣去鑄造這枚無價的金幣。當他們的孩子剛懂事時,母親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去舐書上的蜂蜜,其用意是想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
三、小米
有個叫小米的女孩,和朋友們去鼓浪嶼遊玩,回去之後,小米忽然想起,自己把一袋垃圾忘在了沙灘上。當時大家都把垃圾放在一隻白色塑料袋中,小米准備離開時把垃圾袋帶走,可是由於玩得太開心,小米竟然忘了這檔事兒。
朋友看著小米焦急的樣子,安慰她說:「又不是貴重物品,一袋垃圾丟在那兒很正常嘛。」可是,小米並不這么想,她懊悔地說:「垃圾袋扔在那兒,肯定會破壞沙灘的環境!」忽然,小米腦中靈光一閃,一個新奇的想法蹦了出來。
她不禁有些興奮,趕緊拿起手機,打開快遞下單軟體,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填下了一張前所未有的快遞單——讓快遞小哥將「鼓浪嶼沙灘大石頭上的一隻白色垃圾袋」投遞到「附近的垃圾桶」。下單後,她緊握手機,焦急地等待著。她心裡也沒有底,不知道這樣的訂單能否生效。
很快,手機響了,是快遞小哥打來的。在確認這不是惡搞訂單後,快遞小哥爽快地按照小米的要求,去鼓浪嶼沙灘上找到那隻白色垃圾袋,扔進了垃圾桶,並拍下照片發給小米。小米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她一個勁兒地感謝著快遞小哥。
在電話那頭,快遞小哥開心地說:「不用謝我。在鼓浪嶼接過那麼多快遞,你這個是我做得最開心的一單。」這位牽掛一袋垃圾的女孩,無疑有著一顆純凈無塵的心。她沒有豪言,也沒有壯舉,有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善行,如同黑暗中的一束燭光,既亮眼,又暖心。
四、駱秉章
晚清將領駱秉章雖然位高權重,但平日里樂善好施。他手下有一個叫張全的小吏,家境清寒,與身患殘疾的老母相依為命。駱秉章得知後,就命侄子每個月都給張全家中送去米糧。
一天,侄子向駱秉章匯報完事情正准備離去,駱秉章突然叫住他:「你這月有沒有給張全家送去米糧?」侄子一臉詫異地回答:「沒有。他上月不是已經不再為您做事了嗎?」駱秉章聽後,起身倒了一杯熱茶,放在暖爐邊,然後拉著侄子去園中走了一圈。
等他們再回到書房,駱秉章把那杯依然溫熱的茶遞給侄子。侄子喝下後不禁微笑,暖茶讓他渾身舒爽。駱秉章見狀問道:「倒了茶離開,然後再回來時,你是希望茶變得冰涼,還是依舊溫熱?」「當然希望依舊溫熱。」
「這就對了。」駱秉章點點頭,「張全剛離開,如今尚未安頓好,正是最忙亂的時候。我們再幫他幾次,等他走上正軌後再放手也不遲。何必人一走,就讓茶涼掉呢?」侄子起身稱是,連忙去送米糧。人走茶涼,雖是世間常態,卻也令人寒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給人留一杯溫熱的茶。
五、鏡子
在伊朗的德黑蘭皇宮,你可以欣賞到世界上最漂亮的馬賽克建築。那裡的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顆顆璀璨奪目的鑽石鑲嵌而成。走近細看,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流光溢彩的「鑽石」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的鏡子的碎片。
只不過,當初這座宮殿的設計者打算鑲嵌在牆面上的,並不是這些鑽石般的小小碎片,而是一面面碩大的鏡子。但是,當第一批鏡子從國外運抵工地後,人們驚恐地發現鏡子被打破了。承運人忍痛將這些破損的鏡子丟到了垃圾堆,並把這個壞消息通知建築設計師。
令人驚訝的是,該設計師並沒有為此大發雷霆,而是命令手下人將所有丟棄的鏡子重新撿回,並雇了許多工匠將殘破的鏡子敲成更小的碎片。一切就緒後,按照這名設計師的構思,工人們將這些碎片鑲嵌到牆壁和天花板上,於是碎片就變成了「鑽石」。
置身於這座宮殿,審視四周由不計其數的小小碎片點綴的牆壁時,你或許會為設計師的巧思嘖嘖稱奇,或許更會為人生的意義陷入沉思。 當初,誰也沒有料到完好的鏡子會變得殘缺不全,更沒有料到支離破碎的鏡片會成為完美無瑕的藝術品。
B. 一個漢字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C. 歷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
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
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D. 愛國小故事300字
1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 」、「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 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E. 歷史小故事300字左右
不平凡的橋——文天祥的傳說故事 ●劉文光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畲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雲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裡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畲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後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弔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了後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
F. 歷史小故事300字左右 3篇
樓主,你好!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 沒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 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 白天, 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 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 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 常常是白天苦讀, 什麼也不吃, 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 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 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 62 年(永平五年),哥哥班 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 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 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 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 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3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 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 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 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 對司馬睿說: "晉 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 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 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 的英雄豪傑, 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 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 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 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 在江中敲打著船槳 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 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G. 方誌敏的小故事【300字】
1900年農歷八月十三日,方誌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陽縣湖塘村。湖塘村是一個優美的地方,村前是兩口水明如鏡的魚塘,一條小河流過村口的一座小橋,村後有座土山,長滿了高大的楓樹。
方誌敏的家很窮,每逢春天家裡都斷了糧,缸里的一點糧食還是跟財主家借的。剛剛三、四歲的小志敏餓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著媽媽的衣襟不斷地嚷:「媽媽!我餓,我餓啊!」小志敏看見財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饅頭,仰著頭問媽媽:「為什麼財主家的孩子有饅頭吃,我們家沒有呢?」媽媽只好回答說:「人家財主命好,有地又有錢;咱們命苦,要啥沒啥,孩子也跟著受罪!」小志敏聽了還是不明白,同樣是人,財主不幹活不流汗都吃白饅頭,爸爸累死累活都讓兒子餓肚子,這是為什麼?方誌敏7歲的時候,爸爸向財主借高利貸讓他上了私塾。
小志敏高高興興背上書包去上學了。一開始的幾天,小志敏覺得挺新鮮,老先生搖晃著腦袋,「子曰」、「詩雲」的念,學生們也搖頭晃腦的跟著念。時間長了,小志敏就不耐煩了,覺得沒什麼意思,坐在那兒老打瞌睡。
老先生見小志敏不好好念書,走過來揪著他的耳朵問:「我剛念的是哪一句?」小志敏直著脖子,說:「不知道!還不是老掉牙的舊書,我懶得聽!」
老先生氣得鬍子都翹了起來,拿起戒尺就朝志敏的手心打,一邊打還一邊罵:「我讓你不學聖人的書!」小志敏的手被打得又紅又腫,但他咬著牙一聲不吭。
回到家裡,媽媽看著兒子的手,心疼得流下了眼淚。小志敏說:「我明天不上學了,我放牛拾柴去。!」
爸爸正在抽旱煙,聽兒子嚷嚷不上學了,吐了一口煙,說:「哪有上學不挨老師打的,學還得上。供你念書,爸爸受苦受累還有個盼頭。不然,你也和爸爸一樣當個睜眼瞎,咱家這窮日子還有什麼指望改變呢!」
氣歸氣,小志敏還得去上學。只要爸爸、媽媽高興,這書還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歲的志敏在弋陽縣高小讀書,他在學校圖書室看了很多進步書籍,並組織了「九區青年社」,專門與土豪劣紳做斗爭。
當時,有個姓張的大地主想弄個「省議員」當當。他讓手下用錢去買選票,老百姓議論紛紛。方誌敏想,這個地主壞得很,頭上長瘡,腳底流膿,要是他當上了議員,不定要做出多少壞事。
為了阻擋姓張的大地主,方誌敏一夜沒睡覺,寫了一篇小字報:「張地主十大罪狀」,抄寫了好幾份,連夜貼在縣城最顯眼的地方。城裡的人都擠著去看小字報,拍手稱快。張地主氣得渾身發抖,派人把小字報撕掉,到處尋找方誌敏。
方誌敏的同學勸他找個地方躲一躲,說張地主有錢有勢,惹不起他。方誌敏笑著說:「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張地主終於找到了方誌敏。幾個狗腿子推搡著方誌敏,方誌敏被帶到了張地主家。
張地主歪在太師椅上,咕嚕咕嚕在抽水煙,迷著兩眼瞅著方誌敏說:「你就是方誌敏?」
方誌敏昂著頭不說話,心想,你知道還問什麼?
張地主又說話了:「你是學生,應該好好讀聖賢之書,不要瞎折騰。我找你來,想讓你寫個聲明,就說你受別人唆使,我是清白無辜的,怎麼樣?」
方誌敏搖了搖頭,張地主馬上翻了臉,把水煙袋往桌子上一扔,滿臉兇相,說:「我在弋陽城裡說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個螞蟻。」一個打手揍上來要動手,方誌敏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說:「我早給報館和警察署寫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將信寄出去。你殘害學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會知道。」
張地主一聽,一個十五、六歲的毛孩子還留了一手,真難對付。想來想去,如果把方誌敏打死,就會惹惱全省的人。還是咽下這口氣吧,只好一揮手,讓方誌敏走了。
方誌敏並沒有給同學留下什麼信,只是讓張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說出那套話。張地主最終沒有當上議員,方誌敏卻成了弋陽城裡有名氣的學生。
1918年,北洋軍閥段祺瑞賣國政府投靠日本帝國主義激起了群眾極大民憤。
這一天,弋陽高小的師生在操場舉行聲討段祺瑞賣國政府的集會。方誌敏平時最敬佩的一位青年教師劉老師,登上檯子演講。他慷慨激昂地說:「賣國政府把我們的國家一片片出賣,日本帝國主義又要鯨吞我們的神州。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抵制日貨。」說著,劉老師把平時用的日本牙粉,日本臉盆拿出來,一腳踩碎牙粉盒,又把日本臉盆用石頭砸碎。
同學們都被劉老師的愛國行動感染。方誌敏抬腿跑到宿舍,把他鋪的一床日本草席抱出來,跑上講台,點著一根火柴把日本草席點著說:「我向劉先生學習,堅決不用日貨。」
1919秋天,方誌敏在南昌江西第一甲種工業學校上學,他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思想覺悟提高很快。
當時,方誌敏所在的這所學校辦得很糟糕。學校憑私人關系任用教師,有的教師什麼都不懂,甚至連學生都不如,只要有門路,就能教課。學生們意見很大,方誌敏代表全班同學,向校方提出更換教師,胖校長打著官腔說:"研究研究",幾個月過去了,也不見音信。
正好,學校宣傳隊要排節目。方誌敏靈機一動,編寫了一個劇本《私塾怪現象》。戲中有3個主要人物,校長、校長老婆、校長的兒子。校長當領導,校長老婆連字也不識,啥課都敢教,校長的兒子只管搖鈴。
H. 中國歷史小故事200~300字
煮酒論英雄: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得大好事!」說者有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則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裡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與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I. 整理一則黃帝、炎帝、堯、舜、禹的小故事 300字以內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回答者: wly3 - 試用期 一級 9-16 16:24
查看用戶評論(9)>>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6 個人評價
好
83% (5) 不好
16% (1)
相關內容
• 有關於黃帝、炎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 遠古早還是上古早?炎帝和黃帝誰更早,堯舜比他們要早...
• 堯。禹。舜 給 點他們的資料謝謝
• 炎帝黃帝,堯舜禹的故事形成的成語有哪些?幫幫忙啊急...
• 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歷史故事,一樣一篇,越精越好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黃帝 炎帝
其他回答 共 3 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參考資料:我記不得了
回答者: №極度瘋狂№ - 助理 二級 9-15 23:18
炎帝和黃帝的故事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直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一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斗爭,《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一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沖突,並被蚩尤族打敗。黃帝族應炎帝族的請求而與蚩尤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關系密切,所以黃帝族亦和處於東方的太昊、少昊兩族作戰,並贏得勝利。
黃帝族打敗蚩尤族以後,和太昊、少昊兩族修好關系,在中原地區擴大了影響,但炎帝族卻圖謀與之爭奪在各個部落間的主導地位,於是黃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戰先後進行了三次,炎帝族戰敗並歸服了黃帝。此後,黃帝族與炎帝族聯合,在我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影響日益廣泛。
堯帝名放勛,為黃帝玄孫,因其國號為陶唐,故後世又稱其為唐堯。在堯帝之前。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傳的,他本人便是繼承異母兄長(摯)的帝位。
堯帝不僅體格魁梧,而且聰穎仁愛,光明磊落。他雖生長在帝王富貴之鄉,卻謙遜節儉,寬容禮讓。他在位期間,是我國原始社會繼黃帝之後出現的又一個太平盛世。
一天,堯帝召集群臣議事後,不禁嘆道:「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真是一點不假啊。」眾臣不解,忙問何故。堯帝環顧左右,說:「眾位愛卿,今年朕已在位七十年,眼看老之將至,事業卻後繼乏人,怎不令人擔憂啊!」
其弟放齊出班奏道:「王兄差矣,現放著賢侄丹朱,開明禮讓,怎說後繼乏人?」堯帝苦笑道:「放齊啊,你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塗,『知子莫若父』,丹朱是何等樣人,我還不清楚嗎?頑劣,凶蠻,不學無術。他若即位,百姓必遭殃。真要這樣,我怎能瞑目九泉啊!」眾人聽堯帝如此評價兒子,既吃驚又欽佩,一時竟然語塞。
「怎麼都沒詞啦?」沉寂片刻後,堯帝笑道,「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此乃古今通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天下推賢舉能,也是眾卿分內之責嘛。不過,大家也不必有什麼精神壓力,咱們權當是聊天,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如何?」
奸臣獾兜見有機可乘,便出班奏道:「臣以為共公可用。」堯帝凜然道:「能言善辯,似恭實傲,小人也,不可用。眾卿啊,舉賢任能,並非僅限於貴戚朝臣嘛!」堯帝似乎有點兒生氣了。
「臣聞民間有一賢士,名曰虞舜。」四岳出班奏道。堯帝不禁頷首笑道:「朕也有耳聞,卻不知他究竟怎樣賢能。」四岳奏道:「舜母早亡,其父目盲而頑固;繼母刁蠻奸詐;異母弟名象,常侍母自傲,對兄非禮。然而,盡管三人仇視虞舜,欲殺之而後快,可虞舜卻始終敬父孝母, 愛護弟弟,把本該分裂的家治理得和和睦睦。二十歲時,他就已經孝名遠播了。」
堯帝聽後很高興,便請來虞舜,委以重任;見其正值而立之年,為表誠信與關懷,又將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當然,也想藉助女兒暗中考察他的品行。
虞舜始終平靜地承受著種種變化,行事遠慮深謀,仁義禮讓;講話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堯帝很滿意,三年後便結束了對他的考察,正式讓他榮登帝位。不料虞舜卻總以德薄為由謙讓推辭。沒辦法,堯帝只得暫緩禪位,可實際上卻將一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虞舜去辦了。二十五年後開明仁惠的堯帝駕崩了。全國上下悲傷之至,慟哭號啕,如喪考妣;以至三年守孝期間,全國竟無一人一地奏樂歌舞。
堯帝雖然駕鶴西去了,可他那種不以一己之私而廢公的高風亮節卻始終銘刻在舜帝和百姓心中,其禪讓美名更是光耀千古,與日月同輝。
古書《帝王世紀》上說:「安康為媯墟,或謂之姚墟。」《後漢書》記載:「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紐」。穎容《釋例》曰:「舜居西城,本曰媯墟。」《漢書》上說道:「西城,屬漢中郡」。應劭曰「媯墟在西北,舜所居,即金城縣」。多部史書記載,說明平利是舜的故鄉,安康旬陽一帶就是舜活動的地方。在這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女媧子孫——虞舜帝的故事。
倆兄弟種豆
舜和象、敤手是同父異母三兄妹,同屬女媧第十二代後生。舜(即虞舜帝)生性聰明,勤奮好學,自小就人見人愛。不幸的是五歲之上就沒了親娘,從小就跟著後娘一起過日子。象是後娘的親生兒子,天性驕橫,不學無術,又蠢又笨,可事事總要佔舜的上風。也是後娘數來德性不強,很不賢慧,對前房兒子總是另眼相待,時時偏寵著自己親生的一對兒女。她不僅對舜在生活上刻薄,臟活累活一律分派給舜干,而且累累施絆生非,甚至施設陰謀想將舜加害致死而後快。而後娘的親生女兒敤手則不同於娘和哥哥的品行,她對娘倆苛刻舜大哥的行為執意不滿,一次又一次地背著媽媽和象哥哥暗中給舜大哥施以幫助。
這年,又到了拋糧下種的季節。後娘想出了一條毒計,讓舜和象兄弟倆比賽種豆,並說定誰種的豆子苗好苗全苗壯誰就受獎,反之則重罰不饒。背開舜的眼目,後娘便悄悄地把分給舜的一袋豆種用火鍋炒熟,有意讓舜下的豆種不得出苗,以達到加害於舜的目的。女兒敤手發覺媽媽要加害舜大哥的陰謀之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決意要幫舜哥一把。在下種的頭天晚上,乘著夜靜天黑,敤手避開母親及象哥哥,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兩袋豆種相互倒換,把用火鍋炒熟的豆種裝進了媽媽作有記號給象哥哥盛豆種的布袋裡。第二天,後娘將事先備下分好的兩袋豆種分別給了舜和象,舜與象兄弟倆也都分別把各自分得的豆種播入自已耕種的地塊里,只等發芽出苗,按下不題。
日出日落,轉眼即過了一些日子。待後娘到地里一看,舜種的地塊里,豆苗又全又壯,而象種的地塊除了雜草叢生之外,卻不見一棵豆苗。後娘情知有故,猶如啞吧吃黃蓮,只是氣得干瞪白眼,也無話可說了。
http://www.pingli.gov.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2526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約在五千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堯、舜、禹是中原地區先後出現的三個很有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讓他去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了。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參加挖土、挑土。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種莊稼了。
回答者: 言之午 - 高級經理 六級 9-15 23:44
聽眾朋友,我們時常說自己都是炎黃子孫,但關 於炎帝和黃帝的歷史真實性,目前還缺少考古學上的證據。 通常的說法,「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
據說 ,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中國西部的陝西省一帶。這是中國母親河黃河流 經的地域。就這一點說,這與世界文明開始於沿河流域是一致的。後來,黃帝族 最後定居在中國北方的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族最後到達中國東部山東地區。
經過許多的遷徙、戰爭、兼並,黃帝族與炎帝族,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漸融合,形成了最初的「華族」。
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 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明程度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後來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大約在公 元前二世紀左右,「華族」始稱為「漢族」。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 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於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據說,黃帝的出身極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兒所生,嬰兒時便能 說話,自幼聰明,才智過人。成年後,黃帝有25個兒子,10000個諸侯, 諸侯中有7000個是掌管不同事務的神靈。自然界的風雷雨電都歸黃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黃帝長著四張面孔,這使得他不用轉動脖子就能對 四面八方的動態及時了解和掌握。為了造福於他的臣民,黃帝教會人們播種五穀 ,教會人們馴化鳥獸和蟲類,黃帝還發明了布帛,教會人們開采礦石,製造鐵器 和銅器。進而,黃帝讓倉頡創造了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日歷,岐伯寫 了醫書,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娛樂。
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中國的歷史學家也有自己的解釋,認為傳說中的黃帝 時代,基本上包含了人類石器時代的漫長時期。至於炎帝和黃帝的歷史原型,還 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歷史研究。
聽眾朋友,以上是關於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和黃帝的內容。
聽眾朋友,接下來向您介紹堯和舜。
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也是中華源頭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傳說 ,堯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後代,他聰明仁慈,受人尊敬,16歲就被推舉為部 族首領。堯所統領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國北部河北省保定一帶,他聯合保定區域 各部族,共同抵抗和消滅了東夷部族的入侵,最終兼並了這個部族。隨著其部落 勢力的逐漸擴大,堯成為部落聯盟的共同首領,後人稱之為堯帝。
堯帝被視為仁君的典範。他勤儉樸素,辦事公正。他重用賢臣,考察百官的 政績,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他設置天文官,制定歷法,使人民能夠依時 節從事農業,因此,古人將堯帝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帝 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部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天下安寧,政治清明, 世風祥和。
堯帝建立了中華先民初期文明的社會制度,使原始部落開始向國家雛形轉變 。他完善了家庭與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緣關系劃分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為宗族,規定了宗族之內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遠源和親 和與異姓和婚的風俗,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質和體能。
堯帝將天下劃分為九 州,分別派官員和諸侯加以統治,使各地經濟均衡發展,數千年來,「九州」也 成為華夏民族對祖國的代稱。 堯帝在位70年,在選擇繼承人時第一次做出了任人唯賢的禪讓。
據說堯帝要求四方諸侯舉薦賢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為繼承人。 於是眾人推薦民間的一個窮人舜。據說舜的父母對他極其苛刻,兄弟對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卻能與他們和諧相處。眾人認為,舜孝順和美,應該能很好地治理國 家。堯帝對舜進行多方考察,認為舜確是一個品德好又能乾的人。三年後,堯將 自己的帝位傳讓給了舜,而沒有傳給他的兒子丹朱。這種讓位,中國的史學家稱 作「禪讓」(禪音shàn)。堯認為,「禪讓」於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無利。 如此天下為公的思想,成為中國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話。
舜即位後,把堯的民主政治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制定了比較完整的禮儀和刑 法,任命了一系列官職,分別掌管政事、經濟、司法、教化、手工業、音樂等事 務,還制定了官吏考核辦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制度。 舜發展生產,開渠鑿井,廣結人才。在舜帝時代,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都產 生了一個較大的飛躍。在治國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並行,與人民同甘共苦。
舜帝時代,人民知禮儀,天下信服,稱得上政治清明,物質豐富,是一個政治、 生產、藝術都十分輝煌的時代。舜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採取了民主的「禪 讓」制方式,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兒子繼承,堯和舜卻將自己的帝 位傳給了非血緣、但品德和才幹都很優秀的人,數千年來,堯和舜選賢任能、寬 厚豁達的高尚德行被人們世代稱頌。
關於堯、舜的諸多傳說和故事,也成為研究 中國遠古文化的重要資料。
聽眾朋友,最後向您介紹大禹。
在中國古籍中,有關大禹的記載充滿神話色彩。傳說,五千多年前,水神發 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 是,大禹的父親鯀被部落首領堯派去治水。
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西方的昆侖山,見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將「息 壤」賜給他,治理洪水。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但是天帝拒絕了他的請求 。鯀心裡掛念著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於是他乘天庭守衛疏忽,偷走了息壤 。鯀回到了東方,忙將息壤往水裡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長,洪水漲一米 ,息壤就長一米,洪水漲十米,息壤就長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們終於脫離了洪水的包圍。
天帝知道了鯀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將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一撤 ,洪水立即反撲而來,沖垮了堤壩,毀壞田園,淹死了好多百姓。堯大怒,他發 布命令說:「鯀只知道圈堤堵水,一旦堤潰,為害更大。治水九年,還不成功, 該殺!」鯀就這樣被處死了。
二十年後,鯀的兒子大禹長大了。堯的繼任者舜命令大禹繼承鯀未完成的事 業,繼續治水。大禹吸取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採用開鑿河川、疏導河道 、引水入海的辦法治理洪水。
有關大禹治洪水的傳說,常常與地方景物相附會。傳說,大禹以神力劈開龍 門山,讓黃河水從崖峭壁間直流而下,於是形成了龍門峽;在龍門下游,大禹又 把擋住河道的山劈為幾段,河水蜿蜒曲折奔東海而去,這就成了三門峽。
千百年 來,黃河龍門峽和三門峽,都以水勢湍急、風景迷人而聞名。在中國的許多地方 ,也流傳著相似的故事,所以許多地方都建有禹廟、禹陵。 關於禹治水的故事還有很多,據說,大禹新婚第四天就離家去治水,十三年 中,他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回家一次。經過許多艱難和辛苦,大禹終於治服了洪 水,人民安居樂業。舜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心甘情願將王位禪讓給了他。
後來, 大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即夏王朝,中國社會開始從原始狀態向奴隸 制社會發展。
禹的傳說,原來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 部分被「歷史化」。禹這個神話傳說人物,漸漸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 禹的傳說中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比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 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但是不論如 何,以治水為中心事件的大禹的故事,仍然會在中國文化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