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哲學家生平小故事200

哲學家生平小故事200

發布時間: 2020-11-25 00:08:36

⑴ 哲學小故事(急需)

一個人打賭
德國哲學家A·叔本華(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蘭克福的旅館出租套房裡。緊靠旅館有一家小飯館,他常去那裡吃飯,那也是英國軍事人員常去的地方。
一個飯店侍從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每次飯前,叔本華總要把一枚金幣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飯後又把金幣收回自己的口袋裡。
有一天,這位侍從忍不住問這位哲學家他在干什麼。叔本華解釋說:他每天在心裡與那些軍官們打賭,只要他們哪一天會除了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還能談點別的話題,我就把金幣放進教學的施捨箱去。

並非都來聽布
F·D·E·施萊艾爾馬赫(1768--1834年),德國哲學家和神學家,他的神職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稱頌他和他的佈道具有少有的廣泛性,他的教義宣講能吸引社會各個階層的廣大聽眾,不僅有大學生,還有婦女和各級官員。
對此,施萊艾爾馬赫解釋說:"我的聽眾確實由學生、婦女和官員組成,學生們來是為了聽我講道,女人們來是為了看學生,而官員們來則是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1844--1900年)對女性特別仇視,他一生不接觸女人,曾經這樣說過:"男子應受戰爭的訓練,女子則應受再創造戰士的訓練。"又說:"你到女人那裡去嗎?可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1872--1970年)對尼採的哲學極為不滿,挖苦他說:"十個女人,有九個女人會使他把鞭子丟掉的,因為他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要避開女人啊!"

報復記者
羅素於1920年曾來過中國。可到中國後生了一場大病。病後,他拒絕任何報人的采訪,一家對此很不滿意的日本報刊謊登了羅素已去世的消息,後雖交涉,他們仍不願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國的路上,羅素取道日本,這家報社又設法采訪他。作為報復,羅素讓他的秘書給每個記者分發印好的字條,紙上寫著:"由於羅素先生已死,他無法接受采訪。"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羅素的一位年輕朋友來看他。走進門後,只見羅素正雙眼視房屋外邊的花園,陷入了沉思。
這位朋友問他:"您在苦思冥想什麼?"
"每當我和一位大科學家談話,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經沒有希望。但每當我和我的花園談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滿了陽光。"

獨身的解釋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終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兩個朋友。
一個朋友問他,"你不為你的獨身主義後悔嗎?"
期賓塞愉快地答道:"人們應該滿意自己所做出的決定。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我常常這樣寬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女人,因為沒有做我的妻子而獲得了幸福。"

難成親戚
英國著名的哲學愛弗蘭斯·培根(1561--1626年)家裡來了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為"豬")和培根(bacoh,意為"熏肉")有親屬關系!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弔死,我們是沒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後才能變成熏肉!"

相形顯小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於女王生活在詫深牆高的宮庭大院里,平時也多來往於達官顯貴們奢侈華貴的住宅,當她看到簡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時,不禁驚嘆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邊,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房舍後,聳聳肩說:"陛下,我的住宅其實並不錯,只是因為陛下抬舉我,光臨寒舍,才使它顯得小了。"

剽竊罪
約翰·沃德爵士於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傳記小說《亨利四世》。然而這幾乎招來了他的殺身之禍,因為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認為作者是借古諷今,含沙射影地抨擊她的現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來了司法官員,建議以謀反罪對沃德提起訴訟。培根讀過此書並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來表示異議,為作者開脫。他說:"我不敢說書里有謀反的證據,但毫無疑問,該書確有不少重罪的證據。"
"何以見得?在什麼地方?"女王急切地問。
"在他從泰西塔斯(55--117年),古羅馬歷史學家,那兒剽竊來的好多段落中,便可找到這類罪證。"培根認真地回答說。

河面上告示
英國哲學家威廉·休厄爾(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劍橋的卡姆河只是一條被用作城區排水的排水溝。有一次,女王訪問劍橋,在河上的一座橋上停了下來,對族擁著她的劍橋在學的要人說,河裡漂著的廢紙太多了。威廉·休厄爾介面說:"陛下,它們並不完全是廢紙,它們的每一頁上都寫著告示,通知來訪者這條河是不適於游泳的。"

富翁的價值
英國哲學家、詩人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見一個富翁被人從河裡救了起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富翁的窮人,竟只得到一個銅元的報酬。圍觀的人被這富翁的吝嗇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裡去。
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價值!"

無需再錦上添花
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休謨(1711--1776年)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他晚年退休後,每年還能拿到1000英鎊的退休金和印書稿費。他在愛丁堡圖書館做管理員時寫的《大不顛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暢銷書。
周圍的人勸他再寫續集,一直寫到當代。哲學家攤開兩手說:"你們已經給了我太多的榮譽,先生們,但我不想再寫了,理由有四點: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懶了,太富了。"

剩下誰呢
休謨去逝前不久還出席過一次晚宴。宴會上一個客人抱怨世界充滿了敵意,人跟人之間的對立太深了。老哲學家頗不以為然。"不,並非如你所說。"他語重心長地說,"你看,我以前寫過能引起敵意的各種題目。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還有宗教的,可除了輝格黨人、托利黨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卻沒有任何敵人。"

死而復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年)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從那以後,每隔10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於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後,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區別
誰也沒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學問家伏爾泰竟參加了一個為人不齒的團伙的狂歡。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們又邀請他參加。
"噢,伙計,"伏爾泰神秘地說,"去一次,不失為一個哲學家;去兩次,就跟你們同流合污啦。"

豈可再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11個月之久。出獄後,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最後伏爾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么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葯
伏爾泰的咖啡癮很大,一生中喝了數量驚人的咖啡。有個好心人曾告誡他說:"別再喝這種飲料了,這是一種慢性毒葯,你是在慢性自殺!"
"你說得很對,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這位年邁的哲學家說,"要不然,為什麼我已經喝了65年還沒有死呢。"

錯誤的贊揚
性格放盪不羈並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贊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驗明牧師正身
當伏爾泰到了84歲高齡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這是為垂死者訂購天國飛機票或入場券的一貫作業,但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
"伏爾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
"那麼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學語言
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1859--1952年)和幾位哲學界的同事在百老匯大街上閑逛。突然有人提議去看一場露天電影,剛才還在思考和討論的頭腦還未來得及細想,他們便舉步向一家露天電影院走去。等這伙哲學家抵達了目的地,才開始意識到托馬斯·鮑威爾的話:"電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這個角落的白天里,並不那麼猖獗。"

哲學的責任
出生於俄國的美國哲學家莫里斯·拉斐爾·科恩(1880--1947年)。在美國哲學界和教育界都很有聲譽,曾任紐約學院和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
一次,在他上完哲學導論課後,一名女學生向他抱怨:"科恩教授,聽完您的課,我覺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上都戳了一個孔,可又沒有提供替代品來填補,我真有點無所適從了。"
"小姐,"科恩嚴肅地說,"你該記得,大力神赫爾克里斯干過許多差事,他清洗了奧吉亞斯王的3000年來打掃的牛廄,難道非得再用什麼把它填滿嗎?"

⑵ 求一些詳細點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故事

你是要我分別舉一個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故事嗎?還是要他們二位一同發生的一件故事?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雖然有許多已經過時了,但是比其他任何一個具體的學說都更為重要的是他研究問題的理性主義方法。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態度、觀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態度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的每個方面都可以是思維和分析的合適對象:他的觀念是宇宙並不是受純粹的機會、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誕不經的念頭所支配,宇宙的運動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類應該對自然世界的每個方面都進行系統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們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既要利用實驗觀察又要利用邏輯推理。這一套方法與傳統主義、迷信主義和神秘主義相對立,對西方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於公元前384年出生在馬其頓的斯塔基拉。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內科醫生。亞里士多德十七歲時前往雅典柏拉圖學園學習。在那兒他一學就是二十年,直到柏拉圖死後不久才離開。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對生物學和「實用科學」產生了興趣。

公元前342年,亞里士多德返回馬其頓,給國王十三歲的兒子——歷史上人稱亞歷山大大帝——當了幾年私人教師。公元前335年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亞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創辦了自己的學校——萊希門學園。隨後的十二年他一直在雅典,這一時期與亞歷山大軍事征服的生涯大體相巧合。亞歷山大並沒有向先前的導師請求指教,但是卻慷慨地為他提供研究經費。這在歷史上也許是科學家從政府得到大批研究經費的頭一個先例,也是隨後幾個世紀中的最後一個事例。

但是與亞歷山大交往是有危險的,亞里士多德原則上反對亞歷山大的獨裁作風。這位征服者因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侄兒有變節行為而將其處以死刑;看來他這時曾想過要把亞里士多德也處以死刑。亞里士多德頗為民主,不合亞歷山大的味口,盡管如此,他也會因為與亞歷山大交往過甚而得不到雅典人的信賴。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時,反馬其頓的派別在雅典占據統治地位,亞里士多德被指控為犯有「瀆神罪」。亞里士多德想起了七十六年前蘇格拉底的命運,他逃離雅典,邊逃邊說:他不會給雅典第二次機會來犯下攻擊哲學的罪行。幾個月後他在流亡中喪生,終年62歲。其時為公元前522年。

亞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的數目大得驚人,有47部留存下來,古代書名冊上記錄表明他寫的書不少於170本。但是令人吃驚的不僅在於他的作品數量,而且在於他知識的博大精深。實際上他的科學著作構成了他所在時代的一部科學知識網路全書。其中包括天文學、動物學、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幾乎古希臘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學科都無所不有。他的科學著作一部分是對其他人已經獲得的知識的匯編,一部分是他僱用助手為他收集資料所獲的創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過大量的觀察而獲得的成果。

有能力做每一個科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這就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將來可能不會再出現這樣的人物。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成就遠不止這些,他還是一位有創建的哲學家,對推理哲學的每一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論著有倫理學和形而上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神學和政治學,修辭學和美學。他寫了有關教育、詩歌、野蠻人的風俗習慣和雅典憲法的作品。他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收集許多不同國家的憲法,以進行比較研究。

也許在亞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邏輯學。一般認為他是哲學中這個重要分支的創立人。實際上就是由於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邏輯性,才使他對如此眾多的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有組織思想的才賦,他提出的定義和建立的范疇為後來許多不同領域產生的思想提供了基礎。亞里士多德從來不搞神秘主義和極端主義,總是實用主義的代言人。當然他犯過錯誤,但是在如此大部頭的思想網路全書中,他犯下的愚蠢錯誤卻寥寥稀少。

亞里士多德對後來的整個西方思想有巨大的影響。在古代和中世紀期間,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語、敘利亞語、阿拉伯語、義大利語、法語、希伯來語、德語和英語。後來的希臘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贊美他的作品,拜占庭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他的著作對伊斯蘭教哲學有著重大的影響。在許多世紀中,他的作品一直統治著歐洲思想。阿維羅伊斯①——也許是所有阿拉伯哲學家中最著名的哲學家——努力把伊斯蘭教神學和亞里士多德理性主義加以綜合。中世紀最有影響的猶太教思想家麥孟尼底也為猶太教做了類似的綜合。但是這類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基督教學者聖·湯姆斯·阿奎奈的偉大著作《神學大全》。受亞里士多德深刻影響的中世紀學者多不勝舉。

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羨慕如此之深,以致於在中世紀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盞指路的明燈,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們進一步探索知識的緊身衣。亞里士多德喜歡進行獨立觀察和思索,無疑他不會贊成後世人對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

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極其反動的。例如,他支持奴隸制度,認為它符合自然規律;他相信婦女生來就低賤(當然這兩種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時代的流行觀點)。但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有許多顯然非常摩登,例如「貧窮是革命和罪惡的根源」,「所有冥想過治人藝術的人都認為皇帝的命運取決於對青年的教育」(當然在亞里士多德生活的時代里沒有公共教育)。

在近世紀中,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和聲望一落千丈。但是我感到他的影響是如此廣泛、深入和持久,以致於我為不能把他在本冊中的名次排得再高些而感到非常遺憾。他現在的名次主要是由於在他前面的十三位人物中的每一位都極其重要。

①阿維羅伊斯(1126—1198):阿拉伯醫生、哲學家,生於西班牙哥多華,曾注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思想家——張之洞

清光緒年間,張之洞在湖北做制台,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社會秩序很混亂,武漢三鎮賭風極盛,張之洞就想了個辦法來開導賭棍。
有一天,衙役抓到四個賭棍。張之洞審問說:「你們為何不務正業,嗜賭如命?」賭棍說:「大人,小的只不過是好玩消遣。」張之洞說:「好,既然你們喜歡抹牌賭博,本制台要你們好玩消遣個夠。」於是命衙役將四人收監,每人發給銅錢一千,並拿出紙牌、骰子,叫他們在牢里賭三天三夜。但有一件,除吃飯拉屎以外,不許睡覺,不許休息,每人一千銅錢除輸贏兌現以外,還要按規矩抽頭。四個賭徒莫名其妙,只好遵制台吩咐,在監內連賭三天三夜。
結果,賭棍們搞得精疲力盡,兩眼熬紅,個個叫饒。三天過後,張之洞提四個賭棍審問;「你們玩夠了沒有?」賭棍異口同聲回話:「小人實實玩夠了。」「你們還想不想賭?」「小的不想再賭了。」那你們哪個輸了哪個贏了呢?」「四個人都輸光了。」張之洞故作驚訝說:「咦!那四千個銅錢到哪裡去了?」「唉呀!四個人的錢都抽進頭里去了。」張之洞呵呵一笑說:「這就叫做久賭神仙輸啊!」
說罷,叫人拿出紙筆,在紙上用筆寫上「賭博」兩字。又叫人用剪刀從中間剪開,變成了「專、者、貝、十」四個大字。他巧妙地講解說:「專門賭博的人只有貝十(背時)不會走運的,你們四個從此往後還賭不賭了?」四個賭徒恍然大悟,當堂認罪求饒,從此就戒了賭。

共同事件實在不知道。。。

⑶ 我要找關於「蘇格拉底」的哲學家的小故事

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 被稱作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的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其實是一位先知。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外度過的。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遠近聞名的人物。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先知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人類研究和改造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他認為人的生存環境都是神安排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操心和做任何改變。他認為人應該做的事,就是學習如何做人,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一生主要教授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 先知蘇格拉底經常與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他採取反問、勸善、歸納、定義四個步驟。 「反問」,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發現自己的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圓其說,最終承認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需要改變; 「勸善」,即幫助對方願意拋棄謬見,尋找真理; 「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事務的分析比較找出根本症結; 「定義」即把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給予結論,讓人一目瞭然。 下面舉幾個小例子。 一個學生問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對朋友就不是這樣。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對朋友是惡行嗎? 學生:是的。 蘇格拉底:照你這樣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非常強調行為之前的一思一念,認為善念可以結善果,惡念操縱的行為只能害人。 最讓大家驚奇萬分的是蘇格拉底的一席談話,至今讀來非常有時代感。 抄錄這席話如下: 強權不是真理,強權的基礎是暴力。 真理只能以正義為基礎。在正義得到實現的國家,每一個公民的自由,全體國民在政治和司法權利上基於自由的平等,都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障。 在極端不正義的情形下,暴君就是盜匪。 如果竊賊掌握了武力,竊賊就會用欺騙和暴力掠奪他人的財產,不論是神聖的或者是世俗的,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掃而光。 如果竊賊掠奪了全部的財產,還以暴力為基礎炮製出匪徒的法律,去奴役全體暴力下的人民,那麼掠奪了全部的財產的武裝竊賊就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處罰,反而會把他們的首領塑造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神。 因為在凡夫俗子看來,無所不能的神自然是正義的。在罪惡登峰造極的國度里,欺騙和暴力掠奪就成為法律。 蘇格拉底不愧是位先知,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把造神運動、橡皮圖章和洗腦術,以及人被洗腦後的狀態闡述的淋漓盡致。

希望採納

⑷ 求哲學家謝林的故事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德國哲學家.謝林出生於1775年,1790年進入圖賓根大學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他的父親是這所大學的牧師以及東方文化教授。在這里他和黑格爾、荷爾德林成為同窗好友。1792年,他從哲學院畢業。之後他開始研讀康德和費希特,兩人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青年時的謝林。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闡述費希特思想的文章《論一種絕對形式的哲學可能性》(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這篇文章獲得了費希特本人的認可,這使得謝林在哲學界獲得了一定名聲。1795年,謝林完成了他的神學學位論文。畢業後,他在萊比錫作過兩年私人教師,在這期間他研究了數學、物理和醫學,同時研讀了維柯和斯賓諾莎的哲學。

1798年,年僅23歲的謝林受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講授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在耶拿的日子裡,他受到了浪漫主義影響,哲學創作進入了鼎盛時期,寫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驗唯心論體系》。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領軍人物,並開始反對費希特的思想,認為它是深奧難懂的。1803年,謝林和他的妻子卡洛琳(Karoline)結婚(這件事造成了他和浪漫派的決裂),並離開了耶拿。

1803年-1806年間,謝林任維爾次堡大學教授,由於他「好戰」的性格,使得他在同僚和政府中有很多敵人。同時他的思想也開始傾向於宗教神秘主義,1804年寫了《哲學與宗教》一書。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找到了美術學院院長等各種職務。1809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他寫出《對人類自由本質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文中他對於神秘主義傾向更加明顯,他闡述了康德哲學中對於理性和實踐之間的區分,他將自由定義為對善與惡的理解力(a capacity for good and evil)。這部集謝林晚期思想大成的著作受到了黑格爾刻意貶低,沒有得到它應有的地位。海德格爾仔細研讀了這篇文章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將黑格爾對此文的誣蔑評論為「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根上怎麼也不能理解另一個同樣偉大的思想家,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偉大之處。」但這篇文章的某種泛神論思想同樣受到了叔本華的批評。1820年-1827年任埃爾蘭根大學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執教,並被推舉為國家科學院院長。

直到1841年,他被普魯士國王召回柏林,接替了黑格爾去世後留下的哲學教席。他試圖遏制流行的黑格爾哲學浪潮,但沒有成功,於1854年前往瑞士的途中不幸去世。謝林生前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名聲和思想將會處於黑格爾的威脅和影響力之下,在他去世後的百年間,和黑格爾相比,他的知音寥寥無幾。但他獲得了海德格爾的至高評價,稱他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頂峰,而不是黑格爾
一般在哲學史上,謝林是德國唯心主義發展中期的主要人物,處在費希特和黑格爾之間。解讀他的哲學通常不太容易因為它哲學中關於自然的定義總是不確定的。一些學者認為他是偉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為他在觀點間的跳躍對於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來說缺少一些將它們連接起來的力量。另一些人認為謝林總是關注一些常見的話題,尤其是自由、絕對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⑸ 《哲學家的故事》的主要內容300字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故事,他的老師叫蘇格拉底。
1,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愛情,老師帶他到麥田裡,讓他摘最大的一顆麥穗,只能向前走摘一次,不能回頭,他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結果兩手空空走出麥田. 老師問他為什麼?
柏拉圖說:因只能摘一顆,又不能回走,可能前面有更大的麥穗,到了前面,又覺得不如後面那顆,於是就錯過了。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2. 柏拉圖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老師讓他到樹林里砍一棵最好的樹當聖誕樹,只能砍一棵且不能回走.這次他砍了一顆普通的但也不算差的樹回來了,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已走了一半路仍兩手空空,看到這顆樹也不錯就砍回來了,以免錯過最後什麼也帶不出來,像上次那樣.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3 柏拉圖問老師什麼是再婚,老師讓他先去參加五項全能比賽,當他耗盡最後一點力氣回到老師身邊時,老師指著面前的一堆獎品並囑咐他只能選一樣,他在獎章、美酒、鮮花和搖椅中選擇了搖椅,並對他老師說,這次您什麼也別說了。
其實細細想來,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兩個人各削去自己的個性和缺點,然後湊合在一起。
找一個傾心於你的人,比找一個你傾心的人可能更好,完美主義是不可能的。
本身我們皆為凡人,只要是凡人,哪能沒有錯?哪能和仙人相媲美?哪能不食人間煙火得過一生?

⑹ 求一篇哲學小故事

哲學家的故事
一位哲學家搭乘一個漁夫的小船過河。行船之際,這位哲學家向漁夫問專道:「你懂屬數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又問:「你懂得物理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再問:「你懂化學嗎?」漁夫回答「不懂。」哲學家嘆道:「真遺憾!這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水面上颳起一陣狂風,把小船掀翻了。漁夫和哲學家都掉進了水裡。漁夫向哲學家喊道:「先生,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說:「不會。」漁夫非常遺憾地說:「那你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他給大家講的哲學道理是:空談是害死人的。只有真實的本領才能夠生存。

⑺ 西方哲學家的故事

西方哲學家的故事
蘇格拉底(希臘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是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准。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⑻ 哲學家挑戰真理的故事

福柯用自己的身體挑戰人類自由意志的邊界。自由意志、自由選擇是連馬克思,雅思貝爾斯、物理學家,腦神經學家都已經不再同意的了。人的意志不過是在天地間肉體里想想而已。至於用自由意志的行動來感化世人的大人物也當然不止福柯,不過確實少見。希望你有機會舉幾個例子。當然,大部分例子是很容易被搏倒的,人們可以說瘋狂的行為也不過是經歷加天性所致。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