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摘抄怎麼寫
黔驢技窮
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好事者從北方運來一頭毛驢放到山腳下吃版草,山上的老虎權發現了這個怪物,開始只有遠遠的望著,然後慢慢地靠近毛驢,被毛驢大叫嚇了一跳,最後發現毛驢只能用蹄踢,再也沒有別的本事就跳上去飽餐一頓。
很高興為你解答本題,沒問題的話,請及時點擊右上角的採納滿意哈~
『貳』 成語故事讀書筆記
讀【掩耳盜鈴】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版掉了范氏。權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然後他發現聲音變小了,於是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可以自欺欺人,我們要正確對待客觀存在的事物,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叄』 成語故事好詞好句好段
國的成語故事
1、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2、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4、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5、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6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8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9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10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圍魏救趙:
朝秦暮楚:
紙上談兵:
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
出處:《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正在耕田。田邊有棵大樹樁,一隻兔子飛奔過來,不小心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這個農民從此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兔子,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當作笑話在宋國傳開了。
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肆』 成語典故 讀書筆記摘抄
1,草木皆兵
東晉時,前秦皇帝符堅率大軍入侵東晉,後大敗,回國途中他感到極度恐懼,覺得山上的樹木都是東晉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說法
2,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兵攻打韓國,他故意將軍營安扎在河邊,背水為陣,意在斷絕退路,逼迫軍隊拚死進攻,最後大獲全勝,故有「背水一戰」的說法
3,四面楚歌
楚漢相爭時,韓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圍困楚霸王項羽,韓信讓軍隊在夜間吟唱項羽故鄉的楚歌,渙散項羽的軍心,大收其效。
4.揭桿而起
秦末時,民怨四起,陳勝吳廣不堪忍受,終於在大澤鄉起義,起義時沒有旗幟,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說法
5.破釜沉舟
秦末,項羽進攻漢中,過河後,項羽下令鑿沉渡船,砸碎鍋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戰成功
6.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楚漢相爭時,劉邦討伐項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棧道,暗裡卻將大部隊調遣到廢棄以久的陳倉道,偷襲項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落難,逃亡楚國,應承楚王說:「我若為晉國國君,若與楚國敵對,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後楚晉果然發生戰爭,重耳信守諾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有一子名趙括,幼讀兵書,談起用兵之道,如數家珍,但他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在長平之戰中導致趙國慘敗,留下了紙上談兵的說法
9.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相爭,越王勾踐大敗,幾乎亡國,但勾踐並不死心,終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飯時都要舔一下苦膽,激勵自己不忘國恥
10.一鳴驚人
楚庄公繼位後三年不上朝,終日飲樂,大臣終於看不下去了,冒死進諫,庄公說:「有一大鳥,羽色艷麗,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果然,不久庄公就重臨朝庭,把這三年中他暗中觀察發現的弊病全部修正。
11愚公移山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12.熟能生巧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裡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哈,哈,哈,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咨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咨心裡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的很,沒什麼值得誇贊的。」「老頭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麼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手。
『伍』 摘抄積累15個成語典故
1、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畫餅充飢
【成語故事】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後急於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並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飢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3、囫圇吞棗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爾虞我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於是兩軍講和。
5、草船借箭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拚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
6、嫦娥奔月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天空中有10個太陽同時出來,大地被烤成焦土,後羿為民除害射掉了9個太陽,西天的王母娘娘獎賞他長生不老的仙葯。他的妻子嫦娥趁後羿不注意時偷吃了這些葯,突然她就成仙飛向天宮,王母娘娘懲罰她,讓她在廣寒宮里思過。
7、恃才傲物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齊武帝的侄子蕭子顯從小聰慧過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國國子博士時,把梁武帝寫的《經義》作太學的教材授課。他寫成《後漢書》100卷,《齊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認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後賜他謚號「驕」。
8、捨生取義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9、收買人心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10、聲東擊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無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12、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後,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於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後,他就隱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後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14、聲色犬馬
【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後,次子楊湅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經常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女色,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佔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後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陸』 摘抄50條成語或成語故事,寫出含義
10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堅持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然陷於孤立。
102,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辭,指借口。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他人。
103,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比喻一方有意,一方無情。(舊時多指戀愛事。)
10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聰明人在許多次考慮中,總有一次會想錯的。
105,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遺,指遺失的東西。把東西丟失在路上也沒有人撿去據為己有,夜晚不關門也沒人來偷盜。
10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即魔羅。破壞善行的惡鬼,有時也指煩惱,疑惑,迷戀等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即所謂「迷障」。原來是我佛用以警告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誘惑的一種說法,也比喻取得一定成果後的障礙更大。
10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生長在亂麻田中,而不用扶助,自然長得挺直。比喻人生活在壞人中,也能成為好人。
108,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笨人多次考慮總有一點收獲。後來用做所見很小的客套話。
109,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形容見義勇為,積極援助被欺負者的行動。
110,窺測方向,以求一逞:逞,快意,如願。偷偷地探測方向,妄圖達到反動的目的。
111,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形容未行動時象舊時未出嫁的閨女那樣端莊持重,不動聲色;一旦行動起來就象脫逃的兔子那樣敏捷。
112,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鳥在嚶嚶地叫喚,這是它尋找朋友的聲音。比喻需要意氣志趣相投的朋友。
113,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對行動憂郁不決就不會有成就。對事情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效果。
114,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銳氣,鬥志旺盛的士氣。惰,懈怠,疲勞。歸,撤回。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敵人疲勞退縮時,狠狠地加以打擊。
115,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其人,那個與自己心意相投的人。把著作收藏在名山中,留著給志同道合的人。
116,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辭勞苦地辛勤貢獻自己的一切,到死方休。鞠躬,謹慎地彎著腰。
117,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捕捉到知了,卻不知道黃雀在後面等著捕食自己。比喻目光短淺到一心圖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著自己。
118,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71,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是我們同族的人,他們的心一定同我們不一樣(即不一條心)。原指對異族的疑忌。後也用以指責那種排斥異己的宗派活動。
72,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一召喚就來,一揮手就去。指舊社會里役使別人,任意呼喚支配。
73,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是知道的,就沒有不說;要說就沒有一點保留。
G,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像金玉,內里卻盡是破棉絮。比喻虛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實質壞的人或事。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為佛教勸人改惡從善的話,後用以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悔改,不再為非作歹,就能成為好人。
76,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盡管睜著眼睛看,卻什麼也沒有看見;盡管豎著耳朵聽,但什麼也沒聽到。表示不重視或不注意。
77,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裝作和平無事,實則想趁機害人。
78,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著火,人們到護城河打水救火。水幹了,魚也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連累,或傷及無辜的人。
79,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相貌醜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厭惡;語言乾巴巴的,沒有味道。
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故:根據。立論有根據,講得有理據。
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小火星,可以燒遍整個原野。後來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發展前途非常廣闊。現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雖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時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82,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問題,辦理事情。
8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84,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人類本來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大,有的死比鴻毛還輕微。
85,重足而立,側目而視:雙腳並攏,不敢移動;斜著眼睛看,不敢正視。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86,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順從他的人能夠昌盛地存在,違背他的人就得滅亡。
8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仔細舂過的好米;膾,切細的魚和肉。厭,通「饜」,滿足。形容對飲食很講究。
88,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想要佔有它,必先丟棄它。
89,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將,統治階級的少爺小姐。
90,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開頭時錯了一點點,結果就造成很大的錯誤。
91,前人栽(種)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9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93,扁擔沒扎,兩頭打塌:打塌:滑落下來。比喻本幻想一舉兩得,結果兩頭落空。
94,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原來形容人經過思考,突然想出辦法。現在用以說明人在腦子里運用概念以作出判斷和推理的過程。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不對人打招呼,樹下自然走出一條小路。比喻為人只要真誠,忠實,自然能打動人心。
96,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喻世事變遷,現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發展。
97,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比喻經常勤學苦練,以求工夫純熟。
98,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單聽信一方面的話,自己就糊塗,事情就弄不清楚。
9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蝕,可經久不壞。
100,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聲名極大的人,他的實際很難跟他的名聲完全符合。現常用以提醒人們要有自知之明,經常想到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
『柒』 摘抄有關秋天的成語故事
想要知道有關一些秋天的成語故事的話,可以到網上去查找,那裡面有很多的。
『捌』 成語故事好詞好句
好詞:
繼承 弘揚 貫徹 發揚 熱愛 摯愛 忠誠 衷心 民族 靈魂 信念 振興 復興
富強 捍衛 保衛 使命 責任 貢獻
愛國主義 愛國精神 愛國教育 精忠報國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赤心報國 赤膽忠心
憂國憂民 忠君報國 忠心耽耿 碧血丹心 為國殉節 為國捐軀 為國盡忠 殉節報國
戰死沙場 血灑疆場 光榮就義 名垂青史 萬古流芳 捨身為國 浩氣長存 振興中華
好句:
1、祖國在我心中是崇高美麗的,祖國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屹立在世界東方。我為祖國歌唱,我為祖國祝福!您永遠在我心中!
2、愛國首先要時刻維護祖國的尊嚴,不是空口號,而是要從自己的一點一滴做起。愛國不是排外,而是要睜眼觀世界。
3、青少年要為建設祖國,為中華崛起而努力。愛國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弘揚中華文化。
4、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5、愛國,什麼是愛國?愛國是用心說的,愛國又是一種崇高的感情。
6、在爬滿金文的鍾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7、給我自信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
8、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9、升旗儀式結束了,我深深感到祖國與我們貼得很近。我鼓足了勁頭,大步向教室跑去,又開始了一天新的「長征」……
10、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不管風雲怎樣變幻,我們對祖國的眷戀矢志不移,如果對著千百種選擇,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撲人你的懷抱。用你的風雨之聲做語言,用你的自然之形做文字,以你的土地做膚色,以你的五嶽做骨骼,選擇你的辛勞當痛苦,選擇你的幸福當快樂。國旗,我們永遠的信念!
『玖』 摘抄吃東西的成語很慢15個詞(兩個字
1、雪中送炭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2、畫餅充飢
【成語故事】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後急於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並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飢餓時不能吃。盧毓經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3、囫圇吞棗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4、爾虞我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於是兩軍講和。
5、草船借箭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心胸狹隘,很忌妒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營,曹操率軍拚命向草人上射箭,圓滿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