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司馬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司馬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5 03:14:25

❶ 「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什麼意思

我想樓主問錯了,應該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具體解釋起來應該是: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這是皇帝給予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比如:本來是」大丞相曹操求見「。有了贊拜不名的恩寵之後,就只能這樣通報」大丞相求見」,而不能提曹操兩字。入朝不趨,謂入朝不急步而行。 古代臣子入朝必須趨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趨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殊遇。劍履上殿則是說古代得到帝王特許的大臣,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朝,被視為極大的優遇。一般人上朝(特別是三國)都要去掉佩劍,脫掉鞋子,這點可以從吳大導演的《赤壁》看出來。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92175.htm
http://ke..com/view/4613570.htm
http://ke..com/view/1294726.htm
望採納

❷ 曹操《短行歌》全詩

《短歌行》一共有兩首,

一、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

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那穿著青領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裡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

我願如周公般禮賢下士,願天下英傑真心歸順我。

二、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珪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譯文:

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的兩份。

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

只因為崇侯進讒言,而蒙冤受拘禁。

後因為送禮而赦免,受賜斧鉞征伐的權力。

他被孔子所稱贊,品德高尚地位顯。

始終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後世流傳遍。

齊桓公擁周建立功業,存亡繼絕為霸首。

聚合諸侯捍衛中原,匡正天下功業千秋。

號令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

行為磊落不欺詐,美德流傳於身後。

孔子贊美齊桓公,也稱贊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天子賜肉與桓公,命其無拜來接受。

桓公稱小白不敢,天子威嚴就在咫尺前。

晉文公繼承來稱霸,親身尊奉周天王。

周天子賞賜豐厚,儀式也非常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晉文公聲望鎮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傳遍,名聲僅次於齊桓公。

佯稱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陽,因此大眾議論紛紛。

(2)司馬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短歌行二首》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第二首詩借禮贊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堅守臣節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漢室之志,決無代漢自立之心。

兩詩珠聯璧合,莊重典雅,內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於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現了曹操的人格、學養、抱負和理想,充分顯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詩品。

關於第一首詩的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說法。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願望,蓋與《求賢令》作於同時。」

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於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於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

四是及時行樂說,但沒有考證具體時間。此說由沈德潛發之,《古詩源》卷五:「《短歌行》,言當及時為樂也。」

五是王青的作於招待烏丸行單於普富盧的宴會上的說法,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至於第二首詩,學術界也難以確定其具體創作時間,只能大致推斷為建安十七年(212)至二十二年(217)之間。

自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封曹植等諸子為侯。

建安十七年(212)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隨著權勢的壯大,地盤的拓展,曹氏集團之外的人多疑曹操有代漢自立之心。當時東吳孫權瞅准時機遣使上表大說天命而稱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這首《周西伯昌》表明心跡。

2、作者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❸ 「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是什麼意思

劍履上殿—來—古人席地而源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秦制上殿不得佩劍。劍履上殿,即穿鞋佩劍直入殿堂。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這是帝王給予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
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來源:
《三國志·曹真傳》:明帝即位,進封邵陵侯,遷大將軍。四年,朝洛陽,遷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相國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文選·任昉<齊竟陵文王宣公行狀>》:"又詔加公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張銑注:"天子敬重其德,有詔使入天子之朝不趨走。"
《後漢書·梁冀傳》:"
冀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梁書·侯景傳》":景又矯詔自進位為相國,封泰山等二十郡為漢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❹ 真實歷史上,《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還是後

第一首詩的寫作時期各說不一,歸之有兩種說法: 一是赤壁之戰之前。《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長矛)立於船頭,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戰之後。第一種說法以章回小說為據,不可靠。第二種說法也無史政。所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尚無定論。
第二首詩當作於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於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鍾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短歌行二首》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第二首詩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絕不作晉文公重耳,向內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跡,使他的內外政敵都無懈可擊。這兩首詩是政治性很強的作品,而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詩內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准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歷來被視為曹操的代表作。

❺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是什麼含義呢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意思是:一群鹿兒呦呦鳴叫,在原野吃著艾蒿。

呦(yōu)呦,鹿叫的聲音。蘋,艾蒿。

這句詩最早出自於《詩經》中的《小雅·鹿鳴》,後在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引用。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白話譯文】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賓暢飲樂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賓心中樂陶陶。

(5)司馬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擴展閱讀:

《小雅·鹿鳴》是《詩經·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飲詩。此詩主題,歷來有爭論,大致有美詩和刺詩兩種意見。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

《小雅·鹿鳴》作為早期的宴會樂歌,後來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東漢末年曹操還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❻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請問這首詩歌的全部及歷史背景謝謝!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屬樂府舊題《相和曲·平調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這是第一首。本篇通過宴會的歌唱來表達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分為四節,首八句為第一節,寫人生有限,詩人苦於得不到眾多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立功業。次八句為第二節,詩人兩次引用《詩經》成句來表現求賢思想:一則求之不得而沉吟憂思,再則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為第三節,前四句寫愁苦,後四句設想賢才到來,分別照應前兩節。最後八句為第四節,先以情景啟發賢才,要他們擇善而棲;後則披肝瀝膽,表白自己能容納賢才,使天下歸心統一。從曹操《短歌行》引用《鹿鳴》成句推斷此詩應該作於杜夔為魏國創制雅樂之後,最有可能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招待烏丸行單於普富盧的宴會上。由於是針對不同的客人分別祝酒,因此全詩顯得語意斷續而不聯貫。對於《短歌行》的寫作背景,目前沒有定論.給你一個網址,你應該會有自己的看法, http://60.28.209.218/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73191

❼ 什麼是「劍履上殿,殿贊拜不名」

劍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秦制上殿不得佩劍。劍履上殿,即穿鞋佩劍直入殿堂。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這是帝王給予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

出自: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 蕭何 故事。

《梁書·武帝紀上》:「詔進 高祖 都督中外諸軍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三國演義》第四回:「 董卓 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

(7)司馬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擴展閱讀

古代賜予權臣的幾種特殊待遇

1.入朝不趨

古代臣子覲見皇帝,必須小步慢跑,步子邁得太大,或步幅太慢,都被視為大不敬的舉動,要遭到言官的彈劾。但對於某些功臣,或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允許他們不用疾步而行,以此表示尊重。

2.贊拜不名

古代上朝議政時,因為官員數量很多,皇帝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記住、記清,臣子如果向奏事,必須由贊禮官向皇帝通報其官職及姓名。為表示尊重,皇帝特許某些臣子朝拜時,贊禮官可以不直呼其姓名,而只稱呼其官職。

3.劍履上朝

古代朝見皇帝時,不僅不能攜帶武器,而且還要脫掉鞋子,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然而對於某些臣子,皇帝卻特許他們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朝,以示莫大的恩寵。

獲得以上三項恩寵的大臣並不鮮見,比如西周的姜尚、西漢的蕭何、曹魏的曹真等人,或作為開國元勛,或作為朝廷重臣,都曾獲得如上待遇。

4.出警入蹕

出警入蹕,即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來往,猶如今天領導人出行時實施的交通管制。按照《古今注·輿服》中解釋的:「警蹕,所以戒行徒也。

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蹕止也。故雲出警入蹕也。」「出警入蹕」本為帝王專有的待遇,人臣一旦獲得,說明離「謀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❽ 歷史上,曹操被封為丞相後,覲見漢獻帝可以不跪。但司馬懿被封為丞相之後,他為什麼還要對魏帝下跪

曹操實力很強,其實copy就是有時無名的皇帝,只是他認為沒必要廢漢獻帝。再加上當時曹魏集團內還擁護大漢的人不多,多是曹操的手下。而司馬懿則不然,他被封丞相時雖然已奪得的大部分權力但曹氏家族扔有一定勢力,司馬懿推翻曹魏政權的時機還不夠成熟。這一點由司馬家族從司馬懿、司馬昭到司馬炎歷經三代,最終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正式推翻曹魏建立西晉可見一斑。

❾ 短歌行二首的創作背景

第一首詩的寫作時期各說不一,歸之有兩種說法: 一是赤壁之戰之前。《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長矛)立於船頭,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戰之後。第一種說法以章回小說為據,不可靠。第二種說法也無史政。所以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尚無定論。
第二首詩當作於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後,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於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鍾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