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quot遼宋夏金的和戰quot的歷史故事
1. 遼、宋、夏的合戰相關資料急急急!!!
一、契丹的興起和建國條件:契丹各部的統一、農業的推廣發展、逐步接受漢族封建文化契丹各部的統一中原地區的分裂割據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916年 阿保機 上京建國後主要有那些措施?推行怎樣的政治制度?仿漢字創制契丹文字, 政治制度是「番漢分治」「番漢分治」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其實質是什麼?原因:在遼的統治區域內,居住的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的 發展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異。特點:民族分治實質:階級統治幽雲十六州 是怎麼回事?契丹獲得幽雲十六州 產生了什麼影響?二、宋遼的和戰 第一階段:宋攻打遼第二階段:遼進攻宋2目的:宋:奪取幽雲十六州 遼:南下掠奪財富3、澶淵之盟 1階段 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都無力戰勝對方,在宋朝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和約。這個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但它維持了宋遼邊境長期的和平,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保證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戰 1、西夏的建立1038年
2. 關於遼宋夏金的歷史問題。
自古的中原者的天下,而且中原千里沃野,少數民族可以不用那麼在奔波勞碌,進行農耕生活...加速了他們的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3. 關於北宋與遼之間的戰爭
宋遼戰爭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至景德元年(遼乾亨元年至統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主的長期戰爭。
戰爭緣起及戰前沖突
五代後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後晉皇帝後,從石晉王朝攫取了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後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作為附庸以屏蔽燕雲。後周顯德七年(遼應歷十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代周稱帝,建北宋後,遼繼續支持北漢與宋抗衡。時南方尚存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獨立割據政權。為實現統一,趙匡胤在實施先南後北進軍方略過程中,曾尋機分兵攻取北漢,試圖鏟除遼附庸,以便收復燕雲,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漢遼州(治遼山,今山西左權),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是宋遼之間首次大規模作戰。開寶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被宋軍擊退。直至開寶末年,不僅未能滅北漢,反使宋遼間沖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南方統一大局已定,遂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為進取燕雲創造了條件。自此,開始了長達25年余的宋遼戰爭。
宋對遼的戰略進攻
宋滅北漢(參見宋滅北漢之戰),未及休整戰力,宋太宗即令轉兵北向,欲一舉奪取幽州(今北京)。六月,親率10萬大軍出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進,突破遼軍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馬河)的阻截,進圍幽州。及至,遼守城軍苦戰待援。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於城北示弱誘伏,引宋軍北進,以分其攻勢;旋與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夾擊,大敗宋軍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八,參見高梁河之戰)。宋軍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關南(今河北高陽東)、鎮州,防禦遼軍反擊。九月,遼景宗耶律賢果遣燕王韓匡嗣等率軍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宋軍預有準備,並示形用兵,臨戰改變太宗所授陣法,合八陣為前後二陣,集中兵力擊敗遼軍,殲萬餘人(參見滿城之戰)。五年三月,遼大軍攻雁門(今山西代縣)。宋將楊業偕潘美南北夾擊,再敗遼軍(參見雁門之戰)。是年冬,遼景宗親率大軍進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獲勝。宋遂以南易水為障,設防禦遼(參見瓦橋關之戰)。七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陝西府谷),皆被宋軍擊敗。後遼景宗病卒,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因用兵高麗、女真,無暇南顧;宋則致力於休兵養馬,廣積軍儲,以圖再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納知雄州賀令圖建議,以遼帝年幼、承天太後蕭綽攝政、內部不穩為可乘之機,決心分兵三路出擊: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企圖三路齊發,以東路牽制遼軍主力,待中、西路奪取山後諸州後,轉兵東向,三路合圍幽州。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賢明,
並不存在什麼可乘之機。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准備不足、開戰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對遼用兵,
兵分三路,大舉北伐。及戰,西路軍連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縣東北馬邑)、朔及應(治金城,今山西應縣)、雲(治雲中,今山西大同)諸州;中路軍克飛狐、靈丘(今屬山西)、蔚州(治靈仙,今河北蔚縣);東路軍奪占固安(今屬河北),進據涿州。面對宋軍大舉進攻,遼蕭太後親臨幽州,偕聖宗指揮抗擊。採取集中兵力先敗東路宋軍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軍冒進、又缺糧草之機,襲擾疲憊,迫其退軍,並追至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將其擊潰。繼而遣都統耶律斜軫率軍10萬,對中、西路宋軍相繼反擊,收復蔚州、飛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楊業。宋軍放棄雲、應,撤回代州,對遼的戰略進攻就此失敗(參見岐溝關之戰)。
遼軍反攻及宋軍的戰略防禦
岐溝關之戰後,宋喪師數萬,國力窮沮,被迫在戰略上採取守勢。遼則乘其勢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蕭太後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為前鋒,率部攻望都(今屬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間)。耶律休哥計勝宋知雄州賀令圖部,率軍至瀛州與主力會合。宋瀛州兵馬都部署劉廷讓率數萬騎迎擊遼軍,在城北君子館之戰中被遼軍包圍,全軍覆沒,劉廷讓僅以身免(參見君子館之戰)。遼軍乘勝攻掠祁(治今河北無極)、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等州後撤回。此後,利用騎兵優勢,不斷深入宋境襲擾。端拱元年(988年),遼聖宗率軍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縣西南)、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數月間連下滿城、新樂(今河北新樂東長壽東北)、祁州等地,唯於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將李繼隆、袁繼忠率軍擊敗。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宋將尹繼倫率數干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亡甚眾。至道元年(995年),遼以招討使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將折御卿率部擊敗。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宋真宗趙恆襲位,頗有和意。遼卻乘真宗新理國事,屢屢興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遼聖宗率軍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虜軍不克,轉兵進襲寧邊軍(今河北蠡縣)、祁州、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游騎遠襲至邢州(治龍岡,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三年正月,敗宋軍於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東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東淄博淄川)、齊州(治歷城,今山東濟南)而歸。四年冬,遼軍攻長城口,被宋軍擊敗,喪師2萬人。五年,攻靜戎軍(今河北徐水)及保州,獲勝而返。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繼忠,殲其所部。
宋遼締和
景德元年(1004年)秋,蕭太後與聖宗大舉攻宋。閏九月,遼軍會集固安,攻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威虜軍、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均末克。後轉攻定州,被阻於唐河。遂移師東向瀛州,並利用降將王繼忠致書宋真宗,試探議和。十月,遼集兵攻瀛州,l0餘日不克,傷亡慘重,十一月,轉兵攻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北)不克,南下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陽),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察看戰地時,中宋軍伏弩身亡。遼失主將,士氣大挫,軍心厭戰,且恐宋屯鎮、定二州重兵襲擊側後,亟謀妥協。宋以澶州為決戰戰場,集中兵力與遼軍相持。真宗臨陣督戰,以振軍心。但唯恐遼軍突破澶州,危及東京(今河南開封),遂以向遼納幣帛為條件,締結和約,史稱「澶淵之盟」(參見澶州之戰)。宋遼戰爭遂告結束。
4. 哪位高手給我講一下遼宋夏金的和戰
北宋與遼之間:澶淵之盟 ,後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北宋要給西夏歲幣.北宋與金聯手滅了遼,後來並存了兩年(北宋,金),金又滅了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後來元先滅金,後滅南宋.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 (907 - 1368 年 )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並立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在經濟上,重心南移,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政治:本階段的政治局面經歷了封建國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統一——民族政權的並立——全國重新統一的過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但在全國的版圖上還存在著遼、大理等發展政權,後來更陸續出現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統一的朝代,而區別於大一統的漢唐。北宋亡後,又出現了南宋與金的對峙。直至 1279 年,元政權憑借其強大的武力使全國重新歸於統一。本階段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階段。主要體現在北宋和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後,宋太祖為鞏固統治,本著「強干弱枝」的指導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將的兵權,使地方行政權和財政權分開,又在中央組織強大的禁軍。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現,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現了穩定的局面,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又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權長期積貧積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政治和邊防危機。為緩和矛盾,富國強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進行變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圖限制官僚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緩解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由於用人不當,特別是新法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權的統治基礎,遭到特權階層的反對,新法沒有成功。 元朝統一全國後,為有效治理廣闊的國土,實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後世省區的規模,並通過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等機構,有效地保證了中央對包括西藏、台灣在內的廣大邊疆地區的管轄,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經濟:本階段,在農業和手工業繁榮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獲得顯著發展。商業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貨幣種類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民族政權的邊境上,還興起了「榷場」貿易。 本階段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南宋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地位。 本階段中國古代紡織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南宋時,棉花種植推廣,棉紡織工藝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種植地區進一步擴大,棉紡織業逐漸取代絲織業成為紡織業的重心。民族關系:本階段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盡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澶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系的主流。特別是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重心發生明顯變化。由於漢族政權相對弱小,控制區域有限,與外國的內陸貿易受阻,「絲綢之路」不復暢通。南宋時期,由於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術的進步,經濟繁榮等便利條件,海路成為對外交流、貿易的重心。元朝時期,陸路交通和海上貿易均很發達,再次出現了對外交往繁榮發達的情況。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榮,繼續領先於世界,在天文歷法、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均在本階段外傳,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5. 評價一下遼宋夏金的議和
1、遼與北宋雖然大戰,但是最後還是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不僅停止戰爭而且邊境貿易專不斷;
2、北宋屬與西夏進行大戰後,雙方無力再戰,同樣進行議和且邊境貿易頻繁,因此北宋人民多吃羊肉,主要就是因為與這些少數民族互市;
3、金雖然滅了北宋,但是與南宋達成議和,雖然雙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但是雙方大規模戰爭沒有再次爆發;
4、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希望和平,和平是眾望所歸。
6. 遼宋夏金為什麼和戰
一、契丹的興起與建國
1.興起。原住遼和不游一帶,以游牧、漁獵為主。唐末發展起來,部分漢人為躲避戰爭遷至長城以北,與其雜居,使契丹人學會種植莊稼、織布、建造房屋,部分契丹人開始農耕生活。
2.建國。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他倡導農業,逐步接受漢人封建化。916年,稱帝,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是為遼太祖。創立契丹文字,其子耶律德光統治時期,得到幽雲十六州,改國號為遼(鑌鐵之意)。
3.「蕃漢分治」。中央設立南面官與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唐朝官制,統治漢人與渤海人,權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統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數民族。
二、宋遼的和戰
1.宋太宗北伐。目的上奪回幽雲十六州,包圍幽州城(今北京),激戰後大敗,太宗受傷。後再次北伐,結果大部被殲(其中產生楊家將故事:楊業……)。從此宋軍由攻轉守,確立了「守內虛外」的政策,反映了統治力量的軟弱。
2.澶淵之盟。1004年。遼軍逼近東京,真宗親征,宰相寇準力主抵抗。有利的情況下議和。1005年達成和議。條件:一是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地是遼撤兵;三是雙方立為兄弟國,各守邊界。
3.遼宋友好。澶淵之盟後,遼宋對峙,在一個世紀中,基本維持友好局面。邊境安定,貿易興旺,使者不絕,促進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戰
1.西夏建立。黨項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來居住在寧夏、甘肅和陝西北部一帶,過著游牧生活。1038年,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設立中書省、樞密院等,分掌行政和軍事大權。元昊還推行科舉制,選擇官吏。仿漢文楷書體創立文字。
3.宋夏和戰。由於雙方戰爭不斷,損失均很重,元昊請和。1044年,和議成。一是元昊取消帝號,北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夏對宋稱臣;二是宋每年給西夏歲幣;在理重開邊境貿易。
4.影響。從此宋夏和平,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7. 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之間的關系有戰有和,其主流是什麼
其主流還是和,其觀點主要是:
1、遼與北宋雖然大戰,但是最後還是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不僅停止戰爭而且邊境貿易不斷;
2、北宋與西夏進行大戰後,雙方無力再戰,同樣進行議和且邊境貿易頻繁,因此北宋人民多吃羊肉,主要就是因為與這些少數民族互市;
3、金雖然滅了北宋,但是與南宋達成議和,雖然雙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但是雙方大規模戰爭沒有再次爆發;
4、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希望和平,和平是眾望所歸。
8. 誰知道金國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哪些戰爭重點介紹一下和南宋的戰爭,謝謝
金代百年留感嘆:大遼國的赫赫雄風過後,科爾沁草原成為女真族所建立的大金國的領地,然而,這個來自於"白山黑水"之間(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農業、畜牧和漁獵民族,沒有使科爾沁草原已有的繁榮得以維系。而是把契丹人在科爾沁草原上所創造的燦爛而輝煌的大遼文化徹底催毀。大金國在科爾沁草原上統治了一百多年,給科爾沁草原留下的是書不盡的感嘆。
女真族是世居在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先秦時稱「肅慎」,兩漢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女真」這一族稱最早出現在遼宋史籍中,在這些史籍,有的說女真之名始於五代,如《三朝北盟會編》、《松漠紀聞》;有的說在唐朝初年已有女真的名字,如《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女真族唐朝時混於黑水靺鞨之中。遼代時為避遼興宗宗真之諱,又改族名為「女直」。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長白山、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史稱「白山黑水」之地。長期從事畜牧和農業生活,女真族英勇善戰。有人說他們是東胡族的後裔,也有人說肅慎、挹摟是獨立於東胡之外的民族。事實上,肅慎、挹摟及其後裔女真在生活習俗上和東胡人及其後裔鮮卑、契丹是有很大區別的。從二者的面部特徵上看也是有差別的。他們和東胡人有聯系,但並不是東胡人的直接後裔。從族源上看他們和夫余、高句麗的關系更近些。金勄黼《東北通史》中認為:女真是肅慎的異譯。女真本名肅慎,後改譯為女真。查《女真譯語》,女真一詞於女真語中讀「朱先」,與肅慎、朱理先、慮真、女真均為一音之轉。
女真族早就以女真的同音詞為族稱,只是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中譯法稍有出入。過去中原人譯為肅慎,契丹人最初譯為慮真,宋人又譯為女真,始以女真之名著稱於史。有人說女真人是黑水靺鞨,實際上是先有女真人,後來,靺鞨強大之後,女真人才混到靺鞨族之中的。成為靺鞨族的一個部,但女真人一直是獨立於靺鞨之外的獨立群體。
契丹滅渤海國後,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將一部分渤海人、女真人遷到了上京道、東京道等地區,成立州縣,與漢人雜居。與此同時,契丹人還把女真的「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成為「曷蘇館女真」。遷到上京道和東京道的女真人,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學習了漢族人的生產經驗和文化,社會發展比較快,故史稱為「熟女真」。另外還有「生女真」,是指生活在松花江、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流域,直抵濱海地區的女真人。他們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都比較落後。因此叫「生女真」。「生女真」有眾多個部落,完顏部是其中之一。分布在按出虎水,即今哈爾濱市東南的阿什河。這時的生女真人無城郭,做木屋星散而居,阿骨打把自己所居村寨叫皇帝寨。其他村寨還有叫國相寨、太子庄的等等。村寨的特點是沒有城池,四周植柳,聯木為柵,作為防盜、防曽的禁圍。到金太宗天會初年,皇帝、貴族與平民百姓的居住區還相混雜在一起,沒有嚴格的界線。到金熙宗時,皇帝與貴族平民間的等級差別才越來越大。
建國之前,完顏部生活在按出虎水,即阿什河。按出虎水發源於阿城市東部的張廣才嶺,是松花江右岸的支流之一,女真語稱按出虎水為「金」。金朝即以此水得名。
女真建金國之前,除生女真外,還有北女真、南女真、鴨綠江女真、長白山女真、回跋女真等。每種女真之下又分很多個部落,都是遼代的附屬國。向遼稱臣納貢,受遼代契丹貴族的剝削和壓迫。
女真人東邊瀕臨大海,那裡盛產名貴的珍珠。北宋末年,開封上流社會奢侈無度,皆以從契丹輸入的「北珠」為貴。其實契丹的「北珠」產自於女真,契丹統治者為從北宋換取大批有用之物,每年都派出官員前往濱海地區掠奪珍珠,使得女真人不堪其擾。契丹的「銀牌天使」至女真,直接使命是向女真人索要海東青,海東青是一種猛禽。天鵝食蚌,藏珍珠於嗉內,契丹人放出海東青,擒殺天鵝,即可獲取珍珠。
因此,前往女真部索求海東青的使者絡繹不絕,他們恃大國使命,每晚都要讓婦人「薦枕」。唯擇美好夫人,不問其有夫沒夫及門閥高下,致使女真人不堪忍受。契丹統治者將通過生女真直到東海之濱的這條道路稱為「鷹路」。他們為獲取海東青,不惜為保護鷹路暢通而訴諸武力。由於長期遭受契丹人的欺壓,女真人不堪重負,終於起兵反遼。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調集各部會師於來流水(今拉林河),發誓伐遼,傳梃而誓詞為:「汝等同心盡力,有功者,奴婢部曲為良,庶人官之,先有官者敘進,輕重視功,苟違誓言,身死梃下,家屬無赦。」於是完顏阿骨達僅以兩千五百餘部眾,就進佔了契丹國東北的門戶寧江州(今吉林扶余東石頭城子)。接著又在距寧江州不遠的出河店大敗遼軍。經過寧江州、出河店兩次重大戰役之後,貌視強大的遼政權充分暴露出了腐朽不堪的本質。
女真人在寧江州戰役取勝之後,一些大臣們向完顏阿骨達「勸進」,促請其稱帝建號,他們認為建立女真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要求阿骨達立即稱帝。阿骨達認為不妥,他說「一戰而勝,遂稱大號,何示人淺也。」他不急於稱大號,但客觀形勢不允許他久拖不決,女真人迫切要求擺脫遼王朝的奴役,他們需要馬上建立自己的政權,產生自己的皇帝,以便統一部屬對遼戰爭。於是大家再行「勸進」,最後完顏阿骨打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於1115年正月初一,宣告即皇帝位,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經過十年的苦戰,至1125年,終於推翻了大遼政權,從此,科爾沁草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金朝女真人統治時期。
金滅遼國以後,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統"的詔令為遺訓,南征伐宋,於1127年將北宋滅掉了。從此形成了金與南宋對峙的局面。當時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盡歸大金國管轄。
從完顏阿骨打開國到金熙宗時期,這是金朝開國及創立制度的階段。這時金國內部還存在許多女真氏族社會的舊傳統,還沒有創立新制,遇事時,如對軍事上違犯者的處理,舊制就沒有規定,那就只好「從宜處之」,酌情處理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熙宗即位之後。1139年,臣下請立制度,「建官正名,欲垂範於將來。」熙宗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為金朝確立了立國制度,其創立制度的主要依據不是女真固有的氏族制度,而是唐、宋制度,所謂「參用遼宋為帝制」,其中「遼制」實際上也是遼朝承襲唐朝的制度。熙宗在創立制度的同時,還要削弱一些氏族貴族的勢力,廢除金初的勃極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確立皇位世襲權;還制定了周密詳盡的禮儀制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在他還沒有完成這些工作獲得成功的時候,1149年,就被其堂兄弟完顏亮殺害了。
完顏亮奪得了皇位,是為海陵王。並把熙宗未完成的創制、變革之事大大推進了一步。海陵王完顏亮對中原發達和富庶一直充滿了神往,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今阿城)遷到燕京(今北京),稱中都,完成了金國政治中心的向南轉移,這是海陵王完顏亮最突出的政績,北京作為國都的歷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他還想下一步把國都遷到汴京,但沒有實現這一願望。1161年,宗室完顏雍乘海陵王忙於對南宋的戰爭和北方契丹人叛亂之機,在遼陽起兵稱帝,改元大定,廟號世宗。他即位之後,平定了北方叛亂,並與南宋議和,從而使金朝境內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出現了所謂的「大定之治」。金世宗的孫子章宗即位後,又有所謂「明昌之治」,金末及元初的文人對世宗和章宗,多極盡美化之詞。甚至把他們比作漢朝的文、景二帝。但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實際上並不是很完美的,也存在很多問題。學止詞章,不明經術;頗好浮侈,崇建宮闕,外戚小人多預政,這些也都是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中出現的現象。
衛紹王即位後,排斥漢族人士,金朝開始走下坡路。1213年,衛紹王被一個飛揚跋扈的胡沙虎殺害。章宗兄弟完顏珣即位,是為宣宗。他在北方蒙古大軍的圧力下,1214年遷都汴梁(今開封),這是一次被迫的遷移,和海陵王完顏亮主動遷都北京的意義完全不同。這時金政府更加腐朽。在金朝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吏治亂章,弊端百出。不惜民力,揮霍無度。女真貴族奢靡之風十分嚴重。各民族人民反對女真貴族統治的起義愈演愈烈,此伏彼起,金統治者自顧不暇,各地出現了據地自保的地方武裝,北方又有蒙古大軍的威脅,金朝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223年,金宣宗病死,哀宗即位。這時科爾沁草原已被蒙古大軍佔領,已成為蒙古人的家園了,金政權只是在苟延殘喘罷了。1232年初,金軍與蒙古軍在河南禹縣相遇,金軍全軍覆沒。接著汴京被圍,哀宗被迫出逃到蔡州。1234年正月,蒙古大軍攻陷金哀宗逃到的蔡州,金朝滅亡。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從完顏阿骨打稱帝到1234年,歷時120年,更換了九個皇帝,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在文化建設上,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金王朝仿照漢字和契丹字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女真文,史載女真文字有二種,分別為大字和小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的;女真小字則是在金熙宗時期創制的,皇統五年(1145年)始行用。女真文作為官方文字與契丹文、漢文並用。傳世的女真字文獻,主要是一些女真文的碑刻。
金朝廷遷入中原後也創辦學校,稱國子監。府、州、縣也都開辦學校。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儒家思想學說,學生學習作策論、詩、賦。諸路設女真學府,為金朝政權培養官吏。金朝實行科舉取士制度,籠絡天下人才。
生女真人善舞,動作都是摹仿戰斗姿態。統治中原以後,金朝繼續並發展了北宋時期的樂舞。生女真人的樂器主要有鼓和笛。進入中原後,繼承了中原的所有樂器種類。金代的雜劇也是繼承北宋的雜劇發展起來的。
生女真人無醫葯,生病請巫,殺豬狗以禳除。或者將病人載入深山大谷以避災。佔領中原以後,才開始有醫葯,並產生不少名醫。
女真人原有自已的原始宗教,滅遼侵宋以後,則多信佛教。許多女真人都出家為僧尼。地位最高的僧人稱為國師,服真紅袈裟,地方上道行高的僧人稱為僧錄、僧正,服紫色袈裟。
女真人的發式和衣著於東胡人後裔契丹人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他們編發,而不是東胡系民族的髡發,脖子上綴野豬牙以為裝飾,頭頂上插雉尾(野雞翎)。這時的女真人正處在農業社會的初級階段,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而狩獵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豬是他們的主要家畜,野雞等山禽野獸是他們可以經常獲得的獵物。女真人無論貴賤都穿布,以布的粗細來區別身份。冬天穿皮毛以抵禦嚴寒。
生女真人都居住在一個個的村寨之中,以部族首領命名寨名,即「某某孛堇寨」。依山谷而居,居室是簡陋的木屋,屋內築火炕,院落是以木柵欄圍成。今天的東北人仍在住火炕。主食是糧食。吃稗子米飯和野味、肉食等,多用木餐具盛裝。瓷器已經普遍使用。
生女真人在婚姻上多為指腹為婚,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毀棄原來婚約。訂親也有「納幣」之俗。《三朝北盟會編》載:「其婚嫁,富者則以牛馬為幣,貧者則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以歸,其後方具禮偕女來家以告父母。」納幣即彩禮。婚後新婿要在妻家服役三年,三年後才能與新娘一起回家。建國前後在女真人中也出現了偷婚和搶婚的現象。生女真禁止同姓為婚。熟女真對同姓為婚則無限制,渤海人至金朝中期仍保留著偷婚習俗,這些婚俗都曾被國家明令禁止。而為了減少民族間的矛盾與隔閡,金朝也曾鼓勵女真人與契丹人、漢人通婚。
女真的葬俗與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是「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而女真人要大哭,並且死者親友為表示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還以刀割額,流出鮮血,哭時血淚交下,稱為「送血淚」。女真人葬死者時無棺槨。貴族把生前所寵愛的奴婢及所乘鞍馬都活焚燒,以為殉葬。祭祀時,把所供奉的飲食之物也都盡行焚燒,稱為「燒飯」。女真人的很多傳統習俗今天在科爾沁地區也有很多保留,並成為科爾沁草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
金朝統治下的科爾沁草原,基本上仍沿用遼國的行政區劃,隸屬於臨潢府路(赤峰巴林左旗)管轄,並在這里設置了縣、群牧司、詳穩司等官屬。當時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契丹人。女真人在佔領科爾沁草原之初,為了報復遼代契丹人對他們的長期壓迫,極力破壞契丹文化,金兵每到一處,放兵四掠,燒殺搶劫,遼代在科爾沁草原上的州城幾乎全被燒毀廢棄,永州、烏州、龍化州等州城及其支郡都已不復存在;金兵每到一處,「墳壠悉遭掘,出屍取棺為馬槽。」
科爾沁地區曾是遼王朝統治的中心,這里埋藏著許多契丹顯貴的墓葬,每當金兵一到,只要發現貴族遺留的墓葬,全被洗劫一空,我們今天發現的遼墓十墓九空,大部分都是金初時盜掘的。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勘查遼代遺址時,發現了多處遼代錢幣窖藏,少則幾百斤,多則幾千斤,都是遼代契丹人為了躲避女真人的戰亂埋下的,他們在埋下這些銅錢時,還企望在戰亂平息之後重歸故里,可是他們或死或散,永遠沒有回來,他們埋在科爾沁大地上的大批銅錢再也沒人使用。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金初女真人給科爾沁草原的居民帶來的是怎樣的慘痛,由此可以窺見一斑,因此,生活在這里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飽受了戰爭疾苦,流散四方,人口銳減,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土地日漸荒蕪。金人的暴虐征伐,也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不管金朝統治者如何籠絡,但終歸難以奏效。
金建國後,改變了對契丹人的報復性政策,也採取了一系列籠絡措施:如將契丹等各部族編入群牧,仍依遼制設官,並任命不少契丹人為州縣官,讓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任用了一些遼朝舊臣和契丹投降將領;在契丹施行女真人固有的猛安謀克制度,有權勢的契丹人任命為猛安、謀克,並且可以世襲這種特權;允許契丹人使用契丹文字,與女真文並用,一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詔罷契丹字。」但是,金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地處北疆的科爾沁草原仍然顯得鞭長莫及,對當時科爾沁地區的影響並不大。
對契丹人的籠絡安撫政策並未能消解民族積怨,加之南宋王朝的干擾,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自金人主宰中原以後,契丹人起義此伏彼起,始終沒有停止過。如天會十年(112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叛亂,貞元元年(1153年)契丹人蕭裕謀反,有人說:這兩次都屬於契丹上層統治者的反叛行為,那麼在正隆、大定年間(1161-1162年)發生的撒八、窩斡起義,則是契丹窮苦百姓發動的抗金斗爭。起義自西北邊境擴展到整個東北地區,聲勢浩大,他們毀官府,殺官吏,斗爭堅持了一年半之久,對女真貴族統治造成了最嚴重的威脅,在起義過程中繳獲並使用的「西北路蘇母典糾磨胡記」等多方金代官印,都遺落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和開魯縣東風鎮境內,這說明科爾沁草原是當時起義的中心區之一。不僅如此,以後的斗爭也接連不斷。金代晚期爆發的耶律留哥起義,於1213年,一度自立為帝,定都咸平(遼寧省開原縣),國號遼。實際上,這時的科爾沁草原已脫離了金王朝的統治了。
連連爭戰,使建國之初留下的創傷愈加難以癒合。從根本上破壞了發展經濟、文化的社會基礎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科爾沁草原經濟文化日漸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自遼以來對草原的過度開墾和畜牧,科爾沁草原的草場的沙化現象已經十分嚴重,當時有這樣的記載:「丁巳晨,有人發懿州(阜新縣塔營子古城),是日大風飛塵,暗,咫尺莫辯,驛吏失途。」這種風沙環境也不得不使金朝統治者把東北的農業重點轉到北方的泰州(黑龍江泰賚縣塔子城)和女真人發源地,即所謂的白山黑水之間。在金代史籍中沒有對科爾沁草原農牧業生產狀況的記載。今天在科爾沁地區發現的金代遺物、遺跡除金界壕之外,其他的遺物、遺跡真的很少。
這也說明,到了金代,這里已退化成為人煙稀少,沙海茫茫的原始的自然狀態了。生活在這里的為數不多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的游牧狩獵生活。大定四年(1164年),周昂(人名)由燕京到隆州(吉林農安縣)赴任,途經科爾沁草原南緣,把他在沿途中所見到的記錄了下來。他寫道:當時的科爾沁草原「屋邊向外何所有?唯見白沙壘壘堆山丘,車行沙中如倒曳,風驚流沙失前轍,三步停鞭五步歇,雞聲人語無四鄰,晚風蕭蕭愁殺人。」這是金代科爾沁草原自然環境和居民情況的真實寫照。更為嚴重的是這里一度成為朝庭犯人的流放地。靖康之難後,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歸,就囚禁在地處科爾沁草原的韓州地區。
金代的科爾沁草原除了人口稀少,經濟貧困之外,更令科爾沁人頭痛的事情還有他們大量勞役科爾沁草原上的契丹等各族人民修築金界壕。
金王朝為防止蒙古鐵騎南下入侵,於北部邊境俢築界壕長達萬里,建設有許處邊堡關隘,俗稱金界壕。。在今天的霍林郭勒市和扎魯特旗境內仍有二條界壕遺存在,累記長達300多華里,邊堡關隘20多處。1981年夏,對霍林河礦區一號邊堡進行清理時,發現堡內布局井然,有街道、水井、房屋、帳逢台基等等,出土大批鐵鏃、鐵蒺藜等軍用武器。這說明,當時的金界壕沿線及向南縱深地區都是金王朝的軍屯區。綿延數百里的金代界壕,因風沙淤積,用不了多久就要重俢一次,多次俢築,勞民傷財,如今,站在這蜿蜒曲折的金代界壕上,我們彷彿聽到了金代科爾沁居民遙遠的傾述。
金界壕是北方草原巨大的軍事工程,工程浩大,前後共修築了75年,勞民傷財可見一斑,而且因風沙嚴重,經常被風沙淤平,防禦功能很小,它怎能阻擋神勇的蒙古鐵騎南下,到了金朝晚期,雄居北方的蒙古鐵騎毫不費力的就沖破界壕「天險」,迅速南下,於1234年推翻金王朝,金代歷史宣告終結。之後,科爾沁草原成為了蒙古族的家園。所以金界壕給科爾沁草原留下的只是不盡的感嘆。讓它成為女真人奴役科爾沁草原居民的一個見證吧。
終金一代,原本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騎馬彎弓奪得了江山,其統治也不過一百年多一點而已,由於連年爭戰和自然條件惡化等諸多原因,割斷了科爾沁地區契丹人苦心經營了二百餘年的大遼文明,可見,文明本身也是脆弱的,文化的發展更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做支撐
金國的大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