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故事2000字
『壹』 作文《我的悅讀經歷》600∼2000字
我的悅讀經歷
讀書能陶冶情操,也能增加我們的知識。在書里,我們能發現有趣的,好玩的,傷心的,美好的,生動的一系列故事。所以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讀書是一條與書中夥伴的友誼橋,通過讀書,我結識了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正直剛烈,英勇無畏的武松,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弱不禁風的林黛玉。書中有我敬愛的老師:魯迅、冰心、安徒生……
讀書讓我穿越歷史的長河,帶我遨遊「上下五千年」,探索「秘密花園」,走進大自然去看「昆蟲記」。叩門「十萬個為什」,拜訪「字典大樓」。去書林里挖掘無窮的寶藏。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網路全書》讓我在知識的海洋里漫遊;《戰國策》是一位排憂解難的軍師;《奧數題庫》是我的數學老師。
我沐浴在知識的泥土裡,時而沉思,時而幻想。我關心童話和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時而快樂,時而憂傷。我和他們一起去探險,一起戰斗,一起遊玩。
我喜歡看水滸傳水滸傳里的人物刻寫的栩栩如生。語言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他塑造了一批梁山好漢的光輝形象,如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等,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官迫民反」。
我我也喜歡看《哈利·波特》,因為《哈利·波特》里充滿了魔力。小時候,我就在想有沒有可以飛上天的掃把,有沒有魔法。讀了《哈利·波特》我也希望收到霍格沃茨學校的邀請。
書,一直陪伴著我,因為有書,才會有我快樂的生活。
『貳』 我要一片題目我家的讀書故事2000字的作文
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我感觸頗多,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書!與你同行,我無怨無悔。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打通個人與社會的通道;知識是使人從一無是處而到滿載而歸。
只是來自書本,源於書本。「書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使人發展,書籍使人成功,書籍使人有遠大的理想,書籍使你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書中的知識,來自於偉人的知識與認識的日積月累,來自於世界歷史永垂不朽的文化的沉澱。
書是良葯,「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
書籍是一味良葯,「良葯苦口」。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懂許多,後天的教育多數來自於書本。人離不開書本,書同樣也離不開人。書伴隨著人的成長,各個年齡段有各自年齡段的書,各種各樣的書,也有各種各樣的人。
書中的知識伴隨著時代的變化卻不曾改變,書中的知識,犀利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子民,洗禮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受傷與受難的心靈。
書是麵包,「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書中的知識用之不盡,需要我們去發掘,書中的知識,對於偉人來說就像是食物。
「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
文人墨者,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麵包」是爭先恐後的爭奪,為人往往會為了真理而廢寢忘食挑燈夜讀,深宵燈火成了他們的伴侶。
書是益友,「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書籍在苦惱之時,給你指明方向;書籍在灰暗之時,給你照亮方向;書籍在斗爭之時,給你開辟方向。
冥冥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除了親情、友情,還有誰支撐著我生命另外的三分之一呢?是書,一個生命中最寶貴的精神支柱。
孤獨時,書是益友;憂悶時,書是敞開的窗戶;心灰意冷時,書是熊熊的火焰。只有和書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感受到書的樂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我第一次接觸書是在3歲那年,我還年幼,自然喜歡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嚴厲的父親不得不逼我與書認識。從此,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起初,我很討厭書。因為它束縛了我自由的童年,『強迫』我盡早地認識世界。我討厭書的存在,討厭書的廣泛,是書『剝奪』了我快樂的童年,也是書,使我和它結下了一輩子難解的緣分。書陪伴我的時間,比父母陪伴我的時日還長,因為我童年中的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書海中度過的。
漸漸地,我發現了書中的樂趣,發現了書的廣泛作用。從此,我不再討厭書了,而是愛上它了——我終生的益友,書。
後來,更是體會到書的精髓,書的真諦,它使我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讀書,既是一種樂趣,又是一種享受。在書中,我找到生活中的情趣;在書中,我找到生命中的悠閑;在書中,我找到童年的足跡。書像一頓豐盛的精神糧食。是書,讓我學會堅強;是書,讓我學會忍讓;是書,讓我學會寬容。
直到現在的我,已經完全離不開書了。生活中的哪一點小事,不是聽了『書』這位良師的教誨?不是受到『書』這位益友的幫助和激勵呢?體會它的內涵,吸收它的精髓,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才能領悟到書的樂趣,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
書如浩瀚大海,人如蒼穹之星。莊子曾說過:「書無涯,生有涯,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書,終生不悔。」我們也正要如此,只有讀書的人,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生之樂。
書,寄託了人類熱切的希望;書,蘊含了人類豐富的情感;書包涵了人類無窮的智慧。童年雖沉浸在書海中,但我不後悔,因為我可以自由暢游;童年的三分之一時間雖被書『侵蝕』了,但我不後悔,因為我得到了更豐盛的精神糧食;童年的自由雖被書『剝奪』了,但我不後悔,因為我領悟到人生的重要道理:人是生而自由的,卻又無往不處於枷鎖之中。
書伴我度過了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印證了我與書之間不解之緣的故事。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有了書,才有了知識,才有了無窮無盡的寶藏。讀書,就是讓我們更好的去汲取裡面的精華,從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我也愛看書,書對於我來說就是無價的珍寶。我愛讀書,更愛書。每本殘缺的書,到了我手裡,就像脫胎換骨似的,又煥然一新。但我總覺得這還比不上書帶給我的好處大: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寫寫對人生的看法。我怎麼懂得人生呢?其他同學都說要讓家長指導,可我的爸爸媽媽,一個遠在東莞出差,一個又出去購物了,怎樣來指導我完成這次作業呢?我既苦惱又著急。苦惱的是沒有一個人能來幫助我完成此項作業,著急的是明天老師就要驗收了。這該如何是好?我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停的在客廳里轉來轉去。眼看著鍾上的指針快要指向九點,我更加著急了。此時,我的眼前一亮,看到了——書。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為自己的作業解決了而感到高興。我拿出爸爸的《培根人生論》,慢慢翻開,發現自己選對了書。便把培根的見解再加以改進,加上自己的一些獨特理解。就這樣,我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作業。第二天,老師還表揚了我呢。
還有一次,我怎麼也想不到幾句朗朗上口,好聽又好記的諺語。這時,我的好朋友——書,再一次發揮他的作用了。我找出《諺語大全》,翻出了許多好玩有趣的諺語。把他們給記了下來,並在作文中讓他們現現身。老師再一次誇獎了我,我抱著書,對他感激不盡。
記得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書就像一輛小舟,載著我們向波濤洶涌的知識海岸駛去。與書同行,與理想同行,與信念同行,人離不開書本,書離不開人,在書本的陪伴下,我們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知識的鑰匙終將為我們開創夢想的大門。
『叄』 某個名人的讀書故事1000字
1、蘇軾改對聯
北宋大學士蘇軾,少時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常常受到父親的詩朋詞友的稱贊。因此有些飄飄然。一日,年少氣盛的蘇軾,驕傲地寫了副對聯貼於自己的書房門口。
聯雲: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老父親一日得閑,來到大兒子的書房檢查他的學業,抬頭看見對聯,連連搖頭暗嘆。兒子如此不謙虛,他很生氣。於是,找來幾本文辭深奧的古書喊道:「軾兒,你細細讀之吧!」說罷嘆息而去。
蘇軾看了一本又一本,書上的字、詞、句他有很多不認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慚愧。於是,他趕緊提筆將門上聯語各加了兩個字。
從此以後,蘇軾虛心學習,日夜攻讀,終於以他的勤奮努力,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造詣也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聯的頭上各加了那兩個字。
2、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
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體比重等理論。
3、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4、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
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5、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
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肆』 名人讀書故事1000字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裡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裡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台上放著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准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隻「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並如獲至寶,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伍』 《我的讀書故事》作文,1000-3000字
我早晚習字讀書,總不會忘了它,每學會一個字,就在樹的綠葉上寫下這個字。
日復一日,再在上面寫時,發現一些字的墨跡已不復存在。應該是被它吸收了,它同我一起增長了知識。
我想把它們留住,就把寫了字的葉片摘下來,夾在我的書本里,成為我讀書的印證,還在上面標上日期。當捧起書本時,我感到很愉悅,因為有這么多的好夥伴陪我一起讀書。
可是,好日子總比壞日子短,那些綠裝換成了新裝,全身黃黃的,已經乾枯得不成氣候了。那些墨跡也漸乎淡去,「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在,是播種的季節。我想把它們埋葬地下,希望它們能夠重新生根發芽,培養出下一代,讓知識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真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年復一年,我掌握的知識漸漸增多了,我的好夥伴也多了起來。他們有繁盛,也有衰敗的時刻。面對繁盛,他們一如既往地辛勤勞作,有了收獲,也不會自滿;面對衰敗,他們沒有輕言放棄,而是在不斷地磨礪自己,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些夥伴都在相互攀比,說:「我比你強,你看我的字筆畫最多,所以我的字是字中之王……」他們爭論不斷,最後讓我發表看法。我鎮定從容地說:你們都是勝利者。因為字是連通的,你們如果能夠團結在一起,互相拼揍,就能出現一大串一大串知識。獲得了獨有及同別人互相學習得到的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個夢,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知識是積累起來的,滴水能夠成川。 讀書,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愛好。因為讀書能增長我的知識,陶冶我的情操,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所以,我認為「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這句話說得很對。
小時候,我曾經問媽媽:「作家是什麼呀?」
「作家就是寫出好文章的人呀。」媽媽撫摸著我的頭發。
「我以後要當作家,寫好多好多書給你看!」我高興地說。
媽媽以為我是亂說沒在意,而我卻牢牢記在心上。
「媽媽給我一個日記本!」
「你要寫日記呀?」媽媽一邊說一遍拿出日記本。
我拿著筆,一筆一筆地寫著那實在不敢恭維的字。我一口氣寫了好多篇,有《會飛的小狗》、《小月的家》等等。那些文章在我現在看來的確很幼稚、不切實際,但我卻寶貝似的把那日記本抱在懷里,因為,它蘊藏了我的一個「偉大」的夢想——長大當一位名作家。
上了學,我讀書的面更廣了。睡覺前,等媽媽走開,我拿出早已准備好的書,躲在被窩里拿手電筒看,結果媽媽來了我竟沒有察覺。
「把書交出來!」媽媽像在審問犯人。
「我,我,我沒拿書。」我支支吾吾地回答。
媽媽掀開我的被子,一本書和手電筒暴露出來。接著,她又拿開我的枕頭,數來有5、6本書吧。
「這么晚還看書!明天上課想找周公啊!眼睛還要不要啊!墊這么高枕頭睡覺,小心變成小鑼鍋!」
聽著媽媽的斥罵,我想我錯了。但一看見那誘人的書,我不禁又流起了口水,可只能眼巴巴望著媽媽抱著一堆書離去。
漸漸的,我長大了。洗腳時,我試探著問媽媽:「我能邊洗腳邊看電視嗎?」
「不能!」
我灰溜溜地端著那晃悠悠的水盆回到衛生間。我一邊洗腳一邊埋怨媽媽。忽然,她出現在我面前,把我驚了一下,糟糕,被她聽見了。
「邊洗腳邊看書我還是同意的。」
我懶洋洋地接住那本書。一看,是我最愛看的《兒童文學》,我不禁一陣驚喜,打開第一頁,我整個人就掉進了書海,在書里暢游,直到水冷了我也全然不顧。到媽媽來收書我才戀戀不舍地合上書。
一個周末,二姨來到我家。她說下午去逛街,我也吵著要去,沒辦法,二姨只好帶上我。等二姨在街上逛得心滿意足時,她問我:「小傢伙,想要什麼?有竹杠敲啊,不敲白不敲。」我聽後,拉著二姨走進了書店,挑了幾本我關注了很久的書。二姨直說:「這小傢伙,挺愛看書的嘛。」
雖然現在功課緊、作業多,幾乎沒什麼時間去看書,但我也要擠出一分一秒來看書。就像大文學家魯迅先生說的: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每天一小時,積少成多,積沙成塔。讀書帶給我的好處是無窮無盡的,沿著書籍構成的階梯,讓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我很愛讀書,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樣愛讀書,和我一樣都擁有自己的讀書故事。
『陸』 我的讀書故事兩千字
以前,總有幾個疑惑纏繞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爸爸為什麼總要陪著我一起看書?每到周六,他自己拿起書,為什麼還偏偏把我『拉下水』?讀書就讀書唄,為什麼非得讓我寫什麼筆記?」那時,我時常向爸爸索要答案。可每次問,爸爸都是笑笑說:「隨著年齡的增大,隨著自己的書越看越多,你會明白的。」
起初,讀書總覺得無味,但迫於爸爸的威嚴,只能「硬著頭皮上」。有一天爸爸帶回了一大捆書,擱在我的面前。「完了,這下全完了!這么多的書,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啊!」我打開一看,哈哈,全是我的「最愛」——《啊衰》。你知道《啊衰》是什麼書嗎?告訴你吧,全是經典幽默笑話。這下我來勁了,日夜兼程,沒兩個星期就啃下了這個骨頭。從那時起,我改變了讀書是枯燥乏味的是又累又苦的差事。
就這樣,莫名其妙,漸漸地喜歡上了讀書,而且我讀書,總喜歡和爸爸一起。因為,爸爸讀書的心得總能給我啟發。我愛讀書,還因為書中有知識,那裡有做人的道理;有精彩的故事;有大自然的奧秘;有生活中的趣事;有幽默、笑話、漫畫、腦筋急轉彎等等。真是妙不可言哪?每當我有一本新書時,我會愛不釋手。我會整天抱著新書,然後就會看得廢寢忘食,媽媽一連叫我七八遍我也聽不見,根本捨不得放下手中的書。因此我三天就讀完一本書,有的半天就看完一本
正因為我喜歡讀書,爸爸就不斷地給我買書,什麼《十萬個為什麼》、《環游世界八十天》、《史記故事》等。爸爸說:「我們家的幾個箱子都裝滿了,這可不好辦。乾脆我跟學校圖書室的管理員說一聲,給你辦張讀書卡,咱們借書讀吧。」因為爸爸也是老師,所以這件事很快就辦妥當了。到了讀書室,就覺得自己像是進入了知識的海洋里遨遊一般,書是既多又好,我拿了這本,又想拿另一本。為了盡快看另一本,我加快了讀書的速度。我可不是囫圇吞棗,我是做了讀書筆記的。記得,有一次,中午吃完飯,我就直奔圖書室,看起書來,一看入神,竟然連上課的鈴聲都沒聽見。這下糟糕了,回到教師,被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一頓,還被罰站一節課。哈哈,你說我混不混。
讀書使我感到快樂,而且使我的學習成績不斷進步。作文也是越寫越長,我上學期的讀書徵文中,還獲得了杭州市的優秀獎呢,為學校、為班級爭得了榮譽,令同學刮目相看,真是開心。
我讀書,我快樂!讀書是我生活中最快樂的一件事。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才能使有限的生命過得富有、多姿多彩;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飄逸著濃郁的清香;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增值,提高質量,閃耀出無限的光輝。那就是讀書。
在喧囂的都市中,汽車代替了行走;電視代替了觀察;網路代替了交友。我們不否認進步,但我們知道,有的東西使用永遠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純凈的水;一本翻黃的書;一首經典老歌。即使我們有著e時代的外形,但在內心深處,也許我們還執著於那種紅袖添香的雅緻、青梅煮酒的風趣,還有雨夜讀書的清幽。每一個人,也許都會有類似的夢,在遙遠的異地,一次次啟程,一次次出發。生活中也許不容易,可是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啟程,在一本一本書中,從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人生的積淀可行萬里路,亦可讀萬卷書。我們無法丈量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讀一本讓人受益的好書,也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在匆忙的旅途中,在沉澱的行囊里,在紫檀木的小幾上別忘了留一個位置——給自己心愛的書吧!
『柒』 我的讀書故事 1000字
尊敬老師們,親愛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四年級二班的LUCY,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與讀書》.
眾所周知,書是人類的靈魂,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更是所有讀書人的口中代代流傳.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聽媽媽講故事.一個故事,要媽媽講上三五遍,每一次,都會被書中的故事深深打動.我最喜歡聽的一篇故事,是安徒生的《丑小鴨》.每當媽媽有感情地朗讀的時候,我的心,也隨著丑小鴨的歷程,不安地上下跳動.媽媽讀完以後,我的眼裡就充滿了淚水.慢慢的我開始自己看書.媽媽給我買回了一些名著,我在家裡細細地品讀它們.書城,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蹲在地上,一看就是兩個鍾頭.漸漸地,我愛上了讀書.我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我關心海底人魚小公主的命運,我為簡.愛的心感動,我也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愛情難過得掉下眼淚.讀書帶給我最雋永的樂趣,讀書帶給我豐富的世界,讓我用善良和純真的目光看待一切.
長大後,我對書中的故事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詩人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的書,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對話."是的,一本好的書,能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文學大師們,他們有著敏銳的,洞察的目光,將自己的所見滲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與讀者們在書本中交流.因此,書中便有了大師們的精神:《巴黎聖母院》充滿著雨果對腐朽社會教會的憤怒,洋溢著他對愛,對人道主義的嚮往,書中始終閃爍著人性的光芒;《飄》中寫出了戰爭的險惡,面對戰爭主人公的堅強和對故鄉的眷戀;《阿Q正傳》如同針一般刺入國人麻木不仁的肌膚;《論語》中流露出孔子誨人不倦的身影;普希金的詩歌中洋溢著對邪惡統治的痛恨……它們教會了我識別善與惡,教會了我去行善,去痛恨邪惡.我從書中學會了欣賞,學會了真,善,美;我從書中體會到了博愛,了解了作惡的下場;我從書中認識了社會的變革;我更從書中學會了思考.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的確,任何一個人要是沒有書籍來充實自己,他的生活將是多麼的平淡,他的生命將是多麼的空虛.就像一具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空虛軀殼.
書籍,伴我走過了無數風雨,經歷了世代滄桑,他見證了我成長的腳步.我與他共同分享喜,怒,哀,樂.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同學們,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的階梯,成為知識的富翁,精神的巨人! 擁有書,我們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擁有書,我們就擁有美好的明天!
『捌』 讀書小故事100字以上
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毛澤東的讀書故事:
毛主尤其喜歡「動筆」讀書。只要是他讀過的書,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將書中錯別字和點錯的標點改正了。毛主席還喜歡加批註,上學時就曾批註鮑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1萬多字的批註。後來這本書被一個同學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轉還給毛主席。毛主席又高興地批註了自己寫在書中的批語。
張廣厚的讀書故事: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玖』 感悟人生撒哈拉的故事讀書徵文2000字
本名陳懋平,「懋」是家譜上屬於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為在 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做為父親的我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後來這個孩子開始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如何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不但如此,還把「陳」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為右耳,這么弄下來,父親只好投降,她給自己取了名字,當時才三歲。後來把她弟弟們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但又是什麼玄機,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喜歡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後拜為乾爹);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三毛簡歷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月21日)生於四川重慶。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對書本的愛好,五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堅實的基礎。並先後跟隨顧福生、韓湘寧、邵幼軒三位畫家習畫。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均先生的特許,到該校哲學系當旁聽生,課業成績優異。
1967年再次休學,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驗和語文進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國,受張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後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餘,再次離開,又到西班牙。與苦戀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在沙漠時期的生活,激發她潛藏的寫作才華,並受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作品源源不斷,並且開始結集出書。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潛水意外事件喪生,回到台灣。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同年1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來後寫成《萬水千山走遍》,並作環島演講。之後,三毛任教文化大學文藝組,教小說創作,散文習作兩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1984年,因健康關系,辭卸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生活重心。
1989後4月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誠拜訪以漫畫《三毛流浪記》馳名的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歲。
三毛作品欣賞: 《逃學為讀書》《孤獨的長跑者》《哭泣的駱駝》《背影》《稻草人手記》《送你一匹馬》
台灣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確切因至今仍是一個謎。近日,一本名為《三毛於謀殺》的圖書紛紛出現在上海各家書店中。但其中對三毛的很多事都進行質疑,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動機。
三毛一生「流浪」過54個國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台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
法醫推斷三毛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第二天,台灣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訊,香港80餘家報紙也對此作了詳細報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對三毛的因提出疑問,認為警方的現場勘察太匆忙、「因病厭世、自縊身亡」的結論太武斷,會不會有真正的兇犯逃脫法網。
三毛崇敬愛情。1973年,三毛與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結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潛水時喪生,三毛哭得去活來,從此生活在對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熱愛祖國。她很早就提出「兩岸不能再分離了」。1985年,她在一個幾千人參加的演講會上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在台灣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公開唱出來的人。唱後台下一片肅靜,許多人替她擔心。
三毛對大陸文化名人張樂平、姚雪垠、賈平凹、王洛賓等有著非同一般的友誼。1989年,三毛到上海與畫家張樂平相見,認畫家為「爸爸」。她用上海話告訴畫家:「我3歲多就離開了上海,那時我剛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