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孔子繞城的故事讀後感

孔子繞城的故事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5 04:31:49

⑴ 讀<<孔子的故事>>有感

二個小時大概就能讀完李長之先生的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論語原文標注,也不過只半天。

李先生淺顯平實的文字給我很大的啟發。今人讀孔子,要麼是把他貢上神壇,視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則;要麼讀成心理雞湯,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啟圖不斷「發現」孔子,人為地拔高他,想要從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讀出民族自豪感。而我們都知道,狂妄和標新立異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連在一起。李先生從歷史人物的角度講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黃皮服的耶穌,《論語》也不是中國人的聖經。
近日聽說英人拍了一部《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設布希總統突然死後米國的狀況,西人的言論自由和憲政不說,單是米國政府的這份寬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們汗顏。若我泱泱大國出一部類似題材的片子,不說國安找上門,恐怕大眾(尤其是網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發展歷程。《論語》經過孔子學生們的整理,不僅常常脫離語境,在年代上是沒有順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獻功底上將之重新編排,有些話就顯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聯系在一起,加上衛出公有意請孔子任職的歷史背景,原來有些莫名其妙的話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還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罵,活脫脫一個通達世故而知書達禮的快樂學者。他和顏回在失散後重見的對話「我以為你死了。」「老師不死,我怎麼敢死呢?」的對話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見過風騷女南子後,對學生們說「我要是做了什麼,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灣的歷史劇把「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放在這個語境里,很贊哪:))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里也有這樣的提法,但因為在文獻上沒下足功夫,有標新立異之嫌,只能作參考了。而李先生的這本書彌補這個缺憾,對照楊伯峻先生的《譯注》和錢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沒有很大的分歧,窺一斑可見李先生做學問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嚴肅認真。

對於這樣一部介紹古人生平的通俗讀物來說,文字易懂是難能可貴的,易懂而兼嚴謹就是難上加難了。下面轉述傅傑老師在《論語精讀》課上對此文的評論(大意):
「李先先的這本書雖然很薄,文字也很淺——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就能讀了——然而幾乎每頁都有注釋,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獻就有幾十種,字字有據可查,有時甚至提供了幾種沖突觀點供讀者參考,真可謂無一字無來歷。現在這樣寫通俗讀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幾歲開始寫文學評論,他的《魯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魯迅過目的魯迅批評作品。他李先生批評了一輩子,到五七年開會的時候仍然說,「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批評』」,後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文品如人品。(2007年4月9日 00:40:38)

8月12日再記:背完論語,信手再翻李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竟欲罷不能,又讀了一遍。李先生是令人佩服的,訓詁、史料的扎實功夫且不說,能把夫子的故事講得那麼合情合理又有意思,實在了不起!

溫故知新,重讀之下又有一個觀感,《論語》所記並不是一個時間截面上對一個思想體系的系統闡述。如李先生所言,夫子之道雖「一以貫之」,卻未必是前後一致而不矛盾的。《孔子的故事》里,夫子的人生在發展,思想也隨之發展,只有把握夫子的人生進展,這種思想發展的脈絡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呈現二千多年後的讀者面前。以下簡記之:

魯昭公,三家亂 -> 齊景公,與晏嬰不和 -> 魯定公,季桓子,公山不狃召,為司寇,墮三城,齊人歸女樂 -> 衛靈公,不用 -畏於匡-> 晉,佛肸召 -> 衛靈公,見南子-衛出公,蒯聵與出公父子之爭 - 儀-> 宋,桓魋 -> 陳,值吳楚交戰 -> 蔡(負函),遇葉公 -> 楚昭王 -> 衛出公,正名,「歸與歸與」 -> 魯哀公,季康子

《孔子的故事》,李長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⑵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2000字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闡述自己的看法。

⑶ 讀孔子的故事讀後感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篇課文這篇文章有什麼啟示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讀了一本課外書,書名是《孔子的故事》。
這本書記錄了孔子的一生,從孔子的出世,講學,周遊列國;再到編寫《春秋》,宣揚「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有雖一套不周全卻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
孔子是一位品學兼優,虛心好學的人,他從小就十分崇尚禮制,讀書也十分勤奮、謙虛。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好學,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況且,在他立下決心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時,他的母親就死了。他在種種挫折下,不但沒有泄氣,反而更加發憤了。我們也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們都要努力學習,不放棄,把壓力化為動力。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樣才算得上聰明。孔子就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的向他人學習,以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人。
有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自以為是,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增長知識的機會,影響了自己的進步,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抱著虛心的態度。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著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只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⑷ 孔子讀後感50字

例如: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國偉專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屬軍事家。這本《孔子的故事》就記錄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說,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後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3000多名學生了,可是,他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如果誰有知識,誰哪裡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⑸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的結尾怎麼寫

讀後感是談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案例來說明從回「讀」中悟出的道答理。因而,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說,又有必要說理。敘說是談論的根底,談論又是敘說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聯絡。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證原文,當然引證不能太多,應以自個的言語為主。在體現辦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談論時應重於剖析說理,案例不宜多,引證原文要簡練。在結構上,通常在最初歸納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側重表達感觸後,結束又回扣「讀」。

⑹ 《話說孔子》讀後感200字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好學的故事流傳至今。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三千多名的學生了。可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如果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論語》。其中《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學則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一種新途經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過:「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們能和孔子一樣刻苦學習,也能成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學者。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品行更值得我們學習。他待人有禮,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識,讓別人來崇拜自己。

⑺ 孔子的一遍故事,讀後感

近些天,我閱讀了《孔子的故事》一書,感受頗深.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問道求政、輾轉仕途、周遊列國到孔子逝世的經歷.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並不是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齣求學」這一章中,孔子跟隨樂師師襄子學習周禮中的「樂」.一天,師襄子傳授了孔子一首樂曲,孔子練習了四天,師襄子覺得孔子練習的很好,便想繼續傳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卻說自己想再練習幾天.幾天後,師襄子來找孔子,孔子說自己還要再練幾天.數日後,師襄子經過孔子屋門口,立即被那動人的樂聲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許久才緩過神來.進屋後,卻發現疲倦的孔子剛剛睡著.師囊子拿了一件外衣給孔子披上,孔子猛然驚醒,告訴了師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師襄子驚嘆不已.孔子學習音樂,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圖,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彈奏境界,而這種境界,絕對不是一天兩天能弄清的,為了這一天,孔子刻苦練習,反復用心體會,憑著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彈奏出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曲子,令人贊嘆不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這種執著和堅持嗎?但事實上,有些人做一件事,總是只要做了就行了,從來沒有想過把一件事做精、做細,完全不去思考與挖掘事物的深層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細的人,不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從中看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功與否.如果一個人,對待任何事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這樣的人,何愁不會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給予我的教誨:「把小事做到極致,把小事做成經典.」我們要從身邊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會眷顧我們.

⑻ 讀孔子的故事讀後感三年級開頭應該怎麼寫

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那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純粹是金錢關系的本質。
一封來自美洲的書信,改變了昔日被逐出家門的「流氓」、「壞蛋」的於勒的形象,他成了全家人翹首盼歸的「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了,使原本因家境拮據而無人垂青的二姐終於有了求婚者,使一個小小職員家庭竟充胖子去鄰國哲爾賽島度假,但是當菲利普夫婦發現那個衣裳襤褸的老水手竟然是弟弟於勒時,他們一下子從驚喜的企盼跌入極度的恐慌之中。生怕孩子們知道這個狼狽不堪的賣牡蠣的老人就是親叔叔。他們如躲瘟神,避之猶恐不及。涉世未深的若瑟夫給了於勒10 個銅板的小費,也受到母親嚴厲的斥責。於勒在兄嫂的眼裡又成了「流氓」、成了「賊」。是什麼 原因造成了菲利普夫婦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呢?是金錢!只要有錢,於勒就會受到 全家的歡迎 ,菲利普不是總重復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嗎?「如果於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麼 驚喜呀!」就連人間最純潔的愛情也會隨著金錢而降臨,要是沒錢,哪怕是手足至親也會被遺棄。真是六親不認啊!當我們撕下那層罩在菲利普家庭上面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時,看到的分明是「金錢」那既誘人又猙獰的真面目。
19 世紀的法國,正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度的時期,資本的不斷積累,工業的畸形發展,使兩極分化更為嚴重。金錢萬能的黑雲籠罩市井,物慾橫流的毒霧彌漫城鄉。
金錢成了人們日常 生活中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人痴迷、使人瘋狂、使人騰達、使人墮落。對金錢的頂禮膜拜改變了親情、友情、改變了整個社會,金錢主宰了一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當時的社會「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這種現實使富有正義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憤然提筆,讓讀者在金錢離散骨肉的慘狀中去體味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我們有幸生活在處處有真情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沒有感受到像於勒所遭遇過的那種炎涼世態,我們要把《我的叔叔於勒》這篇課文作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面鏡子,時時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金錢吞噬了人格和靈魂。

⑼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急呀

但凡讀過《孔子的故事》一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贊嘆,深深的敬佩這位博學多才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這么一位偉大人物感到無比驕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主要來自於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孔子曾說過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是聰明。孔子就是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是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沒有滿足,繼續向別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孔子這種精神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鞭策,是我這個與他相隔2500多年的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啟迪。我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問題不善於問,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滿分的機會,丟三落四,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例如,把太陽寫成大陽,把996寫成699,把生雞蛋當成熟雞蛋,不過現在好在讀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學會了不恥下問。

孔子之所以能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與他勤學苦讀。孔子雖出身貧寒,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過早的就擔當起拉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孔子終於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從孔子勤學苦讀的一生中體會到: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奮努力,那麽壓力就會變成動力。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