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講燒賣故事的作文
『壹』 關於一個班裡的所有同學集體做燒麥的作文,500-600字左右
老鷹和尖嘴鳥
一天,尖嘴鳥媽媽帶著小尖嘴鳥去覓食。當它們正飛過一個老鷹窩上空的
時候,小尖嘴鳥拉了一泡屎,正巧掉在了老鷹的頭上。老鷹心裡想:誰會往我
頭上拉大便呢?我得出去查查。於是,老鷹對它的孩子說:你們在窩里好好獃
著,我一會兒就回來。小鷹說:是!然後,老鷹就張開它的大翅膀飛走了。老
鷹飛著飛著,忽然看到了小尖嘴鳥,它心想:這附近沒有別的鳥,說不定是它
乾的,我一定要抓住它,可不能讓它跑了。於是,老鷹就沖著小尖嘴鳥飛了過
去。小尖嘴鳥的媽媽發現了老鷹,看到它氣勢洶洶的朝它們飛來,就迎過去問:
為什麼欺負我們?老鷹連話也不答,直徑向小尖嘴鳥飛過去。為了保護小尖嘴
鳥,尖嘴鳥媽媽轉過頭就去和老鷹戰斗。它們打得很激烈,連羽毛都飛了出來,
但是尖嘴鳥媽媽一直占不了上風。可在一邊的小尖嘴鳥著急的想著怎麼能幫助
媽媽把老鷹打敗。小尖嘴鳥想啊想啊,它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我的
嘴很尖利,這可是打敗老鷹的好武器呀!於是,小尖嘴鳥沖著老鷹飛了過去,
照著它的肚子就啄。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下,只見老鷹疼的從半空中
跌落下去,掉到了地上,摔了個大跟頭不動了。小尖嘴鳥一看,老鷹摔死了,
高興地對媽媽說:看!我把老鷹打敗了,我把老鷹打敗了。尖嘴鳥媽媽對小尖
嘴鳥說:只要我們動腦筋,就能戰勝敵人。它們把已經死去的老鷹搬回了家,
它們想,這只老鷹可夠我們吃一個冬天的哪!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再難的事情,只要我們肯用智慧,就一定能解決。
『貳』 桂林特產燒麥400字作文
誰都愛自己的故鄉。故鄉,是美麗的,是可愛的,是讓人喜愛的,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故鄉吧。
走在故鄉的小路上,那種自然、那種和諧、那種舒服,像風一樣,慢慢地飄進了我的心。故鄉的小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是泥土路,但這卻沒有影響到我對家鄉的熱情。
記得我小時候,蹦蹦跳跳地前進,欣賞著那肥大的樹,我不知道這種樹是什麼樹,它的葉子大大的,樹干又粗又長,幾乎擋住了太陽炎熱的光芒。我愛故鄉的樹。
夏天,我和小夥伴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那條小溪。河水很清,清清楚楚地看到水下的石頭。石頭長有青苔,光著腳踩上去,滑滑的,好不愜意。踏進水裡的一瞬間,是多麼清涼。在水水裡尋找小魚小蝦,是很難的,要有高超的技術才能滿載而歸。我愛故鄉的小溪。
『叄』 寫一篇介紹翡翠燒賣的作文,急!!!! 拜託了各位大神們!
翡翠燒賣是江蘇漢族傳統名點,由揚州市富春茶社創始人陳步雲首創。"要得甜先放鹽",放鹽提鮮襯甜,能保持葉綠素。此點是揚州點心雙絕之一。皮薄餡綠,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潤清香。
目錄
1製作材料
2製作
3製作要領
1製作材料編輯
精麵粉500克,青菜葉200克,綿白糖500克,火腿末100克,精鹽10克,食鹼20克,熟豬油410克。
2製作編輯
1.將青菜葉擇洗干凈,放入沸水鍋內,焯至三成熟後撈出,用冷水漂清,涼透,撈出控凈水,剁碎,盛入盆內,撒上精鹽、綿白糖攪拌,加熟豬油拌勻即成餡心。
2.取麵粉400克放入面盆內,加入沸水120克攪拌成半熟面,再用冷水50克揉勻,取出放案板上。
3.麵粉少許撒在案板上,放上面團搓成長條,分為40個劑子,拍扁,用長約23厘米的棗核形擀麵杖將其製成中間稍厚、邊緣較薄、有褶紋並略凸起呈荷葉形的皮子。
4.左手托起麵皮,挑餡心35克抹在麵皮中問,隨即五指合攏包住餡心,五指頂在燒賣坯的1/4處捏住,讓餡心微露,再將燒賣在手心轉動一下位置,以大拇指與食指捏住"頸口",並在燒賣坯口上點綴少許火腿未,放入有馬尾松針的蒸籠內,蓋上蓋,上鍋蒸約5分鍾即成。麵皮不粘手時即熟。
3製作要領編輯
1.燙青菜葉的沸水中要加入食鹼,以保持菜色碧綠;
2.和面團時要揉勻揉透,待表面光滑時靜餳一會兒;
3.燒面生坯要用沸水旺火速蒸,蒸至麵皮不粘手、表面有彈性時為佳。
『肆』 聽爸媽講收麥的故事作文
《收麥的故事》
我讓爸媽給我講講收麥的事,爸爸給我講起了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作《觀刈麥》,這首描寫收麥故事的詩歌可謂家喻戶曉。詩歌原文如下: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裡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獲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後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像: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這段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後發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只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詩人自己擺進去,覺得他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問心有愧。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全詩在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作者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爸爸話鋒一轉,說起了現在,如今國家為農民免去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現在農民種田不用交稅了,農民的心情舒暢啊。現在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比以前輕多了,早已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種田機械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了。以收麥為例,現在有了專業的收割機作業隊,商業化運行,農民只要與作業隊簽一份合同就一切搞定了。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中國夢有盼頭!
『伍』 燒餅的故事寫一篇作文大全
我的家鄉雖不是大城市,卻有著小城市的朴實和熱情,這使我永遠熱愛這片曾養育我的土地。但最令我記憶猶新深深懷戀的不是家鄉風韻不同的四季美景,不是那秋日成熟墜地的銀杏核子,也不是那村頭演出時的喜慶氣氛,而是那金黃酥脆的黃橋燒餅。
「酥果仁嘞,火腿兒,蔥油,雞丁兒餡……」你若走在泰興市黃橋鎮上,此類吆喝定是不絕於耳。也難怪,這面積不足四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兩萬的黃橋竟有100多家小旅館,20多家飯店,而燒餅店竟有60多家。
黃橋燒餅最令我懷念的重要因素便是它口味的繁多。這燒餅雖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的傳統特色,又使餡融入了蔥油的酥香,肉鬆的可口,雞丁的油亮,白糖的甜味,桂花的飄香,豆沙的清新。每一種口味都是那麼與眾不同,令人百嘗不厭,就好比是金銀瑪瑙,珍鑽翡翠,各個都那麼耀人眼眶,獨特珍貴,使人們都想擁有。我便是如此,每次從老家回來,路上總逼著父母買上一盒燒餅,也顧不上冷熱,抓著每樣不同的吃上一通才算解了饞癮。
從爸爸的講述中,我了解了黃橋燒餅的由來。1940年,陳毅和粟裕將軍率新四軍北上時,在黃橋遭到國民黨人韓德勤的十倍軍力的圍剿。為了讓新四軍將士們吃飽肚子好打勝仗,黃橋人民自發連夜趕制了極多的燒餅,頂著敵人的炮火將燒餅送上前線。兩位將軍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不但未讓敵人得逞,反倒以少勝多,取得黃橋之戰的全面勝利。當然,這勝利自然也有黃橋人民的一份功勞。
而黃橋燒餅經過黃橋戰役的炮火洗禮後聲名遠揚,成為了與北京的茯苓餅、天津的大麻花、上海的蟹黃包子、揚州的富春包子等名吃相媲美的著名點心。也許,它真正經久不衰的遠不止是口感,更有份軍民的魚水之情留於其聞,使人更是懷戀。
現在已久未吃過故鄉正宗的黃橋燒餅,有時在南京遇上這攤兒也買過幾個,卻總不是個味兒,似乎比故鄉的要少了點什麼……
『陸』 作文:一個關於(食物名)的故事
艇仔粥 廣東小吃。以魚片、炸花生等多種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為一些水上回人家用小船在荔枝灣答河面經營。小船,粵俗稱艇,故名。此品集多種原料之長,多而不雜,爽脆軟滑,鮮甜香美,適合眾人口味。此品是從魚生發展而來的。《南越游記》載: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卜、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腐乾,匯而食之,名曰魚生。」「復有魚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現在珠江河面的船家已遷至岸上,艇仔粥也自小艇而進入大酒家、賓館
『柒』 和食物有關的故事作文不少於350個字
一眨眼到了2044年,我已經成為一個頂級廚師,做了一些小食品,和大家說說吧!
首先介紹的是我的「大力牛排」,你吃了會感到全身有無窮的力量,甚至一座大山都能撞倒,這種東西是給正義的人吃的,它由維生素A、B、D以及一些特殊的神秘材料製成。
要是你喝了我特製的可樂,就會非常有精神,三天不睡覺,也不會有熊貓眼。
我的招牌菜——「黃瓜炒雞蛋」,這是由高科技製造的地下黃瓜,它一見到太陽,就會把太陽光儲存下來,變成自己的能量,當這種能量遇到大量的蛋白質,就有了充電功能。普通人如果吃了「黃瓜炒雞蛋」,再隨手抓一隻雞,活雞立即就變成了烤雞,這種烤雞還可以幫助你實現一個當廚師的願望。
下面我要說的是我精心培育的神奇banana,吃了一口,你的身體就會像棉花一樣軟,想欺負你的人怎麼都打不到你。同樣,你也打不到別人。因此,你也不能老想著欺負別人了……
「張曄,張曄……」媽媽的喊聲把我從美夢中叫醒了,我多麼希望美
『捌』 聽爸媽講割麥的故事的作文500字
夏收時節,爸爸讓我跟爺爺去鄉下玩玩。還說什麼「體驗體驗農村生活」。其實呢,純餿主意,不過是看我整天趴在電腦前,心裡難受罷了!
滿地金黃。晨風吹過,那金黃的麥子便一浪高過一浪,此起彼伏,頗有江濤之勢……
「看呆了吧,來,教你割麥!」爺爺在一旁叫我,「看,割麥該這樣:用左手攏住麥稈,右手握緊鐮刀,刀口往麥子根部一沉」——只聽「唰」的一聲,一攏麥子齊根裁下。動作竟是那樣嫻熟、優雅……
「這還不簡單!」我學著爺爺的樣子,幾把麥子一割,似乎有點兒開竅了,「爺爺,我們比賽好嗎?」
「比賽?好咧——」
比賽開始了,這麥子好像和我過不去似的,想攏,就是攏不住,等好不容易攏到時,鐮刀又不知被扔哪去了。連平時最喜歡我的太陽公公也不顧我了——滿世界熱烘烘的。那拉人的「破」麥芒不經意間已在我的手上拉下了道道血痕,汗水一腌,火燎燎的。再看看爺爺,屁股撅得老高,早已把我這個孫女遠遠的拋在後面。
「佳佳啊,麥茬盡量貼地留!」前面傳來了爺爺的聲音。我看了看我割過的麥茬:又高又毛,和爺爺留下的麥茬一比,是那樣的不協調。
手裡的鐮刀漸覺沉重了,腿也像灌了鉛似的。可比賽是自己提出來的,也不好意思說不比。只好再打起精神,拼了命地往前攆——可是心裡越是著急,手下就越是容易出錯,不是割錯了位,就是有的漏掉沒割:「唉,我真沒用,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比賽終於結束了,我也顧不得什麼「暑土氣」「炎天光」了,隨手把刀一扔,一屁股坐到麥垛上,呼哧呼哧地喘息著。
「累吧?」爺爺走了過來,「每年農忙時節,我們都是這樣子的。」說到這,爺爺頓了頓,下顎微微向左揚著,「哪像城裡人,空調吹著,冷飲喝著,電視看著……」
聽著聽著,爺爺說什麼,我也聽不清了,漸漸的,我進入了夢鄉。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感覺到有人用草撩撥我的鼻尖。睜眼一看,原來是爺爺——
「還比么,孫女?」
「比啊!」我一躍而起,拿起爺爺的鐮刀便揮了起來。
「你的鐮刀呢?」
「我的鐮刀?你幫我找吧,找不到,你就歇息,等我割到你那地方,我們再比……」
一天下來,我累癱了,但我不後悔這次「農村體驗生活」,也不再抱怨爸爸出的這個「餿主意」。因為我深深的懂得:勞動是艱苦的,但沒有勞動的付出,就不可能有這麥垛如山!
勞動光榮!
『玖』 干蒸燒賣的相關故事
一傳說是早年呼和浩特的燒麥是由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內葉茶,吃著糕容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所以燒麥又稱為「捎賣」,意即「邊燒美麗」。還有說,北京的燒麥傳到山東、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後,因「麥」與「賣」京音相諧,傳來傳去傳訛了也有說,因為北京的燒麥大都是早晨賣得多,早晨稱「曉」,故而得名「曉賣」,南方人「曉」和「燒」發音相近,後來又傳成了燒賣。在歷史上,在呼和浩特還是名為「歸化市」的時候,燒麥就已經名播京師。當時的北京、天津等地都以「歸化城燒麥」或者「正宗歸化燒麥」的招牌吸引顧客。
而有關燒麥記載的史料《朴事通》(元代高麗出版的漢語教科書)上就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該書關於「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雲:「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拾』 回憶講故事:講一個與聲音有關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作文
有這樣一種聲音,雖不是天籟之音,卻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有這樣一種聲音,雖不是婉轉動人,卻是讓我永遠的銘記於心。
起床了!」一大清早,媽媽的大嗓門就「開工」了。我從睡夢中被驚醒過來,揉揉眼睛,伸伸懶腰,慢悠悠地從床上爬起來。我看了看鍾,才5點,心想早著呢!我還要睡一會兒。於是,我准備躺回去。這時候,媽媽的大嗓門又響了起來:「快點,快點!粥都涼了!」咦,媽媽好象是我肚子里的蛔蟲一樣,知道我的心思似的,適時地提醒著我。「知道了,我馬上起床!」我趕緊起床,飛奔吃飯。
外面正在化妝的媽媽好象又發現了什麼動靜,大聲地問我:「不要忘記帶東西!」「噢,知道了!」我立刻檢查了一遍,發現少帶了鉛筆盒,立刻回到自己的小房間。我看到鉛筆盒躺在那裡。它看到我回來立刻顯得非常高興,盒面閃出亮光,好象在說:「小主人,你真好!你沒有忘記帶我一起去上學。」這時,我不禁對媽媽的大嗓門佩服得五體投地了。
我拿起鉛筆盒放進書包里,然後走出門外,加快腳步向學校走。這時,身後的大嗓門又響了起來:「小心,注意安全!」「知道了!」我已經走出了很遠,可能我的回答媽媽已經聽不見了,但是我想媽媽的心裡會感受到的。
媽媽的大嗓門就這樣伴隨我成長。我真為媽媽有這樣一張大嗓門而高興!我真為有這樣一位好媽媽而感到自豪!
這種聲音雖不美,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