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人生路坎坷的名人故事

人生路坎坷的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5 07:41:18

A. 中外名人怎樣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逆境

愛迪生在愛迪生發明燈羨頌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 ,當他用到一千多種材專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屬:「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數派告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薯明理工。

B. 名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難

人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當自己回首往事時遺嘆不要太多。奮斗會美化你的人生。在刻骨銘心地領悟生活的時候,在心靈得以深層次凈化的時候,有一種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那就是美妙的兩個字「奮斗」。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應正確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對與錯成與敗的轉換。因此,作為收割成果的我們,不要讓歲月流逝在不時地回頭自己的成果之中,我們只顧一直朝前看,奮斗不止。崇高的理想,神色的毅志,只會在奮斗中形成,美好的願望,甜蜜的憧憬,只能在追求,奮斗的韻味里展現,奮斗是力量之術。沒有奮斗,生命之樹怎樣常青?一個哲學家曾這樣說過;「人生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二是得到了一生中最想得到的。」人生最大的意義價值就是歡樂,幸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一起奮斗,創造亮麗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沒有奮斗目標,那麼他不會成功,美麗亮麗的人生將離他遠去。奮斗是意志的堅實腳步。所有成功者的足跡都灑滿了勤奮的血汗,多麼聰明的人,信心再大,信心再大,意志再堅強。若沒有勤奮的實際行動,一切都是空。奮斗是長期的艱苦勞動。奮鬥成為我們青年求知的優良品德和習慣。那種見異思遷的人,畏縮不前的人,不願出力流汗的人,永遠嘗不到勤奮的甘甜。
我們兩個說不定還是同名啊
你姓什麼?
人是從動物進化、分離提升出來的。因而人作為人存在時,已不是純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雙重的存在物,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種社會的族類存在物。人作為一種族類存在物,顯然與純粹自然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我們始終不可忘記人類的老祖宗始於動物、源於動物,一定的動物遺傳基因將跟隨人類終身。人類與動物有著千絲萬縷割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和共通的特徵。人類從動物向人的進化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艱難歲月,人類從野蠻人向文明人、向真正的人過渡同樣也必將經歷漫長的無數代人的艱難而痛苦的進化過程。因而以人為本,我們只能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為本。不僅要看到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不僅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異性,也要看到兩者之間的相通性;不僅要看到我們人類有強大的理性與自覺,也要看到人類也常會出現動物的瘋狂與茫茫然。馬克思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 [1](P24)

有生命的個人生物體是人的一切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的現實載體,這是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現代生物科學研究已充分證實了一點:絕大部份人類性狀(如身高、體重、智力等)和行為都是由多個不同的人類基因所控制並且是可遺傳的。環境因素會對基因表達產生強大的影響,環境可以放大或阻礙基因的效應,但環境不能取代或排除基因的作用。不具備人類基因的動物肉體組織再怎麼生活在人的環境中也不能變為人。經過科學家的長期努力,人類終於打開了自己生命的天書:人有23對染色體,每對染色本包含數千個基因,每個基因又是由不同排列組合的化合物鹼基組成,人類基因組共有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雖然人類要真正讀懂這本天書也許還要幾百年或上千年,不過一些大體的概念我們已經了解了,例如人與黑猩猩的差異在基因,種族的差異在基因,疾病的生成在基因,甚至肥胖與否、自殺等行為也在基因,而作為人的性格的秘密也大部份埋藏在基因之中。當然人類基因的先天影響是和人類後天的「文化基因」交織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的。前不久發生的馬加爵殘殺四同學案中所透視出的問題,顯然不僅是一般社會經濟和教育問題,更反映了我們有必要加強對人類生命體的研帶橋並究,加強對消胡人類基因作用的研究以及對基因缺陷所致的人格障礙的研究與針對性防治。這樣才能堅持人本唯物論。

什麼是人類本性?什麼是人的本質?這是長期存在著爭議的敏感話題。一種看法是將兩者割裂開來:人的本性就是指人的動物本能,人的本質則是指人超越於動物性所應該成為的樣子。還蠢跡有一種看法,則將兩者看成完全是一回事:人性就是人的本質。其中有一部分人只對人性或人的本質只作抽象認識(如性本善、性本惡);而另有一部分人只是堅持對人性和人的本質只作具體的理解(如只強調人的階級性、社會歷史性等)。以上看法都沒有分清兩者應有的聯系與區別。馬克思的獨到之處正在於: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將兩者視為既有聯系又相區別的辯證統一體。嚴格說,馬克思並沒有對人類本性或人的本質作明確地定義性表述,但字里行間對這兩大基本概念所作的意思表達還是很清楚的,尤其是馬克思原著中經常在「合乎人性」「適合人類本性」與「佔有人的本質」「實現我的人的本質」等不同語境中使用人類本性和人的本質兩大概念,以明確揭示兩者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聯系表現為,人類本性與人的本質都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屬性,其中前者決定後者,後者是前者的集中表現與個性展開;區別在於,人類本性,是對人類客觀存在的類特性即基本共性的概括與抽象。人的本質,則主要是指個體對人類本性的自我體認與個性展開,是對人的個性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社會交往、社會關系之本質差異的分析與歸納。

所謂人類本性,一般地說,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基本屬性。馬克思所認為的人類本性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1)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內在意向,是求生存求發展的自我實現欲。(2)人類生命活動的性質,是自由自覺地活動。(3)人類生命活動的方式,是結成一定社會關系。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相對穩定的人類本性客觀要件。那麼其中誰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要件?有人認為是人的社會性,也有人認為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本文認為按照馬克思的人本思想看: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因與意向——自我實現欲,應是人類本性之本源,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本原性區別。

所謂自我實現欲,即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的慾望潛力。從廣義看,包括最低層的吃、喝、穿、住、行、安全和中層的感情、社交、尊重等需要的自我利益實現欲,也包括高層次自我能力展示、自我個性完善等自我價值實現欲。這種自我實現慾望力,客觀潛存於人類心靈深處並隨著人的生命周期及外部刺激而有規律地遞增與發展。每個人的慾望值,雖然不同,但自我實現的潛在欲求卻是一致的,共同的。馬克思在分析人類本性時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一當人們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32、P25、P35)新的需要,又將產生新的自我實現的歷史活動,如此不斷循環往復。這里馬克思在分析中刻意在「創造歷史」四個字上加上「引號」以說明這里的「創造歷史」非主觀的有意識的創造歷史,而是指人類在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之前就具有「創造歷史」展示自我力量(實現自我)的潛能、潛意識、潛在慾望,這種潛能是與生俱來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因此,人類是由與生俱來的創造歷史、實現自我的潛在慾望力為驅動本源,而產生出自由自覺的社會生產等實踐活動的,生產勞動又進一步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的不斷進化與多向度發展。頑強、非凡的自我實現慾望力是人類得以自由自覺創造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與內在動力,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與人的社會性都是由此而派生的。

從我們祖先「肉體組織」的先天條件看,類人猿跑不如馬快,力不比牛大,兇猛不及虎狼,智能也不比黑猩猩強很多。但為何最終是人類成為宇宙之王,萬物之靈?為什麼人類能不斷進化發展而其它動物卻始終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根源就在於:人類具有多層次、多向度和無限增長、永不滿足的自我實現驅動力和慾望力,而一般動物的慾望力則是低層次、單向度和少變化的,它們很容易滿足於「溫飽」等本能需要,別無他求。現代科學研究已發現,人類的自我實現欲是打入人的基因之中的,這種慾望力,同人類潛在的體力、智力等客觀存在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並極大地影響著人類諸多方面的發展。在洛克菲勒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中,神經遺傳學家分離出一種與人的慾望力密切相關的名叫VIRLI的基因,這種VIRLI慾望基因使得人類在外部世界的信息素刺激下,會產生積極自我意識與反應,生成具體目標與渴望,再由渴望轉化為自我實現的行動,達成自我願望的最大滿足。一般動物缺少這種特殊的慾望基因,從而永遠只能有低層次單向度的慾望力,無以充分進化和發展。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因而,人類,也只有人類,才會擁有遠大理想和社會規劃,才能不斷刷新和創造自已的歷史。

所謂自我實現,當然離不開自己。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已出發的」。「對於各個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2](P86、P286)恩格斯也認為:「在我們能夠為某一件事做些什麼以前我們必須首先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事,利已的事,------」[3](p12)顯然,馬克思主義創史人認為,「從自己出發」做「利已的事」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與創造的最合乎人性的、最正常的內在動因與活力之源。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等,目的也正在於要建立調動人的一切積極因素(自我實現欲)的內在機制。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註定要生活在自私自利,極端個人主義陰影之中呢?並非如此。

這就是人生!

C. 有關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的路,最終成功了的名人事例

少年包拯學斷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

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他明察秋毫,洗冤雪枉,因而贏得「包青天」的稱號。他是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一部洋洋灑灑、50餘萬言的《包公案》講述了包公許多精彩的斷獄故事

拓展資料: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參考資料:

包拯網路

D. 人生道路上的作文素材 關於名人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道路並不是固定的,走過不一樣的路才能發現更多的風景。有的人為了節省時間,而選擇了近路;有的人為了觀賞更多風景,選擇了看似較遠的路。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選擇,遠與近應是對立又統一的:有的時候,看上去是捷徑,結果卻繞了大圈子,最終偏離了自己預想的軌道,背離了自己的初衷;而有些選擇艱難曲折道路的人,在經歷了一番求索與磨難之後,不僅收獲了路邊的風景,有時還能更容易實現自己預設的目標,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人生的捷徑,可以是遵循前人經驗租蠢的平順之道,也可以是嚴守古人處世原則的中康之道,也有的人為了一己私慾,走損人利己的卑鄙之道,古往今來,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跡,就如司馬遷所說:「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墨守成規之路或許會讓人輕松跨過幾塊絆腳石,但一生庸庸碌碌已是註定的結局。不求創新,不敢突破,何以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哥白尼不堅信「地心說」的正確性,又怎麼會在天文史上留下永恆的光芒?如果牛頓認為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萬有引力定律又怎麼能夠發現?如果中國革命對蘇俄經驗全盤照搬,那麼,中國革命勝利的曙光不知要推遲多少年才能普照中華大地!
而那將自己的捷徑建立在犧牲他人利益基礎之上的人,他們人生最後的結局更是不堪。如曾經權傾朝野的大奸臣和紳,曾經風光顯赫一時,但最後卻落得抄家的結局與千古的罵名,倘若他地下有知,也定會終日悔恨的。
愛迪生發明電燈,千百次地進行過驗,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失敗一次次降臨在他的面前,但他不言放棄,堅定地往前走,終於取得了成功,開創了人類科學史上的新紀元;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幾十度春秋,不厭其煩地觀察記錄,耗去戚逗了人生大好時光,終於完成了浩繁的工作,《本草綱目》成為中華醫學史上熠熠生輝的瑰寶,流芳百世;貝爾歷盡千辛萬苦,在一種堅強的毅力下使他成功發明了電話,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那些成功登上巔峰的人,他們選擇的都不是什麼捷徑,走的都是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都遭遇了無數次的困難和挑戰,終於才取得成功的。其實,成功的 「捷徑」就在他們的腳下,如此看來,人生恐怕並無什麼「捷徑」可尋,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才會離心中的目標越來越近,才會離知識的大門越來越近,才會離知識的頂峰越來越近!( 書村網 www.mcqyy.com )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個人的腳下都有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如何才能走好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永遠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面弊仔陪對未來,面對未知,我的心裡應該知道,我們的頭腦應清醒,我們應該選擇一條怎樣的道路,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答案就是:成功的捷徑就在自己腳下。讓我們大膽地向心中的目標——夢想的城堡——出發吧!

E. 關於選擇人生的名人事例

1、霍去病屢立戰功,獲得了高官厚祿,但他把個人的享受擱在一邊,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河西戰役勝利後,漢武帝為了獎勵他的卓越戰功,特意命人在長安為他建造了一座豪華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滿意。

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好意,氣概豪壯地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傳誦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霍去病在顯貴的待遇和面對國家的責任之間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2、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在遭受政治上的無情打擊之後,他既沒有消極頹廢,隨波逐流,更沒有降志曲節,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而是留下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3、喜劇大師卓別林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是成為別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為一種優勢,他主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不得不說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4、小品王趙本山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時,有人說他重活幹不了,輕活不願干,光會耍嘴皮子。但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一門功,最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品大師。

5、漫畫家朱德庸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轉而開始畫畫,最終獲得了成功。

F. 人生路上知識重要的名人名言

1 書山有路勤為徑。

2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3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

4 路漫凳鏈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5 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襪譽。——范大成

6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

7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許名奎

8 人生最大的快樂,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成果。——謝覺哉

9 人生至高無上的幸福,莫過於確信自己被人所愛。——雨果

10 個人,這是人生的道路,它總是可重復和獨特點。——科恩

11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鄧中夏

12 磨滅一切事物,唯獨恩德,時間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大。——拉柏雷

13 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佔有什麼,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本棗好孫生

14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之後才能實現。——塞涅卡

15 人生只有兩種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種口頭說出來,一種心裡暗想著。

16 希望是隱藏在群山後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倔執的旅人。——布拉赫

17 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乎增高地位,乃在乎善用自己的才能,用到最高的限度。

18 沒有比人生更艱難的藝術了,因為其他的藝術或學問,到處都有教師。——塞涅卡

19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武者小路實篤

20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叔本華

G. 有哪些名人,改變人生道路後獲得成功

劉德華,原來是個理發師,後來改行學音樂,結果可以看到氏緩。張國立,原是內一名鐵路工人,後容來參加因隊里的普通話比賽,獲獎當選隊里的播音員,此後便一帆風順,現為國家一級演員。奧斯特,小時候隨著父親在釀酒廠工作,後一心致力與物理殲殲模學,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化學改答家。

H. 10個名人人生的坎坷,最後取得成功的事例

1、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故事

18歲的馬雲迎帶畢來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猶豫地在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下:北京大學。然而雄心萬丈的他,高考的數學成績只得了1分。為了生計,他去應聘酒店服務生,因為長得「歪瓜裂棗」,被婉言拒絕。無奈只好去當搬運工,蹬板車。

大學畢業後,一次討債經歷讓他瘋狂地迷戀上了互聯網,創業初期,他背著包四處忽悠,經常被人罵作瘋子、騙子。他曾連續4次創業失敗,最為窘迫的時候銀行里只有200元。 如今的馬雲一手扛住畢槐阿里巴巴的天下。

2、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故事

剛滿15歲的王健林從四川綿陽來到東北,成了一名娃娃兵。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裝備,在齊膝深的積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練的總路程甚至長達上千公里。從軍18年已經成為團職幹部的他,卻遇上「百萬裁軍」。

創業初期沒資歷,沒實力,說好的貸款卻被銀行放了鴿子,為了公司項目,他借過高利貸,甚至9天9夜沒睡覺。人人都不想碰的舊城改造他敢接,剛做商業地產的時候,因為不懂,3年之間打了222場官司。 就是這樣一個一根筋的人,如今卻是無人不知的亞洲首富。

3、華羅庚

我國著名大數學家華羅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於他的坎坷經歷。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但因家境不好,讀完初中後,便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左腿殘疾。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

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等。

4、高爾基

他的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手行友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

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5、武則天

武則天從小性格強直,不習女紅,唯喜讀書,故知書達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培養了她的眼界和才幹。

6、居里夫人

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居里夫人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居里夫人對此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居里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別人。

7、李白

他自幼聰明但貪玩,在寺廟讀書,本是一頑劣之孩童。後因在途中偶遇一老婦在那磨一鐵棒,並在與之交談中明白一道理:「只有功夫深,鐵鋤磨成針」這個道理,並成為一個有名望的詩人。

8、林肯在逆境中,林肯不屈不撓,忍辱負重,副食美利堅民族向著恢復國家統一和解放黑奴的偉大目標穩步前進。在勝利之時,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終保持著謙虛質朴,寬厚仁慈的平民本色,以維護聯邦大業和民族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已任。最終他功成身亡,成為正義事業的偉大殉道者。

I. 名人傳 中,貝多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哪些挫折

17歲母親病逝,父親又酗酒,貝多芬實際上成了一家之主.1796年,他耳朵失聰,這種疾謹仔苦一直伴隨這貝多芬一生,在肉體痛苦之散晌答外,貝多芬還不斷經受沖慧著情感的折磨.他絕望苦悶,甚至想結束生命.

J. 哪些名人是剛開始選擇錯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後來改正了的

不能說是選錯了,每個明神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張國立數槐枯以前是鐵薯洞路工人。孟非以前啥苦力也干過。就是劉德華。以前也是打工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