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150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150

發布時間: 2020-11-25 08:46:10

① 名人讀書的故事50字以下

名人讀書的故事有:

1、魯迅

魯迅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魯迅一枚金質獎章。魯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魯迅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2、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

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3、華羅庚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

4、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

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5、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

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② 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刺股懸梁
戰國
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
錐子
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
房梁
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鑿壁偷光
晉朝

車胤
、孫康、
匡衡
,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墨池
東晉
大書法家
王羲之
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
門前
的池塘里洗
毛筆
,時間長了,
一池清水
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
人們
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
書法家
,被人們稱為「書聖」。

③ 急求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④ 捨生取義的事例

「捨生取義」是儒家的理性人格,對於義、利議論相對較直接的,可以追溯到孟子。今人理解捨生取義,更多是看到裡面的「犧牲精神」,激進一點的,甚至將孟子的「捨生取義」片面理解為「不惜命」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為了幫助大家深刻理解捨生取義典型案例中的人物精神,我們先來系統了解何謂「捨生取義」。

1、居仁由義:從「盡心知性」到「存心養性

在《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於「義」和「利」的議論,也可以看到孟子對「捨生取義」以及「居仁由義」的議論。

所謂的「居仁由義」,實則是孟子心中理想人格的特點。孟子心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精神,其特點便是」居仁由義「,而在孟子的觀點裡面,要做到「居仁由義」,就得懂得「盡心知性」、「存心養性」。

他們所做的事情,大有「捨生取義」的大情懷,值得歌頌。

尤其是疫情爆發在武漢之初的那段日子,自覺居家隔離的武漢人、疫情尚未明朗時奔赴一線的醫生、志願者,他們才是大寫的「人」。

是捨生取義的「勇士」!

值得注意的是,顏小二並不認為「捨生取義」就一定是字面意義上「舍棄生命」。出於大義和大愛,不顧自己安危、利益的人,都有「捨生取義」的體現,都是應該被人稱贊。

⑤ 林則徐與文天祥,戚繼光,渥巴錫都是民族英雄,但他們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戚繼光抗倭」一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後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動腦筋」一題說一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於「戚家軍」的編練,教師可以補充戚繼光嚴於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後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軍抗倭形勢》圖,簡要介紹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台州九捷」。在基本盪平侵擾浙江的倭寇後,「戚家軍」又開赴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一起剿滅了那裡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評價:教師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麼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此時可補充一些民間紀念戚繼光的童謠、民間故事、傳說等,使戚繼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並由此反襯出戚繼光人格的偉大,使學生進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戚繼光繼承父職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麼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於水火,而並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元明的倭患

中日兩國的關系歷來極為友好。元朝初年,高麗人趙彝向蒙古貴族進言,說日本可通。元世祖忽必烈於是決心降服日本。他幾次派人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沒有得到答復,乃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八年(1281年)兩次派兵出征日本,結果均因遭遇暴風而告失敗。當時,日本鐮倉幕府剛建立不久,各地武士階級(中小封建主)的分裂割據仍很嚴重。他們利用鐮倉幕府與天皇及其反對者之間的矛盾,乘機擴大勢力。為了掠奪財富,開始是通過商人以貿易形式同南宋往來。元軍侵日失敗後,有些武士和商人就打著貿易的旗號,攜帶兵器,到朝鮮、中國沿海一帶進行搶劫。這使元朝政府不得不嚴加防範,屢次下令「嚴商下海」,取消主管對外貿易的市舶機構。日本政府也恐元軍再來,除嚴加防範之外,終元之世不與元朝通使往來。由於元、日雙方處於敵對狀態,無法進行正式的貿易活動,日本的商人便在各地封建主的支持下,繼續以暴力方式,到中國沿海進行海盜和走私活動。同時,隨著日本封建兼並戰爭的加劇,丟失軍職而破產的武士數量日增,淪為浪人,他們也大量加入海盜行列。因此,到元朝末期,倭寇的騷擾日趨嚴重。

明代的倭患是元代倭患的繼續和發展。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對立時期(1336—1392),倭寇「乘中國未定」「率以零服寇掠沿海」(金安清《東倭考》)。為了制止倭寇的侵擾,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領。因此,下令實行海禁,停止與日本的往來,「專以海防為務」(《明史·日本傳》),大力加強沿海防務。永樂時,明成祖一方面允許日本政府和商人來中國貿易,同時繼續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於遼東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殲滅一股入侵的倭寇,使倭寇不敢再大規模騷擾我國沿海。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侵擾又猖獗起來。日本南北朝的戰亂,到14世紀末以北朝的勝利告終,但到15世紀中葉又進入藩侯割據的戰國時代。各封建藩侯為滿足自己的奢侈慾望,並彌補戰爭經費的不足,都積極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搶掠。中國的一些奸商,也與倭寇相勾結,合夥從事走私和劫掠。還有一些破產的濱海貧民,為飢寒所迫,也充當倭寇的脅從。當時明朝統治腐敗,海防鬆弛,浙閩沿海衛所,「戰船、哨船十存一二」,士卒也只剩4/10,「倭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來者接踵」(《明史·朱紈傳》),倭寇為患達到了猖獗的程度。

東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搶劫分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大地主、大商人汪直、徐海、陳東、蕭顯、麻葉等的勾引下,「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明史·日本傳》)。第二年,倭寇越來越多,「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同上)。他們把根據地從海島遷到陸上,分成幾十人到幾百幾千人的小股,四齣劫掠。由於官軍的腐敗,倭寇一直闖到徽州、蕪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縣一帶。他們到處殺人越貨、擄人勒贖或出賣。例如倭寇騷擾江蘇崑山縣城,「孤城被圍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餘戰。其六門並被攻。被殺男女五百餘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棺槨(挖墳盜棺)四十餘縣。各鄉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歸有光《崑山縣倭寇始末》)。倭寇騷擾浙江湖州,「大肆毀掠,東自江口至西興壩,西自樓下至北新關,一望赭然(空盡無物),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河內積貨(倭寇搶劫的財物)滿千船」(采九德《倭變事略》)。倭寇的殘暴騷擾,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他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禦倭寇的任務。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他殲敵衛國的熱情,曾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韜鈐深處》)的詩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他看到官軍非常腐敗,就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大敗倭寇。次年馳援福建,搗破倭寇在橫嶼(寧德城外海中)的大本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二年後又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肅清東南沿海的倭患。隆慶元年(1567年)被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天津薊縣)。晚年受排擠 ,居家病死。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極受軍事家的重視。其他著作尚有《止止堂集》。

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浮天際……」

《戚少保年譜耆編》卷1:「(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巡海上諸營……已而轉節過文登營賦詩雲:『冉冉雙幡度海涯,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悲風吹晚笳。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槎。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止止堂集·橫槊稿》上《過文登營》最後兩句作「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台州九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繼光由浙江都司參將調任獨鎮一方的分守台(州)、金(華)、嚴(州)等處地方參將。他根據該地三面阻山、一面臨海的情況,作出以陸戰為主、兼用水(海)戰的決策,將軍隊分駐於松門、海門,並製造戰船,加強海上防務。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西鳳嶺登陸,竄擾寧海團前。戚繼光判斷倭寇的行動旨在誘離松門、海門的戚家軍,然後乘虛直犯台州(今浙江臨海),就在台州、海門配備必要兵力,另派水師至寧海外洋伏擊,自己親率主力前往寧海,並請寧海駐軍水陸會剿。倭寇果然分兵3路,分別東向桃渚、新河所和健跳所圻頭,企圖進犯台州。戚繼光令佐理軍務的兵巡僉事唐堯臣率領戍守海門、台州的軍隊救援新河,自率主力進剿寧海的倭寇。唐堯臣在新河大敗倭寇,騷擾寧海的倭寇也紛紛逃竄,但桃渚的倭寇仍繼續向台州進犯。戚繼光立即揮師南下,於二十七日中午趕到台州城外,枵腹進至花街,「五戰五勝,二路共斬首三百八級,生擒巨酋二浮,其漂溺無算」(《戚少保年譜耆編》卷2)。五月初一,健跳圻頭的兩千名倭寇又竄至台州府城東北的大田。戚繼光率領身邊的一千五百名親兵前往大田迎戰,因遇大雨,相持3日未能交鋒。倭寇趁雨西竄,欲經仙居改襲處州(今浙江麗水)。戚繼光率兵急趨上峰嶺,設伏截擊,「三戰三捷,計斬首三百四十四級,生擒五酋」(同上)。不久,戚家軍又取得長沙(在今浙江溫嶺市東南)大捷。經過一個月的戰斗,戚家軍九戰九捷,徹底消滅了侵犯台州的倭寇。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等也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戚繼光抗倭業績永為民間紀念

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台樓閣等紀念性建築。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餘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餘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於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製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附:

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台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岩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於中秋之夜掃盪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並補過中秋佳節。後來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一天,相沿成俗。

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台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麵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一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扎於腰間,充戰時干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

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一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後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哄兒謠: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⑥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只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只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藉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兇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倖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復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復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 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餘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嘗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並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後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後,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拼殺。
文天祥被俘後,打定主意,只求義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裡,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里來,你有什麼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馬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羅審問文天祥。孛羅一來就擺威風,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絕,左右便用武力強使文天祥作跪拜狀,文凜然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於此,幸早施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只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贊頌的「正氣」的勝利。也等於宣布侵略者的失敗,是一切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失敗。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姦佞之徒從不留情。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只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 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⑦ 有關霍去病、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的愛國故事。(50字內)

林則徐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在虎門銷毀沒收的鴉片煙237萬斤,取得禁煙運動的勝利,名振中外.

⑧ 自2003年以後,為何課本不再稱岳飛、文天祥為民族英雄

因為某些歷史學家認為,岳飛和文天祥,抗擊的金人和蒙古人,也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一、岳飛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時期,處於北方以及南蠻西戎等等區域的人並不被認為是中原的一部分,他們與中原百姓有著截然相反的生活習慣:以游牧為生,一旦遇到災荒,就對邊境的百姓進行侵犯。從漢朝開始,各朝各代武將最終極的夢想便是封狼居胥,以征服另一個民族為最高榮耀。所以說,從古代來看,有些戰爭並不是內部戰爭,而這些英雄要做的,同樣也是保家衛國,抗擊外來侵略勢力,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能被稱之為民族英雄呢?要在歷史的語境中開歷史才正確,而不是用後人的眼光去衡量歷史。

⑨ 初一作文《文天祥的故事》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官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新會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谷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霉氣,再加上廁所里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裡,惡劣的環境只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裡押出來,帶到宮里。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麼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只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麼可說了。」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只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他在詩里,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跡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⑩ 愛國故事50字,要少

1、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屈原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回,主張聯齊抗秦。但是答屈原遭到誣陷,被流放江南。頃襄王21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他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3、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4、張自忠,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多次於日軍血戰,曾取得過喜封口、臨沂、隨棗的戰役的勝利。後在棗宜會戰中殉國。

5、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