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故事三年級下冊400字以上
1. 小學三年級數學故事大全
三年級數學趣味故事(一)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狸、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著呢!」狐狸邊翻弄著魚邊問:「這么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願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麼定?」狐狸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後一拍大腿:「好,就這么辦!」四人一齊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著魚,飛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麼現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麼也理不出頭緒來。
你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2. 小學三年級數學小故事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符號「+」「-」是五百年前一位德國人最先使用的。當時他們並不表示「加上」「減去」。知道三百多年前才正式用來表示「加上」「減去」。
「七巧板」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拼板玩具,有七個塊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薄板組成,拼出來的圖案變化萬千。後來傳到國外叫做「唐圖」。「七巧板」流傳到今天,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智力玩具。
傳說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一種滴水的器具來計時,名叫刻漏。
乘號「×」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國數學家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號斜過來表示。
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 愷撒指定歷法。由於他出生在7月,為了表示他的偉大,決定將7月改為「儒略月」,連同所有的單月都規定為31天,雙月為30天。這樣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羅馬處死犯人的月份,為了減少處死的人數,將2月減少1天,為29天。
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生在8月,他仿照愷撒的做法,把8月增加了1天,定為「奧古斯都月」,並把10月、12月也改為31天,將9月、11月改為30天。全年又多出了1天,他又從2月減少了1天,於是2月變成了28天,到閏年才29天。
這樣沿襲下來,就有7月前單月為大月,7月後雙月為大月,二月28天。
各月天數不一樣,原來是人為的規定。
http://..com/q?word=%C8%FD%C4%EA%BC%B6%CA%FD%D1%A7%D0%A1%B9%CA%CA%C2&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
3. 三四百字的數學小故事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聖不在家。小猴子們熱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個,八戒高興地說:「大家一起吃!」可怎樣吃呢,數了數共30隻猴子,八戒找個樹枝在地上左畫右畫,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著上面的3,大方的說,「你們一個人吃3個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個吧!」小猴子們很感激八戒,紛紛道謝,然後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來後,小猴子們對悟空講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個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個獃子,多吃了山桃竟然還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小明是個喜歡提問的孩子。一天,他對0—9這幾個數字產生興趣:為什麼它們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呢?於是,他就去問媽媽:「0—9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了,對嗎媽媽?」
媽媽搖搖頭說:「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明的。大約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種特殊的字來表示數目,這些字有10個,只要一筆兩筆就能寫成。後來,這些數字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覺得這些數字簡單、實用,就在自己的國家廣泛使用,並又傳到了歐洲。就這樣,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數字。因為阿拉伯人在傳播這些數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就習慣了稱這種數字為『阿拉伯數字』。」
小明聽了說:「原來是這樣。媽媽,這可不可以叫做『將錯就錯』呢?」媽媽笑了。
兒歌比賽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准。」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和=的本領
很久以前,數學王國比較混亂。0—9十個兄弟不僅在王國稱霸,而且彼此吹噓自己的本領最大。數學天使看到這種情況很生氣,派<、>和=三個小天使到數學王國建立次序,避免混亂。
三個小天使來到數學王國,0—9十個兄弟輕蔑地看著它們。9問道:「你們三個來數學王國干什麼,我們不歡迎你們!」
=笑著說:「我們是天使派來你們王國的法官,幫你們治理好你們國家。我是『等號』,這兩位是『大於號』和『小於號』,它們開口朝誰,誰就大;它們尖尖朝誰,誰就小。」
0—9十個兄弟聽說它們是天使派來的法官,就乖乖地服從<、>和=的命令。從此,數學王國有了嚴格的次序,任何人不會違反。
小熊開店
小熊不喜歡學習,只想做生意,於是在學校旁邊開了個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學,它們商量好,要教訓這個不愛上學的懶傢伙。
它們來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麼賣呀?」小猴問。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
小猴又說:「如果我從兩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對嗎?」
小熊點點頭。
「那我全買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對不對?」
「正是,正是。」小熊講。
於是小猴買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錢,和小兔高興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結帳,怎麼算都是虧本的。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況說了,笑著說:「都是你學習不好,我們才來教訓你一下」,並把少給的錢補給了小熊。
小熊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每天上課都很認真。它們三個成了好朋友。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4. 三,四百字的數學趣味小故事
從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臨終時,三個兒子圍在床前。
他對兒子們說:「我有十七匹馬,留給你們,三個人分。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總數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的九分之一。」
勉強說完這幾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執行遺囑時,一致認為這些馬是父親生前心愛之物,決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幾塊瓜分。但是遺囑又要完全照辦,如何是好呢?
正巧,這時他們的老娘舅騎馬趕來了,聽完事由,眉毛一揚,說:「我來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樣分馬?
因為希望每人得到的馬都是整數匹,所以根據遺囑,在分馬的時候,馬的匹數應該是三個分母的公倍數。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數是18,因而在分馬時的馬匹總數最好能成為18的倍數。老人留給兒子們的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帶來的一匹馬臨時借出來湊數,共有18匹馬參加分配。
准備就緒,老娘舅開始宣讀和執行遺囑:
「……分馬的時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總數的二分之一……」宣讀到這里,老娘舅數出9匹馬,讓老大領過去:
老二嘛,得總數的三分之一……」讀到這里,老娘舅數出6匹馬,讓老二領過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總數的九分之一。」讀完最後這一句,老娘舅數出2匹馬,讓老三領過去:
三位晚輩分到手的馬,總和恰好是父親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馬場地上的18匹馬,現在剩下最後一匹,這當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帶來臨時借用的那匹,依然物歸原主。
5. 求三年級數學小故事,要400字以上,700字以下。謝謝
誰是真正的王子?
「王子!」
動物王國的國王10年前丟了一個兒子,所以從很早以前大臣們就開始四處尋找王子。
國王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力漸漸地減退,越是這樣,國王越想看到王子。
「埃克斯呀,我的埃克斯,我想你想得連覺都睡不著了。」
「在我死之前,如果能看一眼我的兒子……」
大臣們為了老國王到處尋找,並告訴大家:
「我們的王子有3個特徵:第一,用4隻腳走路;第二,渾身長毛;第三,力量很大。如果誰看到王子請立刻與我們聯系。」
聽了這番話,老虎覺得自己渾身都是毛,心裡想:
「這不是在說我嗎?是啊,我就是王子。」
於是,老虎跑到了大臣們的面前。
「我就是王子。」
大家看了看這只老虎,它可以用4隻腳走路,全身的長毛隨風飄舞。不僅如此,它的力氣很大,在旁邊觀看的小兔子被他踢了一下,立刻就暈倒了。
大臣們看了看老虎,連連點頭。
這時,傳來一聲急促的喊聲:
「等等!」
只見一隻狐狸撅著尖尖的小嘴兒,扭動著身體走了過來。
「我才是王子呢。」
狐狸用輕巧的小腳兒跳了跳,炫耀著閃閃發光的銀毛,說道:
「只有力氣就行了嗎?真正的力量來自智慧!正因為我聰明十足,所以才有『像狐狸一樣聰明』這樣的話。」
聽了狐狸的話,大臣們又連連點頭。
大臣們無法斷定誰是埃克斯王子,打算向國王稟報。國王聽到找到王子的消息,高興得合不攏嘴,連忙跑了出來。但是老虎和狐狸正為誰是王子的事情爭吵不休,剛開始還只是吵嘴,後來乾脆相互扭打在一起,撕咬起來。
國王看著打得頭破血流的老虎和狐狸,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了。
「從前可愛的孩子們現在竟然變成這樣……」
國王很傷心。
其實他們兩個都是國王的孩子,國王沉默了很久,然後說道:
「我的兒子還有一個特徵,愛打架的人不是我的孩子。」
聽了這句話,原先撕打在一起的老虎和狐狸立刻停了下來。
國王又說:
「我要找的埃克斯王子不存在了,以後不要再找王子了。」
大臣們手裡拿著「x」形狀的王冠,本來這頂王冠是要給王子戴的,一聽國王這樣說,大臣們都獃獃地站在原地。國王走了。
「埃克斯不存在了,埃克斯不存在了……」
遠處回盪著國王的嘆息聲。
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來找劉先生,並自我介紹說:「我叫於江,這次我帶領了一個旅遊團到香港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來住你們酒店。」
劉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
劉先生心裡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是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為一個導游,於江看出了劉先生的心思,他慢條斯理地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酒店了。」
「你請說吧。」劉先生自信地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組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劉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該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說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於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不錯,就是八十五人。請說說您的演算法。」
「人數最少的情況是最後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們今天就住在您這兒了。」
「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
「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麼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個題目,劉先生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後,他終於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一間5人房;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於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了住宿手續。
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一點,但劉先生的心裡還是十分高興的。
6. 400字到500字的數學小故事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
從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資料常來自高斯本人,因為他在晚年時總喜歡談他小時後的事,我們也許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許多人都證實了他所談的故事。
高斯的父親作泥瓦廠的工頭,每星期六他總是要發薪水給工人。在高斯三歲夏天時,有一次當他正要發薪水的時候,小高斯站了起來說:「爸爸,你弄錯了。」然後他說了另外一個數目。原來三歲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裡跟著他爸爸計算該給誰多少工錢。重算的結果證明小高斯是對的,這把站在那裡的大人都嚇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帶笑說,他在學講話之前就已經學會計算了,還常說他問了大人字母如何發音後,就自己學著讀起書來。
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7. 急求數學小故事根據三年級下冊數學書,越短越好,謝謝!!!
1.<找千克和克>
國慶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准備找找千克和克.走進超市,首先來到了餅干櫃旁,這么多琳琅滿目的餅干中,我選擇了我最喜歡閑趣餅干,我仔細看了看,終於在角落裡找到了"凈含量100克",說明這包餅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這樣的餅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著我們又來到買米的地方,我發現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我們家每天吃2千克的話,我家每個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這樣的6袋米了.
後來我又看到了16個雞蛋大約有1千克,一個菠蘿大約2千克,一個西瓜大約3千克
今天,我收獲真多啊,我感受到了數學中學到的千克和克這個知識,在生活中數學真的很重要.
2.<一個小小的數學誤會>
很多人都以為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可是我一直對他很懷疑,果不出我所料,今天數學課上老師介紹了阿拉伯數字的真正的來歷.原來這是一個誤會!阿拉伯數字真正的發明者是印度人,因為當時阿拉伯人的航海業很發達 ,他們把數字從印度傳到了阿拉伯,歐洲人從他們的書上了解了這種簡便的記數方法,就認為是他們發明的,所以稱它為阿拉伯數字,後來這個誤會又傳到了中國.
最後,我很想對印度人說:"謝謝你們給我們人類帶來了這么大的方便,就因為這樣,我很喜歡數學.不僅數字王國很神奇,而且數學的歷史知識更是豐富.
5.<發現> 三(4) 何超
今天,我在家發現了一個數學問題.
我發現一杯可樂800克,一杯綠茶500克,一杯冰紅茶不知道多少克,於是我又補充了一個信息-------冰紅茶比可樂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於是,我按照老師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後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觀察身邊的數學問題.
6.<巧妙的加法和減法>
加法和減法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邊有許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減法.比如在學校里,統計分數,統計認數-------生活中,媽媽上街買菜付錢;在家裡,計算一個月的開支也要用加減法.這一切的一切都與加減法有關,所以加減法在我們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與減法真奇妙啊!
7.<去天目湖的途中>
現在,我們數學課正在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今天是星期天,我們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我就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當公交車靠第一站時,我看見有8個人上了車,而第二站上了3個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車的人數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數的兩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幾個人呢?
小朋友們,你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嗎?用我們學到的知識試一試吧.
8.<24時記時法>
24時記時法真是無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我是怎樣過周末的吧::首先,7:30起床,然後7:45---8:00洗臉,8:00---8:15吃早飯,8:15---9:15做作業,9:15---10:30看電視,10:30---11:00吃中飯,11:00---15:00睡午覺,15:00---16:00玩,16:00---17:30看動畫片,17:30---18:00吃晚飯,18:00---20:00看電視,20:00---21:00打電腦,21:00睡覺.24時記時法是不是很偉大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也一定要寫一篇這樣的日記哦!
9.積少成多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來到超市買東西。
當我們買完所需的東西之後,剛要離開,我看見貨架上正好擺著火腿腸,於是我讓媽媽買些火腿腸,媽媽同意了。可是剛走幾步,我又看見貨架上擺著一包一包的,同樣品牌,同樣重量,裡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買一包一包的呢,還是買一根一根的?我猶豫了。突然,我的腦子一轉,有了,只要比較一下,哪一種合算就買哪一種。於是我開始算起來:零賣的如果買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於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錢,所以我決定買散裝的。我把我計算的過程說給媽媽聽,媽媽聽了直誇我愛動腦。
數學報
今天,我們又發了小學生數學報,這期報紙真的很精彩。
上面講了怎樣讓書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練記憶力的和阿拉伯數字的由來等數學小常識,翻開一面,有許多數學的小竅門,如:如何找規律,怎樣牢記知識,翻開另一面有一些數學小故事,從中我獲得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
所以,我覺得每一次看數學報都能讓我掌握到更多的知識,我很喜歡它。
《數學的奧妙》 湖塘橋中心小學 張娜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比如:在菜市場買菜要付多少元錢?在超市裡買東西一共要付多少元?......還有,認識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稱的東西的價錢了。怎麼樣,數學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要提醒你---一定要學好數學哦!
數學又是很奧妙的,它可以讓我們知道一些未知數。所以有的小朋友覺得數學有點難,有時還要請家教。
但是數學也是很靈活的。除了我剛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數學還有很多種呢!
《寶貝丁丁背口訣》
星期天,寶貝丁丁在背口訣,當他背到「三八」時,卻打住了。
這時正巧姐姐走過來,丁丁連忙問:「請問:三八?……」
姐姐氣呼呼的說道:「你才『三八』呢!還沒多大就學會罵人了!」
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聞聲答道:「三八婦女節呀」。
我在一旁偷偷的笑了,其實她們都誤會了:丁丁既不是在罵人,也不是在記節日,而是在背口訣呀:)
哈哈……..
《比一比,誰用的單位多?》
早上,我從長大約2米的床上爬起來;
拿起一枝長大約6厘米的牙刷開始刷牙;
接著,拿起一塊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毛巾開始洗臉。
洗漱結束後,我拿了一隻重大約100克的碗盛滿稀飯;
吃完後,我背著重大約2千克的書包來到學校,開始了40分鍾的早讀課;
兩節課後,我們都站在高大約7米的國旗桿下做操。
好了,我就說這么多,你能比我說得更多更流利嗎?
《稱體重》
今天是10月15日星期六,我和爸爸到南大街逛商場。
早上8點多鍾,我們就乘車來到了南大街。正巧,站台邊有一位老爺爺,他的身邊有一台「會說話」的秤。
看到我走過來,老爺爺笑著說:「小朋友,稱體重嗎?
我有點好奇地問:「稱一次要多少錢呀?」
老爺爺爽快的回答:「稱一次只要1元,而且還可以量出身高呢!」
我想:這真是一舉兩得呀!
於是,我在秤上站穩。老爺爺把開關打開,只覺得有個軟軟的東西往我的頭頂上一碰,隨後,機器上列印出一張小長方形的紙條,上面寫著:「體重:27.0公斤 身高132.5厘米」呀!這半年我長高了4厘米,可是體重呢?
這時,我記起數學課上老師說過,「千克」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公斤」,沒想到今天被我遇見了,而且我知道我的體重增加了2千克呢!
回來的路上,我好開心啊!我一定要把身體鍛煉的棒棒的!
有趣的數學題
今天,我從書上看到一道很有意思的題目,現在介紹給小朋友.
小趙、小丁、小張分別是教師、醫生和律師,只知道:(1)小趙比教師年紀大;(2)小張和教師不同歲;(3)小趙和律師是朋友,你能推斷誰是教師,誰是律師,誰是醫生嗎?
根據(1)小趙比教師年紀大和(3)小趙和律師是朋友,可以推斷小趙既不是教師,也不是律師,所以小趙是醫生,再根據(2)小張和教師不同歲和小趙是醫生可以看出小張是律師,所以剩下的小丁是個教師。
這道題目很簡單,我運用了排除法,比如:根據條件(1)和(3)就可以看出,小趙既不是教師,也不是律師。以次類推就可以得出答案。在我們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切難題,想不到從數學中也能得到樂趣。
運動中的數字
11月24日,我校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運動會。
田徑有24米往返跑,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200米,1500米,2000米,還有壘球和跳遠。我發現它們都是用時間和長度做單位計算的,輸和贏都是靠數字來決定的。
運動也離不開數學呀!
<看書的收獲>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科學的故事>,心裡感到很沉重.
裡面講了一個數學家,他家很窮,但很好學,就把他送到學校里去讀書,可他不認真,一直玩,一天老師找他談話:"你吃的飯,上學所花的錢,都是你父親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對得起誰啊?"他受到了很多的啟發,他想:長大了,我要當一個天文學家,文學家.
但後來,他受到了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的影響,又把興趣轉到了數學上,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
吸煙有害健康 爸爸每天抽一報香煙,每包香煙20支,我了解到每支香煙能使人縮短壽命3分鍾,那每天就會縮短
20X3=60分鍾=1小時的壽命,每年就要縮短365天X1小時=365小時的壽命.所以,我對爸爸說:"吸煙有害健康啊------."
自我介紹
Hi!大家好!我叫長方形,我的身體長得長長的,我有4條邊,4個直角.
Hello!大家好!我叫正方形,我的身體長的方方的,我也有4條邊,可是,我的4條邊相同,我還有4個直角.
我們長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4條邊,對邊都相等,都有4個直角;長的有點不同之處是:正方形的每條邊都相等.
瞧,我們長的多漂亮啊!
長方形和正方形
生活中有許多長方形和正方形.
桌子的面是正方形,我家的床的面也是正方形,鍾的面還是正方形.......
再來說說長方形,書的面是長方形,門的面是長方形,椅子的面還是長方形.....
你們瞧,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我們生活中多麼的常見,如果你和我一樣,去觀察一下周圍,你會發現許多有趣的數學小知識的,不信,你試試.
周長的作用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他們都有周長,那周長有什麼作用呢?
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的本領可真大.比如,我們要為長方形的花壇造個籬笆,如果不知道周長的話,工人們就需要去圍一圍,這樣一次又一次,如果太短還得加長,如果太長,還得重來,你們看這樣多浪費啊!所以只要知道周長,量一下,一次就行了,既節省時間,又節省木材,多方便啊!
如果你對周長感興趣的話,自己也可以去生活中找找看,把它記錄下來,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分享!
各種各樣的圖形
我們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圖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梯形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圖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譬如:正方形,它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而且它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生活中正方形的物品很多,如電視機的面,窗戶的面,櫃子的面.還有三角形,也有很多種,其中比較特殊的是直角三角形,就是我們的一副三角尺:我發現一個三角形,它兩條邊相等,一個角是直角;另一個三角形,有一條邊是另一條邊的一半,一個角也是直角.在日常用品中,我發現三角形的東西要比正方形,長方形的少,我在家只找到空調架子和花架是三角形的.
你們會把這些不同的圖形組成什麼有趣的圖形嗎?試試看,你會發現很有趣的.
我們家的書房
我們家的書房是長方形的,它的長有7米,寬有4米,坐南朝北呈列著.
一進門,正對著的是一張大的紫紅色的書桌,它也是長方形的,大約長有2.5米,寬有1.2米,那是我爸爸的書桌,旁邊還有一張小一點的長方形的書桌,大約長2米,寬1米,我媽媽經常在這看書.
另外靠著牆邊有一排沙發和一個茶幾,牆角是一個空調和一個飲水機和書櫃,它們也都是長方形的
最後,我發現我在我們家的書房中竟然沒有看到一個正方形,真奇怪!
這就是我家的書房,歡迎小朋友來我家玩!
8. 數學家的小故事400字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有一樣東西不知道有多少數量,三個三個地數剩下二個,五個五個地數剩下三個,七個七個地數剩下二個,問這樣東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學都震驚了,老師也點頭稱贊。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台。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下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獃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准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拐杖忍著疼痛進行鍛煉。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干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
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8)數學小故事三年級下冊400字以上擴展閱讀
華羅庚成長歷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9. 三年級下冊數學故事
在1874—1876年期間,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他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厘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後來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
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於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贊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