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一篇故事的讀後感
① 史記故事讀後感250字
最近,我讀了一本傳體通史,中華民族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共約三千年間的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史記故事》這本書,我懂得了古人是聰明、智慧的人。
最令我喜歡讀的是《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其中的重要人物項羽。我覺得他在打仗方面特別強,百戰百勝,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性格!對兵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第一:他帶兵救趙國時,為了加快速度,把飯鍋砸了。過了河,把船毀了,這表示不取勝就只有死。這也是兵書上的一條,這讓士兵更加奮勇殺敵。因為已經沒有後路了。第二:他打敗秦朝多個大將。如張邯投靠了他,李由、王離被他殺死,這都可以看出打仗是他的強項。
這是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現在,人們用成語「破釜沉舟」來形容一個人干某種事情的決心很大,甚至切斷退路,不顧一切將事情辦到底。
② 史記故事中的故事的讀後感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③ 求史記讀後感,5篇,每篇300字左右。內容是史記裡面那些故事的讀後感就好。不要整體的讀後感。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裡,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亘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
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
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傑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
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④ 史記故事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讀《史記》這本名著。它不像有些書華而不實,《史記》這本書很吸引人,爸爸媽媽和我爭著看。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論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彷彿再現了歷史社會畫面。書中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頗、藺相如、屈原等,記敘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了三千多年。
讀了這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見解不可能和專業人員相比,但是我的真實體會。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是古代的君王分兩種,一種是一心為民的君王,一種是貪圖利益、沉迷於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心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熱愛和後人的贊揚,而後者則讓百姓唾棄,最終致使國家滅亡。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的那些貪贓受賄的官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老百姓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每天都有戰爭。各國諸侯你掙我搶,都想一統天下,而不顧及百姓死活。沒了錢,就加大稅款;沒了糧,就逼迫百姓交糧食;沒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戶去找年輕力壯的人。弄得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不用擔心發生戰爭,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在這種環境中,我們更要努力學習。
這就是我讀《史記》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這本史學巨著。
⑤ 史記故事 讀後感8篇,以每一個小題目寫一篇 ,每篇100字就可以 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趙氏孤兒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比喻可謂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並沒有紙張,所以"紙上談兵"一詞應為後人所創,但趙括這個例子比較典型,所以被當做此詞的典故來應用.
百發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干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裡,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卧薪嘗膽」
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卧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卧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卧薪」之說。 「卧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卧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嘗膽」,雖有「卧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卧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卧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負荊請罪」
這則成語的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荊軻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為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裡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刺客,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著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衛吼道:「使者為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說:「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
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裡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葯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葯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鍾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台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很勇敢,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他受到外國的侵略。
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嬴政,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後來嬴政滅六國時,首先就滅了燕國,把他打了個底翻天。明明是要救燕國,卻害了燕國,你說這個荊軻好不好笑?
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把燕國滅了。刺不死,嬴政余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為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
趙氏孤兒:
此事件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主要人物有孤兒:趙武;晉靈公:晉國的國王;太後:晉靈公的母親;趙盾:祖父,丞相;趙朔:父親;惠公主:母親,晉靈公的親妹妹;屠岸賈:義父,太尉;吳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媽,也是心上人。程嬰:趙盾的門客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嬰,他很忠實趙家,是忠實的門客,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雖然他為了報仇有點瘋的地步,結果卻也沒有復仇成功,飲恨自殺。正所謂「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確實應該有他的那種謀略,要有所犧牲,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嘗膽十六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並且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能果斷的作出決策,聯合公孫仵臼,救趙家的唯一血脈。
我很難想像出人為了報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負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親情,骨肉也變得不堪一擊。
人心難測啊。誰知養育了十六年的義子竟然是當時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脈。誰聽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都會感到難以置信,更何況當事人屠岸賈,不老掉,瘋掉才怪。他怎麼可能想到程嬰為了報仇,能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狗吃了,同時殺掉那麼多人。怎麼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嬰也沒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計劃,養育的趙氏孤兒竟然不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了,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後記: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讀完這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是不一樣的。上面只是我的讀後個人觀點而已。此篇讀後感是我讀完金海曙編寫的《趙氏孤兒》而寫的,因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內容也會不一樣。
⑥ 史記中的一個故事讀後感,聯系實際談感想400
西漢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回的史學著作—《史記》,它記答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史記故事》。裡面除了我熟知的《指鹿為馬》、《鴻門宴》、《姜太公釣魚》、《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故事以外,還有許多我不了解的歷史故事。其中《趙氏孤兒》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晉景公年間,趙氏家族的權利和威望隨著戰功赫赫而不斷壯大,所以奸臣屠岸賈欲除掉忠烈名門趙氏家族。程嬰為報恩採取了調包計,含淚用親生兒子替換了孤兒,並且含辛茹苦把孤兒撫養成人,為趙家報仇雪恨,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整個故事盪氣回腸,我被故事中程嬰這個人物深深感動,他為維護正義而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多麼的感人肺腑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忠義之士最終沉冤得雪,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思想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⑦ 史記故事 讀後感 400字左右
史記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作的,司馬遷(前145—?),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 後漢書 漢書 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卧薪嘗膽,這是卧薪嘗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⑧ 史記故事的讀後感
《史記故事》讀後感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故事》中所選的故事都是《史記》中的精華,它按照時間順序,從傳說中的皇帝一直寫到西漢武帝時期。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我們打開了了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通過這本書我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卧薪嘗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
這本書中有許多值得我佩服的人,像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我最佩服的人是有著驚人記憶力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快和抑鬱,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據說,他因為國家無能,投汨羅江而死,人們很傷心,就放些粽子,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包粽子。
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卧薪嘗膽」,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越王給吳王當了三年奴僕,受盡了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國,找回失去的尊嚴。他在麻痹了吳王被放回越國後,安撫百姓,操練軍隊,吃飯前品嘗苦膽,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和復興越國的雄心。他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夠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經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於打敗吳國。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我們:失敗了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敢於面對,敢於重頭再來。
《史記故事》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它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讓我們從小就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本書也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退縮,要持之以恆,才能完成我們美好的理想!
⑨ 史記讀後感5篇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游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游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了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游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跡、了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閱讀《史記》,我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了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⑩ 寫一篇《史記》當中的故事的讀後感50字就可以了!採納哦
抄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襲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