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的社會制約性
A.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和社會制約性,怎麼樣協調他們的關系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培養人的特殊社會活動。一方面,教育要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教育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B. 怎樣協調教育的社會制約性與相對獨立性的關系
社會制約性與相對獨立性是一回事,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所以,它不用協調。
C. 意識具有社會制約性主觀能動性和什麼了
四個特點。概括性、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1)概括性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認識就是概括,如水可滅火,木頭易燃等等。這種概括性認識只有人類才有,動物的認識沒有真正的概括性。(2)目的性(預見性)指在事物沒有出現前,就有所預見,按預見行動,這是概括性的必然結果。人的行動是有目的性或預見性的,能根據預見到的結果來事。(3)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是以概括性和目的性為前提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能夠根據目的和對客觀事物規律的認識,使客觀世界為自己服務。(4)社會制約性意識是在生產勞動中同語言一起產生的社會產物,其發生發展受社會條件的制約,意識的內容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當然也受社會制約。人的生活要依託於一定的社會地位,就需要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所要求的方式來行動,其思想、情感和意志都服從於他的社會地位。
D. 簡答題:教育內容的社會制約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是教育社會性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傳統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客觀地存在,只有認識它,才能把握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規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
E. 如何理解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自主性和社會結構制約性的矛盾
社會學是社會科來學中的一門學科。它自以人類的社會生活及其發展為研究對象,它用科學的態度、實際社會調查的各種方法對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和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從而揭示出人類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社會形態、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為人們積累認識社會和安排社會生活的科學知識,為有關部門正確處理社會問題提供參考資料和科學依據。概括的講,社會學是研究關於社會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性的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社會學研究社會主要從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功能、社會變遷的角度去研究,以便更好地為幫助人們正確的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服務。
F. 教育有哪些功能
教育有個體功能抄、襲社會功能、顯性功能、隱性功能、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等。
1、個體功能
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開發人的創造力,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2、社會功能
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教育促進文化更新與創造功。
教育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3、顯性功能
教育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
4、隱性功能
教育傳播科學,啟迪人的民主觀念;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正向功能
教育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當社會發展處於正向時期,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總體上是正向的,但也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教育與社會的外部關系失調,出現了局部的負向功能。
G. 誰會教育學的進來吧,簡述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是什麼
教育,是受社會制約或者說限制的。一定的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水平,社會關系,都制約教育。比如,以前沒有電腦,就不可能信息化教育。
(一) 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
2.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擇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教學手段及其組織形式
(二)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
(三)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念
2. 文化影響著人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
3. 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教育需求
4.文化影響著教育管理體制
5.文化影響和制約著教育方法、手段的選擇和組織形式的採用
(四) 科學技術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1、科學、技術的概念
科學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是探索這種知識的認識活動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它並且還成為一種社會建制。
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是根據生產實踐和科學原理發展而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它還包括生產工具、設備、程序等。科學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在現代,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有越來越短的趨勢。
2、科學技術如何影響教育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
首先,科學能夠有力地改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
其次,科學也能夠影響到教育對象。
再次,科學還會滲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之中,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術條件。
(2)可能的影響轉化為現實的影響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科學進步與教育發展是同步的,但在某種的歷史時期和某些局部地區,兩者之間並不一定同步.甚至還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科學發展與教育發展的這種不同步,表明科學不會自動地對教育發生影響,它們之間不是直線關系。科學能夠對教育發生影響,關鍵在於科學因素能否進入教育過程。而這種介入的有無或大小,則又取決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科學與教育制度以及文化傳統。
(3)科學技術影響教育的途徑
第一,思想理論的途徑。
第二,技術手段的途徑。
(4)科學技術影響教育的特徵
首先,動力性
其次,方向性
再次,趨同性
(五) 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區或一個單位內的人的總稱。其具體狀況通常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質量。而人口的質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齡結構、就業結構、文化結構等來反映。人口狀況對教育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口數量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人口質量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3.人口結構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H. 學前教育受的社會制約性。主要指受到社會哪三方面的制約
學前教育說的是社會制約性,主要只受到社會的三方面制約。
I. 意識具有社會制約性 主觀能動性 和什麼了
在人類歷史上,對於社會規律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問題,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誇大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完全沒有能動性可言。一種是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對人的活動的制約作用。這兩種傾向都是片面的,前者往往走向「宿命論」和機械決定論,後者則走向了唯心主義。社會規律客觀性同人的自覺能動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必須將兩者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