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權利教育心理學
❶ 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學中的案例分析題
論述題:
一個學生原先在農村學校學習名列前茅,後來隨父親來到城市學校後,成績不好,雖付出很大精力和時間學習,但仍未見成效,父親也開始罵他,同學嘲笑他,老師也對他不滿,從而出現厭學,討厭城市,討厭學校等情況
問題一:出現厭學的原因有哪些?
問題二:如果你是老師,如何幫助他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成績
參考答案:
問題一:(1)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發。興趣和好奇心是內部動機最核心的成分,它們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基礎。材料中,該同學在農村本來學習名列前茅,但來到城市後其興趣和好奇心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導致成績下降,失去學習的興趣。
(2)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材料中,父親不是對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進行分析和了解,而是一味地責罵,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個性,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3)不正確的學習歸因。材料中,學生對自己成績不理想進行了錯誤的歸因,成績不好雖付出了很大精力和時間學習但仍未見成效,導致喪失了學習信心。
(4)教師對其進行錯誤的反饋和評價。材料中,老師對於學生成績不好表現出了不滿並沒有幫助其進行正確的歸因指導,導致其失去學習動機。
問題二:(1)創設一定難度的學習情境,需要學生努力克服,同時又是力所能及的,在此過程中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地控制動機水平。在學習較容易時使其集中注意力,盡量緊張一些,學習較復雜時盡量創造輕松自由的氛圍,遇到難題時可以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造成其過度緊張和焦慮。
(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其繼續努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過去一貫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於今後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
(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對於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的效果有明顯影響。善於運用獎勵可以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總之,作為老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❷ 教育心理學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學生學習的接受性本質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特點。
首先,由於學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經整理好的、客觀化了的、系統化了的經驗,是一種間接經驗,這種經驗的獲得在學習動機、過程和學習條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其次,學生學習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指導的活動,學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在教師正確有效的啟發引導下,理解已有經驗的意義,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再次,由於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因此這種學習不一定是從學生的直接需要出發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重建經驗結構的過程首先是從模仿建構已有經驗開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建構過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維。
當前,有人片面強調直接經驗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學生的學習一定是在主動狀態下的,只能以學生的直接需要為教學的出發點,這是對學生學習特點的一種曲解,不利於教師掌握教學規律。實際上,正因為學生學習有強制性、被動性一面,才需要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❸ 教育心理學的概括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概括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各種心理現象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一直以學習心理問題為基礎。今天看來,學習心理問題仍然是它的核心,但不能以偏概全,忽視或削弱了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問題。人的培養決不是僅僅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就足夠了,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標,早就明確規定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個性全面發展的新人。培養良好品德、健康體質和審美心理雖然與學習有關系,但絕不像掌握一般文化科學知識那樣單靠知識學習就能形成的,而是有它的特定的形成規律。我國當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迫切要求年青一代在掌握現代最新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形成共產主義全面發展的個性,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能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
教育過程是多維度、多因素的復雜過程。廣義的教育過程除學校教育、教學以外,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群體教育等;狹義的教育過程是指學校情境下的教育活動過程,主要是學生如何有效地學習和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完美的個性品德的過程。從學校教育來說,教育過程包括四個因素: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是教育過程中兩大主體。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引起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改變,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教育內容不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認識的客體,都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教育手段是教育過程的媒體,它是連接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媒介。教學內容或科學信息的傳輸、教育手段的實施,對於人的培養都有較為復雜的心理學的問題。因此,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必須緊密依隨教育過程諸因素的心理變化和發展來確定。而且,整個教育過程,始終是學生德、智、體、美的發展過程,不但有認知因素的發展,也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在這方面,教育心理學和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教育心理學又是以兒童身心發展為基礎的。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由於涉及的方面復雜,范圍廣泛,正如前文指出的,它和許多學科有密切的關系。我們應把教育心理學和其他有關學科加以嚴格地區分,不然內容就會出現重復。我們決不能把所涉及的各分支的內容都納入進去。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應是對各分支的高度概括,它居高臨下,對於各分支既具有指導作用,又是各分支的理論基礎。只有以教育過程為依據,綜合探索教育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心理現象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才能正確建立教育心理學的體系和內容。根據我國教育實踐的特點和教改深化的要求,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的體系和內容,應該包括如下諸方面的知識。
(1)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是它的學科性質特點,包括研究對象、結構體系、基本內容、發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學的問題
(2)學生心理發展特徵與教育的問題。
(3)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心理規律的問題。
(4)學生品德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問題。
(5)學生健康體質和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的問題。
(6)學生心理衛生與教育的問題。
(7)學生個別差異與智力開發及測量的問題。
(8)現代教育技術學與個別化教學的問題。
(9)學習成績評定的問題。
(10)教師心理學的問題。
以上所列十個方面,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體系和結構。
❹ 什麼是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活動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探討教育過程中學版與教的心理規律的權科學。迄今為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僅有一百年的歷史,還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4)學生權利教育心理學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的領域是記憶研究、認知過程和個體差異(通過認知心理學)對人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理論和策略。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揭示學習規律並運用規律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學生的學習既受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學習者自身內部心理因素的制約,還受到諸如家庭,學校,教材,教師的教學等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是這些因素對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機制和規律。
❺ 教育心理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採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從學習策略的定義上可以看出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學習策略是上位概念,包含具體的學習方法等。教招考試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考察學習策略的分類,題干中會呈現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巧讓考生選擇對應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❻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禁止犯錯的學生上課的做法對嗎
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對,學生處在一個各方面的思想都不是很健全的時候,會犯版錯也正常,只要能知錯就權該就可以。禁止學生上課有些不合適。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利。這樣對學生的心理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❼ 教育心理學上的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什麼
性別,性格,思維方式,智力,學習風格
❽ 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動作對學生的影響屬於教育心理學的哪個效應
下面簡單地說說你這個問題:以前讀過一本心理學書籍,上面說,我們無時無刻不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別人,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受來自其他人行為的影響。那麼,我覺得這其中一定是有暗示起到的作用,暗示是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使對方受自己的影響,應該說,教師給予學生正面的暗示,學生也就會給予正面的反饋。
鼓勵、贊揚性行為能夠使學生獲得自信(獲得別人的贊揚、鼓勵是一種需要)。
與此相關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權威效應(注意,權威效應在此實際上沒有起到作用),一個心理學家將一群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學生故意分類,並告訴教師哪些學生有潛力,教師因為對方心理學家的身份,對其所說的話深信不疑,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對那些有潛力的學生流露肯定,結果那些學生的成績有了上升,那些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期望。而那些沒有得到肯定的學生則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這個事例中,權威效應、暗示、期望都起到了作用。
❾ 教育心理學有什麼作用
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一)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教師可以准確、合理、有效、全面的了解學生,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心理學也在適應社會發展中不斷完善。正確剖析和認識社會出現的教育現象,既需要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現實視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研究成果。
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教育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助於使教師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學心理也更符合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有助於教學工作產生更為優化的效果。來源於考試大
三、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採取相應的干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從而更好地駕馭教一學過程,更好地教導學生。
四、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教育心理學不僅為實際教育活動提供一般性的理論指導,也為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提供了可參照的豐富的例證。即教育心理學給教師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師不僅能夠理解、應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去驗證這些原理並解決特定的問題。
❿ 1、「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用教育心理學觀點加以論述。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對這句話的批評我們是時常聽到的。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些教育者,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教育者,把這句話當成教訓教師的「絕對真理」,於是,這更引起了老師們的反感。說實話,作為一名「身在此山中」的教育工作者,剛開始的時候和大多數老師一樣,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
這好像是明顯的外行話,哪個教師沒見過「教不好的學生」?有幾所學校沒有出現過所謂的「差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有人開玩笑說,倘若得天下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不是把社會一切不良現象的根源都歸結為教育的失敗,都歸結為教師「不會教」?對教師來說,這實在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但時間久了,便逐漸少了一些情緒化的發泄,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我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共和國首批特級教師,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國寶」的霍懋征老先生從教育60年,一直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霍懋征說:「小學教師帶的就是6至12歲的孩子,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可塑他的未來。小學6年,教師塑造的是成人的雛形,雛形的成敗全憑教師一顆心。」霍老先生通過一生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孩子只有內向和外向之別,沒有先進後進之分」。
霍老先生以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素質教育之首,以「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審美,學會創新,學會樂群,學會做事,學會勞動,學會鍛煉」為育人之本,為共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
「不會教的老師」有沒有?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時常在報刊上看到教育失敗的案例,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不會教的老師」,所以才有認定「教師資格」的必要性。無論哪位教師,都曾有「不會教」的經歷:老革命也會遇到新問題,比如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不是也有老教師一時「不會教」,鬧出「一刻鍾自主,一刻鍾合作,一刻鍾探究」的笑話嗎;善於反思的教師,不也經常「覺今是而昨非」嗎?
傳授知識,催生智慧,教化人生,哪一點不需要教師以畢生的精力加以研究和實踐?難怪有人說「這節課我准備了一生的時間」。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承認它的正確性,就是在否定自己:既然「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為什麼有那麼多「沒教好」的學生?說到底我們必須承認那是我們「不會教」!只有敢於面對並主動擔起「沒教好」的責任,我們才會痛定思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承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就是承認每個學生都有「教好」的可能性,就是承認學生的發展性,承認每個學生的心田中都有好學向善的的嘉禾,倘若連這一點都要放棄,整個教育就一文不值了。
就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其知識、能力、思想等大都是後天形成的,也就是他人「教」成的;就學校教育而言,每個學生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都有「教好」的可能性,但由於種種原因,的確有一些學生的學業等綜合素質不讓人滿意,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教好」。
世所公認,「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教好」不等於「教不好」,張老師「沒教好」不代表李老師「教不好」。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什麼是「好」?「好」的標準是什麼?學業有進步是好,品德有提升是好,能力有增強也是好。所以要想找出一個徹底「沒教好」的學生也是比較難的。誇美紐斯打過一個比方:「一隻篩子,如果你繼續不斷地用水潑去,它便愈來愈干凈,雖則它不能夠把水留住」。博導楊啟亮教授當年在中學任教,一學生實在無法聽懂,就讓他每堂課堅持練字,結果這個學生畢業時便擁有了一手漂亮的鋼筆字,終身引以為傲,這不是「好」嗎?筆者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對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只要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都可以叫做「變好」。當然,我們還要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好上加好」。
教育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新文化的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就是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只有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為信念和追求,我們才能永不滿足,絕不放棄,?「教好」所有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