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對教師的作用
Ⅰ 談談學習教育學的認識/意義
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
遵循它,教育事業就發展,就前進,就成功;違背它,教育事業就受挫,就倒退,就失敗。例如,伴隨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躍進、大發展」之後的「大調整、大收縮」就是因為違背了「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而遭致的重大失敗與損失。
而1981年以後國家制定的大、中、小學工作條例,由於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規律,因而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教育學系統地剖析了教育現象的不同層次和各個側面,揭示了教育領域里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如能自覺地在教育實踐中按規律辦事,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
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有教的規律,「學」有學的規律,各門學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點與規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學「雙邊活動」,需要對許多因素進行綜合、協調,使其發揮整體效應。有的教師上課,不能使學生心領神會,學生愁眉苦臉,搖頭嘆息,既窒息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又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關鍵就在於教學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教師是否善於科學而巧妙地將教學規律應用於教學實踐,並按照教學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
正如一個缺乏堅實古文基礎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考古學家一樣,一名沒有深厚教育學基礎知識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又需要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還需系統的教育學科知識。
只有三者兼備一身,合理優化,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專業一個點上掘井。這種掘井式的知識汲取也許對學術研究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教師的培養模式只能導致知識單一,視野狹窄,很難適應教師職業的要求。
拓展資料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Ⅱ 教材研究對教師教學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學的
教材研究對教師教學的意義
教師對教材的研究,可以了解學生,做到因地制宜、專因材施教;熟悉屬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的內容、目標、地位以及選擇教法等。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中的各自的地位與作用,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揮發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人翁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Ⅲ 教育學對於教師取得從教資格與成為一個好教師的意義
一、教師仁慈的意義
教師的職業生活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需要用公正與仁慈兩項原則去處理。對教師來說,能否做到對人仁慈,尤其是對學生做到仁慈施教,是一個關繫到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性倫理課題。教師仁慈的意義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自由感(意義)
這一意義主要是針對教師而言的。由於仁慈具有的超越性,一個能夠真正做到對人仁慈的教師,實際上就是一個在道德、業務上達到了某種自由境界的教師。仁慈會使他在工作環境中左右逢源、游刃有餘。同時,當教師真正踐行仁慈原則時,他也必然會體驗職業的自由與人生的意義。自由感是教師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只有具有自由感,教師工作才是充滿樂趣的。所以,仁慈德性能夠增強教師的職業自信,使之發現自己的職業意義,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教育事業。
對學生而言,教師的仁慈意義更為重大。具體表現為下面要談到的動機作用、榜樣效應和心理健康功能三大方面。
2.動機作用
動機作用主要是說教師的仁慈或者師愛會以積極的情感為中介影響教育對象,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的道德成長。在生活中,師愛對學生的激勵使學生成長的例子比比皆是。據說杜魯門總統的成功就與贏得英文教師布朗小姐的愛吻有關[35]。在實驗研究方面我們只要以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為例說明即可。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實驗報告(1968)證明[36],教師對學生的友善、親近和期望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學業成績等等都有著十分明顯和積極的影響。
3.榜樣效應
正如只有教師的公正才能教育出公正的學生一樣,也只有教師的仁慈才能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師的仁慈,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同事、對他人的仁慈態度對學生的仁慈品性的養成都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公正讓學生學會公平、正直、剛正不阿、遵守法度的品質;通過教師的仁慈,學生則能夠體驗倫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人的信任與關懷品質,對人的友善、慷慨和寬恕等等。
4.心理健康功能
在學生眼中,教師是神聖的——他既是成人社會的代表,也是是非善惡的標准。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十分在意。過於嚴厲的教師往往會使學生面臨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造成心理疾患;過於放縱的教師又會使學生失去必要的控制能力的學習機會,形成社會性發展上的錯覺,也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實行真正的教育仁慈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
我國台灣的著名作家三毛曾經患有嚴重的自閉症時間長達7年——不肯上學,害怕所有人,因而不原與外界接觸。起因即是初中二年級時因為成績不佳一個數學教師在她的眼上畫了兩個「鴨蛋」,當眾出醜[37]。有人認為這一心理疾患還是她後來自殺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所以,教師的仁慈實際上是學生一生成敗和整個教育事業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教師的仁慈從某種意義上會超越心理健康層面。按照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米歇爾·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觀點[38],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和權力結合擺布個體的社會。在現實的社會和學校生活中,不正常往往不是你錯了,而是你未達到一定的標准。因此規訓與懲罰就成為壓迫人的一種手段。由於這一權力系統的存在,即使我們認為正常的東西往往也構成了對於個體的壓抑。因此,以一種寬容、仁慈的態度對待學生、對待一切人,就成為一種當代社會必須認真對待的抉擇。從這一意義上說,仁慈具有更廣泛的時代意義。
二、教師仁慈的特點
1.教師仁慈的教育性
教師仁慈的教育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教育事業要求仁慈的德性。仁慈是教育的本性。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堅持教育公正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育事業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事業。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事業要求我們愛學生;愛學生也就是愛教育事業。同時,教育公正離開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寬容、理解和扶助也是無法真正實現的。此外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仁慈表現也是學生學習和形成仁慈品質的最好教材。所以,教育事業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仁慈的德性;教師倫理的最基本的范疇之一應當是教師的仁慈,尤其是對學生的仁慈。
其次,教育事業規定仁慈的特質。教育事業對仁慈法則有一種職業性的規定。就像醫生的仁慈表現為對病人的冷靜與客觀的態度和正確的處置一樣,教師的仁慈也是超越了一般的自然情感的。中國人有句俗語說,「師生如父子」。但是「如父子」並不等於父子關系。教師的仁慈是一種無私的「類」(人類)的關懷、理智的熱愛,一種事業性的倫理實踐,而不像父母對子女那樣帶有個體性和血緣關系的性質——因而可能帶有一定的狹隘與盲目性質。
2.教師仁慈的理性色彩
教師仁慈的第二個特性是它的理性色彩。如前所述,仁慈品質或原則都具有理性的特質。但我們認為這一特質在教師的勞動中更為明顯和突出。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的仁慈並不一定表現在對學生一時一地、某件事情上,真正的教師尊重、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從長遠利益出發考慮對學生的關懷——「為之計深遠」。誠如一位美國教育家所說過的:教師站在人類的搖籃邊。
孔子的學生子路生性狂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jia豚,陵暴孔子」。但是孔夫子並未嫌棄他,而是「設禮稍誘」,使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最後使之成為「衣敝yun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的棟梁之才。孔子本人也在周遊列國時得到子路的隨時護衛。孔子說「吾自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可以這樣說如果孔子只從自己受到當面凌辱的當前狀況出發,看不到子路可以造就的潛力,敬而遠之或採取其他不當的做法,歷史上的子路就可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物。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仁慈建立在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神聖性的理解之上。實際上教師的仁慈並不僅僅是個人品質或做人原則,教師的仁慈是保證教育事業目標實現的必然要求。《荀子·法行》中記載了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子貢的故事。南郭惠子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答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yin括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可以說,「欲來者不拒」完全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倫理精神。教師之所以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職業,就在於他對人類發展的自覺關懷。以這一關懷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就必然產生對學生真正的、理性的仁慈。教師仁慈的理性來自於或者就是教師對事業的深刻理解。
3.教師仁慈的方法特性
仁慈的理性特質的一個重要內涵是方法特性。教師的仁慈在一般人際關系中運用時也要講究方法。但是涉及到教育對象時,由於學生的年齡與發展的實際,由於教育規律的制約,這一方法特徵就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包爾生指出:「熱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性,它既不是一種德性,也不是一種技藝。而教育孩子則是一種偉大的和困難的技藝,它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柔弱的本能沖動的能力。」[39]教師仁慈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方法特性。教師,尤其是現代教師,由於經過專業訓練,也應當是愛而得法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男生在課間因為一件小事吵架,其中一個學生挨了兩拳,剛要還手,上課鈴響了。被打的學生覺得吃了虧,怒不可遏。他站在教室門口指著打人者大聲喊叫:「有種你給我出來,我非把你揍扁不可!」。這時來上課的甲老師正好看到了這一切。甲老師楞了一下,馬上和藹地對那位喊叫的同學說:「某某同學,你看老師拿了這么多作業本,你能幫老師發給同學們嗎?」這位同學很快接過作業本發了下去。甲老師又對全班同學說:「剛才某某同學雖然和別人鬧了點小矛盾,可是他為了不影響上課,愉快地幫老師做事,這很好!我相信他下課後會正確處理這件事的。」挨打的學生聽到了老師的表揚,轉怒為喜。結果,這位同學不僅上課認真,下課後也沒有再找那個同學鬧別扭[40]。
這個例子中,老師一是有寬容的胸懷,二是寬容有法。他成功地使要與人打架的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做好事上來並使之對事情本身有冷靜思考的可能性,他委婉、尊重與鼓勵學生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分有效。教師的仁慈與教師的公正一樣,都需要高度的教育藝術。除了面對學生的仁慈需要有方法與理智之外,教師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同事和周圍的人士的仁慈也必須反映教師的文化涵養,而這一文化涵養的實質也是它的理智與方法特徵。
三、教師仁慈的內涵與實踐
教師仁慈法則調整的對象范圍十分廣泛,如前所述,日常生活是教師仁慈德性的真實表現,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仁慈僅僅在課堂存在,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苛刻和殘酷的人,就會讓學生懷疑仁慈原則的真實性。這樣的隱性課程會對學生有負面的道德影響。但是教師仁慈的主要或核心的對象又無疑是學生。我們在以下的論述中將集中討論教師對學生的仁慈上。
(一)教師仁慈的內涵
教師對學生仁慈的內涵首先表現在對學生心態的正反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無條件的愛心;二是教師對學生的高度寬容。而這兩個方面又是互相關聯在一起的。
在對學生的無條件愛心問題上,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羅傑斯(Carl Ranson Rogers)從人格心理的角度作出過卓越的解釋。那就是:教師必須保持對學生的「無條件關懷」。羅傑斯認為,兒童得到人際關系中的諸如溫暖、熱愛、同情、關心尊敬等方面的關懷對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成人對兒童的關懷有兩種一種是「有價值條件的關懷」(如果兒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就能夠得到關懷;而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將得不到關懷);一種是「無條件的關懷」(即無論兒童做了什麼,都可以得到關懷)。羅傑斯堅決主張給予兒童「無條件的關懷」。這是因為只有這樣,「關懷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會同機體估價過程相矛盾,因而個體就會不斷獲得心理上的調節,成為完善的人。」對於不當行為,羅傑斯認為應當這樣表達給兒童:「我像你一樣深深地愛你。但是你的所作所為是令人不安的,所以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我們雙方都會更愉快。」[41]所謂「無條件的關懷」就是無條件的仁慈。實際上仁慈的必要在教育上的重要不僅表現為對兒童發展的正面影響上,更重要的則表現為對教育對象有問題的思想或行為的矯正上。後者需要的是關懷而不是拋棄。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仁慈集中表現在有問題的學生的態度上。這一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要關懷人,就是說對待兒童猶於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兒童學習不好,落後;兒童難於像他的同班生那樣學習;兒童或少年犯了流氓行為——所有這些都是糟糕的事。如果是你的兒子遇到了這種糟糕的事,你會怎麼辦?不見得會提出開除、減品行分數之類的處理辦法。當然理智會提醒父母,這些辦法也是需要的,但你首先會提出極端必要的辦法去挽救兒子,只用懲罰是不能救人的。」[42]可以這樣說:教師的仁慈表現為教師的耐心、冷靜,誨人不倦;表現為教師的所有教育手段的出發點都是對學生的熱愛。
教師對學生的仁慈主要表現為愛心與寬容。但是又不能止於抽象的愛心或寬容。從具體工作出發,教師工作與倫理的目標還應當集中在對學生成長的有效幫助上。從正面去理解,學生人格上的健康成長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是他的學業成績的提高。只有發展上比較順利,學生才能建立自己對未來的自信和對社會、他人的信心。幫助學生的學習成長實際上是對學生最具實質意義的關懷。從反面去看,不當的教育行為,不管有意或無意,都是對學生的傷害,因而與教育仁慈的原則背道而馳。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表述過這樣一種教師對學生的不人道表現:「民間教育學斷言,復習是學習之母。然而,實際情況往往是,這位慈善的母親變成了狠毒的後娘。這種情況發生時,學生被迫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所做過的事情。例如被迫復習十節、二十節或更多節課期間所學過的教材。大量的事實和結論壓頂而來,使他的腦子里亂成一團……於是,正常的腦力勞動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弄得學生筋疲力盡,傷了身體。」[43]實際上過多的復習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身體,而且會傷害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是說影響學習成績本身。所以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包括學科素養和教育技能是教師仁慈真正實現的關鍵。
(二)教師仁慈實現的主觀條件
要在教育實踐中真正做到按仁慈的原則行事,教師必須具備的主觀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新約·路加福音》中記載,當耶穌行將被處死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小說《為了回憶的詩》中也記載,1944年2月,一個屬於即將被納粹行刑隊槍決的人說:「我死時心中不怨恨德國人民」。所以安德列·孔特-斯蓬維爾著在他的《小愛大德》中這樣評述寬恕和自由的關系:「即使套著鎖鏈,他也比殺死他的兇手們更自由,因為他們是奴隸!這正是寬恕所記住或表達的,它與慷慨相結合,這就像一種過多的自由,它看到罪人們太缺少自由,以至不能對他們恨之入骨……」[44]
不僅寬恕,而是作為仁慈的全部內容都需要道德上的自由。而道德上的自由實際上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慈不同於憐憫,雙方在人格上是對等的。但是,人格上的對等並不等於仁慈原則調節的雙方在道德境界上處於同一水平。對教師而言,只有在道德修養上處於更高的水平,才能真正踐行仁慈的原則。這是因為如果沒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我們就會陷入日常利害之中無以自拔,自己都是不自由的,我們如何能夠心平氣和地對人、對事,踐行仁慈原則?此外,從仁慈與公正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到較高道德境界的必要——因為仁慈是一種比公正要求做得更多的道德法則。
2. 擁有教育效能感——教育信心。
教師的仁慈不僅要求我們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而且要求我們具有較高的教育效能感(即教育信心)。
依據林崇德教授的觀點,教師的效能感可以分為一般效能感、個人效能感和總體效能感三類,隨著教齡的增長,一般效能感會逐漸呈現下降趨勢,而個人效能感和總體效能感會出現上升的趨勢[45]。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們漸漸認識到教育之外還有許多條件會影響學生,所以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隨著教育工作技能的日益提高,教師對自己和對教育的整體作用越來越自信,故個人效能感、總體效能感越來越提高。
我們認為,教師應當樹立「通過教育,學生一定能夠成才」,「通過努力,我一定能夠教好我的學生」的教育信心(即一般效能感和個人效能感)。只有有信心,我們才能冷靜地面對問題;也只有具有較高的教育效能感,教師才能發現自己的本質力量,更加熱愛自己的學生和自己的事業。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對學生苛刻、冷漠的教師往往都是教育上的失意者。由於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所以暴躁、蠻橫、失去理智。這樣的教師,我們是無法期待其具有真正的教育仁慈的。
但是,教育效能感並不能夠憑空產生或提高。教師能夠做的只能是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所以踐行教育仁慈和踐行任何其他師德規范一樣,其基本條件都是要求教師懂得並掌握真正的教育藝術。
3.掌握高超的溝通與表達技巧。
公正本身即要求顯性的規則存在。公正就是這些規則和規則的實施。與公正不同的是,仁慈並不必然具有顯性的表現。林崇德教授曾經指出:「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46]
某市教委在教師中隨機調查,問「您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教師都回答「是」。而當轉而對他們所教的學生問「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了嗎?」時,回答「體會到」的學生僅佔10%![47] 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們認為,重要的一點原因是教師缺乏合適的表達情感的技巧。
在中國,師道尊嚴的傳統往往使不僅我們認為「嚴是愛,寬是害」,而且即使是當我們真正希望表達對學生的熱愛、欣賞時,我們也往往是板起面孔的。這樣就使我們的情感表達失去了表象,學生無從接受。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在意老師的表面上的情感表達,如果教師缺乏表達技巧,教育仁慈的原則就無法實現。所以,如何表達我們對學生的仁慈或熱愛,如何使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成為學生對愛的解讀對象,需要我們掌握高超的溝通與表達的技巧。教師應當學會運用語言、教態和其他手段恰當地表達對學生的熱愛、尊重、期待與善意的要求。
4.做學生的心理關懷者。
美國學者格林倫(Henry Clay Lindgren)在他的《課堂教育心理學》中說:「當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不一定是一個教師的主要角色,除非我們考慮到兒童教育在本質上是改善他們心理衛生的過程。而如果一名教師對他的工作中的(心理)診療方面無知,那麼他所做的比他應當做的,其成效要小得多。……教師應當清楚他們的心理衛生工作者的角色的重大責任。」[48]
1988-1991年,衛生部曾經對23個省市24000名獨生子女進行過精神衛生方面的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15%[49]。最近一項較大規模的調查則證明,我國中小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高達21.60%[50]
由於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家長們已經普遍將未來的競爭自動提前到兒童、少年的學習期,我們還存在著學生們的心理壓力日益加劇的趨勢。因此仁慈原則使我們不能忽視的教育倫理原則。
做學生的心理關懷者要求教師至少應當做到這樣幾點:1.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努力形成關懷學生的日常教學環境,使學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生活在一個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環境之中。2.應當了解必要的心理疏導技術和其他心理學知識,正確地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減輕焦慮和正確面對不同發展階段上所遇到的心理問題。3.對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要在幫助他們改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提高成績的同時,首先要注意消除心理壓力,讓他們「抬起頭來走路」。對其他心理上的問題能夠區分問題的性質,予以合適的處理。在心理上關懷學生雖然是現代教育倫理的要求,但是這一目標的實現卻必須通過教師具備必要心理學素養去解決。所以教師應當意識到心理知識和技能是實現教師仁慈的必要的基礎知識,努力加強這一方面的專業素養。
Ⅳ 教育學簡答題: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六方面:
Ⅳ 談談作為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試述斯金納的學習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於教師,而教師的素質既包括專業素質又包括育人素質。教育心理學是教育理論與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而且有助於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學習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能更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利於提高辯證唯物主義水平,提高教師自我教育的自覺性;有利於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並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並有利於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斯金納在研究了人的學習行為後,總結出了習得反應、條件強化、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並把學習概括為:如果一個操發生後,緊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出現這種反應的概率)就增加,練習本身並不提高速率,只能為進一步強化提供機會。
把強化看做是關鍵,用強化物來控制行為,斯金納還把他的操作條件作用說和積極強化的理論引進了教室,在課堂上強調行為目標和及反饋,創造了著名的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在教學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5)教育學對教師的作用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培養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藉助於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現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並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說明教育和教學的現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的變化與控制的規律。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范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律。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展的關系,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Ⅵ 簡答題1.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學的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要適應素質教育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但要注意,一線教師脫離教學實踐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課題,徒勞無益。
3、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4、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
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
(6)教育學對教師的作用擴展閱讀:
教師專業的含義:
1、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2、它包含雙層意義:既指教師個體通過職前培養,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的成熟教師及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也指教師職業整體從非專業職業、准專業職業向專業性質職業進步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化目標
1、群體目標教師任職有規定的學歷標准;具有雙專業性(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有公認的職業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有專門學習機構、專門內容和措施;有資格認定製度和管理制度;成立自治組織機構對教師個體進行監控。
2、個體目標承擔起為他人提供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掌握某種學術和理論;具有熟練的教學實踐技能;能恰當應對不確定教學情境;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產生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接受專門機構或團體監控教學質量和自我發展。
Ⅶ 學習教育學對做教師有什麼好處
(一)知識
① 初步系統掌握教育學基礎知識,了解教育現象的起源、現實構成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② 了解教育以及教育學的發展歷程,理解教育現象的本質,以及教育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之間的內在;
③ 學習和批判性思考世界部分國家的教育制度與教育問題;
④ 學習運用教育研究中基本研究方法去解決自己的教育困惑。
(二)能力與技能
⑤ 使學生形成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的能力和方法,能夠運用所學到的教育學基本知識去理解和解釋現實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堅實的基礎。
⑥ 使學生形成比較客觀的、比較具有反思性以及批判性的審視教育問題的視角,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運用各種研究證據和手段捍衛自己的觀點。
⑦ 能運用教育學理論以及相關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教育問題。
⑧ 初步培養學生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教育理論思維方式。
(三)態度與情感
⑨ 幫助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問題,對教育事業感到興趣;促進學生思考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教育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形成自己的判斷;
⑩ 初步形成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和工作態度;初步培養熱愛學生和教育工作的情感。
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哪一部分。所以都寫上了。
Ⅷ 試說明學習教育學理論對教師職業的意義作用..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業就發展,就前進,就成功;違背它,教育事業就受挫,就倒退,就失敗。例如,伴隨1956年、1958~1960 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躍進、大發展」之後的「大調整、大收縮」就是因為違背了「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而遭致的重大失敗與損失;而 1981年以後國家制定的大、中、小學工作條例,由於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規律,因而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教育學系統地剖析了教育現象的不同層次和各個側面,揭示了教育領域里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如能自覺地在教育實踐中按規律辦事,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國的教育學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發展、變化、唯物、辯證、動態的觀點為指導,去分析、認識與把握教育現象及其本質屬性。因此,學習教育學可以使我們逐步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觀,提高我們投身教育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與預見性,也能使我們在各種錯綜復雜的教育實際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有教的規律,「學」有學的規律,各門學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點與規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學「雙邊活動」,需要對許多因素進行綜合、協調,使其發揮整體效應。有的教師上課,不能使學生心領神會,學生愁眉苦臉,搖頭嘆息,既窒息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又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關鍵就在於教學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教師是否善於科學而巧妙地將教學規律應用於教學實踐,並按照教學規律,緯勺約旱慕萄б帳醴綹瘛?p>有位小學特級教師從來不把孩子當作一隻空口袋,拚命往裡灌東西。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啟發誘導上,讓孩子們有的時間發展已有的知識,發展記憶、想像和理解能力,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識。如「祖國」這個詞比較抽象,很難用一言半語講清楚。她問學生:「哪個小朋友知道祖國是什麼意思?」一個小朋友說:「祖國就是一個國家。」又問:「到我們學校參觀的客人中有日本朋友,美國朋友,日本和美國都是獨立存在的國家,我們能不能稱它祖國呢?」好多孩子同聲回答:「不能!」另一個小朋友舉手回答說:「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她立即肯定了他的回答,並且畫龍點睛地指出:「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是我們爸爸媽媽、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
又如「顆顆穗粒多飽滿」這一句講解過後,她要孩子們用「飽滿」一詞造句。有的同學說:「麥子長得飽滿。」有的說:「豆角長得飽滿。」她忽然走到教室門口,轉過身來,胸脯略微挺了一挺,兩眼炯炯發光。她問學生:「你們看,老師今天精神怎麼樣?」大家不約而同地回答說:「老師精神飽滿。」她接著說:「讓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麼樣。」孩子們也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飽滿」這個詞,大家不僅懂得了它本身的含義,也懂得了引申的意思和用法。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青少年時期容易受外界影響,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只有掌握德育過程的特點與規律、原則與方法,並將其建立在社會發展需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科學基礎之上,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按照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長,學生才可望成為具有健全個性、奮發有為,德才兼備的新一代。
在帕夫雷什學校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年級的新生格里沙,由於母親工作忙,開學第一天來上課時,耳朵沒有洗干凈。在第一節課上,女教師發現格里沙的耳朵很臟,就叫他站起來給大家看,把他作為典型,教育其他學生要愛清潔講衛生。教師這種粗心大意的做法,使格里沙的幼小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在這以後,每當上這位女教師的課時,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著他的耳朵,抬不起頭來。這種反常的心理妨礙孩子集中精力聽課,所以對女教師所教的算術和閱讀課,格里沙都學得很差。女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措施所產生的後果卻毫無覺察。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他學習不好的原因歸罪於他上課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並多次進行指責。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負擔。結果,格里沙的算術和閱讀只得了「2」分。格里沙終於忍受不住了,他流著眼淚向母親傾訴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親向學校要求調換班級。學校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後,同意將格里沙調到其他班級。後來,就是這個被女教師認為學習不好的格里沙,到五、六年級時,在數學方面表現出極大的才華。
女教師在教育方法上的錯誤在哪裡呢?就在於她對兒童的自尊心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當她把格里沙在全班面前「示眾」時,她完全不了解這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創傷和精神上帶來的痛苦。以後,她對孩子的指責,更加重了他的思想負擔,以至嚴重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學習,阻礙了孩子智力的發展。當初這位女教師完全可以採取正面教育的做法:她可以找一個衣著整齊、手和臉洗得干凈的學生,叫這個學生站起來給大家作榜樣。而對格里沙,只要注意地看他一眼就行了。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正如一個缺乏堅實古文基礎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考古學家一樣,一名沒有深厚教育學基礎知識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又需要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還需系統的教育學科知識。只有三者兼備一身,合理優化,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專業一個點上掘井。這種掘井式的知識汲取也許對學術研究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教師的培養模式只能導致知識單一,視野狹窄,很難適應教師職業的要求。
在西方發達國家培養教師的綜合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中,教育學科的課時數,在各門課程課時總數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例如,美國有的高校佔30% 以上,有的達到50%;英國甚至達60%;日本約佔19%;前蘇聯大致佔25%。這說明,教育科學特別是教育學是師范生最佳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Ⅸ 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是什麼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
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
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
(9)教育學對教師的作用擴展閱讀
基本觀點:
第一,教育學研究應以教育制度作為優先目標,闡明教育制度對於教育情境中的個體行為的影響;
第二,教育實踐中的官僚主義、師生與行政人員彼此之間的疏離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會變遷,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進行制度分析,幫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約他們思想、行為的制度因素,把學校中「給定的」制度(即從外面強加的制度)變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據個人間的自由交往而導致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僅要分析那些顯在的制度,如教育組織制度、學生生活制度等,而且還要分析那些隱性的制度,如學校的建築、技術手段的運用,等等;
制度教育學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重視教育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制度問題對教育的影響,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但是,制度教育學過分地依賴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