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教育代表作
1. 裴斯泰洛齊簡介
名人姓名:裴斯泰洛齊
出生年代:1746-1827
名人職稱:民主主義教育家
名人國家:瑞士
相關介紹:
裴斯泰洛齊(1746-1827),瑞士偉大的民主主義教育家。
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項計劃最後終於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就轉而從事寫作。
1780年出版的《一位隱士的夜晚時刻》概括了他的"教育必須順乎自然"的理論。他堅信人性具有無窮的應變能力;人的道德修養和知識造詣由他自己負責,而教育則應發展人的天才,使他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在《格特魯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學生們的》一書中,詳細討論的雖然是智育的主要原理,但他卻認為德育最為重要。法國大革命後,年過半百的裴斯泰洛齊才有了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機會,開始致力於兒童教育。他收養了許多戰後孤兒;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道德品質,他竭力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家庭氣氛的環境。他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期。他還主辦過兩個學校作為教學實驗基地,以證實他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三方面的教學法。其中一個學校聞名世界,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往參觀。其教學法旨在培養學生自給、自立、自助和助人能力。當時這一教學法為教育界廣泛接受,並促進了教師培訓工作。他的很多教學原理貫注在現代初等教育中。
裴斯泰洛齊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劃,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制地圖和郊遊等等。他主張教學要為學生的個別差異留有餘地,學生分組要根據能力,而不要根據年齡,還倡導將正規的教師培訓作為實現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設想當時被認為是激進的革新思想。
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強調情感教育,愛的教育。他強調教育者首先必須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以慈愛贏得學生們的愛和信賴。因此,教師要精心照顧好兒童,注意兒童的需要,對兒童的進步和成長報以慈愛的微笑。教師要用親切的話語、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動兒童。當愛和信賴在兒童心中紮下根以後,教師要盡力激勵它、增強它,使之不斷升華。
裴斯泰洛齊也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但這種權威性不是來自對兒童的懲罰、告誡、命令和指示,不是來自凌駕於兒童之上的特權,而是來自教師對兒童強烈的愛和責任感
2. 裴斯泰洛齊第一時期的教育活動有哪些
第一時期——「新莊」時期(1768年~1798年)1768年,他在諾伊霍夫(Neuhor意即「新莊」)靠朋友幫助購置土地、房舍,籌辦了一個示範農場,他稱之為「新莊」,想藉此幫助農民學習新的耕種土地、管理農事的方法和技能,增加收入擺脫貧困,但他失敗了。1774年他利用僅余的一點資財和朋友的捐款,在新莊創辦了一所孤兒院,收容了大約50個孤兒。他組織兒童生產自給,夏天在田間勞動,冬天紡紗織布。他還親自教兒童讀、寫、算,並聘請了幾位手工工匠教授勞動技術,力圖通過教育把兒童培養成能獨立生活的人。他寫道:「我長年地生活在50多個貧苦兒童的中間,我與他們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的像乞丐,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個人」。後來因經濟困難,不得不在1780年停辦。
孤兒院解散了,但他以教育來改進社會,幫助農民的信心沒有動搖。在以後的十八年中,裴斯泰洛齊的生活十分貧苦,但他專心致力於寫作活動,先後發表了大量有關社會和教育問題的著作,竭力吸引瑞士的社會人士去解決仍然很迫切的問題:如何提高勞動人民的道德和智力水平。1780年完成了第一部教育著作《隱士的黃昏》。1781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該書使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許多知名人士絡繹不絕地前來新莊訪問,奧國首相和普魯士皇後也對他倍加推崇。1792年,法國大革命後的立法議會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公民」的榮譽稱號。
3. 裴斯泰洛齊有哪些成名著作
裴斯泰洛齊應該加以重視的著作有《觀察初階》、《林哈爾與葛篤德》(1781~1787)、《數的直觀教學》、《天鵝之歌》(1825年)等。他的每一部著作,與其說是系統性的,不如說是為感情所推動而寫的。正因為如此,才感情充沛,敲擊人的心靈。
4. 裴斯泰洛齊第二時期的教育活動有哪些
第二時期——斯坦茲時期(1798年~1999年)1798年1月瑞士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政府給他安排了一個公職,但他謝絕了任命,表示只願做一名教師。受新政府的委託,在斯坦茲辦了一所孤兒院,收容了80個5歲至10歲的兒童。這些兒童「大多數身體有缺陷,很多人有慢性皮膚病,使他們步履不便,或是頭上癢痛,或是衣衫襤褸,滿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無力,……十個孩子中難得有一個是認識字母的,至於其他知識,當然更不必談起了。」另外校舍簡陋,僅有他和一名事務人員,但他卻滿懷信心,「我斷定我的熱情將如春天的太陽使冰凍的大地蘇醒那樣迅速地改變我的孩子們的狀況」。他以家庭的模式辦孤兒院,把孤兒院變成一個充滿著父母之愛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齊依靠他的教育信念,把他的全部精神和感情都傾注到這些孩子身上,建立親子般的關系,不斷喚起兒童的人類愛的情感。在這時他也開始了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實驗。裴斯泰洛齊在這里的教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不久因校舍被征作傷兵醫院,使卓有成效的教育被迫中斷。
5.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主張
教育心理學化,擯棄以往的的應試和固定思維,要開拓和自由化。
6. 裴斯泰洛齊第三時期的教育活動有哪些
第三來時期——布格多夫時期(1799年~1805年)裴斯自泰洛齊在孤兒院停辦後去布格多夫城先擔任了一年小學教師,1800年,他和友人創辦了一所初等日校和一所寄宿中學。寄宿中學是一所培訓教師的綜合性教育機關,在這里,他繼續在斯坦茲已開始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實驗活動,並初步形成了體系。這時,他先後出版了《葛篤德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母親必讀》、《觀察入門》和《數學淺說》等著作。1804年又因校舍被佔用而將學校搬遷。
7.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代表作是什麼
《林哈德與葛篤德》
8.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活動分為哪四個時期
裴斯泰洛齊抄的教育活動大致可襲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為「新莊」時期(1768年~1798年),第二時期為斯坦茲時期(1798年~1999年),第三時期為布格多夫時期(1799年~1805年),第四時期為伊佛東時期(1805年~1827年)。
9. 關於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
在教育史上, 在裴斯泰洛齊之前, 一般把教育看作被動接受知識的歷程,教育是一種技術, 它本身沒有價值;但裴斯泰洛齊之後, 人們對教育的看法發生了轉變,教育被看成內在力量的自動發展, 開始被當作人類文化的一個部門, 其本身有了內在價值。在個人方面, 教育為內在本質的完成; 在社會方面, 教育的功能在於文化的充實與培養。他在《隱士的黃昏》中說,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內在力量提升為純潔的人類智慧。在他看來, 教育乃是人類本質的改造, 沒有教育教育沒有文化。因此, 教育應重視個人本質的和諧發展,應依照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使兒童獲得適當的發展機會,並重視文化的客觀價值, 引導兒童向著確定的目的發展。而所謂發展, 就是改造或提升人的「自然」的動物性, 透過社會性,而進入「文化」方面的道德性。由此可見, 裴斯泰洛齊將教育上的「發展」的含義由「經驗主義」水平改變為「直觀主義」水平, 推進了人類對教育本質的認識。裴斯泰洛齊進而認為, 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僅是獲得靜的知識,而且是養成動的認識。這就是說, 教學的本質, 不僅是自外而內的知識的傳遞過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內在精神的進展。
2.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
裴斯泰洛齊重視知識的獲得, 但更重視能力的培養。重視數、量、形和語言的教學, 以培養兒童的腦、心和手, 即德育、智育和體育並重。認為數、形和語言的教學是一切教學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任務就是由數、形和語言的教學, 發展計算、測量和說話能力,即經由實物直觀的教學逐步發展到抽象的概念和文字教學。
如何進行教學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呢?裴斯泰洛齊認為, 必須遵照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進行心理化教學,發展兒童內在的本質;重視愛與威的教育價值, 並注意二者相結合。強調讓兒童通過實物和實驗學習。他提出了一些今天看來仍具有價值的幾教學原則,如直觀是教學的主要根基;語言必須與直觀連在一起使用;教學工作應先從簡單的開始, 循著兒童自然發展的順序進行; 教師必須尊重兒童的本質;教育的基本任務在於由內向外, 按照兒童固有的精神能力;師生關系, 尤其在訓練方面, 必須以愛為基礎;教學工作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訓練, 這一點千萬不能忘記;等等。
10. 裴斯泰洛奇的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有哪些
本書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尖銳批評具有等級性的國民教育制度。他形象地把這種制度比作一座大廈,其上層建築十分精美,只住有很少的人;其中層住了較多的人,但無樓梯可以通往上層,即使有人企圖爬進上層,也會被住在上層的人無情趕下;其下層住的人數很多,他們僅有與上層居民共享陽光和新鮮空氣的權利,而眼睛被蒙住,生活在黑暗中。裴斯泰洛齊認為,這種封建教育是為少數特權子弟服務的,廣大勞動人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而貧苦人家的孩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他對這種狀況極表憤慨。在書中通過葛篤德對其子女及其他貧苦農民的孩子的教育及其成就,展示了新教育的道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成為所有人的財富,學校成為改造社會的有力杠桿。
2.教育的目的在於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對於兒童所產生的影響必須跟兒童的本性一致。教師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應當象當時學校那樣壓抑新一代的自然發展,而應當把這種發展引向正確的道路,把足以阻礙它或使它偏離正確方向的障礙和影響加以消除。他曾形象地描述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認為教育應當在巨大而堅固的岩石(本性)上建立起自己的大廈(形成人),只有永遠跟這岩石緊密結合,不可動搖地屹立其上,才能達到既定目的。據此,他力圖創立各種新的教育方法,運用教育的藝術促進人依照本性發展。因此,可以說教育的主要原則就是要遵循自然,符合人的發展的自然順序和永恆不變的規律,使其得到鍛煉和發展。
3.創立要素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過程必須從一些最簡單的因素開始,逐漸轉到復雜的因素。在本書中只是初步涉及,尚缺乏深度,直到《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才作了系統地表述。在本書中提到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的要素。認為兒童身體發展的最簡單的要素是各種關節的活動,因為只有關節的活動才能保證人有行動的可能。因此體育應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最簡單的動作如走路、飲食、搬物等中進行,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既可發展身體,且能訓練勞動精神、學習勞動技能。他還特別強調軍事操、軍事游戲、各種戰斗活動在體育中的重要作用。還認為兒童體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和增進兒童的一切身體力量和可能性,體育對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成人可以體育為合理影響兒童發展的首要形式。裴斯泰洛齊曾斷言:體育應與德育緊密結合進行。
關於德育,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的德育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但進一步鞏固發展則有賴於學校。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在學校,教師對兒童也要建立這種親子般的愛,並把學校融化於社會大家庭中。所以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發展兒童對人們積極的愛──從愛雙親到愛兄弟姐妹,進而愛周圍一切的人,然後愛全人類,並意識到自己是整個人類的一員。道德教育的方式切忌空談,而應著重發展情感和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道德行為訓練,即「先產生道德感覺,然後才來談這種道德,進一步我就結合這種感覺來鍛煉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道德行為練習的最好方法,是讓兒童多做幫助別人的事,同時教師以身作則對兒童具有良好的示範性影響。
在智育上,裴斯泰洛齊首先要求了解人類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智力發展的特徵,因為這是智育的基礎。認為智育的最簡單的要素是「數目」、「形狀」、「名稱」,相應的智育任務是「計算」、「測量」、「語言」三項。智育應使兒童的認識「從模糊混亂到較為確定,從確定到清楚,再從清楚到十分明晰」,並特別強調「必須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僅是廣泛地增加觀念」。因此,他在教學科目和內容、教學計劃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造性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4.關於教學。裴斯泰洛齊從總的教育目的出發,把智育和德育、體育、勞動教育密切結合,提出教育性教學的觀點,指出學校的教學必須成為教育的手段,並以最嚴格的心理學的藝術來要求,以達到「朴實、一貫、和諧的最高境地」。
在教學內容上,裴斯泰洛齊主張讓學習本族語、數學、歷史、地理、音樂等課程,並以能促進手工業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繁榮為導向,這與當時封建教育的「神學」中心論相比,無疑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體現了裴斯泰洛齊的大膽革新精神。
在教學方法上,裴斯泰洛齊的做法也有不少特點:⑴實踐性。主張兒童在「勞作」中學。例如,葛篤德一邊教兒童識字、唱歌和計算,一邊教兒童紡紗;又如格呂菲在草地教兒童測量,這樣大大有利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與封建教育的舊教學傳統相比,這無疑是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加強教學的實踐性。⑵從簡單到復雜。其理論基礎是要素教育理論,是要素教育理論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例如,葛篤德教兒童認字時,「字母」寫在黑板上,時而寫小寫字母,時而寫大寫字母,輪流著教他們會念會讀會寫,再運用直觀圖畫讓兒童學習初級史地、自然等方面的名稱,掌握「名詞」,並在此基礎上在名詞前面加形容詞,使學生理解詞的含義和屬性。如此這般,學生遵循著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一步一步前進,符合兒童認識的規律。⑶注意發展智力。例如,格呂菲在向小學生教授算術時,就運用表格來讓兒童進行演算練習,以此來發展兒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⑷重視練習。例如,在算術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1一10這十個基本數字。他主張通過各種方法讓兒童練習這十個基本數字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這十個數字的計算方法。
5.教育與手工業、農業生產相結合。這是全書的核心,是該書的歷史價值所在,也是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史上的獨特貢獻。其具體做法是:兒童在學校里要從事紡織;學校要有一塊耕地,每個兒童要在他的小畦里耕作;學校還有自己的養畜業,兒童要養護動物;學生還要學習對亞麻和羊毛進行加工,熟識鄉村裡最好的農場和手工業作坊。在工作和空閑時間,教師要對兒童進行教學,教他們識字、計算及生活所必需的其它知識。
裴斯泰洛齊特別指出,兒童勞動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勞動教會人蔑視那些跟事實脫節的語言」,幫助人形成精確、誠實等品質,有助於形成兒童跟成人之間和兒童相互之間的合理人際關系。合理地組織勞動,可以促進兒童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的發展。無論是在施坦茲孤兒院的實踐,還是《林哈德和葛篤德》中的理想,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他還強調說:「我的出發點是:把學習和勞動,把教學和工廠相結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來。同時,我認為這 種勞動並不是為了收獲勞動的一些成果,而是通過體力的練習,學到勞動和收獲勞動成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