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教育美育
1. 名詞解釋:以美育代宗教說。鑒賞過程中的品
以美育代宗教說是我國現代教育思想、現代學制的奠基者之一的蔡元培提出來的。美育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側重美育陶養情操,提高道德素養方面的作用。美育是宗教中情感層面的精華,蔡元培認為它理所應當作為宗教中美好情感的另一種形式的延續。
品。是指接受者根據各自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的經驗,凝神觀照,發揮想像力,細致地體味作品,充實、豐富、發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個性。可以說,「品」就是意象的重建過程。接受主體進一步把握了形式符號的深層意義,在把握過程中把意象建立起來,豐富起來,完滿起來。
第一個自己總結的,不確定是否准確。
2. 藝術教育的名詞解釋
藝術教育是要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訓練,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播、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而是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的講,「藝術教育」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廣義的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專業藝術工作者。在當代社會中,人的
生活與藝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聯系,例如讀小說、看電影、聽音樂、欣賞繪畫等。
因此,廣義的藝術教育是以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2016年4月6日透露,從2006年起每年對200餘所普通高校一年級新生美育調查表明,近80%的被調查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接受了正規的藝術課堂教學,62%的學生參與了學校的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33%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技能。調查還顯示,67%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
王登峰還表示,目前,我國已有449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校,增進了中小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感情及了解。2016年將重點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建設。
3. 語文美育名詞解釋:語文審美感知能力
語文審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審美感覺器官(主要是人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對語文審版美對象(即美權的事物)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對語文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因素(如聲音、顏色、形態等)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對語文審美對象的情感表現和象徵意義(如情緒體驗等)的感知能力。
4. 名詞解釋:文學的教育功能
文
種審美
審美
高級
式
典型
形態
審美
切特性
規律
藝術
集
、
全面
體現
所
文
教育功能
審美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
狹義與廣義兩層意思
狹義
美育指
意識
通
審美
增強
審美能力
提高
整體精神素質
煥發
精神風貌
廣義
美育
指通
審美
建構
全面發展
存
式
促進
向理想
、自由
、健康
、精神豐滿
參考答案
自全
高等教育教材《美
》
朱立元編著
希望
能
所幫助
請
採納
5. 名字解釋美術教育
創造不能教也不能學。美術教育是所有學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的,可惜目前懂得美術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術的父母和老師更是少之又少,美術教育過渡用力的教與學之中。
在過渡用力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被壓抑或扼殺,站在原創的觀點上,「教」反而是一種危險的事。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幼兒從一歲開始就能塗鴉了,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的寬廣空間,親自去體驗。
美術教育不一定要從繪畫開始,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的另一種好方法。但藝術鑒賞並非只是單純的「看」,可以結合故事、戲劇與舞蹈,拉近孩子與畫得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了解畫家背景,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或是舞動出來,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後,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從事前暖身,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對孩子才能發揮功效。
進入美術館之前,應有相當的暖身動作。只在畫室作畫,眼界與格局都會日漸狹窄,因此藝術鑒賞已成為歐美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目的在於培養幼兒完整的藝術觀。
「如何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課,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大批人潮湊熱鬧,孩子看不懂,產生不耐,也影響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覽會場的嘈雜與空氣流通不良,及許多不守規矩人士的錯誤「示範」,只怕孩子學會的是一堆壞習慣,或是想到藝術就頭疼,反而成了一個不好的開始。
6. 名詞解釋,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7. 席勒的美育書簡名詞解釋
席勒作為18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詩人、劇作家,與同時代的思想家類似,不滿於當時社會腐化墮落的狀況,又看到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美育思想,試圖以美育造就個人身心和諧與理性提升,最後實現社會改良。《審美教育書簡》是他寫給奧古斯滕堡公爵的書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闡釋了他的思辨美學思想,成為他最重要的美學著作。他上承康德,下啟馬克思、馬爾庫塞、巴赫金,是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過渡的重要人物。
8. 教育藝術名詞解釋
藝術教育,以文學、音樂、美術等為藝術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是培養審美觀念、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以培養鑒賞能力為主,創作能力為輔,使受教育者在欣賞優秀藝術品的實踐中學習審美知識,形成審美能力。內容:(1)藝術知識,包括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和藝術史;(2)藝術欣賞,包括對藝術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感受和鑒賞能力;(3)藝術創作,包括創作藝術作品的構思和表達能力。
藝術教育是要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訓練,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播、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而是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內容。狹義的講,「藝術教育」可理解為對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種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戲劇學院培養出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學院培養出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廣義的講,「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專業藝術工作者。在當代社會中,人的
生活與藝術或多或少的存在著聯系,例如讀小說、看電影、聽音樂、欣賞繪畫等。
因此,廣義的藝術教育是以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2016年4月6日透露,從2006年起每年對200餘所普通高校一年級新生美育調查表明,近80%的被調查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接受了正規的藝術課堂教學,62%的學生參與了學校的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33%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技能。調查還顯示,67%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
王登峰還表示,我國已有449所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校,增進了中小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感情及了解。2016年將重點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建設。
評論家王進玉認為,藝術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難,更需要智慧,需要靈活把握。作為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僅要知道具體教什麼,還要知道究竟該怎麼教,這是一門學問,不是兒戲,絕不能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