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東莞的教育歷史

東莞的教育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8 19:46:52

Ⅰ 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歷程

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於1979年2月建立,是全國首批創辦的電視大學之一。開辦初期,學校校址設在東莞縣教育局。1983年遷至莞城安靖鄉13號,與東莞市教師進修學校共用一校園。1990年初,經東莞市人民政府批准,遷入東莞理工學院二號樓。1995年4月7日,粵高教成[1995]14號文批准東莞電大為市級電大。2001年7月25日從東莞理工學院遷回安靖路13號,擁有了電大獨立的校園。2006年,從安靖路13號再遷到城區運河東一路157號原莞城二中校址。
1、1979年2月,東莞電大創辦,校址設在東莞縣教育局。
2、1983年3月,東莞電大遷入城區安靖路13號。
3、1986年9月,東莞電大首次在虎門設立分教點。
4、1986年9月,東莞電大開辦中專教育。
5、1987年,東莞電大開始舉辦非學歷教育。
6、1990年2月,東莞電大遷入東莞理工學院二號樓。
7、1990年7月,東莞電大升格為副處級單位。
8、1995年4月,東莞電大升格為市級電大。
9、1995年9月,東莞電大開辦普通專科教育。
10、1996年9月,東莞電大舉辦注冊視聽生教育。
11、1999年,東莞電大由上級部門指定為東莞市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定點考場,並負責組織全市的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
12、1999年,東莞電大停辦中專教育。
13、2000年9月,東莞電大開始舉辦開放教育。
14、2001年7月,東莞電大遷回城區安靖路13號。
15、2001年9月,東莞電大招收第一個本科班,開始舉辦本科教育。
16、2002年,東莞電大投資347萬元的校園網建成並投入使用。
17、2005年5月,學校通過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被評為「良好」等次。
18、2006年6月,遷入東莞市運河東一路157號現校址。
19、2008年9月,開始招收開放教育白天班。
20、2008年10月,校園改造全面完工。

Ⅱ 東莞教育怎麼樣

民辦的比較發達,網點分布密,但收費較高;公辦網點不多,收費低,但學位稀缺,積分制的要求較高,民工子女很難拿到學位。

Ⅲ 東莞莞城的那個至正培訓學校怎麼樣

東莞市至正培訓學校是經東莞市教育局登記注冊,集幼兒早期教育內、中小學課程輔導、成容人職業教育、藝術教育、語言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培訓學校。總部位於歷史悠久和文化底蘊深厚的莞城福禧大廈,校區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學校師資雄厚、環境優雅、教學設備齊全,堅持『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教學合一『的現代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是一所優質的培訓學校。

Ⅳ 東莞遠智教育在哪裡呀!

上次我和朋友去過一次,那裡的老師都挺好的,朋友在那裡報名了,就在那個南城創意產業園裡面,我記得是在五樓的,好像是3A號樓~~希望你採納我的答案啦!

Ⅳ 東莞的教育質量在全國排名

你就只管教育看有沒有這個排行榜。

Ⅵ 東莞市教育局官方網站

東莞市教育局官方網站是東莞市教育局。

東莞市教育局是東莞市人民政府主管教育事業的工作部門。主要職責是:

1、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制定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及教育發展的方向、重點、結構、速度,並協調指導實施。

2、負責擬定全市教育經費籌措和管理、教育收費的辦法規定;監督鎮街教育經費投入、學校經費使用和學校收費執行情況;指導學校的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和勤工儉學工作;對市級教育專項經費和市屬學校的經費進行管理和監督;負責全市教育統計工作。

3、綜合管理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負責教育評估;對教育質量進行檢查;指導辦學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指導各類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工作;協助市政府對我市高校進行統籌管理。

4、監督、檢查各鎮街各學校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負責督政督學工作,督導、檢查鎮街政府及辦學單位履行教育職責和鞏固提高「兩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督導評估中等和中等以下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5、規劃和協調教育科研工作;協調和指導學校開展教學研究和改革;指導選用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協調規劃、管理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建設工作;指導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指導教育管理信息、統計工作。

6、負責民辦成人教育機構、民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民辦中小學、幼兒園的審批和管理工作。

7、規劃並負責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工作及國防教育工作。

8、參與高等院校招生錄取工作;負責全市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電視大學的招生計劃制定和招生錄取工作。

9、統籌、組織和指導全市幹部職工、農民的學歷教育、文化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等成人教育工作。

10、主管全市的教師工作;指導實施各級各類教師資格制度;規劃並指導各類學校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隊伍建設工作。

11、指導基層工會工作,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推進學校民主建設。

12、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工作;協調、指導各種教育社團組織工作。

13、規劃、指導推廣普通話和文字規范工作。

14、承辦市人民政府和上級教育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6)東莞的教育歷史擴展閱讀:

東莞市教育局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設在局辦公室

辦公地點:東莞市東城區八一路1號市機關2號大院七號樓402室

辦公時間:周一至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節假日除外)

東莞市教育局教育督導室主要負責研究制定全市教育督導與評估的規章制度和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對全市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的情況進行檢查。對鎮街政府和辦學單位履行教育職責的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對全市「兩基」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鞏固提高工作以及教育現代化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對全市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工作進行督導檢查;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Ⅶ 東莞最有歷史的村鎮

【歷史背景】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發展】
近年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
【文化特色】
民間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教育: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4所,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34所,中專、中師、技校及職業中學21所,小學414所,另有幼兒園511所,各類學校(含幼兒園)專任教師3.7萬人,基本建立起從幼兒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比較完整協調的教育體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5年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成人教育持續發展,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成人高考報名人數為22442人,實考21004人,錄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總人數為57515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1.67萬人,新增高級人才2875人,新增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3400人,本科學歷3.6萬人。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3.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0064人,中級職稱105725人,初級職稱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文化:東莞市有東莞電視台、東莞人民廣播電台以及東莞日報等媒體,各鎮有電視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鎮文化中心80個、圖書館(室)473個,文化廣場447個、博物館16個,公共文化設施佔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 東莞是全國有名的籃球城市、游泳之城、舉重之城。
衛生:全市現有醫院53家,衛生技術人員13053人。東莞體育健兒破世界紀錄86次,破亞洲紀錄40次,破全國紀錄165次,獲國際比賽金牌235枚,全國比賽金牌519枚。
【重要歷史事件】
1、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前,林則徐了解到,過去用火焚燒鴉片,鴉片油滲入土中,一些人就將這些土挖去,熬煉成煙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把鴉片投入池內,泡透後放石灰.再打開涵閘讓鴉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2、 東深供水工程
為解決香港同胞食用淡水問題,中央政府在1960年建成深圳水庫,開始對香港供水。l963年大旱,港九同胞飲用水十分困難,廣東省人民政府對此事非常關心。同年12月8日,周恩來總理出訪非洲路過廣州,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召集省委書記趙紫陽、省長陳郁等人向總理匯報興建供水工程問題,提出了3個方案。周總理聽了匯報後,同意從東莞縣橋頭鎮引東江水,利用石馬河道,經過8級抽水站把東江水提高水位46米後注入雁田水庫,然後在庫尾開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入深圳水庫,再通過鋼管送水到香港的設計方案。於是,東江一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於1964年全線展開施工。經過1萬餘人一年奮戰,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開始供水。東深工程建成後,除負擔供水港九地區每年6820萬立方米外,還負擔灌溉東寶兩地沿線農田16.85萬畝,排澇6000畝和向深圳市供應生活用水每年3000萬立方米。香港同胞從此解除了缺水之苦。

Ⅷ 東莞教育培訓機構

茶山相對來說離華泰本部(城區)比較近,所以學生都在城區上課。
並且,華泰在茶山有很多同學,到時可以結伴,也不錯。
像石碣、茶山、寮步、石排都是在城區上課的。

Ⅸ 東莞教育網的基本概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東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歷來高度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戰略發展重點,確定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採取重大舉措,創造良好條件,確保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東莞市教育事業取得較大發展,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市,至2007年底,全市32個鎮(街)全部創建為廣東省教育強鎮。 (一)幼兒教育。
2008年,全市有幼兒園599所,其中公立集體辦園163所,民辦園436所,省、市一級幼兒園92所。3~6周歲在園(班)幼兒共156362人,入園(班)率達 95.02 %。基本普及三年學前教育,取消了學前班,實行六周歲入小學。全市幼兒園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9%,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47.1%,幼教師資隊伍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義務教育。
2008年,全市小學共有349所,在校生52864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戶籍畢業生升學率達100%。全市有初中164所,初中在校生184480人,戶籍適齡少年初中入學率為99.15%,畢業率為99.78%。全市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437人,適齡殘疾兒童和殘疾少年入學率分別為98.75%和98.1%。以上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和省的要求。全市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87%、大專以上率為93.66%;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63%、本科率為77.64%。
(三)高中教育。
2008年,全市高中階段學校有67所,在校生109689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1所,在校生63962人,中等職業學校26所(含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45727人。本市戶籍初中畢業生有34393人,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33215人,其中普通高中19792人,中等職業學校13423人。戶籍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6.6%。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約為6:4。全市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57%、研究生率為3.55%;中職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0.96%、研究生率為3.94%。東莞中學、東莞實驗中學、東莞一中、東莞高級中學、厚街中學、常平中學和塘廈中學等7所高中被評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四)中等職業教育。
全市有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1所,其中國家級重點10所,省級重點1所,重點中職學校在校生2萬多人,占整個中職教育在校生人數的66.1%以上。開設的專業有電子、計算機、會計、金融、服裝、傢具、模具、數控技術、汽車維修、美術裝潢、機械、商貿、旅遊服務與管理等40多個,其中有省級重點專業9個。全市有2個中職實訓中心,即東莞理工學校的「東莞市中等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和虎門威遠職中的「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實訓中心」。我們根據我市產業發展情況及其對中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我市中職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制訂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骨幹專業設置方案》,規劃各中職學校主要骨幹專業設置。我們積極推進小規模職業學校聯合辦學,自2002年10月實施以來,共組織了七期聯合辦學,共有3317名中職學校學生參加了聯合辦學。支持和鼓勵省級以上重點職業學校與我省東西兩翼和山區市縣職業學校開展「2+1」等形式的聯合辦學,積極鼓勵中職學校與企業聯合辦班,以半工半讀的形式對企業員工進行培養和培訓。積極推行校企合作,積極鼓勵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擴大「訂單式」對口培養,將企業的生產車間引進校園,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車間參加實踐。目前,我市中職學校普遍與企業、行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人才供求關系。同時,我們認真做好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會同財政部門制定了中職學生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方案,2008年,共對28098名中職學生進行了資格審核,共發放了國家助學金3638.4萬元。
(五)成人教育。
2008年,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機構5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32所。全市32個鎮街成校都建設成為市級以上示範性成校,31個鎮(街)的成校分別與北京大學等37所高校聯合舉辦成人本科、大專班,在學人數達到21000人,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開辦的民辦成人教育培訓機構有294個,各鎮(街)成校和各民辦成人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訓和新莞人培訓,舉辦各類崗位培訓班和講座,全年共培訓各類在職在崗人員62萬人次。全市共有27135人報名參加成人高考,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排列第三位。被成人高校錄取共20248人;共有53295人報名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規模居全省第三位。
(六)民辦教育。
至2008年底,全市經批准開辦的民辦幼兒園有436所,民辦中小學有237所,其中,辦學層次為小學的有115所,初級中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4所,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2所,多層次學校8所,中職學校7所。全市中小學非戶籍學生有49.15萬,其中小學生39.18萬,初中生7.96萬人,普通高中生0.65萬,中職學生1.36萬,民辦中小學接收了大部分非戶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在民辦學校就讀的有34.65萬人,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的73.5%。 近年來,東莞市始終堅持教育發展「六個優先」,不斷深化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圍繞「優質、均衡、提高」的目標,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目前,東莞教育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處於全省前列。東莞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一)實行「三轉二」辦學管理體制改革
為貫徹落實國家 「以縣為主」的教育辦學體制,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統籌城鄉發展,使市鎮兩級財權和事權劃分更加合理,村級不再承擔辦學的責任,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整體辦學效益,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7年1月起,中小學辦學管理體制由市、鎮、村三級辦學管理轉為市鎮統籌辦學、二級管理。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全市高中階段學校收歸市政府統籌辦學,由市教育局統一管理,所需經費全部由市財政預算安排;初中由市、鎮(街)共管,以鎮(街)為主,小學由鎮(街)統一管理,村(社區)不再負責學校辦學和管理,鎮(街)初中經常性辦學經費由市財政按經市核定的學生人數和年生均教育成本的90%撥付,餘下10%及超出市核定成本以外的經費由鎮(街)負擔,鎮(街)小學所需辦學經費由鎮(街)財政承擔。實行辦學管理體制改革後,市級財政增加教育經常性經費投入8.4億元。
(二)實施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
為提高高中階段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全面整合現有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根據辦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東莞市在2007年7月頒發了《東莞市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方案》,決定從2007年起,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按照省一級學校、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及省、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省示範性中職學校的標准,新建高中階段學校15所,擴建12所,全面整合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實行規模化、集約式辦學,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優質化。爭取在2011年前,將全部公辦高中階段學校都建成優質學校,將東莞打造成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截至2008年底,已有麻涌中學等6所學校的新建、擴建工程的選址和擴建規模已獲市政府批復同意,7所學校的建設項目已經上報市政府。停止了清溪、鳳崗、橋頭、橫瀝4鎮普通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由塘廈中學和常平中學面向以上4鎮招收高一新生。
(三)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我們一手抓規范管理,一手抓扶持引導,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2008年,召開清理整頓無證辦學工作會議,制定清理整頓工作方案,全年共清理整頓無證中小學(幼兒園)146所,全市基本消除了無證辦學行為。制訂並實施《東莞市民辦中小學督導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共評定7所民辦中小學為「東莞市三星級民辦學校」。發揮民辦學校獎勵專項資金作用,開展先進民辦學校評比,對20所以招收新莞人子女為主、規范辦學、成績突出的民辦學校進行表彰獎勵。
(四)實現省教育強鎮全覆蓋
2005年底,東莞順利通過省督導驗收,成功創建為省教育強市,成為繼深圳、佛山、中山之後的第四個省教育強市。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後,根據東莞市委、市政府《關於創建教育強市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東莞重點扶持經濟欠發達鎮創建省教育強鎮,在財政資金、政策、經驗上給予支持,2006年和2007年市財政共投入4.5億元,對創建省教育強鎮的鎮進行補助。2006年,沙田、茶山、中堂、洪梅等4鎮順利建成省教育強鎮,2007年,石排、麻涌、企石、謝崗、望牛墩等5鎮也通過了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實現省教育強鎮全覆蓋。
(五)統發全市公辦中小學教職工工資
長期以來,東莞不同鎮街之間、不同學校之間教職工工資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影響了部分鎮街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積極性,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6年9月起,由市財政委託銀行統一按市屬學校標准發放全市公辦學校在編在職教職工及離退休人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市財政為此增加對鎮(街)經常性教育經費撥款1.09億元。為使教師福利待遇得到進一步保障,東莞市委、市政府又決定從2007年9月起,將教師住房津貼納入市財政統發,使全市教師工資統發機制更為完善,進一步調動了教師工作積極性。這兩項改革政策,從根本上保障了鎮(街)教職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使一些鎮(街)教職工工資水平得到提高,穩定了全市教師隊伍,促進了城鄉教育、區域教育的協調均衡發展。
(六)實施完全免費義務教育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決定》,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06年9月1日起,免除本市戶籍(包括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從2007年9月1日起,免收本市戶籍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書本費,從2008年9月1日其,免收義務教育階段本市戶籍借讀生雜費差額,實現完全免費義務教育。
(七)積極探索解決新莞人讀書的有效辦法
東莞市按照「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精神,並根據省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的實際,採取在公辦學校借讀和舉辦民辦學校的辦法解決新莞人子女(即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各鎮(街)都充分挖掘公辦學校潛力,利用剩餘學位盡量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學。為了減輕新莞人的經濟負擔,還規定經鎮(街)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入學,並到指定公辦學校借讀的農業戶口新莞人子女,其父母在同一招生學區所在地有固定住址,且連續暫住5年以上,並有合法就業經營證明和計劃生育證明的,按本市普通生書雜費標准收費。同時,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團體及公民個人舉辦專門招收新莞人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並加大管理力度,著力提高民辦學校的質量,使之成為解決新莞人子女教育問題的重要渠道。至2008年底,東莞全市經批准開辦的民辦中小學有237所(含民辦中職學校7所),全市中小學非戶籍學生49.15萬人中,在民辦中小學就讀的有36.21萬人,佔全市非戶籍中小學生的73.8%。
(八)實現普及高等教育
東莞市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普通高考競爭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7年,東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9%,實現普及高等教育。在此基礎上,2008年高考再上新台階,全市參加高考總人數23632人,其中普通類19803人,高職類3829人。在普通類考生中,本科以上上線總數7035人,比2007年增564人,增幅8.7%;第三批B線以上上線(總上線)人數15047人,比2007年增1772人,增幅13.3%。在普通類考生中,共錄取16702人,錄取率為84.3%,比全省平均錄取率高13個百分點。本科層次錄取8080人,專科層次錄取8622人。高職類考生錄取1414人,比2007年增408人,增幅40.6%,佔全省錄取總數的1/11。今年我市每萬戶籍人口升大學為92人,升本科為43人,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分別排列第一、第二位。全市戶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53535人,每萬戶籍人口普通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312人。 (一)積極擴充優質教育資源。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導向,以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原則,大力推進等級學校建設、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建設、特色學校建設以及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通過進一步探索建設優質學校的有效途徑,強化優質學校建設的保障措施,加強民辦學校辦學管理,加強對優質學校建設成效的評估和對薄弱學校的整體改造,推進學前教育優質化,提高省、市一級中小學比例,促進民辦學校規范化。
(二)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根據《東莞市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方案》的要求,緊緊圍繞提高高中階段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著眼長遠,全面統籌,因地制宜,合理布點,整合原有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實行規模化、集約式辦學,大力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優質化建設,打造全省高中教育高地。按照全盤考慮、分步實施的原則,全市計劃新建、擴建高中階段公辦學校27所,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校舍及其設施建設。
(三)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斷推進國家和省級重點中職學校建設,加強重點專業建設,深化職校招生、學籍、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產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強職業教育辦學創新,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規模化、特色化、多元化發展,切實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嚴格按照教師編制標准配足、配齊、配好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和業務水平,積極培養「名師」、「名校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確保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研究意識和能力較強、適應現代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徹底解決代課教師問題,實現教師待遇「兩相當」。
(五)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現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體系,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轉變教學與學習方式,繼續改革考試與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評價,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不斷創新學校體衛藝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裝備使用效益,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水平。
(六)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適應全球化趨勢,加強泛珠三角地區乃至國際性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市教育和人才的國際對話能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適應國際競爭的開放性人才。不斷促進教育的地區交流與合作,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范圍。

Ⅹ 怎樣能找到東莞教育的所有視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個無法完成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