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證教育觀
⑴ 教師資格證中的三觀指什麼
教師資格考試中的三觀內容指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樸素形態。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
⑵ 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教師觀怎麼答題
首先,教師觀作為綜合素質材料分析題的考點,一道題就能有14分之多,可見其重要程度;其次,考生在備考時最需要做到的就是准確地在材料中找到教師觀的表現;最後就是在答題觀點羅列上,要注意技巧。否則即使答題內容相同,但回答順序顛倒,也會嚴重影響得分。因此,我們接下來就按照知識點——答題技巧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1)教師觀:
教師角色轉變:
1、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
2、建設者與開發者:
3、反思的研究者:
4、社區型開放教師:
教師行為轉變:
1、師生關系:尊重、贊賞
考察方式:賞識教育
2、教學:幫助、引導
考察方式:啟發誘導
3、自我:反思
考察方式:反思教育教學問題
4、其他合作者:合作
考察方式:相互合作、協調教育影響
(2)答題步驟:
第一步:先讀題干(回答什麼——分析、評述、建議;有幾問;運用什麼知識——職業理念、職業道德)
第二步:分析材料(關鍵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根據材料篩選知識點)
第三步:組織答案
(3)答題技巧
第一,分析材料過程中,將原理寫在旁邊,與材料逐一匹配。
第二,組織答案過程中,緊密聯系材料——你的每一句分析都源於材料本身。
第三,先寫好答題提綱,確認理論與材料嚴格匹配,再落筆作答
第四,分條列點,標志詞明顯,字跡工整。
第五,將最有把握的內容寫在最前面。
以上就是關於教師觀的答題技巧,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⑶ 教師資格證中的教育觀。必須記住哪幾個點!
http://www.jszg.com/jiaoshizigezheng/xxfd/2016-07-20/4924.html
2016年教師資復格考試制教育學必背重點知識匯總
⑷ 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以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為例分別起個響亮的題目
恩考學生觀!這是綜合素質里的內容。建議您買二本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用書,就可以了解了!那裡有詳細的介紹。教師資格證的考取不難,加油吧!
⑸ 教師資格證考教育觀內容嗎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職業理念這部分內容一直作為考試的重點,尤其是教育觀這部分內容,教師資格考試有三種題型,包括單選題、案例分析題和作文,該知識點主要以單選題和案例分析題兩種形式出現。單選題主要考察對於教育觀的理解,通常以案例反選的形式出現,有時也會考查其地位和作用;案例分析題主要以教育教學實例為題干,在理解教育觀內涵的基礎上對題干進行分析和作答,提問方式常為「請從教育觀的角度,評析老師的行為」。考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不僅要明確知識的含義,同時也要了解案例題中如何分析答題要點。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人們對教育素質不同觀點的影響,具體的說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觀主要包括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兩部分。
一、素質教育內涵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發展教育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所以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教興國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在單選題中,如果題干描述「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麼」或「素質教育是以什麼為根本宗旨」,則考查的是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體現了教育公平。我們強調的是「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在單選題或案例分析題中若題干描述「學校分為重點校和非重點校,班級分為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教師按成績排座」,「只給學習好的學生發學習資料」等,則教師的做法違背的是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若題干中描述「教師能夠對班級內的學生一視同仁」,則教師的做法正確,遵循了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
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如果題干中描述「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則違背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若題干中描述「教師既關注學生的成績,又促進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則遵循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大體相同的基礎上,每個人由於先天稟賦、環境影響、接受教育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存在多樣的個性,我們把人的個性看做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反映,是共性與差別性的統一。因此,教育在重視人的發展以外,也應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表裡的關系。若題干中描述「教師以統一標准要求所有學生」,則違背了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若題干中描述「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否定,扼殺學生想像力」,則違背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一原則。
二、新課改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善於表達自己對知識的見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知識只能解一時之困,而學會學習才能終身受用無窮。教師應當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基本的學習的過程和學科研究方法。若題干中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題干,則體現了該知識點。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新課程改革之前重視教學的結果,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造成了應試考試的弊端。而現在強調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就應該讓學生經歷過程。學生在經歷過程中就會犯錯誤,這也要求我們老師要能進行容錯教育,在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若在案例分析的材料中體現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或實踐過程,說明該教師具有重結論更重過程這一教學觀。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新課程改革之前是以學科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視了人的情感體驗。而現在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本身,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若題干中體現教師能關注到學生的家庭情況或心理變化,說明該教師能做到將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素質教育內涵和新課改的教學觀常作為案例分析答題的理論依據,也會以理解性單選題出現,偶爾也會以單選題形式考查新課改的具體要求。考生應該深入理解教育觀的內容,並且能夠學會梳理材料,分條列點作答,靈活應對考試題目。
⑹ 教師資格證必考的幾個觀
教師資格證必考的應該是價值觀,教育觀和自己對學生的認知觀。
⑺ 教師資格證三觀內容
一、學生觀
1、「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還包括人的道德的發展。
2、「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3、教育公正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要以教育機會均等為基本原則;有差異的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教師觀
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學會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勤於反思,成為反思的實踐者;恆於研究,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重視溝通,加強交往與合作能力;勇於創新,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價值:教師職業的責任是指教師必須承擔的職責和任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提高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職業的價值在於追求教師職業生活的幸福,並將教師職業的幸福引向人生的價值和歸宿的思考軌道上來。教師職業價值主要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方面。
三、素質教育觀
素質教育觀是與應試教育觀相對的一種教育觀。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向「素質」——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觀。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活動應當指向人的整體的、全面的素質發展,使人的整體品質、全面素質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質及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
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深化教育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優化結構,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將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拓展資料: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師范類大學畢業生須在學期期末考試中通過學校開設的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並且要在全省統一組織的普通話考試中成績達到二級乙等(中文專業為二級甲等)以上,方可在畢業時領取教師資格證。
⑻ 初中教師資格證和小學教師資格證中的教育觀學生觀相同嗎
小學、初中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教育觀、學生觀」是一樣的。
教育觀
「理解版國家實施素權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依據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判教育現象。」
學生觀
「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性別、民族、地域、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視學生。
設計或選擇豐富多樣、適當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⑼ 教師資格證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順口溜
浙江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理論知識點梳理——5納10斯
教育理論人物容易混淆,下面是用糖葫蘆法將考試范圍內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串起來,讓記憶變得更簡單些:
【5個納】
(一)加德納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批判過去狹窄的智力定義,認為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將人的智能分為: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共八種。這對我國教育教學的教師觀、學生觀、創新觀和發展觀等都有影響,成為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布魯納
為美國20世紀60年代教育改革的領軍人物。對其我們需要把握兩點:
①認知-結構學習論: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並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②發現學習:強調學生在嘗試、檢驗、探索過程當中學習時的內在動機、學習過程和直覺思維。
(三)斯金納
美國行為主義學者斯金納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基本規律:
①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強化、逃避條件作用與迴避條件作用、消退、懲罰 ;根據此心理學論,在教育上主張程序性教學。
(四)維 納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從「三維度」出發把歸因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四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等。
(五)比 納
1905年與西蒙合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量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智力測驗表。該量表由30個由易到難排列的項目,可用來測量各種能力,特別側重於判斷、理解和推理能力,即比納所認為智力的基本組成成分。
【10個斯】
教育學與心理學類出現了很多的「納」,復習者往往出現將名字混淆或人物與理論觀點不搭配的困擾。下面我們歸納出了十個重要的教育或者心理學家,以做區分學習。
(一)誇美紐斯
捷克教育學家是17世紀捷克教育家,是人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著作《大教學論》,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標志著近代獨立形態的教育學的開端,又為其贏得了「教育學之父」之稱。他同時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張,認為「所有男女青年,不論富貴和貧賤,都應該進學校」。 發明了班級授課制。
(二)艾賓浩斯
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艾賓浩斯為記憶材料發明了無意義音節。艾賓浩斯在記憶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主要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觀點主要是,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材料在學習後最初幾小時遺忘最快,隨著時間的推延,材料遺忘越來越少。總體就是遺忘先快後慢,呈負加速型的遺忘曲線趨勢。
(三)巴班斯基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創造了大面積克服留級現象的經驗,創立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
(四)韋克斯勒
韋克斯勒是繼法國比納之後對智力測驗研究貢獻最大的人,其所編的多種智力量表,是當今世界最具權威的智力測驗。首次採用准差為15的一種標准分數來表示智力的高低,稱為離差智商。首創成人智力測驗量表。
(五)維果斯基
前蘇聯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即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的過渡狀態。
(六)赫欽斯
美國教育家,永恆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強調人的理性發展,主張一種適用於任何時代的教育,即「普通教育」的思想;為了訓練和發展學生的理智能力,必須對他們進行系統的、整體的、基礎的訓練,即「通才教育」的思想;特別強調西方經典名著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
(七)羅傑斯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關注對人類自我實現潛能、人的積極自主性。對教學提出非指導性教學即學習促進者不是把大最時間放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簡化學生在利用資源時必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同時認為對學習者有真正價值的則是意義學習。
(八)馬斯洛
人本主義學派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五層次。主張教育不僅要追求學生個人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還要為其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努力。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九)斯金納
美國行為主義學者斯金納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基本規律:
①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②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強化、逃避條件作用與迴避條件作用、消退、懲罰 ;根據此心理學論,在教育上主張程序性教學。
(十)斯賓塞
19世紀英國斯賓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其名言: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