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時期是
①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包括哪幾個階段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以前) 在心理學史上,從馮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到19世紀末,心理學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歐洲。直到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 ,美國由於心理學界的機能主義運動而使其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並成為教育心理學的發源地。其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而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作出突出貢獻的則是桑代克。桑代克從1896年開始,對動物的心理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繼而對人類的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於用准確的、精密的、數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的問題。他總結了美國機能主義的研究成果,總結了20年來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根據他自己對學習的實驗研究,與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心理學界公認這一年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的時間。1913-1914年,桑代克將他的學說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綱》, 桑代克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論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組成,並探討了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論述了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是其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在此後的30年裡,美國的同類著作幾乎都師承了這一體系。但是,這一時期的著作內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釋實際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些有關學習理論的材料。 (二)發展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分支學科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如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從20 年代起,對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並形成了各個學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金納(B.F.Skinner, 1904—)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還有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號學習理論以及皮亞傑(J.Pinget, 1896—1980)的認知建構與發展理論等。這些理論以及學派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起了促進作用。30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這一時期美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及教育心理文選之類的書籍多達上百種,但由於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版本種類繁多,體系五花八門,內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等各科心理學。受行為主義影響,只有學習這一課題是各書共有的。可以說,這時的教育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出現了某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表現為:一是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盡管不同的教科書對如何教或如何學的問題各有側重,但有幾個方面的研究為大多數人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同時,各理論流派之間的分歧日趨縮小,相互之間吸收著對方的合理內容,學派界限趨於模糊。二是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魯納(J.S.Bruner,1915—)發起課程改革運動,把這種熱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紛紛轉向分析學校教育的實踐,並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人本主義思潮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同時,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不少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把學校和課堂看做是社會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學習動機。還有人重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社會心理問題,如班級的大小、學生的角色等。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條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時期( 20 世紀 80 東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隨著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並且,教育心理研究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這樣四個方面:第一,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並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從而使學生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第四,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此外,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探討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探討如何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其獲得知識並培養其學習能力等,這些研究對學習和教學理論的發展溶入了新鮮血液。
②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有哪幾個階段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初創、發展、成熟、完善階段:
一、作為獨立學科出現的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教育心理學》,後來又發展成為三卷《教育心理學大綱》,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因此被成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在桑代克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著作,但是大多數都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教育學問題,主要都是一些關於學習的資料,教育心理學中活躍著的是兩種心理學的理論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相互對立,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二、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思想,兒童心理學,學科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個性及社會適應以及生理問題,還有程序教學的興趣導致教育心理學成了一門比較混亂的學科,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爭論也相對平緩。
雖然行為主義也開始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但是還是缺乏一種核心的理論體系來領導混亂的思想,因此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並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
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開始趨於集中化,開始出現了公認的集中研究方向,教學心理,學習心理,評定測量以及課堂管理,教師心理這些內容都相繼出現並且形成了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至此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式形成,而且開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教育心理學發揮其功能,為學校教育服務,隨著布魯納的課程改革運動的發展 ,認知主義逐漸被人們認可,人本主義也走上歷史舞台,為教育心理學貢獻其力量。
四、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隨皮亞傑和維果斯基思想的傳播,人們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化綜合,開始由學習理論轉向了學習心理中的學習動機,學習遷移等的發展,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更加的完整,並且為實踐做了更好的指導依據。
(2)5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時期是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
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
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里,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③ 多選題】教育心理學發展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教育心理學發展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很多的如:
一,華生
簡介: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20世紀初創立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格思里、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搜狗問問觀點:人類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環境決定行為模式,正常行為還是病態行為是經過學習獲得,也可通過學習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
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二,斯金納
簡介: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美國心理學家,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並對強化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使強化理論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他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設計的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曾經風靡世界。搜狗問問觀點:把學習的歷程分為兩種類型:應答型條件作用和操作型條件作用。經典行為主義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納研究的重點是後者。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依賴於有機體作出一定的動作反應;而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形成依賴於有機體的無條件反射。
同時,對待意識不象古典行為主義那樣,避而不談,而是承認意識的存在,但認為意識不過是有機體皮膚之內所發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為行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為行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覺知覺都可把它們作為刺激控制形式來加以分析。
④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一)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專心理學》,是西方屬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二)發展時期( 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後)
⑤ 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代表人物都有誰?
⑥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包括哪幾個階段拜託各位大神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以前) 在心理學史上,從馮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到19世紀末,心理學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歐洲。直到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 ,美國由於心理學界的機能主義運動而使其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並成為教育心理學的發源地。其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而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作出突出貢獻的則是桑代克。桑代克從1896年開始,對動物的心理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繼而對人類的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於用准確的、精密的、數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的問題。他總結了美國機能主義的研究成果,總結了20年來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根據他自己對學習的實驗研究,與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心理學界公認這一年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的時間。1913-1914年,桑代克將他的學說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綱》, 桑代克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論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組成,並探討了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論述了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是其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在此後的30年裡,美國的同類著作幾乎都師承了這一體系。但是,這一時期的著作內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釋實際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些有關學習理論的材料。 (二)發展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分支學科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如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從20 年代起,對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並形成了各個學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金納(B.F.Skinner, 1904—)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還有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號學習理論以及皮亞傑(J.Pinget, 1896—1980)的認知建構與發展理論等。這些理論以及學派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起了促進作用。30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這一時期美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及教育心理文選之類的書籍多達上百種,但由於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版本種類繁多,體系五花八門,內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等各科心理學。受行為主義影響,只有學習這一課題是各書共有的。可以說,這時的教育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出現了某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表現為:一是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盡管不同的教科書對如何教或如何學的問題各有側重,但有幾個方面的研究為大多數人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同時,各理論流派之間的分歧日趨縮小,相互之間吸收著對方的合理內容,學派界限趨於模糊。二是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魯納(J.S.Bruner,1915—)發起課程改革運動,把這種熱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紛紛轉向分析學校教育的實踐,並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人本主義思潮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同時,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不少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把學校和課堂看做是社會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學習動機。還有人重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社會心理問題,如班級的大小、學生的角色等。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條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時期( 20 世紀 80 東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隨著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並且,教育心理研究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這樣四個方面:第一,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並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從而使學生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第四,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此外,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探討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探討如何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其獲得知識並培養其學習能力等,這些研究對學習和教學理論的發展溶入了新鮮血液。
⑦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捷克的誇美紐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德國的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提出把教學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1867年出版《教育人類學》(此書的中譯本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一書。俄羅斯教育家兼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Л.Ф.Калтерев)的《教育心理學》一書於1877年出版。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體系,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2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則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影響。
在前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前蘇聯教育心學家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 1908 年由房東岳譯、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 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一些學者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但研究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仿西方,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它推動了前蘇聯的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在 60 年代受十年動亂的沖擊,研究曾一度中斷。70 年代末,我國教育心理學重新繁榮。教育心理學家們自編了多本教材,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規模、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⑧ 教育心理學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包括初創期、發展時期、成熟時期、完善時期四個階段。
⑨ 教育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1,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第三個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領域中逐步形成了兩種對立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行為主義強調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可觀察的外顯行為,主張學習就是在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建立聯結。與行為主義對立的是格式塔學派,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過程,研究人的經驗,強調學習在於在頭腦中構成和組織一種「完形」。格式塔是早期的認知傾向的學習理論。
2,發展時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
這一時期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但也吸取了很多認知學習理論的思想,從而出現了折中傾向的學歷理論。
3,成熟時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
認知學習理論日益得到重視。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反對把人還原和分割為各種要素,主張研究整體的人,而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和動力;從追求自我實現的角度來解釋學習,強調學習者的自我參與、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和自我批判。
4,完善時期(80年代以後)
建構主義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新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強調學習不是只是從外到內的傳遞,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知識建構過程。
⑩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