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教育心理學發展階段
⑴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一、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思想在我國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學觀點,但把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而加以專門研究,卻是20世紀初的事。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指自20世紀初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時期主要是譯介國外的教育心理學。我國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岳澤,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此後,潘菽(1935年)、陳選善(1938年)、肖孝嶸(1940年)等編著了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並結合我國的實際對學科心理,教育與心理測量進行了一定的科學研究,為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做了不少工作。但當時研究問題的方法與觀點,大都模仿西方,很少創見,沒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因此,建國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
第二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建國初期,主要是學習和介紹蘇聯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並試圖以馬列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對以前的教育心理學加以改造,以確立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結合當時的教育改革,對兒童入學年齡問題、學科教學改革問題、品德和勞動教育中的心理學問題做了一些實驗研究。1958年一度興起的「批判心理學資產階級方向」的運動,幾乎使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瀕臨夭折。1962年由中國心理學會召開了教育心理學專業會議,成立了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又重新得到發展,研究范圍也有所擴大,包括學習心理、德育心理、學科心理、個別差異、學習階段的劃分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等諸方面。1963年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討論稿內部印行使用,各師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繼重開教育心理學課程。但從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由於十年動亂的沖擊,使整個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第三個階段即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70年代後期,也就是粉碎「四人幫」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課題逐漸展開。對學習心理問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教育與發展問題,品德心理學問題,教育與心理測量,教師心理以及教育社會心理學問題等方面都著手進行探討。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該書反映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的一般觀點和我國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潘菽主編的教材外,此後還相繼出版了一些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譯著、專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學空前繁榮。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們正在不斷地吸收國外先進的科研成果,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
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教育心理學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除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受到重視外,還呈現出如下新的發展趨勢。
(一)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教學心理學興起
教育心理學研究從S-R範式向認知範式的轉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引起了教學觀念的轉變。學習與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知識的接納者,學習是一種認知加工過程,是學生對知識的一種主動構建過程、學習不是記錄信息而是理解信息。而教學的重心也從課程轉向學生的認知,幫助學生發展適合於各種學科的學習和思考策略。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也從50年代以前集中於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這種轉變最初源於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所進行的教育與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問題的關注更使教育心理學擺脫了50年代中期沒落的局面。而教育心理學由於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而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
從此教育心理學不再單純關注於學習的實質問題,而是關注於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問題,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認知過程,關注教師如何促進這些認知過程的發展,對教學問題的關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進了教學心理學的發展.從1969年加涅(Robert M.Gagne)等人提出教學心理學概念以來,教學心理學發展至今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
(二)關注影響教育的社會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學對學生學習的關注,也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者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並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相同教學環境的學生,其所能達到的成就是各不相同的,這就促使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去探求影響認知過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最近,沃爾勃格(H .L. Walberg)通過廣泛的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尋找當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發現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的探討將是教育心理學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熱門話題之一。研究發現,學習動機及教育情境中的社會心理因素對學習和教學具有重大影響,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開始反映到教育心理學中,如韋納(B.Weiner)的歸因理論,班杜拉(A .Banra)的社會學習理論。
(三)注重實際教學中各種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研究從實驗室轉向教學實際,更加關注教與學的有效性,使得對學生學習中的各種策略與元認知問題就成了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另一個熱點與方向。特別是當前教育心理學在學科教學方面的研究中.更是密切結合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問題解決策略以及元認知理論,以期解決相關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問題。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工作者們正在不斷地吸收國外的先進科研成果,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對教育教學實踐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⑵ 心理學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8個階段是什麼,每個階段
1.勤奮期,7歲到12歲,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現能力的發展.2,兒童早期,2歲到4歲,獲得滿足感專,克服羞愧感和疑屬惑感,體驗意志的實現3,嬰兒期,出生到2歲,滿足生理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4,青年期,12到18歲,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亂5,學前期,又稱游戲期,4歲到7歲,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現目的的實現6,成年晚期,50歲以後,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 7,成年中期,25到50歲,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8,成年早期,18到25歲,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
⑶ 教育心理學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包括初創期、發展時期、成熟時期、完善時期四個階段。
⑷ 高等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開創階段、發展階段、成熟與完善階段。
(1)開創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國烏申斯基被稱為「俄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成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專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
(2)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後期行為主義的研究佔了主導地位,強調心理的客觀性,重視實驗研究,以桑代克、華生、赫爾、斯金納為代表開展了一系列的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較少,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杜威採取了另一條研究路線,結合學校教學實際進行研究,強調實用主義「從做中學」,進行改革教學的實踐活動,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這時候蘇聯教育心理學家以維果斯基和魯賓斯坦等人為代表,主張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強調教育和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這些思想為蘇聯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這個時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有了很大的擴充。它不僅吸收了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的研究成果,同時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兒童個性、社會適應、心理衛生等方面的內容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的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資訊理論的觀點也使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受到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這時主要受西方的影響,房東岳於1908年翻譯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實用心理學》,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3)成熟與完善時期(60年代到現在):本世紀60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的結合,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八十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時教育心理學家主要對這種學習的特點開展研究,例如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以及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
⑸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開創階段、發展階段、成熟與完善階段。 (1)開創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國烏申斯基被稱為「俄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成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專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 (2)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後期行為主義的研究佔了主導地位,強調心理的客觀性,重視實驗研究,以桑代克、華生、赫爾、斯金納為代表開展了一系列的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較少,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杜威採取了另一條研究路線,結合學校教學實際進行研究,強調實用主義「從做中學」,進行改革教學的實踐活動,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這時候蘇聯教育心理學家以維果斯基和魯賓斯坦等人為代表,主張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強調教育和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這些思想為蘇聯的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這個時期,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有了很大的擴充。它不僅吸收了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的研究成果,同時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兒童個性、社會適應、心理衛生等方面的內容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的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資訊理論的觀點也使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受到很大的影響。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這時主要受西方的影響,房東岳於1908年翻譯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實用心理學》,這是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3)成熟與完善時期(60年代到現在):本世紀60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的結合,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八十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時教育心理學家主要對這種學習的特點開展研究,例如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以及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
⑹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包括哪幾個階段拜託各位大神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以前) 在心理學史上,從馮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到19世紀末,心理學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歐洲。直到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 ,美國由於心理學界的機能主義運動而使其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並成為教育心理學的發源地。其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而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作出突出貢獻的則是桑代克。桑代克從1896年開始,對動物的心理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繼而對人類的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於用准確的、精密的、數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的問題。他總結了美國機能主義的研究成果,總結了20年來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根據他自己對學習的實驗研究,與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心理學界公認這一年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的時間。1913-1914年,桑代克將他的學說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綱》, 桑代克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論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組成,並探討了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論述了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是其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在此後的30年裡,美國的同類著作幾乎都師承了這一體系。但是,這一時期的著作內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釋實際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些有關學習理論的材料。 (二)發展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分支學科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如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從20 年代起,對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並形成了各個學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金納(B.F.Skinner, 1904—)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還有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號學習理論以及皮亞傑(J.Pinget, 1896—1980)的認知建構與發展理論等。這些理論以及學派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起了促進作用。30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這一時期美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及教育心理文選之類的書籍多達上百種,但由於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版本種類繁多,體系五花八門,內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等各科心理學。受行為主義影響,只有學習這一課題是各書共有的。可以說,這時的教育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出現了某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表現為:一是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盡管不同的教科書對如何教或如何學的問題各有側重,但有幾個方面的研究為大多數人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同時,各理論流派之間的分歧日趨縮小,相互之間吸收著對方的合理內容,學派界限趨於模糊。二是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魯納(J.S.Bruner,1915—)發起課程改革運動,把這種熱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紛紛轉向分析學校教育的實踐,並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人本主義思潮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同時,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不少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把學校和課堂看做是社會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學習動機。還有人重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社會心理問題,如班級的大小、學生的角色等。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條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時期( 20 世紀 80 東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隨著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並且,教育心理研究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這樣四個方面:第一,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並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從而使學生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第四,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此外,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探討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探討如何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其獲得知識並培養其學習能力等,這些研究對學習和教學理論的發展溶入了新鮮血液。
⑺ 心理學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8個階段是什麼,每個階段所完成的任務是什麼
這個題目有點長,說個個人體驗吧,我是記住了「嬰兒學琴輕成」這六個回字,這答是階段的名字的第一個字,這樣就基本記住了八個階段的名字,馬上要考試了,說是理解,到時候還是要背誦,得想點辦法,呵呵。下面是八個階段的名字和具體任務。
1,嬰兒期,出生到2歲,滿足生理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
2,兒童早期,2歲到4歲,獲得滿足感,克服羞愧感和疑惑感,體驗意志的實現
3,學前期,又稱游戲期,4歲到7歲,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現目的的實現
4,勤奮期,7歲到12歲,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現能力的發展
5,青年期,12到18歲,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的混亂
6,成年早期,18到25歲,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
7,成年中期,25到50歲,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關懷的實現
8,成年晚期,50歲以後,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
⑻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
1.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人是克斯坦羅琦。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來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使桑代克成為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奠基人。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測量實際上是進步教育時期的實驗教育時期的成果.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30 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 年代,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3.成熟與完善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20 世紀 60 年代初,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 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⑼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有哪幾個階段
美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初創、發展、成熟、完善階段:
一、作為獨立學科出現的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教育心理學》,後來又發展成為三卷《教育心理學大綱》,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因此被成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在桑代克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著作,但是大多數都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教育學問題,主要都是一些關於學習的資料,教育心理學中活躍著的是兩種心理學的理論流派,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相互對立,並沒有形成完整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
二、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
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的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思想,兒童心理學,學科心理學,弗洛伊德的個性及社會適應以及生理問題,還有程序教學的興趣導致教育心理學成了一門比較混亂的學科,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爭論也相對平緩。
雖然行為主義也開始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但是還是缺乏一種核心的理論體系來領導混亂的思想,因此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並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
60年代開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開始趨於集中化,開始出現了公認的集中研究方向,教學心理,學習心理,評定測量以及課堂管理,教師心理這些內容都相繼出現並且形成了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至此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式形成,而且開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教育心理學發揮其功能,為學校教育服務,隨著布魯納的課程改革運動的發展 ,認知主義逐漸被人們認可,人本主義也走上歷史舞台,為教育心理學貢獻其力量。
四、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隨皮亞傑和維果斯基思想的傳播,人們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化綜合,開始由學習理論轉向了學習心理中的學習動機,學習遷移等的發展,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更加的完整,並且為實踐做了更好的指導依據。
(9)8教育心理學發展階段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
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然後,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
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里,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於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⑽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包括哪幾個階段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以前) 在心理學史上,從馮特(W.Wundt)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到19世紀末,心理學的研究中心一直在歐洲。直到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 ,美國由於心理學界的機能主義運動而使其逐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並成為教育心理學的發源地。其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而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作出突出貢獻的則是桑代克。桑代克從1896年開始,對動物的心理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繼而對人類的學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立志於用准確的、精密的、數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的問題。他總結了美國機能主義的研究成果,總結了20年來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探索,根據他自己對學習的實驗研究,與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心理學界公認這一年是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誕生的時間。1913-1914年,桑代克將他的學說又發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綱》, 桑代克從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這個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論述了人的本性及其組成,並探討了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講學習心理,論述了動物和人類學習的規律,是其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核心;第三部分講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在此後的30年裡,美國的同類著作幾乎都師承了這一體系。但是,這一時期的著作內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學的原理解釋實際的教育問題,主要是一些有關學習理論的材料。 (二)發展時期( 20 世紀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分支學科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如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擴充了自己的內容。從20 年代起,對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並形成了各個學派,不但有桑代克的聯結理論、斯金納(B.F.Skinner, 1904—)的操作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還有格式塔頓悟學習理論、托爾曼(E.C.Tolman,1886—1959)的符號學習理論以及皮亞傑(J.Pinget, 1896—1980)的認知建構與發展理論等。這些理論以及學派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起了促進作用。30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發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的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這些成果也影響和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這一時期美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及教育心理文選之類的書籍多達上百種,但由於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版本種類繁多,體系五花八門,內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等各科心理學。受行為主義影響,只有學習這一課題是各書共有的。可以說,這時的教育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三)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出現了某些新的變化和趨勢。集中表現為:一是內容日趨集中,大都是圍繞有效的教與學而組織的。盡管不同的教科書對如何教或如何學的問題各有側重,但有幾個方面的研究為大多數人所公認,如教育與心理發展的關系,學習心理,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和教師心理等,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具有獨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科正在形成。同時,各理論流派之間的分歧日趨縮小,相互之間吸收著對方的合理內容,學派界限趨於模糊。二是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魯納(J.S.Bruner,1915—)發起課程改革運動,把這種熱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紛紛轉向分析學校教育的實踐,並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自此,西方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人本主義思潮也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同時,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不少教育心理學家開始把學校和課堂看做是社會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學習動機。還有人重視教學組織形式中的社會心理問題,如班級的大小、學生的角色等。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和條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時期( 20 世紀 80 東代以後) 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隨著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加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深刻影響,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學習和教學過程及其條件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細致,如從認知層面研究問題解決過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等,並且,教育心理研究越來越注重為教學實踐服務,發展了許多有效教學模式,如合作學習等。布魯納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精闢地總結了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這樣四個方面:第一,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並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如同伴輔導、合作學習、互動式學習等,從而使學生把個人的科學思維與同伴合作相結合;第四,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此外,80年代後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探討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探討如何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其獲得知識並培養其學習能力等,這些研究對學習和教學理論的發展溶入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