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簡述教育學的特點

簡述教育學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1-30 22:08:20

1.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教育學的萌來芽階段自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學處於萌芽階段,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學記》,比國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寫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還早三百來年。
二、獨立形態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並於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它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已經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三、20世紀以來的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教育學研究基礎的擴展
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多樣化
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密切
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
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

2. 教育學:論述題:家庭教育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庭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兩種基本的教育形態,一種是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另一種則是祖輩對孫輩的隔代教育。所謂隔代教育,顧名思義,在我國主要是指祖輩對孫輩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養活動,一些教育專家通常將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的教育,稱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對應而存在。其實,回顧中國的歷史傳統,兒童教育歷來是由老人負責的,可以說,隔代教育幾乎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之家,我們不難發現其蹤影。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愛孩子,並且容易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之中。同時由於面對的是第三代獨生子女,老人心理上會有一些顧忌──若出差錯,怕兒女責怪。於是老人們總讓孩子處於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著孩子,處處圍著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不及時糾正;孩子不合理的慾望也常會無原則地得到滿足。如在吃的方面,由於祖輩有更多的時間去料理孩子的飲食,餐桌上經常會出現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萊」。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們又會出面干涉。時間一長,孩子會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

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
人人都得聽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鬧。每每遇到這種情況,老人又怕孩子哭壞,就百般哄勸。時間一長,孩子會發現通過撒潑、發脾氣等任性行為可以達到目的,於是一有機會孩子就會發脾氣要挾家長,以滿足自己的非分要求。

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對孩子一生來講,個人品質、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0~10歲。家庭是「製造個性的工廠」,家庭既把基因素質傳遞給後代,同時,家庭又是人的第一個環境,是最早進行個性培養的場所。首先,親子之間的交往對幼兒個性影響至深。家庭是幼兒出生後的最初的教育場所,以母親為中心的各種刺激對嬰幼兒的個性的發展影響很大,幼兒不僅體驗著由家庭環境給他們帶來的一切影響,萌發著個性特徵,也為今後的個性發展打下了基礎。沒有受到母愛教育的幼兒,其心理的正常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如果在這個階段兒童幾乎都與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與父母溝通交流、培養感情的機會,任憑「隔代親」特殊的寵愛泛濫,就會對其身心發育造成很不利的負面影響。

隔代教育的類型一般分為:

類型一:過分關注型。

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

類型二:過分監督型。

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人的不信任感。

類型三:嚴厲懲罰型。

這種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類型四:*、溫暖和理解型。

在祖輩家長中也有的採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

如果祖輩家長能夠具備一定的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祖輩家長帶孩子也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優勢一: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一般說,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

優勢二: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優勢三: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優勢四:祖輩家長自身有一種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利於祖孫兩輩身心健康。

優勢五:孩子由祖輩家長教養,年輕父母得以解決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事業。

在優勢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不足:容易形成溺愛;思想觀念陳舊;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影響。

隔代教育的幾點負面影響:

1、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個性。
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並且容易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之中。同時由於面對的是第三代獨生子女,老人心理上更會有所顧忌,萬一有差錯閃失,對不起兒女,怕兒女責怪。於是老人們總讓孩子處於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還常常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慾望。在吃的方面,給孩子做「專利菜」,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和責任感。而不少祖輩習慣於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擔心孩子摔跤,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 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案例:小虎是個出了名的「小霸王」,走到大街上見什麼要什麼,不滿足他就躺在地上哭鬧。視小虎為心肝的奶奶從來不敢對他紅臉,在家既當孩子的「後台」,又做他的「僕人」。早晨,奶奶替小虎穿衣疊被、端茶送水,回家後背著孩子上樓、蹲在地上陪玩。在老人的重重呵護下,小虎有恃無恐,而父母卻無法插手。爸爸要他少吃點東西,爺爺偏偏要他多吃;明明每次亂扔東西,父親立刻加以制止,爺爺偏說孩子活潑好;明明要買玩具,爺爺有求必應,爸爸卻認為太過縱容。對父母嚴厲管教孫輩,祖輩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最後引起沖突。

2、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老人易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及養育觀念相對滯後,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不出格,不善於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
對於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捉來幾只螞蟻要喂養時,當孩子拔起花盆裡的蘭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意識里,玩螞蟻很臟,拔花是成心搗亂,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破壞」的。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必須立即糾正。試想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形成開拓創新的個性呢?

3、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數老年人由於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長期囿於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柔弱多病;另一方面關在家裡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退縮、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另外,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

4.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使孩子錯失了形成諸如愛勞動、謙讓等優秀品質的良機。

父母在教孩子知識、滿足孩子要求時,往往考慮這樣做對孩子的個性成長是否有益,能否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祖輩當然也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他們更多注重教孩子認字、數數,卻不大意識到應隨時隨地在活動中培養孩子愛勞動、謙讓、照顧別人、堅持性等優良個性品質。當孩子有了最初的勞動慾望(如孩子想掃地、剝豆、抹桌子等)時,他們一方面嫌孩子礙手礙腳,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了等原因加以阻止。這樣,無形之中打擊了孩子的勞動熱情,扼殺了孩子的勞動意識,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動手了。

當孩子與同伴交往出現糾紛時,祖輩總是從自己孩子的「利益」出發,想方設法為孩子討回「公道」。比如有一次,我帶兒子在樓下草坪上與其他小朋友玩,奇怪的是兒子就是不肯與小女孩田田玩,並悄悄地對我說她是個「壞寶寶」。後來向奶奶了解,才知道是兒子與田田玩耍時被推倒了,奶奶心疼地抱起他後說:「田田是個壞寶寶,我們不跟她玩了。」終於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奶奶高興地對我說:「今天,涵涵真能幹,快告訴媽媽什麼地方能幹。」「一把推過去,把田田推倒了。」孩子含糊不清地說出他的「成績」,而且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原來兒子對田田進行了「報復」。「對,就是要比別人厲害,這樣以後才不會吃虧。」奶奶說。奶奶絕對沒意識到,這種「不吃虧」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長驕橫、霸道的不良習性。

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因此,選擇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間要互相理解,經常溝通,年輕的父母要向長輩傳達現代育兒的觀念和知識,而祖父母也要勇於吸收新知識,雙方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才能為孩子的家庭教育紮下良好基礎。

教育顧問建議:

1、父母應明確自己的教育責任。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家長出門打工或做生意,而將孩子交給長輩帶,「隔代親」是人之常情,而且如今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祖輩們對孫輩的愛常常會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之中,總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種缺乏理智的愛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但是有的長輩卻非常注重對孫輩的教育和培養,在我居住的社區里有一對夫婦都出門做生意了,女兒交給爺爺奶奶帶,兩位老人都是退休教師,他們利用孩子愛看書、愛聽故事的特點,給她買來了許多益智的兒童讀物,通過講故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他們還特別注意引導孫女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她自己穿脫衣服、吃飯外,還讓她幫助撿菜、掃地、擦桌子等。結果,這個孩子在爺爺奶奶的培養下,講禮貌、愛學習、愛勞動,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年輕的父母們雖然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但是當祖輩們照看孩子時,父母們萬萬不可扔下孩子不聞不問,而應主動與祖輩們溝通,經常了解、關心孩子的生長、發展情況,與老人探討教育的方法,盡父母應盡之責。

2、掌握方法,側面提醒。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的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應從側面提醒老人,使老人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切不可當眾訓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我們要珍惜老人的勞動價值,老人們精心呵護孩子的生活,為年輕的父母解決了實際困難,這是老人們對子女工作的支持與幫助,因此,要珍惜老人的勞動,對他們的真心付出心存感激,不要因為老人的有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愛孩子而剝奪老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力。
在我實習的過程中就發現有一個孩子,爺爺早年去世,奶奶一個人辛辛苦苦把兒子養大,當有了孫子時,老人對孫子寵愛有加,真是捧在手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結果很多時候都會順著孩子,年輕的父母就嫌老人家帶不好,甚至不讓老人帶孫子,弄得老人很傷心,常偷偷跑到幼兒園來看孫子。老人與孩子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密感,老人與孩子在一起時,總是那麼親密、和諧,這種依戀之情使老人一旦離開孩子,便會悵然若失,不知所措。他們愛孩子是沒錯的,當老人的有些教育方式不妥時,我們應想辦法從側面提醒,而不是剝奪老人愛孩子的權力。

3、給老人提供學習的機會,開拓老人的視野。
經常向老人介紹一些教育實例及教育書刊,豐富老人的教育知識,轉變教育觀念,從而在家庭中取得教育上的協調一致,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撫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任,忙碌不能作為把孩子丟給老人家的藉口,所以不管多忙,父母親都要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而不要完全把教育、撫養的責任,全部交託給老人家。況且,父母親自帶孩子和隔代教育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別。

4、年輕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態度,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

成功隔代教育的條件和特點

特點一: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於養育孫輩。

特點二: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特點三: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

特點四:了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特點五: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見,對孩子有耐心。

特點六: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

特點七: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特點八: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於引導教育。

特點九: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特點十:願意並善於吸收新知識、新觀念,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

總結:
隔代教育的質量不盡如人意,祖輩家長的家庭教育總體水平明顯低於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萬萬不可缺失,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而絕不能越俎代庖。關鍵是如何擅用其長,以避其短。對扮演子女與父母雙重角色的年輕的爸爸媽媽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與老人溝通,千萬不要放棄自身的職責。
只要你重視,時間總能擠出來的。比如:每天晚飯後和孩子作游戲、講故事,周末帶孩子外出活動。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育孩子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對老人寵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盡量減少正面沖突。年輕的父母一定要明確: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慣壞了孩子,拒絕老人帶孩子,割斷祖孫之間的親情。不論是與老人同住,還是暫時把孩子寄養在老人家中,我們都要注意和老人協調關系,一切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積極解決矛盾糾紛,爭取隔代教育取得雙贏。

3. 論述教育學產生和發展的階段和特點 急需要答案

第一階段從 1901年到 1919年(或 1915年)。他從翻譯、介紹日本學者編寫的教育學始,到國人自己編著教育學呈第一次高潮止。這是直接向日本「引進」以介紹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為主的發展階段,是近代教育學在中國的初建階段,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研究與教育學科建設中斷的始。
第二階段從1919年到 1949年。這是中國教育學界由向日本學習轉為向歐美學習的階段,也是中國教育學界開始形成教育學研究的專門隊伍和代表人物,同時出現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與問題展開獨立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總體上可稱為積聚和建設的階段。就學科建設由向日本學轉為向歐美學,並由此帶來各學科在內容體系、形態上的變化而言,可視為是引進方向的第一次整體轉向。
第三階段從1949年到 1957年 (或 1956年)。這是教育學界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國內「資產階級教育思潮"的時期,也是全面引進蘇聯教育學科領域教科書的時期。中國教育學領域里發生了「引進」方向的第二次整體轉向,由學西方轉向學蘇聯。同時,使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學發展中斷了與解放前的聯系,構成了教育學發展史上的第二次中斷。
第四階段從 1957年到1966年。本階段以1958年的「教育革命」為重要事件,出現了教育學作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解釋和毛澤東有關教育語錄的詮釋的獨特意識形態化的現象。把此階段獨立出來,主要因為這是在意識形態強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現的所謂「教育學中國社會主義化」的努力。這可稱為教育學科由外學轉為向內樹的第三次大轉向。
第五階段從1966年到 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學領域遭受毀滅性破壞,是十分嚴重的第三次中斷時期。
第六階段從 1977年至2000年。總體而言,這一階段學科建設不斷加強,學術觀點趨向多元,學術視野日漸拓展,國際交流日益加強,且形成了教育學科的當代體系。盡管不同科目發展不平衡,但學科建設中的反思批判意識普遍增強,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因「元研究」的出現而開始進入「自為時期」。總體來說,這是中國教育學科建設從恢復到繁榮並開始走向獨立化的時期。

4. 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1、全面發展

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理想和理論走向現實世界。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徵。現代教育之所以稱為現代教育,首要之點就在於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並將它付諸實施。

2、根本特徵

這一基本特徵與前一個特徵即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一起,是現代教育的兩個帶根本性的特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大機器生產,要求廣大勞動者懂得科學技術,通曉生產原理,掌握現代生產知識、技能。

3、科學人文

現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學教育。教育的內容是科學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學的。沒有科學教育就沒有現代教育。與科學教育相對立的是宗教教育或建築在信仰基礎上的教育;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驗性的教育或限於見聞和感性活動的常識教育;它 還打破了在它之前的所謂文雅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的局限。

(4)簡述教育學的特點擴展閱讀: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1. 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幼兒教育是進入學校教育前的教育,稱作學前教育。它是為學校教育的生活和學習打基礎的。學前教育對兒童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的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也稱強迫教育,是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它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特點。

3. 普通性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教育

5. 簡述教育學歷史發展各階段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教育學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即前教育學階段、獨立形態階段、多樣化發展階段的特徵。前教育學階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樂征克——《學記》、孔子——《論語》、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柏拉圖——《理想國》
獨立形態階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洛克——《教育漫話》、盧梭——《愛彌兒》、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科的形成)
多樣化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梅伊曼——《實驗教育學綱要》、拉伊——《實驗教育學》、杜威——《民主主義和教育》和《經驗與教育》、克伯屈——《設計教學法》

6. 教育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哪些特點這是教育學的論述題,越詳細越好

教育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多樣化發展階段深化發展階段
小學教育學書上的11頁至14頁看看吧這樣更能加深記憶

7. 現代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一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民主化。

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

第三,教育的全民化。

主要表現為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須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模式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具體表現為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8.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1 簡述學科課程 2簡述教學課程的特點 3 簡述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的基本觀點 4 簡

第一,做好「知」的環節,提高道德規范知曉率,也就是說,首先要讓學生們明白內自己所容要遵守的道德准則是什麼,在集體中具體有哪些規范,特別是一些細則。
第二,在「知」的前提下,要對學生的踐行行為有褒貶和獎懲,做的好的要予以表揚和獎勵,做的不好的要予以批評或者懲罰,這樣才能強化學生對道德標準的認識,為學生「知行合一」創造良好的實現環境。
第三,不管是「知」的環節還是「行」的環節,都要生活化且能持之以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道德美醜,而不是某個各階段突擊教育突擊踐行。
第四,師長一定要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好榜樣,這一點非常重要。俗語說,言傳不如身教,如果師長能夠在生活中知行合一,帶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9. 簡述學前教師的角色特點學前教育學

幼兒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是教育活動方向的把握者。用學前教育目標影響教師,使之具有明確和正確的目標意識,並以這種意識去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設計教育環境。因此,可以說對教育活動起真正指向作用的是紮根於教師意識中的教育目標。
(二)學前教育目標對教育過程的指導和拉製作用
學前教育過程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過程,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又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教育環境、教師、幼兒三者之間經常需要協調,班級環境、園內環境、園外環境(包括家庭環境)之間也要進行協調,這種協調是增效的過程,是對與學前教育目標不一致的因素的排斥和控制的過程。因此,教育過程的調控器還是學前教育目標,它能使教育過程都圍繞、指向教育目標。
(三)學前教育目標最本質的意義是對幼兒發展具有規范、評價(標准)作用
學前教育目標指明了幼兒發展的領域和基本范圍,描繪了幼兒發展的藍圖。正如美國當代課程專家瑞夫·泰勒(R.W.Tyler1902--)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於教師完成某種活動,而在於學生的行為范型中引起某種重要的變化」。同時,教育目標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是衡量幼兒發展的尺度。因此,學前教育目標也是學前教育評價體系的基礎。

10. .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特徵

共同特徵:

1、教育學理論基礎的現代化。

2、教育學學科體系日趨完版善。

3、教育學研究與權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2、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

(10)簡述教育學的特點擴展閱讀

教育的社會性是教育的根本屬性。教育是為人類所特有的現象,它是通過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語言和文字來進行的,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教育自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後,擔負起獨立的社會職能,成為專門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培養人的活動,最終目的使人社會化。

相對於古代教育而言的現代教育,從生產力與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是指18世紀從英國開始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原來工場手工業生產以後的教育。現代教育以現代化的大機器生產作基礎,處於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因而,與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點。

現代教育的特徵有公共性、生產性、科學性、國際性、終身性和未來性。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