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資源緊缺么
⑴ 對於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有哪些對策和建議嗎
一是加大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加強省內高水平大學建設。
教育經費不足一直是制約中西部高等教育實現高層次發展的障礙。就河南高等教育而言,根據2006—201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報》統計的相關數據,盡管河南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內事業費增加了2.8倍,但在全國的排名卻從第13位退至倒數第5位,不僅遠低於北京和上海等發達地區,而且低於西藏、寧夏、新疆、青海等地。「雙一流」建設為河南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從政府到高校應切實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推動河南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轉變,提升河南高等教育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未來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應該是集中精力與財力重點突破本省部分優勢高校與特色學科,培育全國性的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對創新驅動發展急需的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學位授權點、高層次創新團隊等應給予優惠政策,重點扶持。政府應立足河南人口基數、經濟總量,提高高水平大學人均擁有量,對河南省16所擁有學術型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重點支持,提升辦學層次。
四是優化高等教育區域結構,在地級中心城市布局綜合性大學。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區域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在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一批由中心城市創辦的大學,成為高等教育隊伍中一支新生力量。「中心城市辦大學」的興起,沖破了原有的中央、省二級辦高校的高校辦學體制,形成了中央、省、中心城市辦高校的三級辦學新模式。就河南省而言,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鄭州及其周邊的幾個城市,分布極不均衡。從優化高等教育體系出發,擴大省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統籌能力,使之根據本地區發展水平與區域布局積極建立地級中心城市大學,在新形勢下打造高質量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體系。
⑵ 能告訴我幾個免費的大學教育資源下載網站嗎
http://user.qzone.qq.com/417526276/infocenter ,可以分享下!版權
⑶ 國家提倡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為什麼北京那麼多的知名大學不外遷到全國各地
國家提倡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為什麼北京那麼多的名牌大學不花錢到全國各地?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些大學不說簽到,全國各地就可以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並不是這種方式。
⑷ 圖書館藏書量和質量能反映大學教育資源分配的情況么
在某種程度上的,如果一個大學里學生找本書都困難,那隻能說這個學校資源缺乏
⑸ 高等教育資源浪費的定義
呵,不好意思,說點個人看法
電腦和網路已經成為21世紀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少的一部分。信息共享已經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個主題。從網路中,我們可以進行各種信息交流,可以找到我們任何想要知道的東西。
對於教師來講,傳統的授課方式已漸漸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網路和多媒體授課在不久的將來也很快成為必然。教師人手一機其他的地方不知怎麼樣,反正在咱們這里,已經吆喝了很長時間了。可是現在怎麼樣呢?人手一機嗎?還是個奢侈的夢想。一個教研組有一台電腦在某些學校還是一個不現實的夢。是學校沒有電腦嗎?NO!!教育局的配套措施還是很不錯的,盡管不能真正人手一機,但兩人一台足夠足夠了!!為什麼還會出現以上那些情況呢?在某些學校,大量的電腦正在睡覺!成年累月的睡覺!!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了,電腦還是新機器!!這就是信息時代的教育啊!
新時代的教育光在硬體上配套是不夠的。問題出在那裡呢?是人的思想在作怪!人的思想!因循守舊的思想!教師的思想左右不了學校的教育方式,關鍵在哪裡?學校的領導者!一個學校的發展和好壞,和學校的領導者的思維是分不開的。沒有開拓型的大腦,沒有開放型的大腦,硬體武裝到牙齒,也不會對學校的發展和教育帶來任何好處。電腦睡覺的原因聽說是杜絕教師們玩游戲打撲克。嗚呼!多麼正當的理由!多麼可笑的理由!誠然,電腦接到辦公室,不可避免的會有人打撲克玩游戲,但是,電腦和網路的消極影響和它的積極影響比起來,到底是哪一方面意義更大呢?魚翅是好東西,吃多了也會噎著,我們能不能因為它會噎著人就說它是垃圾?就從此不吃了?!杜絕玩游戲打撲克可以制定一些規范措施嘛!我們還能因噎廢食?
現在國家在加大反貪力度,可是我要說,讓一個學校幾十萬上百萬人民幣的成了淘汰品的「新」電腦的製造者比貪污受賄更應該查處!這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本就不多,還有多少的幾十萬百萬夠這么浪費的?什麼是犯罪?這就是犯罪!為什麼國家有司不檢查這些?不落實硬體配套使用情況?任由原本就不多的教育資源白白浪費掉?
⑹ 什麼樣的教育資源適合大學生
符合大學生心裡健康,成才教育的類似教育資源其實都是一些比較好的,大學生除了一些自己專業的書籍外,可以去選擇一些通識性知識的書籍,比如一些文學書籍,心裡學書籍等等。
⑺ 馬雲呼籲教育資源不要過度給大學,應向基礎教育傾斜,怎麼看待他的做法
在2019年的國際校長聯盟大會上,馬雲與世界各地超過1500名校長進行了交談,就未來教育問題交換了意見。他呼籲世界各國將教育資源轉向基礎教育,如幼兒園和小學。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教育資源放在大學生和博士的身上,簡單的舉個例子,就教育資金而言,大學老師的工資比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工資要高很多。
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的家庭作業,如果晶元被植入人腦,未來就沒有必要教授知識。但是,老師對學生的愛,對他們的思想、價值觀指導,洞察力的培養,是無法用機器代替的。這些東西才是真正需要被大家重視起來的問題。
⑻ 辯論求解 高校開放校內資源弊大於利 如何理解 怎麼解析題目 准備呢
因為考研或是單純的求知,各大學校課堂里「蹭聽」的同學,本來司空見慣。一些學校禁止;一些老師寬容。但是,如果有人要從這一現象提出某種「教育體制改革」的理想訴求,恐怕就值得認真想一想了。這種理想訴求就是:「中國高校應當盡快實現『資源共享』,替那些好學的以及跨校考研的大學生摘掉『蹭課』的小帽子。」
這是這兩天湖南紅網時評佳作評選中一篇文章的判斷。在這里,「資源共享」不僅是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問題的現實辦法,而且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價值目標。
我對這樣的判斷存有疑問。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和許多教師一樣,對蹭聽同學取默許的態度。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還都存著一點「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這個「無類」,既包含著無論你是本校學生還是外校學生,也包含著無論你根本是不是學生。
但是,這樣的教育理想,並不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運行原則,也不是當代社會運行的原則。人們通過高考不同的分數進入不同的學校,也因此享受不同的教育資源。這是我們通常所見的現實,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公平。盡管高校資源的不均,在現行體制下還並非真正公平,但卻難以通過敞開校門的辦法來加以糾正。
一位本校的同學,通過高考錄取成績和他所交納的學費,便有權利享有一個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一個旁聽外校同學,或者根本不是學生(這個界線無從劃分,也沒有意義),他的權利基礎是什麼呢?是因為他同樣通過了高考,還是因為他僅僅是一名渴望知識的人呢?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確立一個人對一所學校的權利嗎?如果在一所高校就讀的權利可以這樣取得,那麼,人們通過高考和學費所取得的權利又有什麼價值呢?有人想從憲法中的「受教育權」來推導出這種「免費聽大學」的權利。那麼,我要問,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具體的權利,都是這樣通過「演繹法」推出來的,還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立法過程確認的呢?
「共享」這個概念,總給人一種美好、溫暖的感覺。它與我們內心的理想情愫相關。在現實社會中,「共享」的也往往能夠達到資源的優化利用。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資源共享」,其實多是在排他性權利基礎上的雙方或多方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類理想。我們只要想一想,我們社會的其他資源是不是「共享」的,我們就能明白高校的資源是否能夠「共享」了。
有人以中國的高校教育資源絕大部分是公共資源作為「共享」的理由。但「公共資源」的事實仍然不能得出全民共享的簡單結論。實際上,何止大學,這樣的公共資源還多得很,都不是無償分享的。相反,競爭或支付所獲得的權利,往往是人們享有具體的公共資源的限定性條件,高考和大學收費,就是這樣的限定性條件。因為,大學也像其他公共資源一樣,沒有限定條件的無償共享,就會產生經濟學家哈丁所說的「公地的悲劇」———對所有人開放的牧場必然會遭到過度放牧。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源共享」也不可能是免費午餐。
我們的心中有許多「應當如此」的價值目標,往往成為我們判斷事物的標准和提出權利訴求的理由。這可以理解。沒有這樣的價值目標,人類就無法進步,權利就不會生長。其實,最大的「應當」就是各取所需,按需分配———人類在認識上早就達到了,但在資源上卻無從安排。所有的「應當」都受到資源和人們現實的權利的限制。教育的理想也是如此。
⑼ 為什麼說在校大學生去創業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因為你出去創業那肯定會沒有時間上課及學習之類的,所以這樣就造成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的浪費
⑽ 目前和將來一大段時間,是國內的大學教育資源好,還是國外的更好
這要看學生自己適合哪條路。如果思維開闊,不光是學習好,例如愛內唱歌跳舞主持節容目,國際學校這方面的機會很多,每年的晚會也很多,是一個可以發揮潛能的地方,這也是外國大學需要的才能。如果是能在學習方面吃苦耐勞,說白了就是成績好,只會學習,還是在中國比較好,因為只看成績。(外國大學錄取的時候,大部分比例不是看學習考試成績,而是生活閱歷,個人陳述。)